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時節抒情散文
清明(亦名寒食),是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人民傳統節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清明:一是指節氣節令,二是指節日,包含著風俗和紀念的意義。關于清明節的來歷史書多有記載,而史書的記載都和兩個人有密切關聯,一個是介子推,一個是晉文公。
《左傳》對晉文公的即位行賞有記載:“晉文公返國,賞叢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拂及。推遂與母偕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山為之田,曰:以志吾過。綿山者,西河介休地也!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穿透兩千多年的歷史迷霧,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介子推身上輕生死、重名節,輕功利、重義節的價值觀念,這些,時至今日都仍然是中華文化中最為高尚的內核。
我的故鄉奉行土葬,一座又一座的墳塋寄托著后人對先人濃濃的哀思;一場又一場的清明雨是上天對逝去的先人表達的無盡緬懷。而隨風飄揚的各色墳標和漫天飛舞的錢紙卻也構成了一種奇異的清明景色。
故鄉的墳塋一般都建在山上松林的深處,透過斑駁的樹影,俯視著永遠的小村莊。這松林深處藏著無數的美景,在清明或清明前后,漫山的杜鵑便次第的開了,有黃色的、白色的、紅色的、粉紅色的……這里面我最喜歡的是白色里透著淡淡綠意、晶瑩剔透的那一種。還有稱之為“花中香祖”的蘭花也開了,滿松林飄蕩著蘭花幽幽的香氣,令你的精神為之振奮,感到無比的愜意和舒適。慢慢的從山腳溯山脈而上,便會看到杜鵑由似錦的繁華到初綻的蓓蕾,再到新發的花芽,于是你便會驚嘆造物主的神奇:原來你一不小心看到了春天的腳步。下午的時候,獨自漫步于松林深處,一陣又一陣的松濤仿佛來自遠山,又仿佛來自心靈深處:“嘩、嘩、嘩……”原來單調的聲音也可以這樣的美呵!
松林的邊緣偶爾會有一些柳樹,微微淡黃的柳絮漫天飛卷,飛卷出一派馥郁的芬芳。而楊柳樹枝是故鄉上墳所必需的,由來已久。這主要是當年介子推和他的母親抱木(柳樹)焚死之后,第二年清明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過的柳樹又發新芽,晉文公以為是介子推轉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插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情。
為了表達對逝去的先人的哀思和緬懷,我決定采一束鮮花和一枝柳插在墳頭——花當然是我最喜歡的那種;而柳也一定是野火燒不盡的清明柳。愿我們逝去的先人在天堂永遠保佑我小小的幸福!
【清明時節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清明時節》10-31
清明時節的詩句「精選」07-27
清明時節小報10-02
清明時節的詩句09-12
清明時節詩詞精選12-01
清明時節詩詞08-23
清明時節的古詩11-02
落花時節寫景抒情散文500字10-08
嘆清明的抒情散文10-28
關于清明時節的古詩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