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賞月夜現代散文
某年秋,出某單位,走在長安路上。暮色忽染,華燈初亮,古都深沉而飽滿。車輪飛轉,腳步匆忙,一片熙熙攘攘。驀然抬頭,見城門洞開,城闕巍峨,遂起登高以游目舒心之思,不料竟在城墻上發現明月馳天。
有河水隔阻,花木遮蔽,城墻一帶,顯然比所想的寧靜,也比所想的暢朗。建筑縱橫鋪排,紅燈上下繽紛。月出浮云,月輝似霜。月行空中,月照樓巔。月遠天邊,月近眼前。何處無月?然而騷客雅士,總是推崇張若虛江面之明月和蘇東坡山間之明月,豈不知城墻上的明月,是兼容了宇宙泱茫與塵世溫暖的.。
心有所得,便想交流,遂用手機發短信,邀學子二三人,到城墻上來共享明月。租桌椅,購茶水,圍坐一起。這時候,和風微送,清氣緩流,身有妙感。月光之下,仰觀白星遠芒,俯察青磚古色,足以助興。向他們了解賞月的體驗,其一一道之。有言嘗在青島賞月,海大無邊,海波漫涌,月小而暈,頓覺飄然。有言嘗在黃山賞月,風卷氣流,松聲似濤,云碎似屑,月懸頭頂,攬而不能。有言嘗在草原賞月,曠野寂寥,以月為伴,惟月可親。
問曰:“城墻賞月,特點何在?”我答:“海邊之明月,使人欲仙,山上之明月,使人高潔,草原之明月,使人眷戀,固然各有其妙。不過城墻賞月,使賞月生活化,日常化了。其僅僅如斯嗎?不然。賞月是一種追問,是問天,問宇宙,問遙遠,斯問可以在高山之上,大海之濱,草原之中,也可以在自家窗口或床前,也可以在西安城墻。何處無月,何處不可以問,關鍵是問。城墻賞月,腳下有歷史,四邊有人類,看長安路梧桐列隊,新樓竟聳,尋大雁塔,覓小雁塔,回首鐘樓與鼓樓。月行高處不寒,月灑故地不俗,心在盈虛,可飄飄乎得羽化之幻,身處鬧市,可避哄哄乎名利之擾。”
問曰:“城墻賞月,僅僅為視覺之娛嗎”?我答:“古人賞月,僅僅是在賞月嗎?實際上是在審美,是在藝術地生活,是在款待靈魂。唯有人能夠審美,而藝術地生活,則是中國文化固有之魅力。可惜今人多為物所累,往往冷落著靈魂。人的靈魂枯萎了,人是何人?生活并非快餐。生活應該有賞月的情調!”
學子激情而浪漫,便一聲接一聲地誦:“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誦:“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誦:“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不知不覺,秋涼夜深,遂對月致謝作別,喚二三人走下城墻。
【城墻賞月夜現代散文】相關文章:
寂靜的月夜散文10-06
李白的月夜散文11-11
賞春江花月夜張若虛06-08
月夜思鄉現代詩歌10-08
李白的月夜抒情散文09-17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概賞03-08
又見陶淵明現代散文08-15
雨巷現代散文09-30
賞讀《席慕容文集》經典散文10-30
春江花月夜散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