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虎丘印象散文

時間:2024-07-31 22:19:56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虎丘印象散文

  大文豪蘇軾曰:“到蘇州不游 虎丘,乃憾事也。”我到蘇州四五年,曾先后兩次游虎丘,也算是不枉東坡先生這句名言佳句了。

虎丘印象散文

  虎丘位于蘇州城西北郊,原名海 涌山,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和蘇州城的歷史一樣悠久。據《史記》載,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在吳越大戰后死去,其子夫差將其葬于此,當時征調十萬軍民穿土鑿池,積壤為丘,并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魚腸”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池水深處,據說葬經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踞其上,遂將海涌山更名為虎丘山。宋代研究者朱長文認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清乾隆帝弘歷也贊同此說:“本來巖壑擅天成,虎踞偏稱金氣精。”相傳吳亡后數百年間,越王勾踐、秦始皇、東吳孫權等先后來此探寶尋劍,均無獲而返。

  第一次游虎丘,大體是在五年前的三月,具體的行跡至今已全然模糊,向來我到什么地方,都只是即景遣興,除了一些浮光掠影的感受,總不能有條理清晰的印象。只記得那時滿山的花都開了,陣勢最大的便是玉蘭和櫻花。雪白的玉蘭宛如冰肌玉骨的仙子,真正的純潔無瑕,美到極致,又仿佛一群白鳥棲落枝頭,隨時會振翅而飛。虎丘塔附近洶涌的櫻花,更是美得令人有朝圣之嘆,走近看時,一樹一樹玲瓏的花枝,在陽光的映照下,如同簇擁的瓊英碎玉。想若是趕上櫻花凋謝,“飛紅萬點愁如海”的景致必是美得無法言說。我因此想到《紅樓夢》里的林黛玉,那天生的一段憂愁也應是得自她父親的名字林如海。林黛玉原是姑蘇人士,在這里想起這樁也是很自然的事了。虎丘春季的花卉,除玉蘭和櫻花之外,值得一說的還有隨處可見的茶花,白的、紅的手掌般大小,一叢一叢地,小家碧玉般安靜而散漫地開著,自有一種溫婉可人的模樣。再記得的便是山坡上藍紫色的二月蘭,成片成片地開得嚶嚶嗡嗡,仿佛一個樂隊的低聲部,不搶眼然又不可或缺。此時節的虎丘,“鳥兒拼命地唱,花兒任憑地開”,參差錯落的亭閣軒榭,行人在林木間穿山回廊,可謂是人間仙境。

  第二次游虎丘,是在今年的一 月,因為有朋自遠方來。去的前一天本來預報有雨,我那時還很慶幸,想著下雨天定是別有一番景致,而且壞天氣或能有意外的體驗,可能使出行變得更有意思,不想第二天卻是個晴天。也罷。

  此番重游,對各處的景致比先 前略多幾分留意,而且因為季節的變化,雖說仍只有一些片段的印象,感受卻大有不同了。其時正值寒冬臘月,四處的臘梅花開得正盛,一路上屢屢為花香吸引,陶醉之余,忽而有魂往神馳之念,如林黛玉一般,“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當然,此乃是自傷自嘆的囈語,還是看眼前大好的光景為是。

  那天到虎丘已過正午,一下車, 先看到一塊巨石上刻著“海涌”兩個大字,這就是虎丘的原名了。從這里舉目望去,便看到樹木掩映中巍巍聳立的云巖寺塔,即是著名的虎丘塔。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后周顯德六年),落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比意大利比薩斜塔早建2 0 0多年,是江南現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層建筑。塔身殘高48米,為八角仿木結構樓閣式七層磚塔,現塔頂軸心向北偏東傾斜約2.34米,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往虎丘塔方向前行,過山塘河即是虎丘山門,山門上橫一幅“古吳攬勝”的匾額,左右側門額上又分別題有“清山”“秀水”字樣,正應著虎丘乃“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再行數步,便來到二山門。二山門為元代遺留下來的建筑,其結構承襲了宋代建筑的特色。脊桁為兩段圓木相接而成,故俗稱“斷梁殿”,相傳是一位名叫“賽魯班”的工匠設計修建,其門扉、連楹、屋瓦及部分斗拱雖經后世修補,但仍保持了元代風格。

  穿過斷梁殿,經山路往上,沿途 有“憨憨泉”及“試劍石”。關于“憨憨泉”的由來,有幾種版本不一的說法,其一為,相傳梁代僧人憨憨法師原是廟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一日他上山挑水,感覺累了就在此地睡著了,迷迷糊糊中聽見有櫓聲,又聽見船上的人說此山有泉眼通向大海,猛然驚醒,不小心在地上摔了一跤,伸手去摸時發現滿地是青苔,便想到下面可能有泉水,于是就在此挖土尋找泉眼。這時一村夫正好經過,見他發癡的樣子就譏笑他說:“要是你能挖出泉水,我就變成一只青蛙守在這里。”話音未落,地上瞬時冒出一股清泉,噴在憨憨法師的臉上,憨憨頓覺眼前一陣清涼,雙眼驟然間復明了,看見那個村夫果然變成了一只青蛙守在泉水旁。后來為紀念這位法師,便在此砌了一口井,取名為“憨憨泉”。

  過憨憨泉繼續上行,路邊右側即 見“試劍石”。關于“試劍石”,有一個頗為浪漫的傳說。相傳吳王闔閭為爭霸天下,找來當時最有名的鑄劍高手干將、莫邪夫婦,命其百日內鑄造出獨絕天下的寶劍。干將二人來到蘇州當時的相門外晝夜煉劍,然歷經三月仍未爐火純青,緊要關頭,莫邪飛身躍入爐中,化作一縷青煙,于是鑄成一對雌雄寶劍。干將如期至海涌山,將雌劍莫邪獻予吳王。吳王揮劍試刃,將身旁一塊大石頭一劈為二,此石便被稱為“試劍石”。其時吳王為保此劍舉世無雙,竟然舉劍欲殺干將,早有預料的干將拔出雄劍,只見那雄劍突然間化為青龍,干將乘青龍升入云霄,成為劍神。不過此傳說與干寶《搜神記》中所志之事截然不同。

  經“試劍石”,前行數步,就來到 一處較平坦開闊的所在。這里是虎丘的中心景區,著名的千人石、劍池、云巖寺塔等均集于此處。唐賈島有《虎丘千人坐》詩:“上陟千人坐,低窺百尺松。碧池藏寶劍,寒澗宿潛龍。”可說是對此處景觀的高度概括。千人石即在劍池邊上,相傳南朝時期梁代高僧“生公”(竺道生)說法于此。唐代陸廣微《吳地記》:“(虎丘山)池(劍池)邊有石可坐千人,號‘千人石’。”宋代葉廷珪《海錄碎事·政事·冢墓門》:“虎丘澗側有平石,可容千人坐,謂之‘千人石’。俗傳因生公講法於此。”關于千人石的來歷還有另外兩種傳說,不過我看到“千人石”三個字,想到的卻是另外一個有趣的掌故。明末清初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的著名詩人吳偉業(梅村)明亡后被迫出仕大清,“沖冠一怒為紅顏”即是其作《圓圓曲》中的名句。清順治十年,吳偉業召集三吳士大夫虎丘集會,會上忽有一少年投函梅村,啟之,得絕句云:“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語婁東吳學士,兩朝天子一朝臣。”舉座皆默然。對此次屈節,吳晚年作詩云:“忍死偷生廿載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債須填補,縱比鴻毛也不如。”可謂痛心疾首之至。

  從千人石往北看,見“別有洞天” 月洞門旁刻有“虎丘劍池”四個渾厚遒勁的大字,相傳原為顏真卿之子顏頵所書。入月洞門,左邊石壁上刻有篆文“劍池”二字,傳為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右邊石壁上則題有“風壑云泉”四字,傳為宋代書法家米芾所書。劍池下面即是吳王闔閭埋葬之處。劍池寬約45米,深約6米,終年不干,清澈見底,可以汲飲。唐代李秀卿曾品為“天下第五泉”。

  我素來于書法不甚了然,于劍于 石亦無甚興致,加之此處寒氣陰森,遂與友人拾級而上,過雙井橋,至虎丘塔。近距離觀看虎丘塔,比之在山下遠眺時所觀,更見一種古樸雄渾的氣象。站在塔下以東的位置,可見塔身明顯傾斜。虎丘塔整體七級八面,屋檐為仿木斗拱,飛檐起翹。其斑駁陳舊的門壁回廊,一磚一瓦無不透出歷史的煙塵滄桑。

  由虎丘塔往東,大約記得有“望 蘇臺”、“萬家煙火”等幾處景點。“望蘇臺”是一塊長方形的平臺,處于虎丘山頂東面,可俯瞰整個蘇州城的美景,這里視野開闊,臺上有風聲鳥語,臺下有萬木幽深,實令人心曠神怡。“萬家煙火”由廊和方廳組成,里面擺設著美人靠,古時候人們從這里眺望煙火萬家的蘇州夜景。我和朋友雖然行程匆促,卻也在這美人靠上小憩,擺了擺pose。

  此時時間已不早,因為還惦記著 去山塘街,后面的幾處景地便只是走馬觀花,隱約記得經過“通幽軒”、“小武當”、“玉蘭山房”等,便開始下山,一路上又經過幾處亭閣軒榭,到了“冷香閣”,匆匆進去繞了一圈,倒是十分的幽靜清雅,而庭內的三百株梅花尚沒到開放的時候。

  出“冷香閣”,順山道南下,便行 至“擁翠山莊”。“擁翠山莊”是山中的一個獨特的小小園林,總面積約一畝馀,自南往北依山勢而建,格局有“抱甕軒”、“問泉廳”、“靈瀾精舍”和“月駕軒”四層,規模不大,但結構精巧。擁翠山莊的興建,與清末蘇州狀元洪鈞有關。洪鈞(1839-1893年),字陶士,號文卿,吳縣人,同治七年(1868年)中狀元,歷官學政、兵部左侍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光緒年間,曾出使俄、德、荷、奧四國,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據說當年,洪鈞與好友同游虎丘,飲憨憨泉,覺水質甘美,為弘揚此泉,便集資建了這座莊園。因為在建造格局上,將山上的花樹林木聯成一體,莊內綠樹相擁,蒼翠欲滴,因此取名“擁翠山莊”。洪鈞還因當年娶名妓“賽金花”而名噪一時,清末小說《蘗海花》即是以他二人為原型創作。“擁翠山莊”南門前的白壁上,嵌有“龍虎豹熊”四個大字,據載為清咸豐八年(1858年)十月桂林陶茂森所書。四字高約丈余,蒼勁磅礴,卻是好威武的門神。

  出了“擁翠山莊”便不再逗留, 一徑順山路而下,此時是下午四點來鐘,離天黑還有些時間,便急步轉入虎丘東南面的山塘街。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寶歷年間,據 江蘇省地方志載:“山塘街,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期間,在吳中主持疏浚塘河堆土修筑的一條長堤,后人稱之為‘白公堤’。山塘街呈‘水陸并行,河街相鄰’格局,因此既指山塘街,又指山塘河。”

  山塘街東西偏北走向,東起閶門 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長約7里,俗稱“七里山塘到虎丘”。《紅樓夢》第一回稱“閶門外有個十里街,街內有個仁清巷”,這里的十里街就是指山塘街。山塘街文物古跡薈萃,古橋、會館、故居、牌坊鱗次櫛比,漫步在這條長街上,經行于古樸的頹垣舊壁,竟恍覺有一種穿越的意味——不定在某個街角或樓閣會遇見幾個明清的雅士,或者與峨冠博帶的白居易突然打個照面。

  我與朋友一路行一路看,走到星 橋時天色已近傍晚。這里是山塘街最繁華熱鬧的所在,正所謂“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從星橋頂上朝東西河面望去,兩邊的風貌卻很是大相徑庭。東面兩岸的房屋一例的粉墻黛瓦、高低錯落,看上去寧靜古雅,純然是典型的江南水墨風韻;西面河段的建筑卻是一派熱鬧的景象,幾乎每個屋檐下都掛著幾串大紅燈籠,房屋的格調亦較東面的更多雕飾,呈現濃郁商埠氣息。

  從星橋下來,又繼續東行了一 段,至通貴橋。站在通貴橋向西面眺望,只見一輪斜陽映照在霧靄沉沉的河上,一時間,一種莫名的孤獨襲來,正似有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里的況味:“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此時天色將闌,燈火初上,虎丘及山塘街之游到此結束,一天的光陰又要打烊了。

【虎丘印象散文】相關文章:

老街印象的散文05-28

印象烏鎮散文05-23

柳永印象散文10-29

朦朧印象經典情感散文08-09

印象黃山優美散文10-28

祖父印象散文11-01

回家印象散文09-30

我的杭州印象散文06-29

北海印象散文08-04

青海印象寫景散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