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抒情散文隨筆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山前那個小鎮散文隨筆
秋的聲音,在這個小鎮上,開始喧嘩,滿滿的玉米一個個掛在農家院中; 一串串紅得發亮的紅辣椒,在北方來說,是要掛在廚房的那窗檐下;調皮的孩子把家中剛收割的豆子,拿出去,三五成群里,拾柴燒烤;小鎮上的狗,這時特別安靜,時常打著疲憊的眼光,望著那一家家暮色的炊煙。
我喜歡到鎮上走走,時常也去一去,那凸凹不平田地,與農忙的老鄉嘮叨幾句;小鎮的寂靜,連小鎮前,那條小溪也沉睡在雜草里;鳥兒們也不怕人,常常會在你腳前落下,再跳個丫字型舞,甚至還敢回過頭來,對你幾聲翠鳴,然后,再在你前面走幾步。這小鎮的安靜,安靜著我的腳印,安靜著我的靜謐。
我喜歡小鎮的記憶,喜歡小鎮上的'腳步。時常回想起,我上中小學時,那個寺鎮。寺鎮的名氣不說了,寺鎮的寺廟佛像,我也記不清了。但寺鎮上,那所建在寺廟舊址上的學校印象,一直安靜地如水一般,把我浸泡,寺鎮上的每一杯水,都是甜的。記得我家離學校很近,附近有一口井,井水離井岸很底,大人們伸伸手就可以掬出一捧水,但我很小,是撈不出水來的,可我總是要到井邊,饞嘴般的眼睛,望著井下,因為那里面,時不時有綠綠的大眼睛青蛙,鼓著勇氣要跳出來,我也時常想作一個大大的青蛙,也想學一學跳遠的本領。走過那口井,再過一棵大槐樹,就到寺上的聯校了。那時,學校很少,是幾個小村子合在一起,在一個學校就讀;學校的大門是朱漆色,略有退色;大門前是一個很陡峭的石臺階,反正摔傷的記憶都在這里,也算入學前學會摔倒的安排吧;過了大門就是一排青黛瓦、長屋檐的教室,這是高年級的教室,可能方便他們畢業出門而安排的。我當時年幼,自然安排到最后一排的教室。過了高年級的教室,就進入一個四合建筑式寺廟中殿,這里也有一口井,井很深,也不敢底下頭去看,可能是寺的禪化吧,故作一口深井,讓人們頓悟“人生路有多遠,修行就有多長”的道理;井的旁邊是一棵,據說有三百年的銀杏大樹,年代是說不準的,但還是能說出是明代的。大樹,我們時常四個小朋友合抱都抱不住。這棵樹,據說很有靈氣,哪一年不結果,下一年就會大旱或大澇,因此,人們都到離它六十里外的另一個菩提寺,門前的三棵與它一樣個子的銀杏樹許愿;后來,遇到大躍進,有人說這是一塊煉鐵的好木材,就有人上去砍,可砍也砍不動,樹流下了一行淚;據說那晚,砍樹的人病了,病了三天就過世了。這棵樹的故事,就成了寺校里,書本之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材。再往前走,就是大殿了,我們時常也在里面上些音樂、美術之類的課,殿很莊嚴、很肅穆,也很靜,里面的空氣也很靜,安靜得如這一寺的故事,如今要去虔誠、音樂般地念讀;大殿中間是幾根很粗很粗,雕刻著看不懂佛家圖畫,檐角上雕刻的是栩栩如生的和尚誦讀,現在我豁然明白,這是一寺的文化,可當時幼小,不能明白。
隨后又轉到離這不到一里的三中的學校,這個學校很大,院里全是松柏,據說這是舊時一個家族祠堂。在抗戰期間,開封女子學校搬遷至此,學校最里面,有一個大殿,建筑是西洋式,小時候,大人們常說是洋樓,洋樓的風格是教堂式的,樣子記不清了,只記得,這里沒有人敢去,樓頂上的空間,全是鳥窩了,一有腳步聲,會驚得飛鳥齊飛,剎間,天是暗的,聲音如雷聲過頂。唉!這西洋玩意兒,怎么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小鎮的味道,陪著我走在人生的路上,時不時總在杯里品償。有時覺得自己影子坐在杯里的水中,手里拚命地拽著那根發香的葉子,在煮沸的水中,沉浮沉浮;直到看見一絲絲淡青色而又略帶苦味的茶心,從水面上溢出,而又自我陶醉,然后靜謐;又如,品味三道茶,才知一葉茶心,一葉輪回的故事;小鎮上,我眼睛的明亮,我石階上摔倒的痛,我與井底那個蛙的夢,還有那個老樹的故事,那個大殿的神秘解讀,那個西洋樓的悲哀,至今,讓我高亢而又沉思。
【山前那個小鎮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浣溪沙·散步山前春草香原文及賞析07-20
描寫江南小鎮的句子12-10
柳永《小鎮西犯》詩文介紹05-31
《小鎮的早晨》課文片斷賞析08-22
《小鎮的早晨》的課文片斷賞析08-23
語文課文《小鎮的早晨》片斷賞析08-21
散文隨筆作文11-26
初中散文隨筆10-13
累散文隨筆08-25
勇氣散文隨筆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