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風箏》片斷賞析
聽吳老師的課《風箏》,看著他高高大大的身影在學生間穿梭,卻一點也不覺得不協調,如果打下比方的話,那是剛聽到的洪老師的譬喻:課堂是一個生態群落,而老師就是游于其間的一條大魚。這堂話,學生的思維隨著課的深入,漸趨活躍,到了后來,竟有些雀躍了,而這樣活躍的背后,是老師對學生的引導是漸漸的,無痕的。
片斷一:
師:孩子們又把名字寫上了,為什么,王斌偉,你把名字寫上去了嗎?(隨后老師不斷地詢問一個個學生。
生:要讓別人知道是我做的。
生:如果線斷了,別人會送回來的。
生:把幸福鳥當作我們自己。
生:它能帶給我們快樂。
生:線斷了,風箏到哪,就把幸福帶到那兒。
本堂課中,老師著力體現的是情境體驗,從剛開始的通過語言情境的設置,把學生帶入了制作風箏的場景之中,如果說那還有些勉強,到了在什么也不像的風箏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在這里,一句你把名字寫上去了嗎?一下子把學生就看作了那個放風箏的孩子。學生就在思考了,是啊,為什么我會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呢?種種美好的愿望都隨之而來,因為是自己親手做的風箏,當然希望風箏與自己是一樣的幸福,如果有什么不測,那也有辦法,因為它已經常常地打下了我們的烙印,甚至有學生想到風箏到哪,就把幸福帶到那兒這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愿望,只有孩子,才會有如此純真的想法。
片斷二:
師:風箏做好了,該是放風箏了,誰愿意來放風箏?
如果沒有親歷課堂,無論是誰,都會想到這時學生應該手拿一只風箏開始放飛了,而在課堂上,這只是老師讓大家來讀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學生的興致是高漲的,經過前面的情感醞釀,這時的學生的感情已經噴發了,他們喊著我來,我來,似乎眼前的碧綠的草地,風箏在向自己招手。每個讀課文的學生,都是非常投入,不需老師任何指點,他們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圖中放飛風箏的小朋友。
朗讀也有如此魅力,不能說是奇跡。而老師遵循學生的情感歷程,把課堂完全地變成了放風箏的開闊地,漸進無印痕的引導是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的。
【魯迅《風箏》片斷賞析】相關文章:
魯迅的《風箏》原文及賞析06-01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片斷賞析06-17
魯迅作品《風箏》原文及其賞析10-26
觀潮片斷賞析09-10
《匆匆》課文片斷賞析07-16
(集合)觀潮片斷賞析11-06
課文《貓》的片斷賞析04-09
魯迅的《風箏》原文08-11
《森林,你好》課文片斷賞析11-22
課文《自己去吧》的片斷賞析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