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木蘭詩》的課文教案

時間:2024-07-08 20:43:22 木蘭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木蘭詩》的課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木蘭詩》的課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木蘭詩》的課文教案

《木蘭詩》的課文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了解“樂府”的有關知識。

  2.體會文章作者對木蘭愛國精神的贊美。

  3.學習本文排比、對偶、比喻等修辭手法。

  (二)能力訓練點

  1.根據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體會文章的詳略的安排。

  3.根據想像擴寫課文。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四)美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剛健清新、氣勢雄渾的詩意美以及云鬢黃花少女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馳騁沙場,功勛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學法引導

  1.本詩詩韻婉轉,瑯瑯上口,學生易記易背,課前要求學生先背誦,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粗讀課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細讀,抓住敘事詩的特點,概括故事大意,明確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③再讀成誦,抓住詩中對木蘭的心理、動作等描寫的詩句,分析木蘭的形象,進而正確把握詩的主題。

  2.能復述,擴寫成改寫故事,理解詳寫和略寫的好處,找出對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說出運用修辭的作用。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講析木蘭的形象為什么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喜愛,以致家喻戶曉?這一點主要通過講清木蘭替父從軍的“孝”和保家衛國的“忠”(愛國)兩種精神讓學生領會。

  2.難點

  本文的材料安排為何有詳有略。這一點要通過組織學生討論本文的中心來解決。

  3.疑點

  木蘭之所以“不用尚書郎”僅僅是因為不貪圖榮華富貴嗎?這一點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介紹分析。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文錄音磁帶、《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帶及錄音機。

  2.有條件的可轉播關于花木蘭代父從軍的節目。

  3.投影儀及文學常識、名句、重點詞語理解的膠片。

  4.學生將重點詞語、句子制成知識卡片、課堂交流。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

  1.熟讀全詩,看文章可分成幾個部分。

  2.重點分析前三部分,這是故事的發生、發展和高潮部分,看在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課時

  1.分析剩下的課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學習改寫文章。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前一段時間,聞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資將中國的一部古代文學名著搬上了銀幕,轟動了世界,大家知道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嗎?對,是《花木蘭》。花木蘭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風靡世界,打動了不同種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疑問,來學習木蘭的最初雛形——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相信大家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二)明確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節。

  2.通過分析詩歌,理解木蘭的形象。

  (三)整體感知

  l.檢查預習效果,給加點的字詞注音。

  2.速讀課文,將詩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個字簡單概括內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從軍。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戰。

  第三部分(5一6段)凱旋而歸。

  第四部分(第7段)結尾附文。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背景介紹

  關于《木蘭詩》產生的年代,有多種說法。從詩中的地名看,詩的時代背景,當與北魏和柔然的戰爭有關。而游牧民族強悍尚武的社會風氣則是它產生的社會基礎。

  2.詩的結構是按時間發展的先后順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寫木蘭決定替父從軍。

  (1)文章一開始寫的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安排?

  文章一開始寫的是木蘭的憂愁情態:“唧唧復唧唧”,而不是直接寫木蘭從軍的原因。這樣寫有兩個好處,①引起讀者懸念——木蘭為何優?為何愁?②能使文章簡潔。如果從起因開始寫,將相當復雜。

  (2)從第一段春,木蘭的身份是什么?“當戶織”一句可以看出木蘭是一個辛勤勞動的女子,而不是侯門小姐,這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礎。

  (3)木蘭到底為何如此憂慮呢?(讓學生自讀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請同學用自己的話講述。)

  原來此時國家有戰事發生,召木蘭的父親入伍,可是父親年紀大了,家里又沒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親入伍。

  那木蘭可以替父從軍,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視女子,女子沒有地位,要求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準拋頭露面,法律不允許女子入伍。

  是否毫無辦法?聰明的木蘭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裝。

  女扮男裝,冒著很大的風險,一是怕別人識破,更主要的是上戰場面對的將是死亡,但木蘭一片孝心,為了自己的父親,死有何懼?

  大家對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樣對待父親的呢?與木蘭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這兩段敘述木蘭替父從軍的前前后后,人物在這段時期心理活動起伏很大,同學們試著把握一下。

  憂慮(唧唧復唧唧)——反復思考——下定決心(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5)第三段,寫木蘭緊張地做準備工作,迅速從家出發和奔赴戰場途中的見聞感想。先就“愿為市鞍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么要啰嗦地寫呢?為什么不寫在一個地方買齊?

  這樣寫有以下幾個作用

  ①寫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要采買上好的用品。

  ②戰事緊迫,時間緊張,渲染出一種緊鑼密鼓的氣氛。

  ③這是樂府詩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誠如謝榛所說:“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四溟詩話》)聯想我們曾學過的一首樂府歌辭《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東西南北的鋪排,看似重復,卻寫出了魚在蓮葉間嬉戲的情景和人們采蓮時愉悅的心情。

  (6)思考:赴邊途中是詳寫還是略寫?(略寫)詳寫什么?(心情。)

  通過幾個地名的轉換,便概括了整個行程:家——黃河——黑山。兩次在“黃河”和“黑山”宿營的描寫極婉轉地形容出一個初離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聽到黃河流水,聽到燕山胡騎,都不由讓她想起父母的呼喚,對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長。

  教師范讀第一部分,并指導學生背誦。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蘭十幾年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的戰斗生涯。這段只有六句,卻寫了三個階段——途中、戰中、戰后。

  (l)讀課文。找出哪句寫途中,哪句寫戰中,哪句寫戰后?

  途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戰中——朔氣傳金拆,寒光照鐵衣。

  戰后一一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2)我們重點欣賞寫“戰”中的兩句。“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兩句十個字,就寫出了十幾年的戰斗生涯,可謂字字千金。這兩句的含義是什么?寫出了怎樣的意境?“朔氣傳金拆”意為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風凜烈,刁斗聲聲,月光映雪,木蘭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鄉,甚至思念她的織機……

  木蘭又在做什么呢?從“寒光照鐵衣”一句可以看出,木蘭正穿著鎧甲,和戰友們一道在邊防線上巡邏,隨時準備為保衛祖國而戰。

  (3)木蘭在戰場上表現如何?文章中沒說,但我們想一定是智勇雙全。根據①這么多年,女扮男裝本被發現。②從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來:“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五)布置作業

  1.想像一下,木蘭在戰場上會遇到什么情況?她會怎樣處理?

  2.為什么把戰爭過程寫得如此簡略?

  (六)板書設計

  木蘭詩

  一、(l一3)替父從軍詳

  二、(4)十年征戰略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1.體會文章后兩部分的內容及感情。

  2.學習根據想像擴寫文章。

  (二)整體感知

  讀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寫了什么內容?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為何略寫征戰中木蘭的英勇?

  這種寫法從表面上看,似乎刻畫兒女之情多,而描繪英雄之氣少。但從實際效果看,詩中所刻畫的種種兒女情狀,正多方面地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動人。木蘭的機智勇敢無須贅述,一句“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就概括出來了。這樣,兒女情與英雄氣融合得天衣無縫,更是相得益彰。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這部分有一個疑點:木蘭歸來后,因戰功赫赫,于是“可汗問所欲”。可木蘭的回答是什么呢?“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為什么做出這種選擇呢?一般的看法是:木蘭不慕榮華富貴,愿回家與父母團聚。但我認為這里還有別的更深層的原因,大家能否結合你對中國封建社會的`了解來挖掘一下?

  學生討論后明確: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內”是封建禮法定下的一條戒律。木蘭可以在非常時期秘密地代父從軍并發揮她那潛在的智謀和才能。然而,她卻不能隨著戰爭轉入和平,繼續在朝廷為治理國政而做出貢獻。封建禮法加在婦女身上的鐐銬是難以解脫的。木蘭的還鄉,決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么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過這一點,如黃梅戲《女駙馬》等。木蘭只有辭受封爵、解甲歸田這惟一道路可走。

  (2)從“爺娘聞女來”到“不知木蘭是女郎”,寫木蘭到家,受到熱烈歡迎。顯出女郎面目后,令戰友們驚惶。這段首先用三組復疊句式極力鋪寫木蘭抵家時家人歡騰的情景:“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姐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幾句寫出了不同人物的特點,形象非常生動。

  (3)作者省略了木蘭回家后親人相聚、暢敘別情的熱烈場面,你能否根據課文內容,

  展開合理想像,進行擴寫?親人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4)當然,這里邊最高興的當屬木蘭,下面幾個排比句,從描寫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

  的行動中顯出其初到家時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種大團圓的熱鬧歡樂的氣氛:“開我東閥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①為何不先脫戰袍,后開門窗?

  木蘭離開養育她成人的家已經十多年了。十幾年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這個家,

  思念家中的親人。現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熱愛、思念的家,一進家門,還來不及卸下戎裝,就開門開窗,因為她對這個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愜意,都充滿感情。

  ②“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又反映了木蘭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暢;二是愛美之心,木蘭亦有,表現了她對和平生活的熱愛和對正常人生的向往。從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富真實。

  ③這幾句木蘭還原“本來面目”與哪個地方照應?

  與開頭交待木蘭是女兒身照應。

  3.讀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領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蘭對戰友們的“驚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對木蘭的深切贊美。這時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和互文見義的手法,說無論是“雄兔”還是“雌兔”,都是“腳撲朔”、“眼迷離”的,它們在一起跑動的時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這幽默風趣的比喻,表現了木蘭的穩重機智,又使這首詩的結尾余音裊裊,悠揚不盡!更給我們提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謀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遜色。你還能再舉幾例嗎?穆桂英,李清照,武則天……

  女同學不宜妄自菲薄。

  4.《木蘭詩》的藝術特色是什么?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成功在于恰當地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如設問、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方法,以及語句連接緊湊、生動暢達的聯珠句法,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等,來為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思想感情服務,事奇詩亦奇,不愧為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

  (四)總結、擴展

  木蘭詩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敘事詩,為了塑造木蘭的形象,作者選取了廣闊的生活場面進行描寫。從時間上說,前后長達十多年;從地域上說,涉及家庭、鄉里、戰場和朝廷。對這樣豐實的生活內容,作者以“木蘭是女郎”為準則進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詩繁簡得當。千百年來,《木蘭詩》一直被人們傳誦著,具有恒久的藝術生命力。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有條件的話課后觀看動畫片《花木蘭》和豫劇《花木蘭》

《木蘭詩》的課文教案2

  一、課文導讀

  (一)文題詮釋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木蘭”是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英雄。木蘭在歷史中不一定確有其人,但女扮男裝卻實有其事。木蘭只不過是這些女子的代表而已。

  (二)謀篇立意

  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本詩以時間為序,采用比興的手法,

  敘述了農家女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保衛國家的故事,塑造了一個聰明勇敢、堅毅質樸、不貪功名、熱愛家鄉的巾幗英雄形象。

  (三)層次劃分

  全文共7個自然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敘述木蘭代父從軍,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寫木蘭十年來的征戰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敘述木蘭還朝辭官,回鄉與親人團聚。

  (四)寫作特點及借鑒

  寫作特點 1.詳略得當。這首敘事詩,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節,在敘事上有詳有略,詳略得當。詩歌對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離別、辭官還鄉、家人團聚的內容寫得詳細。對出征前的準備及十年的征戰內容則寫得簡略。這樣處理詳略,不只為了求得行文的變化,使結構疏密有致,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

  2.以細膩的心理刻畫來塑造人物形象。木蘭是一個云鬢花黃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鐵馬的英雄。詩歌對木蘭的刻畫形象生動,如第二段中對木蘭心理刻畫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段描寫展示了木蘭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表現木蘭那少年纏綿的情懷。對一個初出遠門的女子來說,既感到新鮮,又思念家鄉,思念之情與愛國之情交織在一起,刻畫出木蘭毅然離家保國,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剛強的性格。

  3.用詞精當。如木蘭辭官還鄉,同親人合家歡聚一節,文中用一系列動詞:“開”、“坐”、“脫”、“著”、“理”、“鐵”,含蓄地展示了木蘭此時的心理——急于恢復女兒裝,表現了木蘭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歸來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畫出了木蘭天真活潑、淳樸可愛的性格。

  借鑒:《木蘭詩》作為古代民歌,在表現人物、敘述情節方面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如“不聞機抒聲,惟聞女嘆息”和“東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聞但聞”的反復,“萬里赴戎機”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驚忙”的側面襯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給讀者一種清新、質樸之感。正因為多種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讀者才看到了一個英雄的木蘭勇敢而可愛的形象,才使木蘭像史詩一樣載入了中國文學的史冊。

  二、課文重點難點疑點導學

  (一)重點難點句子導學

  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導學:這一句寫木蘭停機嘆息,設置了懸念,使讀者產生疑問,自然引出下文。“不聞”“惟聞”兩句對偶。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導學:反復寫“無所思”、“無所憶”,反映了木蘭從軍前復雜的心理活動及嚴肅認真的態度。“女亦”兩句是復沓句。復沓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女亦”兩句,以及“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八句,也是復沓。

  3.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導學:一方面寫征途的遙遠、行軍的神速和軍情的緊急,大刀闊斧地表現出出征健兒的豪邁氣概;一方面以宿營地的空寂荒涼的夜景烘托木蘭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細針密線地刻畫年輕女子的細膩情懷,從而揭示出生活的驟然變化在木蘭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這兩句寫出了兒女情深和英雄氣概。

  4.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導學:這句話緊承第三自然段,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場。也把行文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斗上來,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5.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導學:此六句寫了家人的不同舉動,符合每個人的身份、性格、年齡特點,描寫出家中的歡樂氣氛,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

  (二)重點段落導學

  對最后一自然段的詮釋。

  導學:最后一自然段是個生動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別特征明顯,而在戰場廝殺時要分出男女就困難了。同時,這個比喻還解釋了伙伴的驚訝,也對讀者產生的疑問作出了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將這幾句看成是木蘭對伙伴的回答,從而表現木蘭機智聰慧,又充滿豪情的神態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對木蘭的贊頌之詞。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

  (三)疑難解惑

  1.如何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

  導學:木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個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勝利歸來以后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理責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淳樸的優秀品質。

  2.作者為什么對《木蘭詩》進行這樣的繁簡處理?

  導學: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著力突出。這首詩所要突出的不是木蘭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性格,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一個女孩兒在戰場上拼殺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戰功,其勇武強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廣大讀者喜愛的并不是一個沒有女性特點的女強人,所以,戰場上的廝殺略寫,而以“木蘭是女郎”為構思核心著力寫木蘭作為女孩兒對父母的牽掛,寫她入閨房、巧梳妝,寫她打扮得娉娉裊裊光彩照人的風姿神韻。這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屈指可數的。這樣的繁簡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現作者傾向的作用。

【《木蘭詩》的課文教案】相關文章:

木蘭詩課文全文08-18

《木蘭詩》課文原文03-14

小學課文木蘭詩簡短翻譯06-01

《木蘭詩》教案04-19

木蘭詩教案03-22

木蘭詩 教案03-24

《木蘭詩》的教案04-16

《木蘭詩》教案05-23

課文《木蘭詩》教學設計(精選10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