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帝內經白話文:舉痛論
《舉痛論》是《黃帝內經·素問》中第三十九篇文章,本篇以寒邪侵犯臟腑經脈所引起的多種疼痛為例,突出了問診、望診、切診在臨證中的具體應用和意義,并對怒、喜、思、悲、恐、驚、寒、熱、勞等九種病因所產生的病機和癥狀進行了討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黃帝內經白話文:舉痛論,歡迎閱讀與收藏。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善于談論天道的,必能應驗于人事;善于談論歷史的,必能應合于今事;善于談論人事的,必能結合自己的情況。這樣,才能掌握事物的規律而不迷惑,了解事物的要領極其透徹,這就是所謂明達事理的人。現在我想請教先生,將問診所知,望診所見,切診所得的情況告訴我,使我有所體驗,啟發蒙昧,解除疑惑,你能告訴我呢?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說:你要問的是哪些道理呢?黃帝說:我想聽聽人體的五臟突然作痛,是什麼邪氣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人體經脈中的氣血流行不止,如環無端,如果寒邪侵入了經脈,則經脈氣血的循行遲滯,凝澀而不暢行,故寒邪侵襲于經脈內外,則使經脈凝澀而血少,脈氣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黃帝說:其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得很劇烈而不停止的,有痛得很劇烈而不能按壓的,有按壓而疼痛停止的,有按壓也不見緩解的,有疼痛跳動應手的,有心和背部相互牽引而痛的,有脅肋和腹相互牽引而痛的,有腹痛牽引陰股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積聚的,有突然疼痛昏厥如死不知人事稍停片刻而又清醒的,有痛而嘔吐的,有腹痛而后泄瀉的,有痛而大便閉結不通的,以上這些疼痛的情況,其病形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區別呢?岐伯說:寒協侵襲于脈外,則經脈受寒,經脈受寒則經脈收縮不伸,收縮不伸則屈曲拘急,因而牽引在外的細小脈絡,內外引急,故突然發生疼痛,如果得到熱氣,則疼痛立刻停止。假如再次感受寒邪,衛陽受損就會久痛不止。寒邪侵襲經脈之中,和人體本身的熱氣相互搏爭,則經脈充滿,脈滿為實,不任壓迫,故痛而不可按。寒邪停留于脈中,人體本身的熱氣則隨之而上,與寒邪相搏,使經脈充滿,氣血運行紊亂,故疼痛劇烈而不可觸按。寒協侵襲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以致血氣凝澀而不散,細小的脈絡拘急牽引,所以疼痛;如果以手按揉,則血氣散行,故按之疼痛停止。寒邪侵襲于俠脊之脈,由于邪侵的部位較深,按揉難以達到病所,故按揉也無濟于事。寒邪侵襲于沖脈之中,沖脈是從小腹關員穴開始,循腹上行,如因寒氣侵入則沖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鼓脈欲通,故腹痛而跳動應手。寒邪侵于背俞足太陽之脈,則血脈流行滯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疼痛,因足太陽脈背俞與心相連,故心與背相引而痛,按揉能使熱氣來復,熱氣來復則寒邪消散,故疼痛即可停止。寒邪侵襲于足厥陰之脈,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布脅肋而屬于肝,寒邪侵入于脈中,則血凝澀而脈緊急,故脅肋與少腹牽引作痛。寒厥之氣客于陰股。寒邪侵襲于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使絡血凝澀不能流注于大經脈,血氣留止不能暢行,故日久便可結成積聚。寒邪侵襲于五臟,迫使五臟之氣逆而上行,以致臟氣上越外泄,陰氣竭于內,陽氣不得入,陰陽暫時相離,故突然疼痛昏死,不知人事;如果陽氣復返,陰陽相接,則可以蘇醒。寒協侵襲于腸胃,迫使腸胃之氣逆而上行,故出現疼痛而嘔吐。寒協復襲于小腸,小腸為受盛之腑,因寒而陽氣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泄瀉而腹痛。如果是熱邪留蓄于小腸,也可發生腸中疼痛,由于內熱傷津而唇焦口渴,糞便堅硬難以排出,故腹痛而大便閉結不通。
黃帝說:以上所說從問診中可以了解。至于望診可見又是怎樣的呢?岐伯說:五臟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屬部位,望面部五色的變化就可以診斷疾病,如黃色赤色主熱,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這就是通過望診可以了解的。
黃帝說:用手切診而知病情是怎樣的呢?岐伯說:看他主病的經脈,然后以手循按,如果脈堅實的,是有邪氣結聚;屬氣血留滯的,犖脈必充盛而高起;如果脈陷下的,是氣血不足,多屬陰證。這些都是可以用手捫切切按循而得知的。
黃帝說:好。我已知道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氣機失調引起的,如暴怒則氣上逆,喜則氣舒緩,悲哀則所消沉,恐懼則氣下卻,遇寒則氣收斂,受熱則氣外泄,受驚則氣紊亂,過勞則氣耗散,思慮則氣郁結。這九種氣的變化各不相同,會發生怎樣的疾病呢?岐伯說:大怒則使肝氣上逆,血隨氣逆,甚則嘔血,或肝氣乘脾發生飧泄所以說是氣上。喜則氣和順而志意暢達,容衛之氣通利,所以說是氣緩。悲哀太過則心系急迫,但悲為肺志,悲傷肺則肺葉張舉,上焦雖之閉塞不通,營衛之氣得不到布散,熱氣喻閉于中而耗損肺氣,所以說是氣消。恐懼則使精氣下卻,精氣下卻則升降不交,故上焦閉塞,上焦閉塞則氣還歸于下,氣郁于下則下焦脹滿,所以說“恐則氣下”。寒冷之氣侵襲人體,則使腠理閉密,容衛之氣不得暢行而收斂于內,所以說是氣收。火熱之氣能使人腠理開放,容衛通暢,汗液大量外出,致使氣隨津泄,所以說是氣泄。受驚則心悸動無所依附,神志無所歸宿,心中疑慮不定,所以說是氣亂。勞役過度則氣動喘息,汗出過多,喘則內氣越,汗出過多則外氣越,內外之氣皆泄越,所以說是氣耗。思則精力集中,心有所存,神歸一處,以致正氣留結而不運行,所以說是氣結。
黃帝內經:舉痛論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余問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于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帝曰:愿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則痛久矣。寒氣客于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于沖脈,沖脈起于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寒氣客于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于肝,寒氣客于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于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寒氣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于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帝曰:捫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帝曰:善。
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靈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靈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注釋
1、必有厭于己:“厭”與上文“合”字異文同義。《說文解字·廠部》:“厭,合也。”
2、要數極:“數”作“理”解。
3、言而可知:指問診,謂聽病人之主訴,可以知其病情。
4、視而可見:指望診,謂望病人之色,可知病之所主。
5、捫而可得:指切診,謂切病人之脈,可知病之所在。
6、卒痛:“卒”與“猝”同。卒痛,突然疼痛。
7、泣:澀的意思。泣,同冱(hù);冱,閉塞之意。
8、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馬蒔:“客于經脈之外,則血原少而愈濇;或客于經脈之中,則脈遂澀而不通,皆能卒然而痛。”
9、喘動應手:搏動應手。丹波元簡:“蓋此指腹中筑動而言。”《靈樞·百病始生》:“其著于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
10、陰股:大腿內側。
11、宿昔:經久。
12、成積:汪昂: “即今之小腸氣。”
13、縮踡:收縮不伸。“踡”本作“觠”。《廣雅·釋詁一》:“觠,曲也。”
14、絀急:楊上善:“絀,縫也,謂腸寒卷縮如縫連也。”
15、炅(jiǒng):熱也。
16、稽留:停留。“稽”作“停”解,見《后漢書·彭寵傳》李賢注。
17、膜原:王冰:“膜,謂鬲間之膜。原,謂鬲肓之原。”指胸膜與膈肌之間的部位。丹波元簡:“膜本取義于帷幕之幕,膜間薄皮,遮隔濁氣者,猶幕之在上,故謂之幕,因從肉作膜;其作募者,幕之訛爾。《太陰陽明論》:‘脾與胃以膜相連爾。’《太素》膜作募。知此募、幕互誤。”
18、俠脊之脈:指脊柱兩旁深部之經脈。此指邪客脊柱兩旁深部之伏沖脈、伏膂脈。
19、沖脈起于關元:沖脈,奇經八脈之一。按“關元”為任脈穴,非沖脈之會,所以說“起于關元”者,則以任脈、沖脈及足少陰三者,皆自下而上,部位既近,脈氣自通。《骨空論》“起于氣街”,義與此同。若以經穴言之,固不應及于關元也。
20、背俞之脈:即足太陽膀胱經脈。其行于背部有五臟六腑之俞穴,故名之。
21、按之則熱氣至:楊上善:“寒客太陽引心而痛,按之不移其手則手熱,故痛止。”
22、厥氣:氣血逆亂。
23、大經:孫鼎宜:“大經,小腸經脈也。對于各血言,故稱大經。”
24、小腸不得成聚:《素問·靈蘭秘典論》:“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今小腸為寒邪侵犯,寒邪傷陽,陽氣不能化物,水谷不得停留,傳入大腸,而為下泄腹痛。
25、癉熱:盛熱。
26、固盡有部:指五臟六腑在面部本有其一定的分部。
27、主病之脈:病邪所在之經脈。
28、堅而血及陷下者:張景岳:“脈堅者,邪之聚也;血留者,絡必盛而起也;陷下者,血氣不足,多陰候也。”
29、百病生于氣:張景岳:“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里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故百病皆生丁氣。”
30、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喜為心志,氣脈和調,志意暢達,榮衛通利,氣徐緩而和順為正常。然喜樂過度則氣過于緩,而漸至神氣消耗渙散不能藏蓄則為不正常。《靈樞·本神》篇:“容樂者,神憚散而不藏。”《素問·藏氣法時論》:“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31、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悲為肺志,然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凡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主,但無不自心而發,由心統之。《靈樞·口問》:“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藏六府皆搖。”故悲生于心而應于肺。生于心則心系急,應于肺則肺布葉舉。肺布葉舉,張隱庵:“肺臟布大,而肺葉上舉。”張景岳:“心肺俱居鬲上,故為上焦不通。肺主氣而行表里,故為營衛不散,悲哀傷氣,故氣消矣。”
32、恐則精卻:張景岳:“恐懼傷腎則傷精,故致精卻。卻者,退也。”
33、故氣下行:姚止庵:“上閉下脹,抑而不伸,氣故下而不上也。”
34、外內皆越:越,散發。馬蒔:“人有勞役,則氣動而喘息,其汗必出于外。夫喘則內氣越,汗出則外氣越,故氣從之而耗散也。”
賞析:
理論架構的系統性
病因闡述:文章開篇便提出寒氣是導致人體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詳細說明了寒氣侵入經脈后,會使氣血凝滯不暢,從而引發疼痛,為后文對各種疼痛癥狀的分析奠定了病因學基礎.
癥狀分類與辨析:文中列舉了多種因寒邪導致的疼痛癥狀,如“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等,對每種癥狀都進行了細致的描述和分析,通過寒氣客于不同部位,如脈外、經脈之中、腸胃之間、俠脊之脈、沖脈、背俞之脈等,來解釋疼痛產生的機理和表現特征,體現了中醫對疾病癥狀觀察和分類的系統性.
情志致病的論述:除了寒邪,還強調了情志因素對人體氣機和疾病的影響,指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將情志與人體的氣機變化相聯系,闡述了不同情志過激所導致的氣機逆亂失調及其引發的各種病癥,進一步豐富了中醫病因學的內容,使疾病的發生機制更加全面和立體.
診斷方法的啟示
望診的應用:提出“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強調通過觀察面部五色的變化來判斷疾病的性質和臟腑的病變,為中醫望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體現了中醫通過外在表象來洞察內在臟腑氣血變化的診斷思路.
切診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說明切診在診斷中的作用,即通過觸摸脈象的堅實、有無瘀血以及脈象的陷下與否等情況,來判斷疾病的所在和病情的輕重,這反映了中醫切診在疾病診斷中的獨特價值和重要地位.
整體觀念的體現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文中論述疼痛癥狀時,充分考慮了人體經絡、臟腑之間的相互聯系。例如,寒氣客于背俞之脈,會因該脈與心相連,而出現心與背相引而痛的癥狀,體現了經絡將人體各部位緊密相連,一處受邪可影響他處的整體觀念;又如情志致病中,悲不僅影響肺,還因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導致心系急等一系列連鎖反應,說明了臟腑之間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舉痛論》雖未明確闡述人與自然的具體關系,但從其理論基礎來看,寒邪作為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與自然環境中的寒冷之氣相關。人體受自然之寒邪侵襲而發病,體現了人與自然環境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整體觀念,提示人們在養生和治療疾病時,需考慮自然環境因素對人體的作用.
對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
疼痛病癥的辨證論治:詳細分析了各種疼痛癥狀的病因、病機和表現,為臨床醫生對疼痛病癥的辨證提供了范例和思路。醫生可根據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質、發作特點等,結合望診、切診等方法,準確判斷疾病的病因和病機,從而制定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如對于因寒邪客于腸胃之間導致的疼痛,可采用溫散腸胃寒邪的方法進行治療.
情志病的調治:關于情志致病的論述,為情志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臨床中,對于因情志過激導致的疾病,可根據不同情志所傷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情志調節方法或藥物治療來調整氣機,恢復人體的氣血平衡。例如,對于因怒則氣上導致的病癥,可采用疏肝理氣、平肝降逆的方法進行治療.
對現代醫學的啟示
身心醫學的借鑒:文中關于情志因素致病的闡述,與現代身心醫學的觀點不謀而合。現代醫學也越來越重視心理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舉痛論》中情志與氣機、疾病的關系理論,為現代身心醫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提醒人們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注重心理健康.
個性化醫療的體現:《舉痛論》中對疾病癥狀的細致分類和個體化分析,體現了中醫因人而異、因證而異的辨證論治思想,這與現代醫學所倡導的個性化醫療理念相契合。在臨床實踐中,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應充分考慮患者的個體差異,制定出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效果。
【黃帝內經白話文:舉痛論】相關文章:
《內經》舉痛論08-08
黃帝內經白話文:本病論05-27
黃帝內經白話文:刺法論09-15
黃帝內經白話文:氣交 變大論10-24
黃帝內經白話文:至真要大論10-05
黃帝內經白話文:六元正經大論08-07
黃帝內經白話文:診要經終論05-10
黃帝內經白話文:五常政大論06-29
《黃帝內經》白話文07-07
黃帝內經白話文:腹中論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