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的散文
端午節一直都是很清新的一個節日,因為這個時候的草最綠,水最清,空氣最新鮮,就連地里的莊稼也都競相攀比著躥長,隨處飄來的草香讓人一陣一陣的浮想聯翩。
關于端午的散文:粽子飄香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文明享譽世界。中國每一個傳統節日的背后,都有著深深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優美的傳說。即將來臨的端午節,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由衷的敬意。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在江南地區過得比較隆重,人們對其重視程度不亞于春節,出門在外的游子都要回到母親的身旁,過端陽節。而在我生活的北方,特別是在農村,過端午節的不是很多。由于端午時節正趕上北方的麥收,麥收是北方農村最為忙碌的季節,人們要趁著響晴響晴的天兒,用最快的速度把麥子從田地里運送到場院里,然后壓場,揚場,裝到自家的糧囤里,才算是小麥大豐收,農人們的心才算落地,一年的生活才算是有了著落。所以,忙忙碌碌中就把屈原老先生忘到了九霄云外,畢竟逝者已逝,生者仍要前行!我想屈老夫子如果在天有靈,也不會怪罪這些后人吧。
在我的記憶中,每到端午節,沒有文化的母親也許并不知道所謂的“端午節,端陽節、重午”之類的名字,總說是五月大五到了,當時的我也不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只曉得五月大五也像中秋節一樣,一個需要好好過的日子,然而這個日子里并沒有粽子吃,有的只是母親給我們做的北方典型食品——餃子,與其說以此來紀念這位偉人,倒不如說母親借這個機會滿足一下我們這些小饞貓們的嘴巴。同時我覺得母親肯定也在心里暗暗祈禱,祈禱汨羅江中的魚兒不光吃糯米,餃子也是很有滋味的食品,用餃子把魚兒們喂飽,它們就不會再去吞噬屈老夫子的遺體了。
直到工作以后,看到商場里各種風格的粽子,嗅到空氣里彌漫的.粽子香,聽到隔壁大媽買艾葉包粽子的呼喊聲,才意識到端午又至,我該買粽子了!粽子首先應該呈給我的父母,雖然小時候父母并沒有給我們包過粽子,但是現在我應該給父母把粽子準備好,讓他們好好過一個端午節!其次應該送給先生,由于先生為南方人,在家鄉這個節日是必過的,所以每次端午節也必有電話過來祝賀,先生也每每打電話給家鄉的親人,向他們祝福!另外,把粽子送給孩子們,讓孩子們了解中國文化,了解屈原其人,增強孩子的愛國情感!還有,把粽子送給我的朋友們,一起紀念偉人,共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共同祝福我的祖國。
端午節臨近,我們在節日里再一次重溫詩人的情懷,再一次吸取歷史的教訓。淡淡的粽子香從江南飄到了塞北,濃郁厚重的雄黃酒從普通人家的餐桌撒到了汨羅江畔,龍舟競賽的呼喊聲從魚米之鄉傳到雪域高原。屈原的精神再次昭示著世人,偉大的祖國是我們的母親,母親有難,兒女何安?
隔壁的大媽又在蒸粽子了,空氣里彌漫的粽子香味兒越來越濃了……
關于端午的散文:端午粽子的綿厚情思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但對我來說,小小的粽子更是一種無法忘卻的情感寄托。小時候,過了年便盼著過端午節,因為端午節時我可以吃上母親親手包的粽子。香甜的粽子是幸福的享受。現在,母親離我們遠去了,所以每逢端午節吃粽子我就會想起母親。情思至此,淚水已經涌溢在眼里,視線漸漸模糊起來,心間卻有一份溫暖。
母親健在的日子里,無論身在何方,端午節到了,我總要趕回家里,吃母親包的粽子。
我的老家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山村。村里人十分重視傳統節日,母親更不例外。每年端午節到來時,母親就會泡好粽葉、黍米、粘高粱米、小豆、紅棗,包上一大鍋粽子。那個時候,我雖然不知道這些用料到底有什么講究和作用,但看到母親包粽子熟練的動作,聞到濃濃的黍米香,心都已醉了。
當年我對粽子的熱心,實在是為了一個吃字。然而,包粽子著實讓母親多受了許多累。至今我記憶猶新,母親先把洗凈的葦葉、黍米、粘高粱米和小豆、紅棗一起放入盆中浸泡,半天之后,母親就開始包粽子了。
那時,我喜歡靜靜地在旁邊守望著母親,看著她靈巧地包粽子。有時,我還會當幫手,把兩片葦葉和一條細繩遞給母親,只見母親熟練地把一片葦葉折成斗型,再把米放進葦葉里,然后在上面折回,壓上另一片葦葉,把多余的葦葉向內折,最后綁上一條馬藺葉,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我們家兄弟姊妹多,包少了不夠吃。就這樣,一個、兩個、三個……母親包了一大鍋,忙得不亦樂乎。我守著一個又一個包好的粽子,守著粽子下鍋,守著騰騰熱氣中飄出的粽子清香,連同母親操勞的身影一道融入了記憶的最深處。
長大后,我當了一名中學教師,住在城里。母親一直沒有離開農村,她的身體變得虛弱了許多。但每逢端午節,她照例親自動手包一些粽子給我吃。看她那么勞神,我勸她不必再為粽子受累,母親卻說:“包粽子是為了過節,也是一種念想。”
粽子里,包滿了母親綿綿的深情。除了我們吃之外,母親總要多包一些,給左鄰右舍送去,并少不了囑咐我給單位遠離家鄉的同事嘗個鮮兒。母親雖沒有讀過書,也不善言詞,但卻用這種平淡而又樸實的做法,表達她對人的友善。
在母親的心里,包粽子是莊重的習俗,是一種懷念,是對他人的友善;在我的心中,包粽子是母親操勞的身影,是濃濃的親情,是如今縈繞心頭的對母親的思念。母親現在離開我們了,雖然我再也吃不上母親包的粽子,但那綿厚的情思,我卻永遠牢記于內心深處。
關于端午的散文:端午節的問候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如期而至,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延續了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一大清早,我隨工地做飯的大姐在櫥房后面的山坡上拔了一些艾葉置于大門兩側,據說可以僻邪驅瘴。
工地的端午節是不放假的,晴朗的天氣讓工程一如既往、依然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身為忠貞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湖北,今年的端午節大家伙兒是趕不上看劃龍舟比賽的場景了,但煮雞蛋與包粽子幾乎家喻戶曉,是每家每戶都要做的,我們竹向路工程指揮部也不例外,只見做飯的大姐把雞蛋用花椒、八角葵等各種佐料浸在一個有鹽水的桶里,然后就地取材,在竹園里撿拾了一些大竹葉,把糯米洗凈、空水,心靈手巧的她手把手地教我包起粽子來……就在這時,我接到了陶經理的電話:“中午多做點飯,添兩個人。”放下電話我心生疑惑,過節都放假了,誰會在這個時候想起工地上的我們呢?
過了一段時間,客人來了,他不是別人,而是我們公路局局長全任東,只見他提著兩個大袋子,師傅也緊隨其后提著大大小小的袋子走進了廚房,我們上前一探究竟,原來竟是豬肉與各種新鮮的蔬菜,只見他說道:“今天是端午節,為了竹向路的大修工程早日完工,工地上施工的弟兄與送砂石料的師傅們辛苦了,所以我特地趕來問候大家,給你們加加餐,給工程加加油!”聽完局長隨和的“家常話”,工地上的氣氛頓時熱騰了起來。
到了吃中午飯的時間,菜呈上來了,有煮雞蛋、粽子以及一些家常菜,全局長與大伙兒圍坐在飯桌中央,與工地上的人熱切地討論著端午節的由來,耐心細致地解決工程施工中碰到的難題,鼓勵大家齊心協力,爭取早日完成竹向路大修工程,大家伙兒顯得興致很高,也許他們沒有想到在這個端午節,全局長也能夠舍小家,放棄節假日休息,與大伙兒融在一起,說著家長里短的“知心話”,陪工地上的大伙兒過了一個令人振奮、難忘的端午節,于是大家伙兒似乎干活也隨高漲的情緒一樣,勁頭更足了。
今年的端午節雖沒有龍舟競發,妻兒團聚,但一位局長,一句發自肺腑的問候,一種心細如發的關心,似乎全部都融入了今年濃濃的端午粽香,帶給工地上的我們是一腔暖心的記憶,悠悠飄香,久久不散!可謂是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呀。
【關于端午的散文】相關文章:
情濃端午散文11-27
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鴨蛋11-03
端午的鴨蛋汪曾祺散文11-02
關于友情的散文08-30
關于雨天的散文07-23
關于徐志摩的小說散文10-20
關于父愛無聲的散文10-07
關于林清玄的優美散文12-28
關于林清玄的散文欣賞10-19
關于林清玄寫的散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