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友邦驚詫”論》
引導語:魯迅的一生創作很多的作品,下面是小編收集他的《“友邦驚詫”論》原文,與大家分享與學習。
“友邦驚詫”論〔1〕
只要略有知覺的人就都知道:這回學生的請愿〔2〕,是因為日本占據了遼吉,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3〕而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伙。讀書呀,讀書呀,不錯,學生是應該讀書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爺們不至于葬送土地,這才能夠安心讀書。報上不是說過,東北大學逃散,馮庸大學〔4〕逃散,日本兵看見學生模樣的就槍斃嗎?放下書包來請愿,真是已經可憐之至。不道反動派政府卻在十二月十八日通電各地軍政當局文里,又加上他們“搗毀機關,阻斷交通,毆傷中委,攔劫汽車,橫擊路人及公務人員,私逮刑訊,社會秩序,悉被破壞”的罪名,而且指出結果,說是“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
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反動派治下的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好個反動派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東西!即使所舉的罪狀是真的罷,但這些事情,是無論那一個“友邦”也都有的,他們的.維持他們的“秩序”的監獄,就撕掉了他們的“文明”的面具。擺什么“驚詫”的臭臉孔呢?
可是“友邦人士”一驚詫,我們的國府就怕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幾句電文,說得明白極了:怎樣的黨國,怎樣的“友邦”。“友邦”要我們人民身受宰割,寂然無聲,略有“越軌”,便加屠戮;黨國是要我們遵從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則,他就要“通電各地軍政當局”,“即予緊急處置,不得于事后借口無法勸阻,敷衍塞責”了!
因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無法勸阻”,學生們怎會“無法勸阻”?每月一千八百萬的軍費,四百萬的政費,作什么用的呀,“軍政當局”呀?
寫此文后剛一天,就見二十一日《申報》登載南京專電云:“考試院部員張以寬,盛傳前日為學生架去重傷。茲據張自述,當時因車夫誤會,為群眾引至中大〔5〕,旋出校回寓,并無受傷之事。至行政院某秘書被拉到中大,亦當時出來,更無失蹤之事。”而“教育消息”欄內,又記本埠一小部分學校赴京請愿學生死傷的確數,則云:“中公死二人,傷三十人,復旦傷二人,復旦附中傷十人,東亞失蹤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蹤一人,傷三人,文生氏〔6〕死一人,傷五人……”可見學生并未如國府通電所說,將“社會秩序,破壞無余”,而國府則不但依然能夠鎮壓,而且依然能夠誣陷,殺戮。“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注解】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十字街頭》第二期,署名明瑟。
〔2〕學生的請愿指一九三一年十二月間全國各地學生為反對蔣的不抵抗政策到南京請愿的事件。對于這次學生愛國行動,反動派政府于十二月五日通令全國,禁止請愿;十七日當各地學生聯合向反動派中央黨部請愿時,又命令軍警逮捕和槍殺請愿學生,當場打死二十余人,打傷百余人;十八日還電令各地軍政當局緊急處置請愿事件。
〔3〕哀求國聯九一八事變后,反動派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十一月二十二日當日軍進攻錦州時,又向國聯提議劃錦州為中立區,以中國軍隊退入關內為條件請求日軍停止進攻;十二月十五日在日軍繼續進攻錦州時再度向國聯申訴,請求它出面干涉,阻止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華戰爭。
〔4〕馮庸大學奉系軍閥馮庸所創辦的一所大學,一九二七年在沈陽成立,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后停辦。
〔5〕中大,南京中央大學。
〔6〕中公,中國公學;復旦,復旦大學;復旦附中,復旦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東亞,東亞體育專科學校;上中,上海中學;文生氏,文生氏高等英文學校。這些都是當時上海的私立學校。
對魯迅的評價:
毛澤東: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葉圣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里。
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使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使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郭沫若:魯迅先生無意做詩人,偶有所做,每臻絕唱。
老舍: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茅盾:要冒著一切偉大的永久紀念的必得辦到,有一個先決條件:學習魯迅!
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懷魯迅》郁達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載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學》。
周海嬰:或許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父親的形象都被塑造為“橫眉冷對”,好像不橫眉冷對就不是真正的魯迅、社會需要的魯迅。的確,魯迅是愛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說魯迅沒有普通人的情感,沒有他溫和、慈愛的那一面。我后來也問過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沒有看見過我爸爸發脾氣的樣子?”他說從來沒有。在我眼里,母親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包含著兩種:一種是學生對老師的崇敬,還有一種是夫妻之間的愛護、幫助。我母親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父親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裝等等。母親喊父親什么,我不記得了,記憶中也沒有她老遠喊父親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親面前,詢問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該量體溫了、該吃藥了,是一種自然的平視的狀態。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友邦驚詫”論》】相關文章: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答文藝新聞社問》10-28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上海文藝之一瞥》04-29
魯迅《墳》雜文集:《論睜了眼看》06-28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答北斗雜志社問》07-15
魯迅《而已集》雜文集:《通信》07-15
魯迅《華蓋集》雜文集:《咬文嚼字》11-10
魯迅《集外集》雜文集序言07-15
魯迅《墳》雜文集:《再論雷峰塔的倒掉》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