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的翻譯賞析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于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兩袖清風的情懷。下面是 陋室銘的翻譯賞析。
陋室銘的翻譯賞析
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的翻譯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里。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交往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使身心勞累。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陋室銘賞析
作品主題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追求聲色娛樂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發展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有用韻的特點。 劉禹錫所作散文簡練深刻,自成一家。《陋室銘》是他的一篇傳世杰作。從題目看,作者是在贊美陋室,為陋室作銘,其實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運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作者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
立意
從立意看,《陋室銘》以襯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行,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富貴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主題思想
全文81字,可說是字字寫陋,又字字透著不陋。開篇16字,為全文寫不陋奠定了基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表面看來,“仙”與“龍”是為山、水增色彩,實則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卻那般富有充實:“鴻儒”、“金經”、“素琴”,不單從交往、學習、愉悅幾方面描寫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鴻、金、素”三字內涵之豐富,也是與陋無緣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氣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榮華富貴(無絲竹之亂耳),也不是功名利祿(無案牘之勞形),而是心之潔,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將其陋室比作“諸葛廬”、“子云亭”,樹立榜樣,意在自勉,更表現出了作者安貧樂道之心,所以說“何陋之有”。 這篇銘文運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方法,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態度,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寫陋室的詞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也讓人體會不到一點“陋”意,給人更多的則是郁郁蔥蔥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滿了勃勃生機。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僅81字,有三層意思。第一層(第1~3句),運用類比點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山”、“水”喻“室”,以“仙”、“龍”喻“室主”,點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第二層(第4~7句),描寫居室環境、來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內涵:幽美清雅的環境,反映室主人寧靜淡泊的心境;學問淵博的來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恬然自適的生活,則表現主人安貧樂道的情趣和對世俗生活的厭棄,從而點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第三層(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與“諸葛廬”、“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話結束全文,含蓄的表達了作者以君子自況的高雅情趣,與開頭“惟吾德馨”遙相呼應。
第一部分
(1—3句):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引入正題,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后的陋室歌頌功德埋下了伏筆。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么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么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似有些突兀,但回頭一看,卻又渾然一體,因為上面的對比句恰好為這句的引論鋪下了基礎。也點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復思考的,絕對不是一時的靈感沖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復推敲了。
第二部分
(4—7句): 這幾句寫陋室環境與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完全是作者對于道德品質高尚之士的生活總結。在前面幾句的生花妙筆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讀者的思緒也進入了佳境,此時明理,讀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階綠的.淡雅之色,隱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馬上以草色入簾青的生機盎然點明恬淡中充滿生機的仙活生活狀態,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交朋識友,皆是同道高潔之士,撫琴研經,生活從容多滋味。遠離嘈雜的音樂,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閑暇的生活實在讓人羨慕。這種既像隱士,又存在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向往的。通過這幾句的描寫,我們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畫卷,表達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為正面描寫,看出作者從容淡定;第七句為反面描寫,寫出作者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第三部分
(8—9句): 結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來規范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圣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者借這南陽的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諸葛亮與楊雄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閑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于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于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后世的典范。劉禹錫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合劉禹錫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陋室銘的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陋室銘原文翻譯及賞析12-09
《陋室銘》原文翻譯及賞析06-14
《陋室銘》原文、翻譯及賞析09-14
陋室銘原文翻譯及賞析09-28
翻譯并賞析劉禹錫的《陋室銘》09-19
陋室銘原文翻譯及賞析06-20
《陋室銘》原文翻譯以及賞析07-04
陋室銘英文翻譯及賞析02-27
(通用)陋室銘原文翻譯及賞析5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