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勸學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勸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勸學教案 1
內容預覽:
《孫權勸學》教案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揣摩想像人物當時的語氣、神態和心理活動。
2、品味語言,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3、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提高自學能力。
學習重點、難點:
1、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并能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語調。
2、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學習安排:
二課時
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
㈠了解作品:
㈡、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根據提示,讀出下面句子的正確的語氣。
A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B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學的目的,有責怪的語氣。)
C 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托辭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D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驚訝贊嘆的語氣)
E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感嘆句,帶有自豪的語氣。)
2、譯一譯: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①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示、指導。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a蒙辭以軍中多務。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b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應理解為: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么晚啊!何:怎么,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議一議:
①魯肅為什么會對呂蒙 “刮目相待”?
②呂蒙學有所成,課文直接表現這一點沒有?是怎樣表明的?
③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么?
(與呂蒙結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
二、導學過程
㈠、小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表現了魯肅怎樣的感情?
②“士別三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怎樣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么?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四、模仿表演,體驗反思
1、模仿表演:
2、體驗反思:
你怎樣看待呂蒙讀書迅速長進這一事情?這對你有什么啟示呢?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2、課外延伸:
①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孫權勸學》
勸學教案 2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識點。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語】
提問:同學們知道哪些關于“學習”的名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劉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這都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荀子介紹】
荀子:名況,又名卿,人稱荀卿或孫卿,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韓非都是他的學生。荀子主張性惡論,并且認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樸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禮治”,又要“法制”。
荀子與孟子的差異:“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孟子重義輕利,荀子重義而不輕利;孟子專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專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啟雄《荀子簡釋》)
【《荀子》介紹】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內容涉及政治、哲學、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其文筆雄辯,說理透徹,氣勢渾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獨特風格。
【字詞、文言知識點和內容】
1、同學們,荀子特別強調教育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請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學不可以已。
2、荀子從哪三個方面說明學習不可以停止?
明確: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態度。
3、文章通篇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怎樣論證的?
明確:論證方法——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比喻論證)、作比較、作詮釋、列圖表、分類別等。本文通篇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板書見后)
【藝術特征】
1、比喻論證的方法: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
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③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
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2、富有音韻美的語言:本文的語言形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韻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對偶、排比的句式,整齊和諧,既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誦讀。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齊對稱,又參差錯落,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還用了一些排比句,讀起來語氣暢達,有氣勢。
勸學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資治通鑒》的`有關常識
2、積累文言詞匯、文中的成語
3、理解開卷有益的主旨
二、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2、學生介紹作家作品,用課件進行資料補充
3、學生朗讀
4、學生自譯課文(一人譯一句)
5、觀看課本劇
6、由賞析課本劇引出朗讀賞析,老師進行朗讀指導
7、老師帶讀學生跟讀學生自讀
8、探究質疑
9、看圖背課文
10、延伸拓展題
勸學教案 4
一、說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古代議論性散文,前面是《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而《勸學》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為什么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放在這個位置,對于已經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起著培養學生文言閱讀能力的作用。基于以上情況,我制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匯。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了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學生好學的風氣。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系。
二、說教法:
學生通過面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象,所以擬定采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利用幻燈片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2、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并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為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系。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發表見解,并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于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首先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嘗試翻譯重點句子,從而教給他們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3、學會辨析詞義,并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布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系。
一課時:
1、導入:由孔子的“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現代學習有沒有價值,針對現代學生厭學的現象討論,引入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2、解題。包括:
(1)、“勸”的意思
(2)、荀子簡介,復習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3、教師朗讀范讀,正字正音。學生讀課文,讀準字音,記住字形。讀出觀點,讀出論據,讀出論證思路。
根據預習,學生質疑,其他同學答疑,教師進行點撥。鼓勵學生質疑。
4、約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
5、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內在聯系
6、歸納:本文的設喻有什么特點: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
設喻方式多樣(類比、對比、正面、反面)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7、總結:《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五、教學設計依據: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授課的過程中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努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和閱讀的技能。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天光云影共徘徊”美的感覺。
勸學教案 5
課前準備:
學生讀兩遍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①解決字音問題;②完成初步翻譯,寫在紙上,上課備用。
學習目標:
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標
中國的教育源遠流長,從孔孟到老師,都是教育的實踐者。先賢的風范與成就我們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為教育者,我們都有著共同的心愿,就是勸勉學習、鼓舞精神。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勸學》所倡導的。
(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節課,我們要完成以上目標:
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二.理思路、背誦
1.要完成目標,我們從朗讀開始。請大家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糾正字音,強調通假字和音隨意轉。)
2.請大家再讀第一二段。
我仔細看了大家的翻譯,總體很好,有一些小問題我們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于”(強調一詞多義)
這篇文章是議論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第二段進一步論述,提出了第一個分論點:學習的意義。為了論述清楚,作者列舉了哪些事物?
(板書
學不可以已{青→藍 冰→水 博學
木、金 參省 )
這幾個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們共同論證了學習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本來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個身邊常見的事物為喻,生動形象的把道理講得既透徹又深刻,這種論證方法叫做——比喻論證。(幻燈出示)這也是《勸學》這篇文章最顯著的特點。
請大家試背第一二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3.很好,我們來看第三段。先來讀一遍。
(提問“彰”“水”“絕”的意思。)
這一段論述的是學習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來做比呢?
(板書
思不如學{(望不如登高)——反
登高 順風 正 假于物
輿馬 舟楫 )
這幾個事例正反結合,論證了要成為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而這個外物,是學習。緊扣題目和中心論點,筆力老到,論證謹嚴。
請大家試背第三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4.很流暢,我們來看第四段。先讀一遍。
(強調固定結構“無以”和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這一段的分論點大家能看出來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我們來找找這一段的事例。
積土、積水、積善——積;跬步、小流——不積;這組事例先正后反,論述了學習要注意積累。騏驥——舍;駑馬——不舍;朽木——舍;金石——不舍;這組事例先反后正,論述了學習要持之以恒。蚓——一;蟹——躁,這兩個事例先正后反,論述了學習要專一。)三個段落的比喻論證都是正反對比結合,而且模式不一,靈活多變。
(板書
積 →不積
不舍→ 舍 正→反
一 → 躁 )
請大家試背第四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5.背誦全文
非常好,我們已經依次背會了這四段,下面我們來嘗試背誦一下全文。給大家三分鐘準備。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現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書,我們再來試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覺得文言文不好學,特別是不好背,可是這篇文章我們一節課就背會了,大家發現什么小竅門了嗎?
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選關鍵詞 循序漸進
這樣文言背誦其實也不難。
三.小結
我們還發現,這篇文章的比喻雖多,卻毫無板滯生硬之感。原因是什么?
(并列設喻,反復論證。對比設喻,對照鮮明。層層深入,詳盡嚴謹。整散結合,文氣流暢。)
四.結語作業
高中的語文學習,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學好文言的關鍵在于積累,積累的關鍵在于背誦。我們只有背誦了一定數量的優秀文言文,才能厚積薄發,學以致用。比如這篇《勸學》,既有論辯色彩,又具有文學韻味,形象清新、膾炙人口,讀背這類文章,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文言知識,還有寫作方法的借鑒,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啟迪、精神的鼓舞。
請大家學習借鑒本文的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仿寫一篇《勸背》。
這節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勸學教案 6
【教學目標】
1、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能理解課文內容大意,并背誦全文。
2、在感知語句大意的基礎上,揣摩重點詞語的含義。
3、品味人物對話并說出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特點的作用。
4、領悟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重點】
品味對話并說出其中表現人物形象特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喜歡看《三國演義》嗎?知道孫權、呂蒙、魯肅是怎樣的人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資治通鑒》里的一則關于品蒙讀書的故事。(板書課題)
2、學生自讀題解,畫出其中介紹《資治通鑒》和司馬光的文字。
3、翻譯課文:
⑴ 齊讀課文。
⑵ 對照注解,自行翻譯課文。
⑶ 根據你對下列詞語所處的上下文內容大意(語境)的理解,揣摩其含義(板書)。
初 謂 豈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討論翻譯課文
4、分角色朗讀:
① 先同桌練習
② 再請三位同學朗讀
③ 討論
孫權: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親心、期望,語重心長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魯肅:情不自禁的贊嘆,十分驚奇的神態。
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5、小結: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呂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他們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6、質疑問難
7、鞏固拓展:
① 試背課文(比賽)
② 呂蒙讀書迅速長進對你有什么啟示?
全班討論
8、作業
……
勸學教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讀準字音,讀清節奏,讀出感情,朗讀成誦。
2、反復朗讀理解并積累文言文詞匯,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并能進行創造性閱讀。
過程與方法:
1、朗讀體驗。讓“讀”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在讀中體驗故事情節、人物個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師生同讀同講的`方式。
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虛心接受正確意見,不斷追求進步,努力讀書學習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并積累文言文詞匯,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教學難點:
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激趣揭題
板塊二:風采展示
(1)學法交流 要求:學生自由交流學習文言文的經驗、方法
(2)預習檢測 要求:學生到黑板前展示預習的文言文基礎知識
從以下幾個方面展示:文學常識、正確讀音、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通假字、重點字詞句、多義同詞
(3)我有我風采 要求:共享預習中的`收獲、探討預習中的疑問
板塊三:感悟文本
(1) 初讀課文,分角色朗讀,學生點評朗讀得失 。
(2) 品讀課文,探討人物神態、心理, 概括人物性格。
板塊四:拓展延伸
要求:從孫權的勸說藝術、呂蒙虛心學習等角度談自己的思考。
板塊五: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孫權——勸學——關心下屬
呂蒙——就學——知錯就改
魯肅——贊學——賞識進步
勸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作者及《資治通鑒》的有關知識。
2.通過預習、解釋重點詞語,把握文章基本內容。
3.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學生閱讀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過程與方法運用:
學生預習、教師重點講解;問答法;以朗讀貫穿全文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學習領會勸說的藝術。
2、認識學習對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認識開卷有益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并能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語調。
2、理解魯肅贊學與孫權勸學之間有何關系。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 播放《刮目相待》動畫視頻。
2、 出示課題。
3、 補充介紹作品、作者。
二、 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 朗讀欣賞(聽準字音和停頓)。
2、 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停頓)。
3、 預習匯報:解釋部分沒有注釋的詞語。
4、 學生自由讀課文、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5、 結合圖片,概括本文內容要點。
三、 研讀課文,朗讀加深體會。
1、 分析第一層:
(1)一勸:揣摩:“不可不學! ”句式有何特點?寫出了怎樣的語氣?表現了孫權對呂蒙怎樣的心理?
(2)二勸:思考: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孫權說此話時的'神態?
揣摩:“卿言多務,孰若孤?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這樣勸說好嗎?為什么?
(3)小結第一層,探討朗讀技巧,指導朗讀。
2、分析第二層:
(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
這與孫權勸學有什么關系?
(2)揣摩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思考: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總結全文對話為主的特點,回顧體會人物對話語氣,分角色朗讀。
4、談談學習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啟迪;欣賞讀書的名人名言。
四、作業設計。
1、找出文中兩個成語,分別解釋并各造一個句子。
2、搜集三國故事中的成語、熟語、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個(條)。成語、熟語請查明并寫出意義,典故請簡要寫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課經常違反紀律,學習沒有上進心,你打算怎么勸說他?
勸學教案 9
【教學目標】
1.利用課文注釋和教師提示讀懂課文。
2.朗讀課文,揣摩語言,領會人物形象。
3.積累詞匯。
4.教育學生努力讀書。
【教學重點】
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
見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呂蒙學習效果的?是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
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則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
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準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
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
談談學了這篇課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1.《資冶通鑒》
2.勸學:辭~就(懇切、關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贊嘆)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
勸學教案 10
教學目的
1、了解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了解文言語氣詞所表示的不同語氣;
3、在課堂上通過聽讀,小組討論歸納出全文的情節,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語句,理清文章的線索。
4、與《傷仲永》的比較閱讀培養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重點難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4、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體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根據本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朗讀。
2、表演法。將本課設計為以學生表演故事情節,教師適時點撥教學形式,領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再現人物形象。
3、討論法。培養學生在課堂內外討論問題,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說到三國這段歷史正如歌中所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確實在三國時期出現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劉備、孫權,真可謂三國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說過這樣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對手曹操的佩服,對于孫權,我們了解他當帝王的一面,今天我們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書《孫權勸學》
2、簡介《資治通鑒》及作者司馬光(課件顯示,由學生看注釋一起填入關鍵詞語)
資治通鑒,由司馬光支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三國到五代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二、整體感知
1、聽配樂范讀,整體感知全文。
2、對照注釋,自讀理清課文情節。(顯示問題,允許討論)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學——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 (大驚——結友)
(板書)
孫權 勸學
呂蒙 辭學——就學
魯肅 大驚——結友
概括情節:孫權勸學(詳寫)——呂蒙就學(略寫)——魯肅贊學(側面描寫)。
3、課件顯示重要字詞,疏導理解。
(1)當途:當道,當權
辭:推辭
治經:研究儒家經典
涉獵:瀏覽群書,不作深入研究
見往事:了解歷史。
(2)a、蒙辭以軍中多務。
b、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三、品味語言
1、學生分別扮演孫權與呂蒙,模擬人物進行對話,討論孫權說這些話,該以什么神態、語氣說。
2、同學分別談談他們對三句話的理解,主要說說應該運用什么語調,語速,讀出什么情感來,以符合人物身份,能達到規勸目的,談完試讀。(課件顯示三句話)
3、孫權勸學,語重心長,循循善誘。呂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學,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兩組同學分角色朗讀,看誰的語氣語調揣摩得更準。)
4、呂蒙讀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5、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四、說話訓練
1、比較方仲永和呂蒙的變化,你有什么樣的啟示?
呂蒙:當涂掌事,乃始就學。年長乃學,學有所成
方仲永:五歲能詩,賢于材人遠矣。少年不學,一事無成。
2、當堂交流評點。
五、總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希望同學們多讀書,讀好書,讓好書伴大家健康快樂的成長。
六、布置作業
根據下面情境寫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學,學習很好,成績也很優異,但她不愛勞動,你準備用你的語言藝術來規勸她。聯系你從《孫權勸學》中學到的規勸技巧,寫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勸學教案 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呢?和學習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下劃線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結合完成“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勸學教案】相關文章:
勸學教案08-20
教案-《勸學》10-10
教案勸學08-09
勸學的教案08-25
《勸學》的教案07-02
《勸學》教案12-28
勸學 教案08-07
《勸學》教案10-09
《勸學》的教案07-22
《勸學》的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