- 相關推薦
一幢祠堂的分量優美散文
一
世界上所有的建筑,都是從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磚瓦。除了橋梁,沒有一幢房屋,可以凌空站立,用它的脊梁展示木頭和沙石的重量。
禮屏公祠還是圖紙上的線條時,就遭遇了極大的挫折,這是盧紹勛沒有料到的意外阻力。
盧紹勛在家鄉盤桓了多日,最終看中了南面村的一塊地。除了朱雀玄武、青龍白虎這些風水因素之外,盧紹勛最滿意的是這里臨河,一條活著的河流連接珠江和南海,讓人的心寬闊和平坦。后來的運輸,那些巨大而沉重如山的木頭和石料,證明了盧紹勛的遠見。
禮屏公祠在圖紙上一帆風順,卻在征地過程中遇到了那個固執得如同頑石的鄰居。其他幾戶人家對鄉賢盧紹勛提出的高價拆遷補償、并在附近免費建造一幢新屋的條件非常滿意,這種從天而降的好事讓村里那些無關的鄉鄰都眼紅了。誰知幸福并不是一個人人都愿意接受的真理,那個拒不拆遷的鄰居昂著頭,滿不在乎地說,房屋雖舊,卻是老祖宗手里傳下來的遺產,如果敗在自己手中,那是兒孫最大的忤逆和不孝。盧紹勛的耐心和道理幾乎磨破了嘴皮,那人卻絲毫不為金錢和新屋所動。
碰上了一個撞上墻壁不轉彎的犟人,盧紹勛除了三番五次上門游說之外,再也沒有了其他辦法。銀元的光澤在鄉間的土屋里黯然失色。光緒二十二年的時候,虎門乃至中國,都沒有發明“釘子戶”這個如今走紅的名詞,那個不肯拆遷的農民,也沒有維權、用汽油和煤氣抵抗強行拆遷的想法,他認準了盧紹勛的為人,同時也明白財大氣粗的盧禮屏家族,不是仗勢欺人的惡霸。
盧紹勛在鄰居的銅墻鐵壁面前頭破血流,但是一個行善積德的人沒有憤怒。他只是無奈地嘆了一口長氣,這個誠實的富翁,沒有看穿對方的心思。他不知道,就在禮屏公祠的計劃在心里醞釀的時候,一個云游的風水先生,在那幢土屋里看出了異樣。半仙說,這屋建在龍脈上,兩代之后,主人必大富大貴。鄰居保守天機,把驚天的秘密深深地埋在心里,他不能讓禮屏公祠破壞自己的風水,他要用性命來維護那個家族未來人丁興旺財富滾滾的想象。
二
清朝光緒時代的所有中國建筑,絕無雜交西方磚瓦的血緣。只有嶺南東莞虎門那幢平常的禮屏公祠,傳承著人類建筑最高貴的精神。從公平和平等的文明意義來說,禮屏公祠是一幢與西方建筑,尤其是德國波茨坦磨坊相通的紀念碑。
禮屏公祠的圖紙終于在堅硬的現實面前殘缺了。盧紹勛知道,這種殘缺是無法修補的,它具有一種天定的意味。那天,盧紹勛來到祖墳前,在雞鴨魚肉的祭祀中展開了藍圖。盧紹勛明白,只有在這種陰陽兩界的溝通中,祖先可以看到人世的現實,給后人前行的指引。
盧紹勛是獨自一人來到祖先的安寢之地的,他不愿別人打擾先人的安靜,更不想讓他人窺見自己內心的隱秘。叩完頭之后,盧紹勛默默念道,公祠難全,是子孫的不孝,如以勢欺人,用官府的力量逼迫拆屋,卻是人性的大惡……。
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太陽的余暉像一爐熱炭傾瀉在人間,遠處的海面上,跳動著金色的光影。在芳草萋萋的靜穆中,盧紹勛聽見了祖先的教喻。
盧紹勛的無奈,記載在了線裝的族譜中:“……計所謀擇地十有余年,并約費萬余金,連先君日前買下屋宇方能湊足,尚有些少地方未能湊成,乃抱缺憾。大抵謀事不能完全,使留此以見天地無全功也。”這些處于文言和白話之間的簡潔文字,暗合了盧紹勛面對九泉之下先祖時的復雜心情。
禮屏公祠在盧紹勛心里的變動,那個鄰居是一無所知的。他每天數次走出家門,來到盧家用石灰和繩子丈量和劃線的土地上,看到其他幾戶人家搬走,看到他們的土屋被夷成平地,他沒有感到壓力,惟一讓他感受到的,只有憂慮。
憂慮是種在鄰居內心深處的一粒稗種,它是會發酵的。鄰居擔心的是,建成后的禮屏公祠是一棵大樹,而他的祖屋,只是大樹旁邊的一株野草。宏大的祠堂建成之后,土屋的光線,將會被盧家的威勢財富遮蓋,出行的道路,將會被祠堂堅硬的磚墻堵死。
鄰居的固執和倔強,并沒有在盧禮屏無聲的教喻中變成釘子。圖紙上的變動和修改,成了盧紹勛惟一的選擇。在平面的藍圖上,禮屏公祠所有的線條都以橫平豎直的結構呈現在紙上,修改之后的建筑,它后院的左邊,被鋒利的刀刃切去了一角,“祠堂左路與右路后部不齊,總體西北角位置缺一塊不能補齊!
中國人的建筑,最講究的是完整和對稱。一幢失去了對稱的祠堂,即使占地再大,用料再精,也無法稱之為圓滿。
禮屏公祠的動工,從無奈和殘缺開始。
這是清朝光緒二十二年,盧禮屏已經去世十三個年頭了。
一百六十年過去了,后人已經無法考證禮屏公祠奠基的那個日子。但我們可以相信,懂風水的盧紹勛一定選擇了一個良辰吉日。那天風和日麗,水稻正在揚花,空氣中氤氳著一股淡淡的香味。幾乘八抬官轎列著隊從太平鎮上過來,鳴鑼開道,威風八面,這種罕見的風景讓遠近的百姓都圍攏觀看,在熱烈的鞭炮聲中,百姓們看到了靖康鹽場大使、東莞巡檢司、驛丞和知縣老爺等一行官員走出官轎,來到屋場里。那個拒絕拆遷的鄰居在奠基的喜慶和官員的威儀中悄悄溜走了,細心的盧紹勛看到了這個情節。但是沒有人從他迎客的笑容中看到他內心的波瀾。
官府老爺的出動,讓光緒年間的釘子戶終于感到了壓力和恐懼,他的雙腿有些顫抖,盧紹勛的目光從他身上不經意掃過的時候,他似乎感到了皮鞭的力量和肉體的疼痛。
禮屏公祠的圖紙和建筑工地上的石灰線,讓知縣大人看出了蹊蹺。對一個財大氣粗的鄉紳的軟弱,知縣大人的臉上露出了不屑和詫異的神情。
盧紹勛在知縣大人的威儀面前微微一笑,他用一首詩瞬間改變了權力的表情。盧紹勛謙恭地說,父親在世之時,教我們背了一首大學士張英的詩。
東莞知縣突然中了魔法,他被一首二百多年前的詩瞬間擊倒了。飽讀讀書的知縣大人知道當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宰相的故事,他知道“六尺巷”的典故和“宰相肚里好撐船”的來歷。
東莞知縣回過頭去,他不愿盧紹勛看到自己的臉紅。然后,他輕輕地用純正的東莞方言,在心里吟誦了那首詩: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三
盧禮屏的商業帝國在香港蒸蒸日上的時候,他創辦了華人慈善醫院——東華醫院和東華三院,之后又牽頭成立了保良局,擔任了東華三院總理和保良局總理。這是他人生中的頂峰,也是盧氏家族輝煌的開頭。盧禮屏的成就和業績,為日后禮屏公祠的圖紙,畫上了第一根線條。
禮屏公祠在中國的紙上萌芽的時候,歐洲的波茨坦磨坊已經成了一處馳名的人文景觀。每天,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瞻仰者,來到那幢矮小陳舊的磨坊前,撫摸那些帶著威廉皇帝體溫的磚石。如果歷史能夠巧合與相逢,那么,十九世紀的德國皇帝威廉一世打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蓋一座行宮的想法和中國富商盧紹勛想在故鄉虎門建一座祠堂的計劃是不謀而合的。
威廉一世的行宮選在風景優美的市郊,那里沒有拆遷和征地的障礙,德國皇帝對行宮的建筑和郊野的風水非常滿意。一個國家的風景,通過森林、湖泊、河流、草地像詩與畫一般進入到主人的眼里。
但是,不久之后,威廉一世眼中漸漸生長了一個障礙物,一座古老的磨坊立在行宮的前邊,它讓皇帝的目光不能看得更遠,久而久之,那個磨坊變成了一個釘子,讓他的目光生痛。這是他當初的一個疏忽。
內務大臣領了皇帝的圣旨,拿了一大筆錢,找到了磨坊主人。威廉一世以為這筆錢足可以在大地上抹去一座磨坊的所有痕跡,誰知磨坊主并沒有被金錢打動,那人說,磨坊是祖宗傳下的財產,我的任務就是維護下來,一代一代傳下去。
威廉一世聽了大臣的稟報,絲毫也沒有生氣,他似乎看穿了磨坊主人的心思,他說,提高補償,一定要把磨坊買下來。
然而,權力的傲慢和金錢的誘惑在平民面前鎩羽而歸,磨坊主那句再多的錢我也不賣祖宗的硬話刺傷了皇帝的自尊,威廉一世生氣了,他派出了宮廷衛隊,把磨坊強拆了。
威廉一世的命令代表了一個國家權力的意志;实壅驹谛袑m寬敞的陽臺上,看著那幢讓他目光疼痛的磨坊灰飛煙滅。由于距離的阻隔,皇帝沒有看到平民的抵抗,磨坊主的憤怒超越了暴力通過衛隊士兵之口到達了威廉一世身邊。磨坊主說,皇帝當然位高權重,但國家尚有法律,國家還有講理的地方,我一定要讓司法來作裁判!
威廉皇帝沒有想到德國的地方法院真的作了一幢磨坊的裁判。德國的法院眼中沒有皇帝和權威,只有事實與因果。法院判決了皇帝敗訴,并且限期恢復被權力拆毀了的磨坊。
威廉一世的故事在法律面前劃上了一個句號,直到他的生命結束,磨坊的那根眼中釘肉中刺始終在他的心里疼痛。然而數十年之后,戲劇性的情節上演了,九泉之下的皇帝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歷史會以一種重回的形式再現,不過結局卻是一種意外,一種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意外。
這時,故事的主角已經換成了磨坊主的兒子和威廉二世。磨坊主的兒子幾乎被窮困壓垮了,一籌莫展之下,他決定將磨坊賣給威廉二世。在他的心里,威廉二世將會接受這件兩全其美的好事。從此以后,磨坊消失,行宮獲得了更好的視野,威廉一世皇帝官司失敗的恥辱將在地球上徹底抹去。
磨坊主的兒子很快就收到了威廉二世的親筆信,還有六千馬克。威廉二世說,你經濟拮據,贈你六千馬克度過困難。但是,磨坊不能出賣,更不能拆除,這座磨坊已經成為了德意志國家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見證,同時也是一個家族的光榮所在,這是一幢應該世世代代傳承的建筑。
在盧紹勛的眼里,本世紀之內歐洲德國的波茨坦磨坊和亞洲中國虎門的農家土屋之間突然產生了某種關聯。已經動工了的禮屏公祠,應該用建筑的殘缺換來一種精神的完美。
四
禮屏公祠,是盧紹勛和他的兄弟們花重金興建的私人祠堂的名字。他的父親盧禮屏,是這幢即將屹立在故鄉大地上的宏大建筑中的香火和精神。
盧禮屏出生的時候,他的先祖已經在虎門村頭這片土地上繁衍了十八代。十八代先人的足跡在漫長的時光中漫漶不清了,但后人知道的是,十八代先祖皆因家境貧寒無法讀書識字,春種秋收,田間勞作是先祖們共同的特點。
一個家族的轉機出現在盧禮屏的人生中。十四歲就下田耕種的少年,由于在塾館中短暫的啟蒙,胸中的一群繁體漢字便屢屢激起沖動,他不滿足于像父輩一樣與泥土打一生交道,與貧窮一世相安。二十四歲那年,他與本土南面鄉的陳廷玨、陳高爵兄弟登上了被當地人稱為大眼雞的貨運木船,開始了前程未卜的遠行。盧禮屏不知道路途多遠,需要多少個時日,也不知道蒼茫的大海上有多少風險,他惟一知道的是美國舊金山,那個目的地,就是世界的盡頭,也是他夢想掙錢改變人生的希望。
從侍弄土地的農民到挖掘石頭的礦工,這是盧禮屏來到美國之后的身份轉變。加刺科爾金礦,讓盧禮屏的人生一片黑暗,他從來沒有看到過金子的閃光。幽深的礦井,每天都讓生命膽寒。
死神第一次來臨的時候,隱身于一場天崩地裂的暴雨,洪水猛漲,世界像垃圾一樣漂浮在水上。盧禮屏和兩個同鄉困在礦洞里,三個晝夜,沒有任何食物充饑,礦燈也在恐懼中慢慢熄滅,在暗無天日的大地深處,盧禮屏一次次聽到了死神恐怖的猙獰。
超過了黃金救援七十二小時的盧禮屏和他的同伴,命不該絕,洪水沒有熬過人求生的意志而退去,他們在水退之后自行爬出了礦洞。當見到光明的那一瞬間,盧禮屏淚流滿面。他知道自己大難不死,卻尚未理解這句古語中潛藏的讖言意味——必有后福。
幸福在死亡退走之后迅速地降臨了。那一天,盧禮屏在開采的礦石中發現了異常。他把另外兩個在洪水圍困中逃生從而結下生死之交的同鄉叫來。經驗告訴他們,這些外表普通的礦石,都是含量極高的烏金。意外的欣喜擊倒了盧禮屏的兩個伙伴,只有冷靜沉著的盧禮屏,想到了藏匿的方法,然后在時間的掩護下逐漸轉移這些讓他們終生無憂的巨大財富。
上帝賜與的幸運,盧禮屏和他的伙伴極其幸福地接受了。這是盧禮屏在異國挖到的第一桶金。對于上帝的旨意,盧禮屏守口如瓶。這個秘密橫跨了廣闊無邊的大洋,延續了一百六十多年。我多次來到禮屏公祠,在時光中猜測,仍然無法破譯那筆財富的真實數字,“巨大”,只有這個不確定的形容詞,可讓人隱隱看到那些烏金的冰山一角。
盧禮屏離開礦井,回到了地面,陽光以天堂般的金色頓時讓他緊張的生命松弛下來。衣食無憂了,盧禮屏自言自語地仰天長嘆。
衣食無憂是不會讓一個世代貧窮的異國淘金者滿足和停滯不前的,窮人的哲學是勤勞和純樸。很快,盧禮屏勤快的身影出現在合記雜貨店里,這是盧禮屏在別人的信任與介紹下創辦的一份生意,他用心經營,貨物流轉,變成阿拉伯數字在賬薄上一帆風順,飽經風霜的臉上悄悄開出了花朵。
【一幢祠堂的分量優美散文】相關文章:
愛的分量散文07-18
祠堂里的光景散文06-10
優美散文精選:琥珀散文06-23
優美散文08-17
農村祠堂通用優美對聯大全06-13
寫景散文 優美經典寫景散文09-22
朱自清的優美散文06-21
酒優美散文06-14
優美散文《背影》08-29
優美的散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