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鄉的三輪車散文
以此懷念家鄉的“三輪車”和勤勞樸實的人們
在我讀大學一年后的那個暑假回家,到了車站,四處張望我的三輪車,最終不見一個。看到的卻是一輛輛花花綠綠的公交車,和一排排黃色的出租車,望著人們一窩蜂地擠上公交,我最后只得提著笨重的行李無奈地踏上了上去。后來的我才知道,公交車早已取代了昔日的三輪車,此刻,我似乎沒有被這種文明的進步而興奮,更多了一些失落。
家鄉是一座小城,不發達,甚至可以說是落后、閉塞。城市很小,大半天時間都可以逛完。這座小城卻在閉塞中展示自己的存在,樓房已是多年修建的,從小城的一座山往下看,破舊的、灰蒙蒙建筑與周圍的青山綠水有點不太搭調。但對于在這里生活了無數輩的人們來說,這里就是故土啊!家鄉讓人懷念的是擺在街口的小吃,麻的,辣的;學校門口的燒烤,串串香,小吃店,奶茶店。每當夜幕降臨,煙霧繚繞,香氣充盈了整個小城。人們忙碌而又平淡,而最讓人懷念的是街角巷口或是公路邊的三輪車。
在小城,三輪車可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紅的鐵皮,兩邊用布搭成簾子,里面兩排相對的坐墊,一個發動機,三個車輪,并構成了一輛三輪車。開車的都是普通百姓,一兩塊錢可以走到城市各個角落。每天天還沒亮,城市到處就嘟嘟地響起了三輪車的聲響,一群孩子從家里沖出來,手一招,或叫一聲“師傅”,紅色的“小車”一轉頭就來到跟前,孩子們并跳上車,“師傅,去學校,趕時間呢,要遲到了”。“好叻”發動機一響,并朝學校飛奔而去。大街小巷到處奔涌著紅色甲蟲,載著醫生、老師、公務員……
三輪車對進城的農民來說,是極大的方便,農民不認得路,不識得字,拖著大包小包進城后,停在路邊,不管是多偏遠的地方,都會飄來一輛三輪車,師傅探出頭“坐車嗎”,“走……不……”“走!”師傅會幫著搬行李,要是錢沒帶夠,車費會在一番討價還價之后,師傅無奈的說“下次坐車一定要不上哦”,然后一呼而去。
家鄉的三輪車, 那道獨特的風景。現在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在家鄉,有錢人坐過三輪,窮人坐過三輪,大人小孩坐過三輪。三輪車方便,坐在車上很兜風,開三輪的師傅樸實憨厚的,也有粗暴狂野的,春來秋往,暑去寒來,他們工作在最平凡的崗位,養家糊口。而 他們存在的時候,我們感受不到他們給我們帶來的方便與快樂。現在,當這一切都消失的時候,卻是那么懷念。
懷念久久在校門口等學生放學的在車上打盹的師傅,懷念他們那布滿皺紋的臉,懷念夏天撲有灰塵的衣服和淡淡的汗味,懷念和他們討價還價時取得成功的驕傲,懷念在車上和同學玩鬧歡笑時師傅對我們回頭的一笑,也懷念因堵車師傅破口大罵的粗魯。想念那破舊的三輪帶著我們走遍城市的各個角落,玩得夜深了,三輪車并是回家的希望。
時代進步了,縣政府為了城市容貌,禁止三輪車的行駛,換來一輛輛公交,三輪車被賤賣了,或是當成廢鐵處理了,一群群失業的人,將何去何從?
再沒有熟悉的朋友共享一輛車的快樂,公交上太多瘋狂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再沒有兜風的快樂,只有嚴嚴實實的窗戶遏制了呼吸;再沒有招手即來的方便,只有苦苦等待的焦急;農民們多了一份陌生,進城找不到坐車的方向。也有頑固“分子”趁黑開三輪,最后被城管的車一呼而嘯的帶走了,小小的三輪最終繳械投降了。
風景消失了,人們心里空落落的。在統一的,標準化的現代化城市建設中,我們無所適從,總感覺沒有三輪車的家鄉不是心中的家鄉。也許,我知道有一天這種感覺會淡忘,也學會習慣現在的生活,也許會為家鄉的新變化而自豪,這也許就是時代交替時所要經歷的陣痛吧。
而今回到家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川流不息的車輛,摩登時尚的人群仿佛在昭示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進步也惠及了小城的人們。只是,人們還偶爾提起那過去的人、過去的風景。
而那過去的,將成為親切的懷念。
【家鄉的三輪車散文】相關文章:
家鄉經典散文08-30
家鄉的翠竹散文11-11
寫家鄉的散文10-12
家鄉的紅棗散文12-01
描寫家鄉的散文08-02
家鄉的楊梅散文09-10
家鄉的冬天散文08-26
家鄉的山水散文10-28
家鄉春天散文09-24
我的家鄉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