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權勸學原文以及翻譯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孫權勸學的原文以及翻譯
《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鑒》。該文通過敘述孫權勸學和呂蒙學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讀書大有好處的道理,并告誡人們刻苦學習的重要性。下面請欣賞小編為大家?guī)韺O權勸學的原文以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孫權勸學的原文以及翻譯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閱讀練習
1、文學常識填空。
《孫權勸學》一文作者是 ,是 時代的政治家、史學家。他主持編攥的 ,是我國最大的一部 史書。
2、找出《孫權勸學》一文中的成語并解釋。(寫一個)
3、解釋下面句子中的加點詞。
(1)卿今當涂掌事( )
(2)但當涉獵 ( )
(3)蒙辭以軍中多務 ( )
(4)及魯肅過尋陽( )
4、根據(jù)語段內容回答。
(1)表現(xiàn)孫權對下屬呂蒙愛護、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話是:
(2)“刮目相待”后,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么?
5、將下面的文言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谑縿e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6、從呂蒙的變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fā)?請結合《傷仲永》一文簡要談談自己的看法
參考答案
1、司馬光 北宋 《資治通鑒》
2、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來看待。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xiàn)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3、(1)當?shù)、當?/p>
(2)粗略的閱讀
(3)推托
(4)到
4、(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2)與呂蒙結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
5、①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
、谑縿e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
6、只要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就會尋找一切機會去學習,最終有所成就。再聰明的人,如果放棄學習,終將一事無成。
二:
1、文中最突出的描寫方法是什么?
答:用對話的方法進行語言描寫 。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對你有什么啟示?
答: 我的啟示是:
1、開卷有益,只要有學習,就會有收獲;
2、士別三日 刮目相看,我們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別人。
3.句子翻譯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譯文:你今天掌管權事,不可以不學習啊。(√)
2.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譯文:我哪里是讓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做個博學多才的人呀。ā蹋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譯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在吳縣時的阿蒙。。ā蹋
4、《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鑒》,該書是宋(朝代)司馬光(人名)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
《孫權勸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孫權勸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5、《孫權勸學》的原因是:“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孫權勸學》的學習方法是:“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孫權勸學》勸的語言是:“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孫權勸學》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以上均填原句)。
6、魯肅的話表現(xiàn)了他驚訝、敬佩的感情,也從側面寫出了學有所獲;文末的“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保ㄔ模└M一步闡明了這一點。
7、文中可以提煉的一個成語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8.說說文中描寫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點
、賹O權:
、趨蚊桑
、埕斆C:
孫權:豁達、大度,待人坦誠,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呂蒙:機敏精干,虎虎有生氣的將才;魯肅:忠厚的長者。
9.用原文回答
①孫權為什么要勸呂蒙學習?
答: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诒砻鲄蚊勺约褐螌W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語句是哪句?
答: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10.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答: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后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余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xiàn)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11.本文和《傷仲永》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本文寫呂蒙“當涂掌事”之后,經(jīng)孫權勸說“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傷仲永》寫出方仲永幼年聰慧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泯然眾人”。兩文的內容都與學習有關,卻一正一反,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學,毫無所成,從不同方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兩文的寫法不同,本文以對話為主,言簡意豐;《傷仲永》敘議結合,借事說理。
注釋
1、初:當初,起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2、權:指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浙江富陽)人,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222年稱帝。
3、謂……曰:謂,告訴;連用表示“對……說”。
4、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
5、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6、今:如今。
7、當涂:當?shù)溃划敊?/p>
8、掌事:掌管事務。
9、辭:推辭,推托。
10、以:介詞,用。
11、務:事務。
12、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13、豈:難道。
14、治經(jīng):研究儒家經(jīng)典。治,研究,專攻。“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書。
15、博士:當時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學者的官職。
16、邪(yé):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
17、但:只,僅。
18、當:應當。
19、涉獵:粗略地閱讀。
20、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21、耳:語氣詞,表示限制語氣,罷了。
22、多務:事務多,雜事多。務,事務。
23、孰若:與……相比如何;誰像(我)。孰:誰,哪個;若:比得上。
24、益:好處。
25、乃:于是,就。
26、始:開始。
27、就學:指從事學習。
28、及:到了……的時候。
29、過:到。
30、尋陽: 縣名,如今湖北黃梅西南。
31、與:和。
32、論議:討論議事。
33、大:非常,十分。
34、驚:驚奇。
35、者:用在時間詞后面,無翻譯。
36、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
37、非復:不再是。復:再。
38、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吳下,指吳縣,如今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F(xiàn)指才識尚淺的人。
39、士別三日: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里指“幾”。
40、即:就。
41、更:重新。
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3、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44、何:為什么。
45、見事:認清事物。
46、乎:啊。表感嘆或反問語氣。
47、遂:于是,就。
48、拜:拜見。
《孫權勸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古詩詞鑒賞
49、別:離開。
50、為:成為。
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親昵的意思。
52、肅:指魯肅。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忙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當博士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忙,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jīng)常讀書,自認為有很大的好處。”呂蒙于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與呂蒙討論議事,(魯肅)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xiàn)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當年的吳下呂蒙了!”呂蒙說:“讀書人離別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后分別了。
賞析
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扒浣裾卟怕,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xiàn)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笆縿e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tài),呂蒙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tài)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學習重要性。
文章注重以對話表現(xiàn)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趣。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xiàn)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道理啟示
(1)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tài)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3)要善于聽取他人好的意見并去做。
。4)不但自己要學好,還要催動附近的人也要學習,讓社會也一起進步。
。5)勸人要講究策略。
。6)不要找借口不聽從別人。
(7)只要發(fā)奮學習,就能積學修業(yè),學有所成。
。8)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
。9)一個人即使基礎差,但只要端正態(tài)度,刻苦努力,就能學到知識,并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辦事能力。
。10)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會成活并成長。
孫權的歷史典故
孫權簡介
孫權(公元182—252),字仲謀。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后。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孫權19歲就繼承其兄孫策之位,力據(jù)江東,擊敗了黃祖。后東吳聯(lián)合劉備,在赤壁之戰(zhàn)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后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zhàn),并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后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yè)。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zhèn)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fā),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后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歷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倍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曹操戰(zhàn)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貓于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采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中,用火攻戰(zhàn)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后,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zhèn)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yè)。黃初二年(公元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于指揮對蜀作戰(zhàn),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公元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zhàn),退可以守”的建業(yè)。這樣,孫權開創(chuàng)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孫權規(guī)劃并建造了建業(yè)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業(yè)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yè)繁榮的市場。孫權創(chuàng)建的建業(yè)成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為日后南京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fā)建業(yè)和整個江南地區(qū)做出重大貢獻。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fā)展生產(chǎn)。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征調農(nóng)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chǎn)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yè)城有數(shù)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yè)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chǎn)。孫權還發(fā)展了航海事業(yè),派將軍衛(wèi)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臺灣。,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公元247年,還為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孫權統(tǒng)治江東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chuàng)業(yè)的黃金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yōu)榱送跷幻鳡幇刀穮堑脑獨獯髠L辏ü?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今紫金山梅花山)。
孫權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zhèn)涞挠⑿邸?/p>
廣納忠言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里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后,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nóng)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并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后,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shù)。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xiàn)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么可以與曹操相提并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后,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后,我酒后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并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里不可。當時,任輔吳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fā)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么要發(fā)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孫權勸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傳授經(jīng)書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jīng)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呂蒙于是就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xiàn)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說:“和有抱負的人分開一段時間后,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怎么認清事物這么晚!”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孫權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孫權親自騎著馬去庱亭這個地方射虎,他所騎乘的馬被老虎抓傷,孫權把雙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卻停了下來,孫權用戈(古代兵器)攻擊老虎,才把老虎抓獲了。 孫權每次打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張昭變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擋它?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于原野,驍勇于猛獸?如一旦有所危險,恐天下恥笑?”孫權謝張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車,間不置蓋,一人駕駛,自己在里面射之。時有脫群之獸,犯其車,而權每手擊之以為樂。昭雖苦諫,孫權常笑而不答。
賞析
主題思想
此文記敘了三國時期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才略有了驚人的長進,并令魯肅為之嘆服、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應當好學、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進步的道理,突出了學習的重要性。
藝術特色
此文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先前史書中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煉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而其主要藝術特色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對白傳神,以“話”塑人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記錄人物的幾次對白,卻傳神生動地塑造出了兩個藝術形象。先看孫權。作為吳國之主,他能夠關心下屬,鼓勵呂蒙要多學習:“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比較堅定有力。當呂蒙找借口推辭時,他不急不惱推心置腹地說:“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毕嚷暶饕笏x書的目的并非使他棄武從文,成為書生,而是在博覽群書中了解歷史,從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增加自己的見識與才智,這種循循善誘的親切語氣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針對呂蒙所謂“軍中多務”的借口,進一步開導,現(xiàn)身說法:“卿言多務,孰若孤?”這是明擺著的事實!肮鲁Wx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庇米约旱挠H身感受來勸導呂蒙。整個對話之中,孫權絲毫未擺當權者的架子,不以威壓的方式逼迫呂蒙去讀書,這一番娓娓道來的談話卻更令人信服。他的談話是親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長者而非王者的風范。再看呂蒙。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
側面烘托,展示變化
除正面記言外,此文對呂蒙這一形象還運用了側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從側面表現(xiàn)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由文中可知,魯肅正是一個跳出廬山的旁觀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他的話從側面展現(xiàn)出來的,他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言簡意賅,表現(xiàn)有力
此文以對話為主,人物的語言簡潔而傳神,極富表現(xiàn)力,毫無冗繁之處。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么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此外,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如其中的“吳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簡意豐而流傳運用至今。還有,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后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嘆,呂蒙又緊承其嘆發(fā)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環(huán)環(huán)相扣,銜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今山西運城安邑鎮(zhèn)東北)人,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中進士甲科。宋英宗繼位前任諫議大夫,宋神宗熙寧初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次年,判西京御史臺,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哲宗即位,還朝任職。元豐八年(1085),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黨,廢止新法。數(shù)月后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作收錄于《司馬文正公集》中。
【孫權勸學的原文以及翻譯】相關文章:
孫權勸學原文以及翻譯09-20
孫權勸學原文及翻譯06-07
孫權勸學翻譯及原文06-14
《孫權勸學》的原文及翻譯02-27
孫權《勸學》原文及翻譯01-25
《孫權勸學》原文及翻譯11-24
孫權勸學的翻譯及原文08-12
孫權勸學原文及翻譯02-02
《孫權勸學》原文及翻譯(精選)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