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農村秋收二題散文

時間:2020-07-27 16:40:45 散文 我要投稿

農村秋收二題散文

  題獻給那些秋天隆冬……

農村秋收二題散文

  ——題記

  一、摘棉花

  采棉花,是個輕快活,既養眼又“養”手,棉團捏手里軟綿綿的,手感好極了!

  現在,牟平觀水老家那里已經沒有栽種棉花的。以前也不多。因為是平泊地、產麥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舍不得耕地多栽棉花。棉花生長周期長、太占地了。大約從1976年以后,即基本停止栽種了。

  但是,小時候的棉花田,還年年應時應景地栽種生長在我的腦海,按季節在里面開花、結棉絮。棉花田很漂亮啊,給了我深刻美好的印象。

  有趣的是,而今竟然忘記了棉花也開花,近年以為不開花。結果查閱資料,才想起來了,棉花也開花,主要在夏天,開乳白色或粉紅色的花朵(見照片)。但是,“棉花”的花字,可不是指它開的花朵。而是指棉花成熟了,棉鈴裂開爆出來的棉絮——叫棉花。棉花二字,既是其作為植物的名稱,也是棉絮纖維的指代名?梢,棉花的名字,起得很有趣、有意思、挺巧妙、還貼切。

  棉花生長歷經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大部,春分到立冬16個節氣,從4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一生可以劃分為播種期、苗期、蕾期、花鈴期和吐絮期5個階段。由于生長期太長,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從第一片綠葉到開始孕蕾約30天,自孕蕾到開花,約25天,開花到開始成熟吐絮約50~70天。從現蕾到成熟吐絮,一般需經過70—80天,棉絮結一茬收一茬。棉花是春天種,秋天冬天收獲。整個生命周期大約6—7個月。

  一片片棉花田,到秋天棉鈴成熟“開花”以后,就該摘棉花了。一只只棉鈴手擎著白花花的棉團,匯成一片,由無數綠葉擁簇陪伴著;好似無邊的綠海上面,浮著一層白雪,或無數朵白色花,相當漂亮!遠看確如一片皚皚白花——其實,也真是花朵,是棉絮花、棉絮結成的花,棉絮成熟以后外殼棉鈴開裂,就像花朵盛開了。女勞力和家庭婦女拐上條編簍子,穿著種類不多的彩色花衣,頭上扎著頭花、脖子圍著彩色圍巾,零散隨意點綴在綠白相間的棉花田中,拼接融合成鄉村的一份獨特的田園美景。

  棉絮一茬一茬不斷地成熟、不斷地采摘。一直到初冬,還在采棉。只是,這時候棉花葉子、棉鈴都已經是枯黃或棕色了,垂暮蒼老。

  我們學生,也參加摘棉花。一手扶著棉花枝、另手把爆裂得四婁八瓣的棉鈴里面的棉絮扯出來。棉絮扯絲倒縷的似藕斷絲連,往往一次摘不干凈。再用手把殘存在棉鈴底部的棉絲采出來。摘一天,粘得滿身衣服是棉絲棉絮,像長出一層白色胰毛。

  棉花籽可以打油吃,但是味道很差,有一股苦澀味,也不怎么香。在上世紀70年代,農村因為花生油、豆油等食用油不夠吃,就費事巴力地將棉花籽一個個從棉絮里面摘出來,去打油。

  鄉下人,也有些炒棉花種籽吃?噙筮蟮,沒法吃。都是窮得沒辦法,碰著什么都想吃,只要藥不死人,什么都想往嘴里填。只為了撐飽肚子,彌補沒有干果吃的缺憾。以此展望、懷想、憧憬那些聽說過、沒見過的美妙的干果們。

  那時候,沒有現成的棉花被套棉絮。都是媽媽姐姐手工用棉花絮棉被。有時到附近村莊的彈棉花房去彈一下,使棉絮暄軟膨大,穿身上舒適好用。若不彈一下,棉花死貼貼的硬板,就像沒有蒸發起來的白面干糧。

  記得,彈棉花的人,成天悶在窄小的房間里,沒白沒黑地彈棉花;錚錚錚錚不停地響著,就像演奏古箏。只是,彈棉花僅一個調子在永遠呆板地重復。你在其小屋門口一看,里面模模糊糊看不清人,空氣中全是飄浮飛揚的棉絮微塵毛屑,像是白色的沙塵暴!屋內沒有任何排風或清潔保潔設施。彈棉工多是女的,她身上穿著外罩衣或長圍裙、戴著白帽和口罩,渾身看不到她人的原樣,她全身被一層白茫茫的棉絮絲塵嚴嚴實實覆蓋、包裹著。天知道她吸進肺里多少棉花?

  彼時鄉下,就這個條件。

  后來,爸爸有時候從煙臺市里買回來,有細網線套好的成型棉被絮棉。做成被子有形,還不變形。而手工絮的棉被,蓋一冬就被我們不老實的手腳蹬扯得棉絮不勻、一丘一嶺的。

  看新聞報道,現在采棉花已經實現了機械化。只見大拖拉機前頭頂著采棉機,突突突一趟過去就是幾米寬的棉花田一掃而光。想來這個進步真是了不得。一墩墩棉花枝梢上零散隨意長著一些棉花苞,那機器怎么能把花苞里的棉絮抓出來?而且棉絮與棉鈴經常是黏連纏繞在一起,真是很難的采摘操作!不得不驚嘆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和巨大能量。

  二、地瓜窖

  地瓜窖,可有趣了。里面其實也窖藏了許多故事!

  上世紀90年代以前,農村的'主食一直是地瓜;再是討人嫌卻避不開、吃不完的地瓜干,少量的苞米餅子(饃饃)、微量的麥面饅頭和餑餑。地瓜當然是好東西、很好吃,如同現在你和孩子們吃到個地瓜,好吃得要命;但是,美味不可多用,那時候因為一天三頓、一吃半多年,再好吃也會吃得夠夠的。盡管,實際上當時它起到了健身康體的作用,但我們并不知道這一點。從來,也沒領過地瓜地瓜干的“情”!地瓜,有可能很傷心?

  每年,地瓜這么多、吃那么久,怎樣儲藏呢?都存放在地瓜窖里。

  地瓜窖,農村每家都有,就像戶戶有土炕。這是必備的飲食配套設施,有如飯碗不可或缺。地瓜窖位于土火炕的下面,長方形的水平面面積約等于火炕大小。用買來的青石長條嵌進東西屋墻,上面用土墼坯盤火炕,用于睡覺休息。石條下面挖深坑,深度約1.5-1.7米,石條就像窖坑的屋頂。地瓜窖其實就是個半地下的坑窖。地窖的出口就在火炕的外邊緣,留個方孔,可以做扇木頭門,有推拉門、或旋開門。

  但是,許多家庭由于懶惰不做地窖門,就那么敞著口,也無門檻。有些家的嬰幼孩子,一步就邁進去了。我妻子小時候就曾經走進地窖,那時候幼小的她并不知道,那個小方木頭門框里面是什么。轟一聲跌下去,幸虧沒有摔壞。地瓜窖內沒有人高,我進去伸不直腰板,老是弓著腰擺地瓜,經常碰頭。開始,窖子空蕩可以坐個小板凳或馬扎擺地瓜,不累。有人用條編簍子在外面運到地窖口,我一簍簍接進去。幾千斤地瓜,就這樣一個個手拿擺成緊靠一起的一排排。是許多天陸續完成的。隊里刨地瓜分地瓜,分一點擺一點。

  我做事比較仔細認真,所以爸媽總是叫我下窖碼地瓜。先跪在窖門口,腳踏窖里的小木梯,蜷著身子下去。窖墻上,釘個小釘掛盞火油燈,光線昏暗。周邊尤其是靠屋外墻邊,要擺一層苞米秸保暖,地瓜不能直接貼窖壁,容易凍壞或腐爛。我從小就擺放地瓜,小時候可喜歡干這個活了,有意思。在擺地瓜工作上,我始終是愛崗敬業、樂此不疲,十數年磨一劍,擺到長大已經練就一身碼地瓜絕技?梢暈槿胰藬[地瓜的技師、模范人物!我甚至將此工作當作童少之我的事業來做?偸前训毓蠑[得整齊利索。每當完成這項當年宏偉的擺地瓜工程,看著滿窖子地瓜,心中充滿小微成就感。

  也有擺不好的時候。地瓜形狀不規范,圓圓骨碌的近視橢圓形圓柱形,關鍵是還沒有水泥石灰泥漿輔助,擺得高了多了,砌成一垛垛地瓜墻就容易坍塌歪倒。有時正擺著呼隆隆倒下去,像來了大地震,把地瓜都摔壞了。再小心翼翼重新碼垛。免不了受家長怪罪和埋怨。

  以后,吃地瓜時,再一次次下進地窖,使勁把一簍子地瓜擎到窖門口,再從地窖爬出來。一個冬春,幾千斤地瓜,無形之中就這樣一點點“爬”出地窖。地瓜的儲藏要求比較苛刻,冷了就凍了,表層可見一塊塊暗色斑,像人的皮下充血狀;溫度熱了就霉爛,皮上長一層長長的灰黑色胰毛,遠看像個大老鼠!經常有壞的,有的地瓜一抓就碎成一包臭水,粘得滿手臭哄哄的。每下一次地瓜窖,滿身頭臉都是蹭了不少灰塵,在窖子里面東擦西碰的。出來時,頭上身上經常粘著蜘蛛網絲,或小蟲、蜘蛛在身上爬,嚇人也惡心。

  春天,地瓜就困得稀溜溜的,烀熟了用手一拿就扁了,有時都抓不起來。手一剝皮,地瓜油就稀稀拉拉流出來,流一飯桌、流滿手,黏糊糊的。這時候,較好的地瓜品種,你不知道那個甜哪!簡直像糖水!盡管,這時候的地瓜,已經沒有秋天收獲時的香鮮氣。

  鄉下有些賣糖葫蘆的,有部分是偷用地瓜油代替糖糊的,看著差不多,一吃才知道甜度不夠。

  記得,老家屋里東頭倒房的空中,有一個高粱稈簸,這也是一種農家“倉庫”“庫房”。幾根刺槐或松樹的粗直樹干,橫搭在倒房的東西墻壁上作梁,上面鋪著用高粱稈扎的把子編連的簸。簸上可以放置家庭幾乎所有日用物品、鋪蓋等床上用品,包括水果、地瓜、土豆和毛芋頭等食物。后面這些東西,也可以放在地瓜窖里過冬。每次上簸放取東西,都要在倒房土炕上踏著木凳子,才夠得著高度。有時候,還需要整個人爬上去擱取東西。腳下要很小心,用“輕功”,防止踩斷腳下的高粱稈,那么人腳和物就可能掉下去。哈哈。

  誰會料到,現在地瓜成了最好的面食之一。味道美、口感好,營養豐富全面、還健身益體。是預防多種疾病的上佳食物,幾乎成為首選!而今,城市街道到處可見烤地瓜的!偶爾在街邊遇上了,就走過去買個烤地瓜,解解饞;再圓一下孩提時代未了的“地瓜夢”,重新閱讀一遍至今依然生長在地瓜里面的鄉思、鄉愁;這縷愁思,味道比地瓜更為香甜、可口、雋永,意味深長。

【農村秋收二題散文】相關文章:

2021秋收詩句10-20

描寫秋收的詩句10-20

春耕秋收的詩句10-20

描述秋收的詩句10-20

鄉下秋收的詩句10-19

秋收秋種的詩句10-20

描寫秋收玉米的詩句10-20

贊美秋收的優美詩句10-20

有關于秋收的詩句10-20

秋收喜悅心情的詩句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