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散文詩之知了聲聲(通用11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散文吧?散文常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那么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完成一篇優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散文詩之知了聲聲,歡迎閱讀與收藏。
散文詩之知了聲聲 篇1
時值伏天,又見知了聲聲,突然想起青春年少時,工作勞動緊張,經常欣賞羨慕的場面,暑熱的樹蔭下,涼風習習,知了聲聲,躺椅上退休老人一手品茶、一手搖著鵝毛扇,眼前的風景、耳旁的半導體,其景悠悠,其情融融,休閑樂呵在其中。
知了是一種昆蟲,又稱蟬。蟬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和成蟲三個不同時期。卵產在樹上,幼蟲生活在地下,成蟲又重新回到樹上。在我國四季均有蟬鳴,有“春蟬”、“夏蟬”、“秋蟬”、“冬蟬”之說。而我的故鄉關中大地“夏蟬”尤叫得洪亮。曾有科學家畢生對蟬進行研究,有生動細膩的描述,這里不必贅述。但蟬有良好的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世人皆知。蟬與文學也息息相關,曾有古詩詞云“荷香清露墜,柳動好風生。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
知了聲聲,蟬鳴陣陣,大自然的和諧,在花鳥蟲魚鳥鳴、微風習習、泥土芳香之間。
年少時,在村莊,在山澗樹林,童年最好的玩趣,就是夏天捉知了、撲蟬,兒時的'興趣,停留在無知與尋找的快樂之中。
如今雖有無際的貴族式園林景致,但鄉下的大樹遷移在城里這區那區,這苑那苑,已沒了原始狀態,脫離了大山泥土的漫潤,穿上了洋裝,打上了吊瓶,噴上營養液,大樹通了電,掛上了彩燈,上了音樂,已沒了蟬的空間,現在在城里很少有蟬鳴的聲音,在鄉村偶爾的蟬鳴,已是我們驚喜不已。
當然,社會發展,空調增多,人們已不用再到樹蔭下乘涼,手機普及,鄉下孩子也不用再去撲蟬、掏鳥窩,工業的發展,鄉村、城市的噪聲也大于蟬鳴,若有偶爾的蟬鳴聲也瞬間淹沒在小商販的叫賣聲中,社會高度的商業化已打破昔日知了聲聲的田園景致。
也許你會說,社會發展了,互聯網、機器人等產生,新的蟬鳴聲會出現,但我想那只是模擬聲;ヂ摼W+那么發達,會產生電子蟬鳴聲;機器人未來會做母親,也許會有機器蟬,但生冷的電子元件,能代替肉體凡胎,已失去生活的原真。
當我們發現藍天不再那么藍,多了霧的遮掩;當我們發現雨后水漫城鎮街道時,我們需要更多的“海綿地”;當我們發現水比油貴,田間泥土比混凝土貴;當我們再也聽不到那悅耳的蟬鳴聲,我們離那原始平和的自然生態又遠了多少?
知了聲聲,蟬鳴陣陣。呼喚的是美好的生態。我們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更要花草蟲魚,鳥鳴山澗,還大自然一個完美的生態,大自然給人類一個美好的未來。
散文詩之知了聲聲 篇2
六月的午后,我在悶熱的房間與別人斗地主斗的昏天暗地,外面的天氣陰沉,似乎是要下雨了。
知了在南方的枝頭不停地悲嚎,我想著它們應是哭泣的聲音,就像某種欲死不能而危危可及的生命,它們在作著垂死掙扎,那種小昆蟲也在作殊死抵抗么?在損失一千點以后,我想走出去,去尋找那些悲憐的生命。
小蟬打來電話,起初我有點遲疑,我們已經失去聯系半月有余了,半月前我從云南回來看到一副郁郁的小蟬,我問她何來如此的不快樂?她回我一臉的淚水,我想她真的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于是小蟬便走了,在我那個陰暗的房間里甩門而出,帶有金屬的門環在她的身后咣咣亂響,像一對頑皮的孩子,不聽話地叫喚,我呆呆地站在那扇門后,有點不知所措。
外面的天氣陰郁的要下雨,就像今天這樣,那時也有只知了在不停地吵鬧,我想我可能在小蟬的世界便是這只厭惡的東西了,小蟬曾說我是她的一個東西而已,在短信中我總是回說我不是個東西,她便在那頭笑,隔著屏幕我都能聽見那種攪我心靈的聲音。
我說我要等到荷花都開了,麥谷成熟的時候才能回去,我還說云南的麗江山水,大理風景,那邊便沒有了回音,我盡力思索我的哪一句說錯了,直到我回來后便看到她的表情。
我按下接聽鍵就聽到那邊小蟬幽幽的話,像了從遙遠的.世界傳過來似的。
她說:小艾我要離開這里了,你看,我將你的荷花守開了,麥谷守黃了,原以為愛情是等待的,卻是等不來結局。
我想說小蟬你真的是一個瘋女子,我們相戀多年,怎么說走就走了呢?
但我沒說出口她便掛了,那邊傳來嘟嘟嘟的忙音,想過分手的場景,一片雨,一個黃昏,或一團黑夜,我們依依而別……
知了更歡,我仰頭看陰沉的天空,一滴雨落下來,我有點茫然,明知的雨季,卻讓人覺的來的如此地突然,我將雙手擦進褲兜,雨終于還是下了下來,漸漸朦朧了世界。
我還站在那里,知了終于停止了哭泣,我想它應是不覺的悶熱的緣故,或死于這樣的狂風暴雨里,于是我又低頭想念了,原來那也是一種歌聲,只是我失去了,就像我們的曾經。
荷花開了,谷黃了,我回來了,你卻走了,知了呢?我想,下一場雨季來臨時聽不到歌聲了。
散文詩之知了聲聲 篇3
天才亮了,好象不熱,只是一陣陣沙啞的聲浪從窗戶涌入,噪噪,煩人!
是夏蟬鼓著肚皮上的兩塊鼓膜,歡快地唱,它以為盡量靠著人間,將歡樂帶給我們。
多么有趣!白石翁老是畫了一、兩個蟬,蹲在枝上葉下,透明的翅晶亮,也許正”知了……知”叫,在畫里聽,是很讓人耳朵舒暢!
孩兒時跟著哥兒們去粘蟬,用煤油泡橡皮的膠水弄一點在長竹枝尖,輕輕伸到樹上,見一個蟬起勁傻傻地叫,快的粘過去,正好粘了翅膀,撲撲的掙扎也徒勞,放下來抓在手,蟬嚇得怎敢叫……
好象也有啞蟬不叫,翻轉肚皮弄一下,沒有兩片白色鼓膜,放在桌上看,黑烏烏锃亮,幾條硬腿偶有所動,嘴下貼著一條長吸管,身材也就一個姆指大小。
我在公園的樹間,可見高處有好幾個蟬,沙沙的叫,有時還飛起一會,又停樹上,又向上爬動。但樹下的泥地也偶見蟬掉下,多是不怎么生動的.!不知,今年的蟬是不是仍是去年的蟬?不如人類吧,年年都可見蟬,還身不由己要年年被蟬強迫著聽沙啞的歌聲!
蟬還老是”知了知了”叫,人類譏諷它驕傲!
好一個又愛又恨的蟬!
十年前,一次倦困正在睡好覺,香夢中,卻被蟬吵醒了!又氣又恨!無奈之中,恨恨地怒吟一聲:”最厭蟬聲噪無韻,偏叫人間起睡早”。
“知……了”
現在想來,在樹林漸少的城市,再聞蟬聲,是喜是憂?
散文詩之知了聲聲 篇4
山上有一種蟬,叫聲特別奇異,總是吱的一聲向上拔高,沿著樹木、云朵,拉高到難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長音的最后一節突然以低音“了”作結,戛然而止。傾聽起來,活脫脫就是:
知——了!
知——了!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蟬如此清楚的叫著“知了”,終于讓我知道“知了’這個詞的形聲與會意。從前,我一直以為蟬的幼蟲名叫“蜘蟟”,長大蟬蛻之后就叫作“知了”了。
蟬,是這世間多么奇特的.動物,它們的幼蟲長住地下達一兩年的時間,經過如此漫長的黑暗飛上枝頭,卻只有短短一兩星期的生命。所以莊子在《逍遙游》里才會感慨:“惠蛄不知春秋!”
蟬的叫聲嚴格說起來,聲量應該屬噪音一類,因為聲音既大又尖,有時可以越過山谷,說它優美也不優美,只有單節沒有變化的長音。
但是,我們總喜歡聽蟬,因為蟬聲里充滿了生命力、充滿了飛上枝頭之后對這個世界的詠嘆。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聽萬蟬齊鳴,會使我們心中蕩漾,想要學蟬一樣,站在山巔長嘯。
蟬的一生與我們不是非常接近嗎?我們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陰用在學習,渴望利用這種學習來獲得成功,那種漫長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樣;一旦我們被世人看為成功,自足的在枝頭歡唱,秋天已經來了。
孟浩然有一前寫蟬的詩,中間有這樣幾句:
黃金然桂盡,
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
聞蟬但益悲。
聽蟬聲鳴叫時,想起這首詩,就覺得“知了”兩字中有更深的含義。
什么時候,我們才能一邊在樹上高歌,一邊心里坦然明了,對自己說:“知了,關于生命的實相,我明白了。”
散文詩之知了聲聲 篇5
小暑前下了場透雨后,黃昏來臨,小村人就坐不住了,他們來到村子外面的小樹林里小河邊或者大路邊,去找知了猴。村人碰面了相互問候說話,他們不說找知了猴,說摸知了猴,很有意思吧。把找知了猴為什么說成摸呢,這是老輩子人的說法,后人也就跟著說了,沒人想過為什么。知了猴一般都是天黑后才出來,老輩子時小村人家里照明還是煤油燈呢,自然沒有照明工具了,黑夜里他們什么也看不見,找知了猴只好一棵樹一棵樹的用手摸個遍,我想這就是摸知了猴了吧。不像現在,摸知了猴時拿了手電筒,爬到樹上的知了猴一照就看到了。你晚上如果從小村經過,看到村子外面手電一晃一晃的,還有稀稀落落的說話聲,那就是小村人在摸知了猴,他們一直摸到十點多鐘才回家的。有些有經驗的村人,在出現知了猴多的樹上,一人高的位置沾一圈膠帶,這樣知了猴爬到粘膠帶的位置就停住不向上爬了,村人們摸知了猴就很輕松容易了。
黃昏時散步,在村頭遇到了三元叔,三元叔拿著手電,不用問是要去東面小河邊摸知了猴的,我問他昨天摸了幾個啊,三元叔笑笑說一個也沒有,我說那你今天還去,三元叔說閑著沒事,小孫子天天嚷著要我找吃知了猴給他,咱就消磨時間吧。又說這知了猴不容易,在地下好幾年才出來,一露頭就被逮住了,你別小看人這張小嘴厲害著呢,多少也不夠吃的啊,現在都快絕了,白天你還聽見知了叫嗎。是啊,前幾年的夏天就是知了的天下了,到處是他們的歌唱,這一處剛停歇那邊就又來了,無論在哪里都躲不掉,像三伏天中午的太陽一樣讓人討厭,F在呢,也是有蟬鳴的,只不過大合唱是不行了,只是三重唱或四重唱吧,已不成陣仗了。蟬鳴就是為夏天而生的,仿佛長在夏的身上,夏天少了蟬鳴總感覺夏天就不完整。
我這個人喜靜不喜動,一般是不去摸知了猴的,F在我還記得很小的時候一次貪玩,很晚還沒有回家,和小伙伴在一片榆樹林下看到一個綠豆粒大小的洞,用手一按洞就變大了,大拇指粗細吧,這就是知了猴的洞穴了,用手一扣果然從里面掏出一個知了猴來。一會功夫就找了七八個知了猴,手拿不了了,裝進口袋里用手捂著就回家了。母親還表揚了我呢,一邊把知了猴放進盛著鹽水的小盆子里,腌一晚上后就能煎著吃了。
第二日早晨我就能吃到美味無比的'知了猴了。在我們小村吃知了猴一般都是油煎,在炒鍋里澆一點點油,鍋熱了把知了猴放進去煎熟就可以吃了,什么佐料也不用放就很好吃,這就像做海鮮,盡量少放佐料,海鮮自身的味道是任何佐料都比不了的。那時候的夏天我們幾個孩子是經常吃知了猴的,大都是爺爺父親和姑姑們負責找,母親負責煎,我們負責吃知了猴。那時是在廚房里燒柴禾,我記得母親把柴禾燒旺了,鐵鍋里澆少許油,然后把前一天腌好的知了猴撈出來,嗤啦一聲放進去,鏟子叮叮當當的翻著,一邊趴下低頭吹柴禾,讓火更旺一些。這個時候是要技術的,鍋不熱不行,知了猴受熱不均會有的地方煎糊了有的地方還不熟就不好吃了,可是每次母親都能煎的每個知了猴都是金黃金黃的。知了猴煎好了,香味也把我們這幾個小饞蟲給招來了,一個孩子幾個,母親按量分開,不多也不能少,分不均了鬧不好我們會打架的。母親坐在凳子上,笑瞇瞇的看著我們幾個吃,落在頭上蹭在臉上的煙灰也忘記擦去了,那樣子仿佛是比她自己吃了還感覺香呢。有時小姑會逗我們,裝模作樣的要搶我們幾個吃,我們一律捂得緊緊的堅決不讓,搶誰的誰就會跟她急,這時小院子里就會傳出一陣笑聲,是那樣幸福那樣快樂。
后來村子里就有人收知了猴,開始一個五分錢,再后來漲到一毛,村子里許多人家就舍不得吃了,攢著賣了換幾個錢。能換錢了,村人們找知了猴的熱情就上來了,一家人全部出動,一找就是一宿的有的是,可是我們家不賣的,爺爺說了找了就是要我們幾個小搗蛋吃的,不賣堅決不賣。
再后來后來就到現在了,時光如流水,一些人一些事過去就再也回不來了,爺爺奶奶還有父親永遠地走了,母親也蒼老了,我們這幾個孩子也長大有了各自的家,各自忙著各自的事情,平日里鮮有碰面,到了春節必聚一次的,也都是說些掙多少錢或在城里買房子的話,再就是喝酒賭錢玩樂,小時候吃母親煎的知了猴的事我想恐怕誰也不能記不起。
前幾年,夏天的早晨還會有人來到小村收知了猴,不過已經漲到五毛錢一個了,他們沿街一喊,就會有村人端著昨天晚上摸到的知了猴出來,有的惺忪著睡眼,衣服上的扣子也扣錯了,大概昨天晚上摸知了猴摸到很晚。他們一到收知了猴的跟前立馬就來了精神,睜大眼睛看著收知了猴的一個一個地數,生怕少數一個,給錢時幾分一毛的掙,總要粘上收知了猴的幾毛錢的光才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現在小村的知了猴很少了,收知了猴的也就不會來小村了,因為就是他們來也收不到知了猴。我想起三元叔說的話了,覺得有道理,人的嘴別看小,厲害著呢,可著吃什么都能吃光的。不過知了猴又漲價了,聽說收著就八九毛一個了。城里各大飯店都有賣呢,價格自然就很貴了,做出來一個得幾塊錢是不稀奇的。
在縣城里和朋友一次吃飯時點了一盤知了猴,端上來時看到盤子里鋪著一片青菜葉子上臥著一堆知了猴,大概有二三十個左右,樣子一點都沒變,和以前一樣,就連做法也和小時候母親做的一樣,是用油煎的,什么佐料也不放。幾十年過去了,什么都在變化,推陳出新,也只有這小小的知了猴的烹飪方法沒變。我想不是他們不想變,而是他們想不出變的方法來吧。朋友們一手端著啤酒一手拿起筷子夾知了猴連說好吃,還勸我說你一會不吃我們就吃完了啊,我夾了一個知了猴慢慢嚼著發覺味道變了,干巴巴的怎么也吃不出母親煎的那一個新鮮味了。我想這可能是收購后放冰箱里儲存時間太長了的原因吧,人們把知了猴放進冰箱儲存保鮮只保住了外形,而內質早就僵化老去了。
我抬起頭,好像看到母親,仿佛還和我小時候一樣,坐在凳子上很疲倦的樣子,燒柴禾做飯嗆的灰落在頭發上臉上也顧不得擦去,笑瞇瞇地看著我,問我還好吃嗎?
散文詩之知了聲聲 篇6
早上出門去上班,把共享單車放在路邊,不經意抬頭,咦,不遠處樹干上有只剛蛻變不久的知了,顏色還是嫩嫩的黃綠色,身子也是柔軟的無力動彈,好幾年沒有見過知了變身時的樣子了,感覺又是親切,又是驚喜,拿出手機拍了兩張照片,發個朋友圈兒:正是知了出洞蛻變的季節,想吃“唐僧肉”了,去哪兒抓呢?
對于知了,我是非常熟悉的。小時候的村莊樹林里,有過無數與知了相關的趣事兒。每年一到六月份,在小麥成熟的時候開始,楊樹上就開始有了知了的鳴叫聲,是那種個頭小的、鳴聲細弱俗稱“麥知了”。一到這個季節,人們開始忙碌起來了,為麥收做準備,也要為麥收之后的秋種做準備,而且這期間還有一個端午節,村里的人們還是比較重視這個節日的——緊張收種的間隙,每家都需要用美食來犒勞一季的忙碌。那個時候,商品匱乏,一些吃食,物品都是需要自家制作的,講究一點的人家會在這個時候,給家里的老人,媳婦,閨女買上一些花布做件夏天的小衫,再張羅一鍋香甜的粽子,就是最美好富足的日子了。在知了歡快的鳴唱聲中,喜洋洋的氣氛在村中里彌漫開來,伴著新熟的麥香,伴著香甜的粽子,伴著小孩子的嬉笑,幸福喜樂的農家生活,就像那最歡快的樂曲,就像那最流暢的溪流,就像那最輕盈的藍天流云,平淡、溫馨、祥和、美好。
麥收之后,進入七月,進入伏天,農人們沒有那么忙碌了,天也熱了,進入雨季之后,村莊里的池塘里水位上升了,白天小孩子下水游泳,奶奶、姑姑、嬸嬸們在池塘邊柳樹下洗衣服,時而說說笑笑,時而唱起歌曲。柳絲上不甘寂寞的知了也湊了熱鬧不停歇地叫,頑皮的孩子會弄根長桿子,頭上黏上嚼碎的麥子,悄悄地趁知了不備,就粘住一只,裝進瓶里,放在口袋里。即使被捉了,知了還是不停的叫,仿佛置身危險這件事而與它無關。如果下午有一場雨就更好了,傍晚雨停了,三五成群的小伙伴相約著,帶著手電筒,帶著瓶瓶罐罐去村邊的堤壩樹林里去摸知了猴。一個摸字形容出逮這種昆蟲的方式了。大多數時候,雨后土地松軟了,知了猴用自己的前爪捅破洞口爬出地面,尋找灌木和樹干,爬到合適的位置就開始蛻皮了,這個時候正趕上摸知了猴的孩子們,于是就被他們摸到,成為了他們的'戰利品。每個晚上有經驗點的小孩兒能摸一兩百個呢,回到家洗一洗,倒到有蓋子的罐子里,撒上鹽,等到第二天早上,叫媽媽有油煎了,美美的吃上幾只打打牙祭,稱之為“唐僧肉”。
后來讀了法布爾的文章《蟬》詳細地了解了知了的一生,從卵掉入泥土里,要用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能爬出洞,蛻變成知了,而蛻變之后六七十天生命就結束了。懂得了這些之后很敬佩知了的性格,在黑沉沉的地底下生活幾年,努力爬出洞,一到兩個小時之內找到安全地帶,迅速從軀殼里蛻變出來,由一個笨笨的爬蟲到一只透明羽翼的知了。它的一生發生了質的變化,輕盈的飛上樹,唱著歌,贊美著自己的勇敢和夏天的火熱。在蛻變的時刻,一點點都不能猶豫,一氣呵成爬出舊殼,稍微一猶豫就僵死在殼里,小時候經常在早上看到沒有“變”出來的知了猴,拱著個后背,不能飛,不能爬,成為了鳥兒,螞蟻的美食,斷送了自己修煉多年的飛天夢;而那些成功者,在高高的樹梢,大聲的鳴叫,竭盡一生的能量,唱一首生命的歌。
是啊,它們的生命是值得贊美的,耐力、勇氣、歌唱的能力,蛻變之后的華美轉身,振翅之后的重生,足以用成功者的姿態面對世界,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出身低微,卻不甘平庸窮盡一生拼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出路,就如同知了的蟄伏和蛻變一樣,如果你沒有見過知了,你會相信知了是那個笨蟲子變的嗎?人很多時候只相信眼前的,而不敢去突破眼前的一切,比如說現狀,比如說窘境,總有人喊窮,喊苦,喊不公平,殊不知當你高喊不公平的時候,你就已經是弱者了……人生的藩籬是用來沖破的,而不是用來禁錮的。
散文詩之知了聲聲 篇7
知了——知了——每年夏季,伴著炎炎烈日,不時傳來知了刺耳的鳴叫,著實讓人煩躁,很多人把夏日帶來的苦惱統統發泄在了這小東西身上,“吵死了,吵死了,捉住它。”其實,這只是人們的借口而已,知了味美可口營養豐富那是真的。
我小時候就沒少捉了知了,太陽剛剛落山,便匆匆吃罷晚飯,早早來到樹林邊等候,也許是知了的生存本能吧,夜幕降臨才開始拱土出窩。在心癢難搔的期待中,終于盼來知了出窩的時候,匆忙打開手電筒幾步闖進黑黑的樹林,照照地面、看看樹身、仰望樹枝,知了猴也太大意了,或許認為有夜色保護便萬事大吉,故而動作緩慢、鎮定自如,這樣一來凡是進入視線的休想逃脫,不過人的動作是不能放慢的,樹林里燈光閃爍,人影綽綽,大家簡直是在搶,行動遲緩收獲自然少許多。知了猴出窩有個特點,一波一波的,在細致的輪番“掃蕩”后,大家便坐下來休息等待下一波,我是坐不住的,在樹下尋找知了窩,這種窩粗心之人很難找到,窩上面有個極小的口,用細樹枝慢慢的插進去往上撬,會出現二分錢硬幣般大小的'洞,等待拱土的知了猴便懸在洞口不遠的洞壁上,只要迅疾出手便可一把將其摳出來,倘若遲了,知了猴覺察到自己的危險,會本能的往下縮,雖然仍可將其俘獲,但需要一番周折。
雨后的傍晚,土質松軟,知了猴大多選擇在此時出窩,雖然樹林潮濕,還不時的滴水,但知了猴的美味是最大的誘惑,我曾多次不顧父母的阻攔,穿著臃腫的蓑衣與伙伴相約同去,腳下雜草叢生,稍不留意便摔個屁股蹲,四周枝葉纏綿,不時地被羈絆,但收獲頗豐,每次都要捉上百個,有時甚至數百個,想到咀嚼知了的愜意,心中的喜悅是無法掩飾的。
忙過一段時日后,知了猴已全部出完,人們把目光又盯向高居樹上的成年知了。記得每天中午放學后,我和小伙伴們放棄午休,悄悄繞過老師的家門,頂著似火的驕陽,鉆進密不透風的楊樹林,伙伴們手里都拿著長達數米的竹竿,胳肢窩里緊緊夾著面筋,那樣子生怕丟了,面筋這東西也不知是何人發明的,麥粒在嘴里嚼好,清水洗凈麥皮,剩下的精華用大大的樹葉包裹著,到了樹林,胳肢窩的面筋經過體溫加工,變得粘粘的,粘在手上極難擺脫,更別說那小小的知了了。粘知了需有耐心,慢慢尋找細細觀察,發現目標緊緊盯住,然后把面筋纏在竹竿頭上,輕輕的向知了靠近,待得相距只有幾厘米時迅疾前伸,只要面筋粘到知了的羽翼,便大功告成了,知了撲騰著雙翼,發出徒勞的尖叫。
粘知了很讓人上癮,不知不覺中便到了上課時間,我曾多次因遲到被罰站、寫檢討,也因沒有午睡打瞌睡遭批評,還有一次只顧仰臉尋知了,忽覺腳下軟綿綿的,低頭一看嚇得大叫一聲,扔下竹竿一陣急跑,原來踩到了一條蛇,一連幾日不敢再去,過得幾日,膽子稍大了一些,雖然仍心有余悸,還是在同伴的鼓勵下憑著僥幸再次鉆進充滿誘惑的樹林。
兒時捉知了已過去多年,后來的日月雖然未重操此好,但聽到知了尖利的鳴叫便想起那段經歷。一場秋雨一場寒,酷熱的日子終于要拉下帷幕了,知了的叫聲已日漸稀疏,想到這小東西費盡全力來到有陽光的世界,即便不被人吃掉,它的生命也是短暫的,好似來去匆匆的過客,便有些許神傷。
散文詩之知了聲聲 篇8
知了,學名蚱蟬。不同地域還有不少小名,比如羅鍋、麻寂寥、爬拉猴、寒、蟪蛄……舉不勝數。只能說明它混的地面兒廣,知名度高。
年幼時酷愛知了,是因為可以和小伙伴們一起玩它;再有就是特別美味,“油炸知了”“椒鹽知了”想起來就讓人咽口水。所以,經常和小伙伴趁夜捉知了。拿著手電筒,抱著罐頭瓶,在村外的小樹林摸索。知了多數也是天黑才行動的,從泥土里爬出來,順著樹干往上爬,找個它認為牢靠的地方脫皮,從而展翅高飛。被光束一照便一動不動,我們輕易的把它放進瓶子里。第二天或變成我們的美食,或供小伙伴玩耍。
隨著慢慢長大,不再喜歡玩蟲或鳥,對吃知了也漸漸失去興趣。但每到夏天,那從清晨到深夜孜孜不倦的“吱——吱——”嘯叫聲,吵得人厭煩。尤其是在你思考重要問題,或是想睡而睡不著的時候。有時候都想抓只知了嚴刑拷問,它白天黑夜的“吱吱”叫,叫的什么,知了些什么。當然,我沒有實施,即使拷問也語言不通,也沒必要跟它較勁。
后來讀了法布爾的《昆蟲記》,發覺知了是個有意思的小東西。禁不住又查閱關于它的資料,越發覺得它了不起。原來它從卵到成蟲需要在地下掙扎長達四年的時間,蛻變成蟬蛹后才歷經辛苦鉆出地面;爬到高處再忍痛脫皮羽化成蟬,雄蟬開始抱著樹枝沒日沒夜的呼喚,同時用腹部的針在樹枝上鉆孔;等雌蟬收到信號與它交合后,便把它們的愛情結晶——卵子儲藏在樹枝里,它們的生命也就到了盡頭。而在這樣艱難的過程中,不能排除發生意外的機率。比如被那個孩子捉去玩,或是變成類似“油炸知了”的美味;在爬行和蛻變過程中遇到天敵,同樣會淪為食物或夭折。如果說知了幾經艱辛最終可以一飛沖天是種幸福,那這種幸福的時間最長也就一個多月。難怪法布爾會在文末寫:“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我們不應厭惡它歌聲中的煩吵浮夸!
蟬在古代是純潔和永生的象征,富有靈性,所以常有人做飾品寓意一鳴驚人。也有作為“玉含”放在死者口中陪葬,意思是人死后,不食和飲露,脫胎于濁穢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濁水。歷代文人的詞句里,知了也是?汀L瞥虾迫粚懙摹叭障鲲L至,聞蟬但益悲”詩句把頹廢心情描述的淋漓盡致。南朝王籍那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寫出山的幽靜、深邃,被譽為“文外獨絕”。很明顯,蟬本身是表達不了任何感情的,正如宋朝楊萬里說的“蟬聲無一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說直白些,無論是悲涼還是聒噪,都是墨客們觸景生情,借“蟬”發揮罷了。然而,知了在文人的眼中是純潔的,樂觀的,德行高尚的;盡管有時候悲情些,生命力還是極強的。
知了的一生曲折而短暫,先是蟄伏地下歷練,后來蛻化沖天一鳴驚人。難怪有人把它當成勵志故事,演化成另一種修行。繼而把它的習性與佛家的禪定聯系到一起,甚至“知了”這個名字都可以分開理解成“知”指大智慧,“了”指放下。只是這么深的含意它只怕不會知道,反正我是一知半解。關于知了這名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最接近的大概是因為它的'叫聲。如果讓我理解,我倒喜歡把它分析成“知足常樂,了然于心”。
客觀說知了只是昆蟲,一百多萬昆蟲中的一種。它汲取樹枝中的汁液,對植物來說還是害蟲。而生活中它卻套著各種光環——象征永生的靈性玉蟬、墨客們抒情的詠蟬、童話里聲音嘹亮的歌唱家,還有少不了的食用、藥用價值。這么說,知了還是做為人們的朋友多些,雖然它有每次聽起來并不悅耳的嘯叫聲。面對困境時我們可以想想知了的經歷,不管未來多么渺茫都把心放寬,著眼于蓊郁的枝葉之外的廣闊藍天……無論生命的長短,作為的大小,都要珍惜當前,認真生活每一天。
散文詩之知了聲聲 篇9
知了出現在炎熱的夏天,這個季節,太陽大有不把萬物烤焦誓不罷休之勢。大多數植物被炙烤得無精打采地耷拉著腦袋;動物們也紛紛躲藏起來。小狗懶洋洋地伏在堂屋中間的桌底下,微閉著雙眼,伸長舌頭,不停地喘著粗氣。人們在陰涼處搖著芭蕉扇。而此時,知了卻傾巢而動,大發神威,它們爬上高高的枝頭,扯開嗓門,大聲高歌:“知道了……知道了……”把人們的心情攪擾得更加煩躁。
我們不怕熱,也沒地方玩,于是,幾個整天光著背、赤著腳、渾身曬得烏黑發亮的小伙伴一合計,決定捉知了去。
捉知了對我們來說是小菜一碟,工具也簡單,一根長竹竿,一捧小麥面即可。我們把小麥放進嘴里,像磨子一樣不停地攪動,雪白的麥漿像牛奶似的從嘴角流了出來,最后洗去麥皮,粘性很強的面筋就做成了。我們把它纏繞在竹竿梢上,捉知了的工具就做好了。
我們聽尋知了的叫聲,四處搜索著,一旦發現目標就舉起竹竿,悄悄伸到知了的后背,突然靠去,面筋就會死死粘住知了的翅膀,任憑它怎樣掙扎也逃脫不了。
二扁頭粘知了最兇,這里的“兇”是指能干、有本事的意思。二扁頭小時候沒人帶,整天睡在木板床上把頭枕扁了。他家窮,一天三頓吃不飽,人長得精瘦,但很機靈,一躥就能上樹。
一次,我們到大堤上的樹林中粘知了?啥忸^卻垂頭喪氣,哭喪著臉說再開學就不讀書了,父親說一學期三塊五的學費交不起。我說那你不能求他嗎?他說沒用的。考慮了好長時間,我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告訴他說知了殼可以賣錢,縣醫藥公司收購。出了好主意的.我十分得意,大家也很高興,一起動手找知了殼、粘知了,幫二扁頭湊學費。
后來知道,知了學名叫蟬,蟬衣是中藥名,亦稱蟬蛻,性寒、味甘,有散風宣肺、解熱定驚之功能。
我們一直忙到開學的前三天,已幫二扁頭收集了一口袋知了殼了。這時,我們不得不停下來,因為,我們還要做為數不多的作業。
那天下午,一個壞消息傳來,二扁頭想多粘些知了,一個人上樹,結果掉了下來,摔斷了一條腿。等我們趕去時,二扁頭已被村里用沖水船送到縣醫院搶救了。
開學了,我們到公社所在地住堂讀書,一個星期才能回家一次。
二扁頭大難不死,也沒留下殘疾,但因治病花錢家里欠了不少債。半年后,二扁頭被送到他二姨家,他二姨家在海邊鹽場,二扁頭到鹽場曬鹽去了。
每次回憶起童年,那一個個純真的故事都會令我熱淚盈眶,那是我永遠割不斷的情結。
散文詩之知了聲聲 篇10
有人說,知了是夏天的信息,知了是麥收的喜音。也有人唱著:“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可不,時值夏日麥收的當兒,我徜徉在小城植物園里,忽聽一陣清脆的知了聲,還真靈。我想,知了這是在向人們報告著夏天的信息,告訴人們該收麥了,該吃新麥子了。
兒時的夏天,蟬鳴、螢舞、蟲飛……那是腦海里抹不去的盛景。是知了的天然樂園,村子南北東西的樹上,成了知了們的舞臺,各種知了紛紛展翅飛棲到那高高的舞臺,爭先一展歌喉,誰也不甘落后。知了聲便從村子的南街上、后洼里、西頭、東崖處唱出無窮的歡樂,聲音或是從那棵500多年的老槐樹上傳來,帶來了數百年古槐的底氣;或是從東崖的柳樹上傳來,用叫聲傳遞著東山上“狀元石”的信息;或是從門前自家的那棵槐樹上傳來,聲聲唱出的是自然、親切。起初鳴叫的時候,像是參加青年歌手大獎賽的初登臺歌手一樣,先是在幕后試唱,一絲、一縷,接著就是一陣、一片。那悅耳的知了聲帶著鄉土氣息,夾著泥土的芳香,沾著樹葉的露珠,纏綿而來,空空響成一片。
知了們都堪稱為美麗的歌唱家,叫起來美妙動聽,個個音質優美,蟲蟲聲音高亢,唱出了獨唱、二蟲唱、大合唱,唱出了天籟之音的交響曲,在遼闊的天地間酣暢淋漓地歌唱,一首接一首,誰也不服誰,此起彼伏,遙相呼應,循環往復,聲聲入耳。那悅耳的知了聲,時而高亢,時而低吟,時而激越,時而婉轉,時而像是知了在鳴叫著打擂臺,看誰叫得好聽,叫得更響;時而四周的知了聲又匯成一片,仿佛是一場音樂會。遠近高低各不同,知了聲聲惹人醉。聲聲撼動著村子的每一個角落,聲聲唱響了農人內心深處清脆的鄉音。
其實,細聽知了聲,還真大不同。門類不同,都有著不同的唱法,假若對知了見得多了,聽得叫聲多了,也就分辨的很清了。名字就叫知了的,一般“吱、吱”地叫著,聲音特大,叫得很普通,屬通俗唱法;名字叫知子的,叫起來發出很小的“吱子、吱子”聲音,長得也小,屬童聲唱法;烏悠叫起來發出:“烏悠、烏悠、完”“烏悠、烏悠、烏悠、完”“烏悠……”的聲音,很特別,抑揚頓挫,可能因此而得名,聽習慣了覺得很好聽,當屬美聲唱法;噪叫起來始終是“噪、噪……”的長音,就像笛子等樂器發出的聲音,很動聽,屬民族唱法。
知了聲聲叫著夏天,也叫開了我的心扉。兒時的夏天,我常拿著小人書到我家的槐樹底下乘涼,一邊看著小人書,一邊聆聽著來自大自然的最美妙的聲樂,枕著撩人心弦的知了聲,讀著撼人心魄的小人書,一起走進少年之我的夢里……
知了聲聲是誘人的,尤其是中午時分叫聲正酣,這樣甜美的`叫聲曾誘惑過少年的我,即使炎熱的中午,天氣再熱,寧可放棄午休也不能放棄粘知了。于是乎,我就肩上扛著長桿子,嘴里嚼著小麥當面筋,雄赳赳,氣昂昂,走過了田野和大半個村莊,循著知了的叫聲走,不知走過了多少路,常常走在粘知了的路上,東北河里留下了我的足跡,柿子樹林里有我的身影,村西頭自家的杏樹、柿子樹下留下了我更多的夢想,有時,我索性帶著張小狗皮一鋪,就勢躺倒樹下,聽到知了聲一躍而起,扛起桿子循聲跑去。說實話,我那時粘知了的熱情是高漲的,可粘知了的技巧是欠缺的,甚至不太懂粘知了,舉著桿子上的面筋往知了身上粘,結果怎么也粘不住,一粘就飛了,后來,改為粘翅翼,效果還真靈。不過粘的都是些普通知了,而要粘烏悠就很難了,烏悠很狡猾,它一般棲息在讓樹葉遮擋的不易發現的地方,而且很警覺,不等靠近它,就飛了,有時逗人似的,飛棲到一棵樹上叫幾聲,等你拿著桿子趕到了,它就飛到另一棵樹上叫去了,等你趕到時,它又飛走了,有時真用桿子靠近了它,這家伙在高處還冷不防往下撒泡尿,撒你一頭一臉,這回飛得又高又遠,真讓人哭笑不得。
離小城近了,離知了聲遠了。自從跳出農門,居住在鋼筋、水泥組合的方塊里,那熟悉、親切的知了聲漸行漸遠,“吱、吱……吱子、吱子……烏悠、烏悠、完……噪、噪……”那美妙的知了聲,曾是我童年記憶里最原始的歌謠,珍藏在我的腦海深處,如今只能偶爾聽到三兩只短暫的知了聲了,不免有悵然若失之感。
知了聲聲,曾不知伴隨我度過了多少個美妙的夏天,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直抵靈魂深處;如今雖說沒有了過去那種撼動人心的知了聲聲,可過往的歲月里已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味,有時還真走進我的夢里……
散文詩之知了聲聲 篇11
兒時里摸金蟬,回到家里能解饞。
捂知了靠技巧,逗它玩耍滿地跑。
烤知了喂雞鴨,賞個雞蛋真不差
嘿嘿,呵呵,哈哈?……
又到夏季,池塘邊的柳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知了,是金蟬脫殼蛻變而出,金蟬在農村老家也叫“爬蚱”,是夏季里的美味。眼下,正是金蟬集中破土而出的季節。上個周末,我急切地回到老家,找齊鏟子、手電、竹竿,要大干一場,過足一次摸爬蚱癮。
傍晚時分,天沒完全黑下來之前,村莊里、村周圍的樹林里、溝渠邊到處是來往穿梭、相互打著招呼、摸金蟬的人流。
最熱鬧的時光,是在夜幕完全降臨后。你看吧,溝渠邊、小樹林里隨處可見的閃爍燈光,一束束交織照射,地上、樹上、角角落落,你方照過我登場,絡繹不絕,輪番上陣。由于金蟬味美,營養價值高,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加之價格逐年攀升。如今,還真有不少人專門不眠不休摸金蟬,換來了不錯的收入。就說村里的二黑哥吧,他每天晚上能摸400多只金蟬,第二天拿到集市上賣了,就是近300元的收入,難怪他樂此不疲,夜夜不閑摸蟬忙。
哈哈,哪里逃!一棵小樹的枝杈上一個正在脫殼、羽化的金蟬,被我逮個正著,在興奮的像個孩子般手舞足蹈的喜悅里,思緒長了翅膀,穿越時空般飛回童年里摸金蟬的那些快樂時光……
兒時,最快樂的事,莫過于摸金蟬了?
傍晚時分,在地下蟄伏三年的金蟬,歷經千辛萬苦,百折不回,扒土成小洞,慢慢爬出地面來。為了能多摸些金蟬,我們一群小伙伴,會早早地拿著鏟子、手電、竹棍、盛裝金蟬的罐頭瓶子,一般是先在自家家門口的樹林里仔細摸一圈,然后再沿村頭小樹林、溝渠、果園等金蟬集中出沒的地方,神情專注,一路耐心找尋。如果發現地面上有薄薄的小洞,就會急急地蹲下來,用小鐵鏟子耐心刨土,若發現真有金蟬,唯恐小伙伴們聽不到,必定自豪并故意拖著長腔大喊:“啊啊,看看,我又逮到一個。”
在小伙伴們慌忙圍過來,滿是羨慕的眼神里,我便掐著金蟬的.后背,輕輕丟進我的罐頭瓶里,拍拍笑屁股、優哉游哉繼續滿地尋?
天完全黑了以后,我們便打開手電筒不停地在地上、樹上、墻頭上照射,絡繹不絕的人流來回像耙地一樣,你剛照過走了人,我又閃亮登場,喊聲、叫聲、不倫不類的咋呼聲不絕于耳,原本該是沉寂夜,變得喧囂熱鬧。
有時,一些剛爬出洞的金蟬,尚未登高爬樹就成了俘虜,倒也慶幸省了不少力氣,倒是可憐了那些不辭辛苦爬上樹、墻的金蟬,在一束束手電光的照射下,就算明知難逃被逮、也要緊緊的爬高幾步,最終還是擺脫不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捕蟬者,落得個乖乖被“拿”下的命運。
大約到了晚上十點半左右,摸金蟬的人們就會三五一伙談著收獲漸漸散去。手氣好的人,有時能捉到上百個金蟬。盡管兒時金蟬很多,但因為我年齡尚小,經驗不足,每天晚上也只能摸到幾十只金蟬,雖不算多,當時已經很知足了。
回到家,我會把逮來金蟬用清水反復淘洗幾遍,干凈了,放在罐子里,撒上一些鹽,用硬紙板蓋好壓實,以防金蟬脫殼,逃了去。
第二天一早,母親便會用三塊磚頭墊起一個平底的鐵鍋,下面燒起柴火,鍋里加上少許棉油或豆油,待油熱了,把腌制了一晚上的金蟬倒進鍋里,用鐵鍋鏟子一個一個用勁摁扁,“知啦、知啦”的摁壓聲里,飄出的香味,饞的我直勾勾、眼巴巴地望著鍋里的金蟬,口水都流出來了。
嘿嘿,別見笑。兒時,那個物質貧乏、肚子里缺少油水的年代,能吃上油煎的金蟬,絕對是最留戀、最難忘的美味佳肴啦,既飽肚子,又改善生活,還解了饞。至今提起,念念不忘,唏噓不止。
除了摸金蟬,捂知了,也是一件開心的事。
找來一個盡量長些的竹竿,用鐵絲握成一個拳頭大小的圓,繞圓扎緊一個長帽子狀的絲網,然后緊緊固定在竹竿的頂端,就做成了一個捂知了的武器。
約上村里一群小伙伴,前呼后擁,一路嘰嘰喳喳、歡呼雀躍,去捂知了嘍。
“哈哈,看,看看那棵樹上,快看,一排三知了,扯著嗓子叫得歡……”
“唉唉,到底是那棵樹?”
“就你身旁左手邊的那棵大柳樹,離你不到兩步遠!
“好好好,看見了!你們一個個都給我原地站!不要驚了樹上的知了。”我慢慢舉起竹竿貓著腰,挪著小步,向目標一點點靠近。
近了,近了,快夠著了……小心,小心,再小心點!
身后的小伙伴一個個屏息凝視,大氣不敢喘,生怕驚動了知了!
眼看的竹竿就要移動到鳴叫的知了處,“噗、噗”一大一小兩聲響,不知后面哪個不爭氣的小伙伴沒管好自己的褲襠,撒了風、漏了氣,惹得小伙伴哄堂大笑,害得我手一顫,驚得幾只靈性的知了灑下幾滴尿,“倏”地一聲,飛走了。
“呀呀,掃興,真是掃興!誰的屁,早不放晚不放,關鍵時刻掉鏈子,亂撒氣!”
“哈哈,甭管誰的屁,實在憋不住就放了,管天管地還管不住屙屎放屁呢?”放屁的二牛被小伙伴們追著喊打,他捂著嘴巴一蹦一跳笑得歡。
“看,那里有鏈在一起的兩只!”
“快快,趕緊捂著它!捂著它!”
眾伙伴們樂的屁顛屁顛的小聲呼叫著。
有了上次的教訓,這次可得加倍小心。【妥屛臆b手躡腳慢慢地、慢慢地靠近它……哇塞!捂著了,捂著了!捂著的是一只老知了。召集小伙伴們來到有陰涼的樹蔭下,把捂來知了的翅膀掐去一半,放在地上,用手不停擺弄擺弄、逗它玩,這只失去了翅膀的知了只能撲棱撲棱滿地掙扎、卻再也不能飛起來。
烤知了,喂雞鴨,刺激又好玩。
夜晚時分,黑天黑地里,按照分工,幾個小伙伴負責抱麥秸,剩下二個拿竹竿,咋咋呼呼地一起去到村頭的幾棵大柳樹下,烤知了。
把麥秸分別放到幾棵大柳樹下,點起明火。
拿竹竿的伙伴見火燃起,便迅速地舉起手里的竹竿用勁敲打樹上的知了。知了受到驚嚇鳴叫著朝有光的火堆里飛。在一片歡呼叫好聲里,不一會就有滿滿的收獲。
有時,會一晚上跑遍村子附近溝渠、樹林烤知了。最后,收獲的知了平均分配給每個參與的小伙伴,帶回家為雞、鴨。大多時候,父母大人一高興,就會獎勵一個煎雞蛋吃。哈哈,好香,解饞,真好!
知了聲聲里,笑聲朗朗,快樂了貧乏的童年!
蟬鳴陣陣里,不知愁苦,美麗了一個個夏天!
真的好難忘!知了、知了,知了聲聲醉了我有趣的童年。
【散文詩之知了聲聲】相關文章:
經典散文詩07-11
兒童散文詩10-13
現代散文詩05-23
兒童散文詩07-08
兒童散文詩精選09-27
現代散文詩精選05-15
兒童散文詩10-10
故鄉經典散文詩08-18
風聲聲音的詞語09-16
汪國真經典散文詩歌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