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標教學的一點嘗試 《沁園春·長沙》教學三換
引導語:《沁園春•長沙》經過了三次的截換會有所不同?我們通過下文來了解與學習。
在課文教學中,我常常玩點小把戲:將原文的一小塊或幾小塊“剪除”,再將我擅自偽造的材料“縫補”上去。然后,我喜滋滋地問學生:“怎么樣?不露痕跡吧?誰是高手,能找出我的馬腳來?”
教《沁園春•長沙》,我就進行了這樣的截換。
第一次截換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我將這幾句作了如下更換:“雖同學少年,風華無茂;書生弱氣,揮斥難遒!凄涼江山,豈敢文字,空是懷恨萬戶侯。”這樣的截換,除了格律上的問題,內容上行不行呢?同學們展開了討論。討論的結果是:這幾句換文所表現的情境雖然是那個時代所特有的,但它與前后文不協調。前文有“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后文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樣的歲月,這樣的活力,這樣的氣勢,哪里是“雖同學少年,風華無茂……空是懷恨萬戶侯”之輩所能擁有的?換文顯然不能成為原文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二次截換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其實,在寒秋時節,還有許多是當時可以看到的:蕭蕭下的落木、橘子洲上的枯草、湘江上破損的船帆、順流而下的腐朽船木、岸上的殘垣斷壁、凄切的寒蟬、失色的殘陽……于是我將“看萬山”幾句換成了“看萬山衰遍,枯林盡染;漫江濁透,朽木橫流。鷹哀長空,魚藏水底”。這樣的截換行不行呢?起初一部分學生認為可以:所寫的情境不但在那個時代,就是在所有的時代,也都是有的,因為從純自然的角度來看,它寫出了秋天的共性;而且,換文里的某些詞語,如“衰”“枯”“濁”“朽”“哀”“藏”,還流露了一種不滿現實的情緒,這就更加符合那個時代的特點了;再說,與上闋最后幾句也能較好地呼應:正是因為不滿現實,所以詩人才會發出“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深沉感嘆。(因此,有的學生甚至認為換文比原文更好。)
但再深入討論,大家便一致認為不能換,因為,“看萬山”幾句的后邊緊接著的一句是“萬類霜天競自由”,所改的幾句,格調和意境都與“競自由”完全不能吻合。“競自由”表現的是萬物爭先恐后的朝氣,蓬勃向上,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而換文則正好相反,表現的是蕭條、衰敗,讓人感覺到苦悶壓抑。
通過以上兩次截換,學生明白了:寫景也好,寫事也好,不能看到(有)什么就寫什么,一定要根據主題的需要進行取舍,同時還要注意上下文的協調統一。
第三次截換
就第二次截換來說,僅僅是因為與前后文不協調才不成立的嗎?如果干脆將 “萬類霜天競自由”改作“萬類霜天競憂愁”,使整個上闋變成如下呢?: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衰遍,枯林盡染;漫江濁透,朽木橫流。鷹哀長空,魚藏水底,萬類霜天競憂愁。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這樣更換的上闋,雖然意境與原詞不一樣了,但無論是截換后的上闋內部意境的統一,還是與原詞下闋的呼應,應該說都不存在什么問題。就上闋內部意境來說,“寒秋”“蕭蕭”“落葉”“枯”“濁”“朽”“哀”“藏”與“競憂愁”“悵”“蒼茫”是統一的;就與下文的關系來看,上闋說山河蕭條萬物衰敗,因此提出“誰主沉浮”的尖銳問題,因而,同原詞上闋一樣,也呼應了下闋“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梢哉f,截換之后全詞的脈絡是清晰的,結構是完整的,立意也沒有什么變化。
但是,這樣的截換仍然是不能成立的。為什么呢?課堂上,學生紛紛發表意見,但絕大多數都不得要領。我讓學生課后多閱讀一些相關資料,尤其是了解詞作者本人的一些情況和寫作的風格。在后來的討論中,學生便基本上統一了認識。
以下是學生的認識。
毛澤東早年便以天下為己任,對人生對事業始終充滿信心,從不悲觀失望。在離開韶山前往縣立高等小學堂讀書前給父親寫了一首言志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在小學堂,富家子弟看不起他,少年毛澤東寫了一首詠蛙詩:“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那個蟲兒敢作聲!”在湘江學游泳,寫下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些詩句何等開朗向上,何等胸懷寬廣,何等氣魄沖天,何等瀟灑豪放!不能想象,如此的毛澤東,怎么會發出截換的上闋那樣的悲吟哀鳴?
第三次截換讓學生明白了:作者的個性、人格,對作品有決定性的影響。
以上便是我在教學《沁園春•長沙》時所進行的三次截換。
這樣的截換教學,其主要優點在于能引導學生在更深層次上思考作品。非截換式教學(即一般的常規教學),只能讓學生理解作品已經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東西,體味作品已有的手法技巧,卻不能像截換教學一樣,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作品為什么不能以另一種狀態出現,而這樣的思考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更深的認識。像上述三次截換,它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應該是非截換式教學所難以獲得的。我們知道,作品中寫什么景物,從什么角度或截取哪一部分,選擇哪一側面寫景物,以及景物與景物如何安排配合,它們都受到作者主觀感情的支配,而決不是客觀景物的自然的“翻印”或“實錄”。這樣的道理,如果不用截換教學,就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
《沁園春·長沙》原文
沁園春·長沙
朝代:現代
作者:毛澤東
原文: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新課標教學的一點嘗試 《沁園春·長沙》教學三換】相關文章: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10-07
沁園春長沙教學教案11-14
沁園春長沙教學方案10-27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11-12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10-01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05-27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09-29
沁園春長沙教學實錄10-26
《沁園春長沙》教學實錄08-12
沁園春長沙的教學設計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