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通用5篇)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的詞作。此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 1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代偉人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長沙》。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請我們的同學展示預習成果。
(板書展示)
(生1上講臺展示自己制作的課文預習課件并講解,同學們熱情鼓掌。)
生1:大家好!現在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首詞的相關情況。我將從這首詞的詞牌名、寫作背景、作者情況、詩詞朗誦以及內容簡析等方面進行介紹。
(生1開始結合課件畫面內容,由毛澤東的兩首絕句《立志》、《詠蛙》引入講解,課件畫面制作精美生動,同學們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園春”這個詞牌名相傳是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的花園名,后被外戚竇憲所奪,有人作詩詠其事,于是得名。這首詞是毛澤東寫于1925年10月,當時毛澤東從韶山前往我們廣州創辦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絢麗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憶起往昔歲月,不禁心血來潮,寫下此詞。
(看著展示出的橘子洲美麗畫面,同學們十分感興趣,發出驚嘆聲。)
生1:下面請大家和我一起欣賞這首詞的朗誦錄音。
(全班聽朗誦錄音,品味詩歌的音樂節奏,并結合所展示課件上的生字詞進行正音。)
生1:剛才我們聽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詞,能感覺到作者的豪情壯志。在詞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經典中的句子,并將其化用。如“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就從“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化用而來,這也是我們剛剛學過的莊子的《逍遙游》中“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的化用。這是古典詩詞語言 “雅”的體現,而這在外國詩歌中是無法體現的,我也將這首詞翻譯成了英文,讓我們為大家讀一遍。
(展示譯文課件并朗讀,同學們覺得很新奇,發出了笑聲,也響起了掌聲。)
生1:這首詞的內容寫了什么呢?其實在寫作背景介紹中我們就基本上能體會出來。我
在此簡單分析一下。詞的上闋是以寫景為主,描繪了一幅橘子洲上絢麗秋景;下闋是以抒情為主,主要是抒發詞人想到當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壯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詞情景事巧妙結合起來。
生1:最后,我以一首毛澤東的《七絕》來結束我的介紹: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險峰在心頭,毅志必成功。哦,后面兩句是我寫的,作為對我們大家激勵,也希望我們的同學明天必定成功。謝謝。
(全班同學熱情地鼓掌。)
師:剛才這位同學給我們展示了精彩的課件,并作了精彩介紹,讓我們對這首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讓我們再次掌聲鼓勵。
(全班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師:接下來我們要進行的是答辯。也就是說,如果哪位同學對這首詞有什么看法或者爭議,可以向這位同學詢問。
板書:
答辯
生2:(舉手發言)我想說下我對這首詞的不同理解。我認為這首詞上下闋的內容似乎顛倒過來了。我覺得上闋是豪放派風格,下闋是屬于婉約派風格,因為下闋寫了“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激揚文字”等句子,顯得溫柔起來。所以我認為如果先婉約后豪放的話,更能抒發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闕可以放在上闋前。
(其他同學開始小聲議論,有的點頭,有的反對)
生1:我想糾正一下你的說法,這首詞上下闋的內容并沒有顛倒,它上闋是提出問題,下闋借回憶同學少年往事委婉的來回答上闋的問題,并沒有顛倒順序。至于你說它是婉約詞,我認為也不是,我們不能因為詩人抒了柔情,就是婉約,我們允許詩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溫柔的一面。
(同學們鼓掌)
師:好,兩位同學都發表了自己對詩詞的理解,也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那么我們贊成哪位同學的觀點呢?或者是另有新看法呢?
(全班同學議論紛紛,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師;好,先別下結論,我們來對這首詞內容進行探究,馬上就能見分曉。
板書:
探究
師: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首詞的'線索非常明顯?
生3:它的上下闋都有總起下文的關鍵字,如上闋的“看”“悵”,下闋的“憶”“記”。
師:對,回答得很好。這幾個是領起下文的關鍵字。(板書:領起:“看、憶”)這種寫法使上下內容連貫,一氣呵成,氣勢磅礴。
師:我們來看看“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這一句,他為什么要用“擊”和“翔”呢?如果把這兩個詞換成“飛”和“游”好不好?
生4:我認為“擊”顯得更有力量感,給人一種氣勢;“翔”給人一種自由自在的感覺。
生5:我認為不能換成“飛”和“游”,否則就沒有表現力,不能體現詩人的豪邁氣勢。
(同學們鼓掌表示贊許)
師:兩位同學的回答都很好,能從詩人的情感去考慮,這是很好的思路。我們知道,“擊”本來應該是人發出的動作,有“搏擊”的意味;而“翔”則是在空中飛翔,現在用來寫魚在水中的動作,可見這兩個詞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一個是擬人,一個是擬物。
師:對,擬人和擬物統稱比擬。
板書:
比擬:擊、翔。
生6:老師,那這算不算詞類活用?
師:這兩個詞在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們比較另一句“糞土當年萬戶侯”中的“糞土”,就知道了。“糞土”原來是名詞,在這里活用作動詞,意動用法,解釋為“把……當作糞土”。
板書:
活用:“糞土”
師:還有這里“激揚文字”的“激揚”值得我們同學注意,這是一種“縮略”用法,它是“激濁揚清”的縮略(板書:縮略:“激濁揚清”),詞內講的是毛澤東年輕時寫文章來抒發革命情懷,與反動政府做斗爭,可見氣勢非凡。也就是說,“書生意氣,激揚文字”表現的不是那種文弱書生,書生氣重的意思,而是一種革命精神。那么是不是婉約風格呢?
全班學生:不是!應該是豪放詞!
師:對了,我們從語言和作者抒發的情感中感受到這是一首較為典型的豪放詞,上闋下闋都豪放。
師:現在大家思考一下,這首詞在結構上是否顛倒了呢?
(學生思考討論。)
生7:我認為并沒有顛倒順序,而是先問后答,上闋提出問題,下闋含蓄地回答了上闋所提出的問題。
師:回答得不錯。這里其實是作者故意設計的問題,而答案就在詞中,這樣就能使上下闋結構緊湊,造成一氣呵成的氣勢。
板書:
故問
好了,這首詞我們就賞析到這里。最后讓我們一起朗讀這首詞,好好感受一下詞人的豪情壯志。我們分角色來朗讀,誰來扮演毛主席?扮演的同學負責上、下闋的開頭和結尾。要讀出感情,掌握好節奏。
(下面的學生又興奮起來,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一位男同學勇敢地走上講臺,領取帶讀任務。其他同學鼓掌)
(全班同學一起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老師也跟著朗讀,并在最后結尾處給同學們突出抒情效果,課堂氣氛再次熱烈。)
師:我們同學剛才讀了這首詞,覺得這些句子怎樣?喜歡嗎?
生:這些句子寫得很有氣勢,我們很喜歡。
師:既然喜歡,我們就要學習作者在詞中如何運用各種表現手法,特別是他引用別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跡地融進了自己感情,變成自己的佳句。本周的隨筆,我們就用毛主席這首詞中你最喜歡的一句做題目,題材不限。
(下課鈴聲響起)
師:下課!
生:謝謝老師!
【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展示領起:看、憶
答辯縮略:激(濁)揚(清)
探究比擬:擊、翔
朗讀活用:糞土
運用故問:自問自答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 2
一、導入課文
上課前我先作個調查:喜歡讀小說的請舉手……多得很;喜歡讀詩歌的請舉手……少得可憐。很多同學不喜歡讀詩歌,其實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樣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學樣式,有“文學之母”“語言的鉆石”之美稱。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是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的文學。”希望同學今后能多讀一點詩歌,培養自己的“純正的文學趣味”。特別是古典詩詞,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很耐咀嚼。
毛主席是一位古典詩詞的愛好者,他的一生,不僅是在臨窗伏案時,就是在戎馬倥傯之間也不斷地默誦吟詠,寫詩填詞。許多長篇敘事詩泱泱大國的文化甘露,浸潤、哺育了毛爺爺這位詩風雄奇的偉大詩人。著名詩人臧克家說“毛爺爺詩詞是偉大的篇章”
二、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是喜歡老師范讀,還是自己齊讀一遍?
生:老師范讀。(老師讀)
三、明確學習目標
師:這首詞我們重在“誦 讀、領會、品味、鑒賞”(板書)
四、學習全詞
師:這首詞寫于1925年,當時毛爺爺32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代。下面請一位同學讀注(1)——這是這首詞的背景。開頭三句……詩歌的語言跳躍性很大,語序往往倒裝,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詩意串合起來。哪個同學按調整好正常語序,把三句有大意說一下?
生:在深秋時節,毛爺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著湘江小滾滾北。
師:“獨立”能否改為“站立”、“直立”?
生:不行。“獨立”不僅表明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砥柱中流的氣慨。
師:對,聯系當時的背景,軍閥趙恒惕正在通緝毛爺爺。詩人身處險境卻能“獨立寒秋”,坦蕩從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江雪》的絕句,誰還記得?
生:“千山……,萬……,孤……,獨……。”
師:背得很好。這是柳宗元政治改革失敗逅被貶永州,身處逆境寫的一首詩,表達了詩人與惡勢力決不妥協的心志。柳宗元是“獨釣寒江”,毛爺爺是獨立寒秋,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家的胸懷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一個“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生:萬類霜天競自由。
師:對,一共七句,這在古詩詞中叫“一字領起”,俗稱“領字”一般上下闕各一個。初中階段學過的《沁園春雪》上闋的領字是哪個?
生:望。
師:對。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與天公試比高”。這里詩人都看到哪些秋景?我請一位朗誦水平高的同學來讀一下。
(生1讀“看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競自由”7句)
師:哪位同學能讀得更好一些?
(生2再讀)
師:個別地方處理得還不夠理想。“看”是領字,要稍頓,以下幾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最后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徹悟、慨嘆之情(師范讀此7句)。現在大家再齊讀一下這7句(生齊讀)。這幾句視角變化和寫景順序極有特色。前兩句“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詩人是怎樣看的?
生:放眼望去。
師:對,是“遠眺”,你能摹仿一下嗎?(生摹仿)這寫得是“遠景”。接下來兩句“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詩人的視線又怎樣?
生:收回來。
師:這是“近視”,你再摹仿一下。(生摹仿)這寫的是“近景”。“鷹擊長空”怎樣看?寫的什么景?
生:“仰視”,寫的是“高景”。(生摹仿)
師:“魚翔淺底”怎樣看?寫的什么景?
生:“俯察”,寫的是“低景”。(生摹仿)
師: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啊!現在請同學們設身處地,體會詩人獨立橘子洲頭,飽覽大好秋色時的情景,把觀賞這些秋景時的神情、動作連起來表演一下。我們班誰的表演能力最強?(生上臺演示)毛主席的“手”該怎樣放?是倒背好,還是插腰好?
生:插腰。
師:“視角 “的轉換是快點好,還是慢點好?
生:慢點好。
師:對。是興味盎然地品味觀賞,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馬觀花。你剛才視角轉換得就太快了點。現在我讀著這幾句,你再來表演一遍好嗎?(生演示)神態自然、從容多了,頗有點偉人的氣度。現在同學們展開想象,最好是閉目冥想,把詩人所描繪的秋景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黑格爾說:“想象是最杰出的藝術本領。”想象力是創造的核心與前提,世界各國都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近幾年的高考作文特別是1999年的高考作文,更是突出考察學生的想象力。現在看誰的腦海中綻開的想象的花朵最美麗,誰具備這種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可分四步:第一步“勾勒形態”,將群山、層林、江水、船只、雄鷹、游魚……的輪廓勾勒出來;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熒屏變為彩色熒屏,火紅的楓林、藍天碧水……看誰的腦海里的色彩更鮮艷,更豐富,更美麗;第三步“使畫面動起來”,秋風送爽,吹動滿山的楓葉,像熊熊燃燒的烈火,江水緩緩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爭相競發,雄鷹在藍天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輕快地嬉戲;第四步,“讓畫面更細致、逼真”,在腦海中來幾個特寫鏡頭,譬如船只耀眼的白帆,游魚的細鱗,水底的`沙石……同學在自己的“大腦熒屏”上看到了這一切了嗎?嗅到秋的氣息了嗎?
生:看到了,感覺到了,嗅到了。
師:好。在這幾句中,哪幾個動詞用得好?
生:染、擊、翔。
師:“染”為什么好/
生:用了擬人手法。
師:對。其實古人早就用過“染”這個詞,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就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名句,這漫山遍野像火一樣的楓林,很容易使用權人聯想起什么?
生:讓人聯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師:是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萬山紅遍”,大有燎原之勢。“擊”改“飛”可以嗎?
生:不好。“擊”能顯示出雄鷹展翅奮飛、搏擊天空的強勁有力,“飛”太一般了。
師:說得好,這位同學的語言感悟力較強。“翔”改為“游”好像更準確一些,魚兒怎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呢?
生:“翔”寫出了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師:說得好。“淺底”并非真的水淺,而是清澈見底,顯得水淺。你想,藍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魚兒像在天空中游動,在天空 中游動不是很像飛翔嗎?古人就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你們看,毛爺爺用詞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動傳神。據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毛主席寫作時,常在屋里踱來踱去,時而凝眉沉思,時而昂首吟哦,時而坐下來寫幾句,又搖搖頭,把紙揉成一團……次日清晨,工作人員發現紙簍里已裝滿了大半。”毛主席這種苦心孤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鑄煉語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們學習?
生:值得學習。
師:最后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擴展到世間萬物,并作了哲理性升華。既然世間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爭中獲得生存自由,那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特別是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不是更應該“競”自由嗎?這實際上是對被壓迫人民的一種什么?
生:號召和呼喚。
師:對,如同說:饑寒交迫的奴隸要起來為生存的自由而斗爭。同學們看,毛爺爺筆下的秋景,給人的總體感覺是什么?
生:絢麗多彩,生機盎然。
師:是的,絢麗蓬勃,充滿生機(板書)。古人寫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寫得蕭殺悲涼,清冷慘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萬里悲秋常做客”“秋風秋雨愁煞人”等等。我們高一學過的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也是寫秋的什么特征?
生:清靜悲涼。
師:是的。那么毛爺爺筆下的秋為何如此絢爛多彩、充滿生機呢?為何如此與眾不同呢?(生沉思)。這與一個人的什么有關?
生:與氣度、胸襟、性格、身份有關。
師:毛爺爺最與眾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書生嗎?
生:不是。他是叱咤風云的一代偉人,胸懷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師:是的,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向上的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筆文人,所以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充滿豪華情壯志。古人云:“詩的品評地意境的高下,而說明書境的高下又決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最后詩人筆鋒一轉,出人意料地提出一個巨大而嚴肅的社會問題——“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詩人面對廣闊的宇宙思緒萬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蒼茫大地發問:誰來主 你的榮衰沉浮?“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生:主 國家的命運,掌握民族的前途。
師:這是全詩的“詩眼”。這樣上闕通過“寫景提出”“誰主沉浮”(板書)的問題。下面齊讀一遍上闕。
師:上闕提出“誰主沉浮”下闕是怎樣回答的呢?“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百侶”與上文的哪個詞呼應?
生:獨立
師:對,“橘子洲”是青年毛爺爺與同學戰友(……)常來瀏覽的舊地,風物景觀非常熟悉。舊地重游,回憶往昔那不尋常歲月值得回憶的太多了。同學們初中階段學過《沁園春雪》,詞牌相同——字數、句數也應相同。哪位同學能參照《長沙》的下闕格式,把《雪》的下闕背誦一下?(生背)《雪》下闕的領字是哪一個?
生:惜
師:對,它領起七句,到“只識彎弓射大雕”。據此推斷這首詞下闕的領字是哪個?
生:恰
師:對。一直“領”到哪里?
生:糞土當年萬戶侯
師:也是七句,請一同學讀這七句。(生讀)
師“恰”應稍頓一下,突出其領字作用。以下幾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師范讀)(生齊讀) “恰”——正值,同學們正值青春年華,風采才華旺盛勃發,革命青年們意氣風發,正強勁有力,他們指點江山。江山指什么?
生:國家大事
師:指點就是評點、關心;并且寫出激勵昂揚的文字,宣傳真理,蔑視權貴,把大軍閥、大官僚視若糞土。這幾句是回憶往事來抒情(板書)用以“回答”(板書)“誰主沉浮”。可能有同學問:為什么這幾句就能回答“誰主沉浮”呢?誰能解釋?
生:這些青年有能力、有才華主宰國家命運。
師:有道理。方才同學們背誦的《雪》時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謂馬上打天下的人物,不什么詩人用一個“惜”字將他們全部否定了呢?
生:因為他們“略輸文采,稍遜風騷。”
師:武功尚可,文治才華就差多了;成吉思汗更是“只識彎弓射大雕”的一個武夫,更不值一提,更談不上風采。“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些人物都過去了,要數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風流人物,還要看現在。“風流人物”指什么人?
生: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師:是的。那么現在的這首詩所列舉的包括詩人在內的革命青年,都是些什么人物?
生“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才華,有能力,能文能武的風流人物。
師:對,這樣人不主沉浮,誰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與何人?所以說下闕通過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誰主沉浮”這一重大問題。可能有同學又要問:下闕為什么不直截了當地回答呢?如說“知識青年擔當重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這樣不是更明白易懂嗎?(笑問)我這兩句詩比毛爺爺的詩怎樣?
生:詩味不濃,像口號不像詩。
師:“稍遜風騷”是嗎?詩歌宜形象,忌抽象。這也是一切藝術的共性,毛爺爺曾說過“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象散文那樣直說。”我這兩句詩就太白、太直。所以不像詩。最后三句“曾記否,到中注擊水,浪遏飛舟?”多么大的氣魄,這么大的氣魄當然能主沉浮。毛爺爺青年時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鴻浩大志,革命氣慨何其大!下闕抒發的感情是“慷慨激昂”(板書)
師:我們齊讀一下全詩,要感情充沛,氣勢高昂。(生齊讀)(若時間多,可分角色朗讀:(領):起句,(男):萬……,層……(女):漫……,百……(男)鷹……,魚……(合)萬……(領)悵……[下闕同]
背誦全詩。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 3
一、教學設想
毛澤東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軍事家,是黨和國家的杰出締造者。同時他還是一位在文學書法領域有很深造詣的人,他一生釀愛古詩詞。他的一生,無論是在臨窗伏案時,還是在戎馬倥傯之間都不斷地默誦吟哦,寫詩作詞。他不僅鑒賞古詩詞,而且也揮筆創作多首詩詞,并自成一家。著名詩人臧克家說:“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
教讀毛澤東的詩詞,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認真品評詩詞中壯美的意象,領會其中蘊含的豪邁氣概,并探究出鑒賞詩詞的一般方法和規律,將讀詩誦詞由感性認識階段上升為理性感悟階段。
二、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一定看過毛澤東寫的詩詞,一定被他偉人的氣度所折服。以詩言情,抒情達志,毛澤東也不例外。《沁園春·長沙》這首詞寫于1925年,當時毛澤東32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請大家首先看到課本注釋,了解寫作背景。開頭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幾句詩的跳躍性很大,語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想象把詩意串連起來。請試一試。在深秋時節,毛澤東獨立于橘子洲頭,看著湘江水滾滾北去。“獨立”能否改為“站立”“佇立”等?
生:不行。“獨立”不僅表明是詩人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中流砥柱的氣概。
師:對。聯系當時的背景,軍閥趙恒惕正在通緝毛澤東,詩人身處險境卻能“獨立寒秋”,坦蕩從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題為《江雪》的絕句,尚記否?
生: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師: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永州,身處逆境時寫的一首詩,表露了詩人與惡勢力決不妥協的心志。柳宗元是“獨釣寒江”,毛澤東是“獨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當然,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偉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師:一個“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生:“萬里霜天競自由”。共有七句。(可與《沁園春·雪》比較)
師:這里詩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請朗讀。(生讀)
“看”是領字,要稍頓,以下幾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最后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徹悟、慨嘆之意。|現在大家齊讀這七句,看視角變化和寫景順序有何特色?
生: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放眼望去(遠眺)
師: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收回(近觀)
鷹擊長空――仰視(高景)
魚翔淺底――俯察(低景)
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現在請同學設身處地地體會詩人“獨立橘子洲頭”飽覽大好秋色時的情景,把觀賞這些秋景時的神情、動作連起來表演一下。手該怎么放?(讓學生模仿毛澤東的動作)視角轉得快點好還是慢點好?
生:慢點好。
師:對。是興味盎然地品味觀賞,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馬觀花。|神態該自然、從容,顯示出偉人的'氣度。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最美麗的花朵”。現在看誰的腦海中能綻開最美麗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
一、勾勒形態:群山、層林、江水、船只、雄鷹、游魚……
二、染上色彩:“黑白”變“彩色”――火紅的楓林、藍天碧水、灰色的飛鷹……
三、“靜畫”變“動畫”:秋風送爽,吹動滿山的楓葉,像熊熊燃燒的火焰。江水緩緩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爭相競發。雄鷹在藍天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輕快地嬉戲……
四、使畫面出現“特寫鏡頭”: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魚的細鱗,水底的沙石……
在自己的“大腦屏幕”上能看到這一切嗎?感覺到秋色的美好了嗎?嗅到秋的氣息了嗎?(讓學生騁目馳懷)在這幾句中,哪幾個動詞用得傳神?
生:染、擊、翔……
師:染:擬人手法。|其實,古人早就用過“染”這個詞,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就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名句。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樣的楓葉,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什么?
生:讓人聯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萬山紅遍“,大有燎原之勢。
師:“擊”改為“飛”好嗎?
生:不好。“擊”能顯示出雄鷹展翅奮飛,搏擊長空的強勁有力之勢,“飛”太一般了。
師:“翔”改為“游”好像更準確一些,魚兒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嗎?
生:“翔“寫出了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師:“淺底”說明水真的很淺嗎?
生:“淺底”并非真的的水淺,而是清澈見底,顯得水淺。
師:最后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擴展到世間萬物,并做了哲理性升華。既然世間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爭中獲得生存自由,那么,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特別是當時被壓迫被剝削的中國人民,不是更應該競自由嗎?這實際上是對壓迫人民的……
生:號召與呼喚。如同說,饑寒交迫的奴隸要起來為生存與自由而斗爭。
師: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給人的總體感覺是什么?
生:絢麗多彩,生機盎然。
師:那么,毛澤東筆下的秋為何如此絢麗多彩、充滿生機呢?為何與眾不同呢?這與詩人本身有何關系?
生:與詩人的氣度、胸襟、性格、身份有關。
師:毛澤東最與眾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書生嗎?
生:不是。他是叱咤風云的一代偉人,是胸懷大志的政治家。他有著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見落花而流淚,見流水而長嘆),所以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充滿豪情壯志。
師:最后詩人筆鋒一轉,出人意料地提出一個巨大而嚴肅的社會問題――“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詩人面對廣闊的宇宙,思緒萬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蒼茫大地發問:誰來主宰你的沉浮榮衰?“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生:主宰國家的命運,掌握民族的前途。
師:這是全詩的“詩眼”。上闕就這樣通過寫景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生齊讀上闕)上闕提出“誰主沉浮”,下闕是怎樣回答的呢?“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百侶”與上闕的哪個詞呼應?
生:“獨立”。“橘子洲”是青年毛澤東與同學戰友們常來游覽的舊地,風物景觀非常熟悉。舊地重游,能夠回憶起的往昔不尋常的歲月太多了。
師:此詞下闕的領字是?
生:“憶”。
師:恰,“正值”意。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采才華旺盛勃發,革命青年們意氣風發,正強勁有力;他們指點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生:國家大事。“指點”即評點、關心;并且寫出激勵昂揚的文章,宣傳真理,蔑視權貴,把大軍閥大官僚視若糞土,這幾句回憶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誰主沉浮”。
師:為什么這幾句就能回答“誰主沉浮”呢?
生:這些青年才華、有能力主宰國家命運。
師:聯系《沁園春·雪》,《雪》中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謂“馬上打天下”的皇帝,為什么詩人用一“惜”字將他們全部否定了呢?
生:因為他們略輸文采,稍遜風騷。
師:武功尚可,文治才華就差了一些;成吉思汗更是“只識彎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更不值得一提,更談不上文采。“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些人都過去了,要數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風流人物,還要看現在。“風流人物”指什么?
生: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在詞中是指“風華正茂,書生意氣”之士――有才華、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風流人物。
師:這樣的人不主沉浮,誰主沉浮?天下降大任不與斯人,更與何人?所以說下闕是通過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誰主沉浮”這一重大問題。
下闕為什么不能直截了當地回答呢?譬如說,知識青年要擔當大任,仁人志士要主宰沉浮。這樣講不是更明白易懂嗎?
生:詩味不濃,像喊口號。“稍遜風騷”是不?詩歌宜形象,忌抽象。這也是一切藝術的共性。
師:最后三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多么大的氣魄!這么大的氣魄當然“能主沉浮”。毛澤東青年時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鴻鵠之志,革命氣概何其大也!下闕抒發的感情是“慷慨激昂”。齊讀全詞,要感情充沛,氣勢高昂。
布置練習:將毛澤東的這首詞改寫成現代散文。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 4
師:昨天老師向大家推薦了三句詞,關于學習三種境界。每人分別寫出一句。(有學生舉手)三位學生上臺板演。默寫正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師:這幾位同學的字跡,大家發表評論(學生開始評論)
師:字如其人,XX同學的字寫的端正,一筆一劃清晰明白,平時為人仔細踏實,這位同學的字有些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性格可能比較隨意。有時候我們從細微處可以窺探人的一些性格。
我們來看一幅書法作品,猜測人物的性格。(出示《沁園春。雪》,因為是草書,毛澤東書寫。學生看不懂,但初中時候學過,朗讀一遍)
師:成吉思汗中的汗都沒念錯,不錯不錯。
生:老師,我們是背出來,實在看不懂這些字。
師:哦,這是實話實說,老師也沒有完全看懂。通過這幅書法作品,你們還想說什么?
生:我看到了狂放的性格,很有霸氣。
生:能放能收,拿得起,放的下。浪漫,瀟灑。
生;有領導才能,具有領袖氣質。
師:你很有預見性,你的想法和當時另一個大人物不謀而合,誰?
師:不知道啊,蔣介石啊。(生笑)蔣介石在重慶談判時看到這首詞時,驚嘆此詩有帝王之氣。尤其是詞的結尾,俱往矣
生: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師:這時多么寬廣博大的胸懷啊!這樣的胸懷是怎樣煉成的呢?讓我們回到十一年前,1925年的那個深秋,滾滾的湘江邊,年輕的革命家望著滾滾東逝的江水,心中涌動著革命的激情,在這個深秋,他不得不離開留下求學蹤跡和革命活動的長沙,橘子洲,充滿詩意和浪漫的地方,今天,這位年輕人不得不和她來個真情告別。(師生朗讀,漸入佳境)
師:毛澤東寫詞就是不走尋常路,這首詩開頭被評為毛澤東詩詞中最酷的開頭,你怎么理解?
生:我看就是個病句,
師:夠大膽,敢懷疑,說一說你的理由。
生:次序亂了,應是在寒秋,我站在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這樣才合理。讀來順暢。
師:看來名人這樣寫是倒裝句,不是病句。為何要用倒裝?
生:把獨立放在開頭,給人印象深刻。
生:突出強調獨立的形象,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偉岸。
師:你說青年毛澤東是帥哥,(出示照片,確實英俊)的確如此。這個倒裝句好似猛地推出的電影特寫鏡頭,令人過目不忘。酷吧?老師改作站立可以嗎?
生:獨立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孤獨,沒有朋友,有點感傷。
師:你的回答讓我想到了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有獨立孤傲不屈的意思。
師:你認為毛澤東有這種感覺嗎?(停頓)老師介紹一下背景材料:當時毛澤東和黨的領導人之間發生誤會,對農民運動的重視和投入引發的陳獨秀的不滿和嘲笑,他回到湖南,組織的農民運動嚴重的威脅了當地軍閥的統治,于是下令通緝他,他的心情的確很受傷。這時,一個選擇題放在他面前,是離開此地還是留下戰斗?
生:離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保存實力,堅持斗爭。
師: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同學們是很理智的。所以“獨立”一方面寫出了不向惡勢力妥協和從容的心態,又寫出了環境的險惡,正所謂滄海橫流
生:方顯英雄本色。
師:好一個淡定哥毛澤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在湘江邊,滾滾東逝的江水告訴我們人生可不像水一樣倒流,有志青年應抓住時光,奮發有為,實現自己的鴻鵠之志。于是乎,詩人看到的景物和我們常人不太一樣,他眼中的景物有——
生:山中的紅葉。碧綠的江水
生:前進的船和飛行的老鷹,還有游動的魚。
師:這些景物用一個字來領起,哪個字?
生:看
師:這個字叫做領字,看的內容到——
生:萬類霜天競自由
師:很好,一般寫秋天吧,是這樣開頭,看黃葉飄零,樹林紅了。還行吧?
生:氣勢不足,太有滄桑感了。
生:詞中萬山紅遍說明范圍廣,數量多。氣勢大。
生:層林盡染,多有勁啊,寫出紅得層層疊疊,有層次感。
師:其中有個字用得挺傳神的,你認為是哪一個?
生:染
師:好在哪里?染這個動作我們模仿一下,比如染發的動作(生模仿)
生:有一種動態的感覺,紅色好像一樣一層層鋪過來,視覺的沖擊力強,
師:理解的不錯,說說其他的景物。
生:碧綠的江水江中,船在奮勇爭先,你追我趕,熱火朝天,畫面熱鬧
師:給你的感覺是
生:充滿活力和生機,充滿斗志,昂揚奮進。
師:描寫景物時,詩人的觀察角度在變化?
生:遠眺和近觀,角度變化,這樣景物顯得有層次。
師:其他的景物說一說。
生:翱翔的老鷹和自由游動的魚。
師:打住,說老鷹翱翔我們可以理解,用鷹翔長空還是鷹擊長空?大家發表看法。
生:翔字比較溫和,翔字是說老鷹在空中停止滑翔,顯示姿態的優美。而擊是一個騰空的過程,很有力度美
師:這里要寫出鷹的氣勢,用擊字好。誰能解釋魚翔淺底怎么回事?魚怎么用鳥的詞語呢?
生:魚也有翅膀啊,魚鰭看上去像翅膀。
生:江水很清,就像藍天一樣,魚兒在自由的游動,就像鳥兒自由的飛翔,寫出魚兒的快樂無拘無束。
師:對,作者選擇了山上、江面、天空、水底的幾種景物,用詩人的別樣的眼光寫出秋天的不同之處,特點是
生:絢麗多彩,充滿生機。
師:遠山、江面是靜景,老鷹、魚兒是動景,遠近相間,動靜交錯,顯得錯落有致。
師:這樣的有特色秋景,是否又有別的意義?按照常理,一般在深秋,葉子是黃黃的,江水是淺淺的,為何毛澤東的眼中卻完全不一樣?
生:一切景語皆情語,滿江的水不一定是眼前所見,而是心中感受到的生命的力量,就像江水翻動。
生:紅色象征火熱的.激情,象征蓬勃的革命,也象征毛澤東內心的豪情,所以在他眼中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生:鷹擊長空,可以理解革命運動的高漲,
師:對,詩言志,詩人在自然界中找到了知音,一見鐘情,借此秋景,宣泄心中情懷。表面上贊美秋天無限生機,實則贊美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農民運動風起云涌,革命高潮即將到來。作者心里一高興,喜悅之情自然流于筆端。感嘆萬類
生:霜天競自由,
師:這些景物的靈魂是——
生:自由。
師:萬物是自由的,作為萬物之靈,人應該更加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生: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師:詞人的筆陡一轉彎,化景物為情思;“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個問題你想過嗎?
生:沒想過
師:能想這個問題就是偉人啰,至少有偉人寬大的胸懷。但毛澤東想了,也問了,這是“天問”,是主宰歷史命運的世紀之問。讓我們再大聲的朗讀一遍。最有主人翁意識的一句詩: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生: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師:到底誰來主宰世界?詞中有沒有回答?
生:百侶
生:同學少年
師:前幾年有部革命題材的青春偶像劇,題目就是《恰同學少年》(出示劇照)你認為他們是怎樣一群帥哥?
生:年輕有為,有才華
師:這是說年齡特征
生:寫文章,抨擊黑暗,宣揚真理。
師:這是有實際行動,激揚文字的意思是——
生:用文字來批評丑惡現象,贊美美好的事物。
師:是的,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很忙。毛澤東同志和他的親密的戰友們在長沙組織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民學會,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和湖南自修大學,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軍閥的活動,特別是創辦《湘江評論》,度過了一個充滿激情和理想的歲月。這就是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于是,一句最昂然最高傲的詩誕生了,哪一句?
生:糞土當年萬戶侯。
師:什么是萬戶侯?
生:高爵顯位的人,是封建時代一般人夢寐以求的功名富貴。
生:就是指反動軍閥,把反動軍閥看作糞土。一文不值。
師:的確,把當年的萬戶侯看成糞土不如,這是蔑視敵人的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浪漫主義,詞的結尾作者回憶起年輕求學時的一件往事。
生: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師:中流是水流最湍急的地方,也不怕出危險。我可不敢去,你們敢不?
生:說明毛澤東強健的體魄,斗志昂揚,是游泳高手。
生:激起的浪花能阻止飛船,是夸張手法,突出人物的勇敢。
師:是夸張,即使是孫楊也不可能浪遏飛舟。毛澤東說過最具奧運精神的一句口號: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他是很注重體育鍛煉的。游泳是毛澤東一生的最愛。
師:既然能到危險地方游泳,只能說哥游的不是泳,是斗志,是精神,是不屈。這是一種象征手法,年輕人應到社會的大風大浪中奮力拼搏,乘風破浪。正是這些“到中流擊水”的英豪,一位集哲人、詩人、斗士于一身的英豪,代表著“主宰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詞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無窮。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 5
講《長沙》之前,讓學生看了單元知識——朱光潛的《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告訴學生讀詩的一些方法,然后才上課。
師:詩歌怎么鑒賞,首先要重視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能品味語言。所以下面請大家放聲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要讀出味道來。
(生讀)
師:停!讓我們一起將這首詩從頭到尾讀一遍,包括標題和寫作時間。
(生齊讀)
師:剛才我聽大家很認真的讀了。我們再來聽聽配樂朗讀,我準備了兩個不同的朗讀,請大家仔細聽,哪一種讀法更好。
(多媒體播放朗讀,學生認真聽)
師:好,大家剛才聽了這兩種讀法,請大家做個評委,哪種讀法更好?
(生一致認為后一種更好)
師:為什么這樣認為呢?
生:第二種讀得有輕有重,有節奏感。
生:第一種太平淡了,沒有激情。
師:哦。大家分析得很不錯。讀詩必須是全身心的投入,把你的個人的情感、個人的理解融入到詩歌中去,并注意節奏和輕重音的變化,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多讀,才能明白詩歌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那好,我們就跟著第二種讀法一起再讀一讀。
(放朗誦,學生跟著讀。在讀的過程中,有的地方范讀停頓了,而學生沒有停頓,于是出現混音,但學生努力在適應,讀了一遍后,感覺學生讀得不到位,于是又讓學生跟著讀了一遍,并在旁指導,說諸如“注意,慢下來”“停頓”“快,加快語速”等提示語。如此學生又讀了兩遍,感覺學生讀得差不多了。)
師:好的,我們跟著讀了好幾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讀法了,那哪位同學來試著讀一讀?
(一生馬上舉手)
師:好,你來!
(生讀,看得出讀得很認真,讀完后,學生鼓掌)
師:真不錯,還有哪位來?
(一生又舉手,讀,鼓掌。之后舉手的學生越來越多,都極欲表現自己,我又點了幾位學生朗讀,再有學生舉手,就打住了)
師:好啊!大家都很積極,也讀得很不錯,還有很多同學想讀,但因為時間有限,就不再一一點名朗讀了,請大家課后再認真地反復地誦讀。那么下面我們跟著范讀讀一遍。
(學生再讀)
師:好的。剛才我們認真的誦讀了這首詞,下面我們來探究學習這首詞。我想大家像以往一樣,先研讀,在就不懂之處提出問題。
(生看了一陣,但無人提問)
師:沒有疑問了嗎?那就表明看懂了,我就請一位同學談談讀后的感受(我知道學生并沒有弄懂,雖然告訴了他們鑒賞詩詞的方法,但是沒有實踐過,肯定無從下手。)
(點名學生回答,果然不知鑒賞)
師:這首詞的表面意思弄懂了沒有?
生:沒完全弄懂。
師:那就再給一段時間,對照注釋和課后資料,仔細品讀。
(生開始自行研讀)
師:要注意作者在詞中究竟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為什么如此寫。
(師巡視)
師:看完了沒有?
生:看完了。
師:那好,我請幾位同學來談談自己讀后的感受。
生:我覺得作者抒發了胸中的豪情壯志,如詩中說“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就體現了詩人的豪情壯志。
生:作者有憂患意識,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句,就表明作者對國家的憂慮。
師:恩,說得不錯。我們一起來深入探討。要深入詩詞,也應像散文一樣,先了解作者寫了些什么,我們首先看作者上下兩片分別寫了什么內容,然后再深入理解。
(師板書上片、下片,并要求學生總結出內容)
生:上片先寫景,后提問,下片寫回憶。
師:好,作者寫景寫了哪些景呢?
生:“看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競自由”
師:他怎樣寫的?可以根據詩詞內容想象一下,他此時在哪里?
生:站在秋風中,在橘子洲頭。
師:是的,他迎面看去的萬山是哪里?
生:岳麓山。(因為我們是長沙的,學生很清楚是怎么看的,這一點我們占了地利)
師:那是……
生:遠景。
師:后面“漫江碧透”呢?
生:近景。
師:再后面的鷹擊長空呢?
生:上面,高處的
師:怎樣才能看到?
生:抬頭,哦,是仰視。后面看魚是俯視。
師:是的。就是說詩人的視野很開闊,不僅有遠看近視,還有仰視俯瞰,所寫的景物空間范圍很大,后面又寫“萬類霜天競自由”。前面的可以說是特寫鏡頭,后面的“萬類”句則是將視野伸展開來,觸及到所有生物。我們學習散文時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作者當時的心情,這些景物實際是有意蘊的,我們一般提到秋天,會說它哪些特點?
生:蕭瑟、凄涼。
師:是的。秋天是白花凋謝、樹木枯木之時,但是此時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景象呢?
生:一片生機。
師:對,富有生機,而且是有色彩的`。山是“紅遍”,水是“碧透”,這與一般寫秋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愁苦的,他不會如此寫,比如《天凈沙·秋思》……
(生背此曲)
師:正因為愁苦,才會描繪枯藤等物,而此處作者描寫的是萬山、層林,是在長空中搏擊的老鷹,那他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生:說明作者心胸開闊,有進取心。
師:我記得初中時學過曹操的《觀滄海》……
(生開始背誦)
師:你看,曹操說是去觀海,但他僅僅只是看海嗎?
生:不是,還看到“日月星辰”。
師:“日月星辰”與海的關系又怎樣?
生: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
師:這表明曹操怎樣的心胸。
生:包含宇宙的心胸。
師:所以他說“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什么志?
生:他的勃勃野心,想一統中國。
師:是的。那么我們來看毛澤東接下來的提問。蒼茫大地指什么?
生:中國。
師:那是什么意思?
生:誰來主宰中國的命運,民族的命運。
師:這個問題不是一般能提出來的,沒有雄心壯志的人不會這么說的,比如我們學過歷史,陳勝說過……
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師:他在耕作時說……
生:“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師:他最終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詞的作者,面對當時的時代,他看到那些有生機的景物,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誰主宰國家民族命運的問題。
師:剛才我們分析下片是寫回憶,我們說提出了問題,就要——
生:回答。
師:但下片寫回憶,作者是不是沒有回答上片的問題呢?
(生討論)
師:好,停止討論!有哪位同學能說說自己看法嗎?
生:我認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回答了問題,說明是與作者一樣的有志青年、同學主宰命運。
生:我認為最后三句話指出了由誰來主宰,“浪”指的是全國人民,“遏”就是阻止,可以引申為控制,也就是說,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可以主宰國家命運。
生:我基本同意剛才那位同學的觀點,但我認為并不是“全國人民”,而是知識分子,有志氣的知識分子。
生:我認為下片并沒有具體指出是誰,下片的寫法比較含蓄,作者回憶了往昔的同學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指陳時敝,但具體誰能主宰國家民族的命運,作者并沒有說出來。
……
師:討論很精彩。總結一下大家的發言,有認為是有志青年,有認為是全國人民,有認為沒有直接說出來的。我們鑒賞詩歌,一定要立足原文。我們看回憶的對象是誰?
生:同學。
師:是和他一起求學的同學,作者回憶了他們那時哪些事情?
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師:那是什么意思?
生:批評時局。
生:他們有志向,希望能干一番大事。
師:我們再看,“中流擊水”,一看到“中流”,我們會想到一個成語,是……
生:中流砥柱。
師:“中流砥柱”是什么意思?
(生齊答)
師:好,我們明白了中流砥柱的含義,那就應該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作者提了一個問,表明心中還有疑惑,再看,這首詞是什么時候寫的?
生:1925年。
師:是啊,1925年寫的。此時離他求學的時候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那時的同學有的沒有聯系了,作者也不知道他們現在的情況,所以用一個問句來結尾,表明他什么心情?
生:哦,可能有的同學志向改變了。
師:對!問句的用意就在這里。如果志向沒變,那么這些同學可能會成為國家民族的主宰,如果變了,可能就不是了。所以作者在此處還是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問題。好,對《沁園春·長沙》,我們就學習到這里,希望大家課后再仔細品讀,并能夠背誦。
本課時的教學,自我感覺不好。只有朗讀落實了,但后面的詩歌鑒賞,學生做得不好,我的引導也不很好,基本上學生是在我的提問下完成的,牽了學生的鼻子。
不過,可能剛進高中,要學生就有那樣高的鑒賞能力,是不實際的,我希望以后能好一點。
上面是在實驗班的基本的實錄,在我自己班上時,有一個小變動,就是要求學生自行研讀后,有學生提出問題,即不知道全詞最后三句話的,后面就圍繞這個問題進行分析,探討,過程與上面的基本相同。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沁園春·長沙》的課堂實錄06-25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01-11
沁園春長沙的課堂實錄08-17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08-20
語文《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11-26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精選11篇)03-24
沁園春·長沙03-07
沁園春長沙06-23
沁園春 長沙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