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劉禹錫生平簡介

時間:2022-03-28 17:10:33 劉禹錫 我要投稿

劉禹錫生平簡介

  他是唐代詩人“三杰“之一,他的詩歌不僅俱佳,而且涉獵的題材廣泛,他被人們所稱贊,并留下了絕佳的古詩給后人,他就是著名的唐代詩人劉禹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劉禹錫的介紹,歡迎閱讀。

  劉禹錫生平簡介 篇1

  【劉禹錫簡介】

  劉禹錫字夢得(公元772年-公元842年),世稱劉賓客、劉尚書。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劉勝,而他人也稱其為彭城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據學者研究,其祖先為匈奴族,其七代祖劉亮,為官于北魏,后隨孝文帝拓拔宏遷都洛陽,改為漢姓入河南洛陽籍。為避安史之亂,其父劉緒南寓嘉興。

  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代表作品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劉禹錫生平簡介】

  劉禹錫籍貫洛陽,是北方匈奴后裔。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其父、祖均為小官僚,父劉緒曾在江南為官,劉禹錫并在那里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在做詩方面,曾得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熏陶指點。

  貞元六年(790年)十九歲前后,劉禹錫游學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

  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節度使兼任徐泗濠節度,辟劉禹錫為掌書記。后隨杜佑回揚州,居幕期間代杜佑撰表狀甚多。

  貞元十八年(802年),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察御史。當時,韓愈、柳宗元均在御史臺任職,三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順宗即位。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與王叔文相善,其才華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這段時間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二王劉柳”集團在短短的執政期間采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順宗被迫讓位于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后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行至江陵,再貶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得罪執政,被外放為連州刺史。

  劉禹錫被貶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間創作了大量寓言詩,表達了對當朝權貴的極大不滿,又寫了許多賦來表達自己不甘沉淪的雄心。由于接觸當地民間歌謠,從中吸取了營養,他的詩歌創作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在此期間,他還寫了多篇哲學論文,最重要的便是與柳宗元《天說》相呼應的《天論》三篇。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與柳宗元等人奉詔還京。但不久又被貶謫到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諸人幫助,改為連州刺史。劉禹錫在連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喪才得以離開。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刺史。長慶四年(824年)夏,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寶歷二年(826年)奉調回洛陽,任職于東都尚書省。從初次被貶到這時,前后共歷二十三年。

  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寫了《再游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后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

  會昌元年(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晚年到洛陽,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莊等交游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閑適,和白居易留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此后,他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會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歲。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劉禹錫的'詩】

  劉禹錫的詩詞共有722首,劉禹錫的山水詩,改變了大歷、貞元詩人襟幅狹小、氣象蕭瑟的風格,而常常是寫一種超出空間實距的、半虛半實的開闊景象,如“水底遠山云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野草芳菲紅錦地,游絲繚亂碧羅天”。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終不曾絕望,有著一個斗士的靈魂;寫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游玄都觀絕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謠》、《飛鳶操》、《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由此導致一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并從不同方面強化著他的詩人氣質。

  禹錫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諸如“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這類詩句,寫得昂揚高舉,格調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

  劉禹錫的詩大多自然流暢、簡練爽利,同時具有一種空曠開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越中藹藹繁華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都是他對歷史、人生進行沉思之后的一種感悟。這種感悟以形象出現在詩里,不僅有開闊的視界,而且有一種超時距的跨度,顯示出歷史、現實、未來在這里的交融。

  【后世紀念】

  故居

  劉禹錫故居自宋代以來,明代、清代都對陋室進行過擴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縣撥款修葺。同年,陋室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5多畝。2008年,安徽和縣斥資千萬元改造劉禹錫陋室銘故居。

  紀念館

  劉禹錫紀念館坐落在連州中學燕喜山,飛檐斗拱,采用朱紅色的支柱,無不透露出中國古典式宮廷建筑風格,顯得古色古香。古樸雄偉的紀念館經精心布展后顯得魅力四射:燈光、壁畫、詩詞、銅像等場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種豐富多彩的歷史厚重感。

  陵墓

  代詩豪劉禹錫死后,被葬在了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滎陽市政 府在劉禹錫墓的基礎上,耗巨資建設了占地280多畝的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劉禹錫公園,并免費向市民開放。 劉禹錫墓位于河南省滎陽市城東二十里鋪鄉(今豫龍鎮)狼窩劉村南高地上,古稱檀山。墓北距鄭州至上街公路約70米,坐北面南,有圓形土冢,冢高約7.5米,周長約20米。據民國《滎陽縣志》載:“劉禹錫墓在檀山。”

  劉禹錫生平簡介 篇2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中唐詩人。出仕后,其主張革新,被貶。后復用,至禮部尚書。《全唐詩》編其詩十二卷。其詩高亢激昂、意氣縱橫,語言剛健,筆鋒犀利。晚年與白居易酬唱頗多。白居易《劉白唱和集解》稱:“彭城劉夢得,詩之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如夢得‘雪里高山頭白早,海中仙果子生遲’、‘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句之類,真謂神妙,在在處處,應當有靈物護之。”他有寫時事之作,如《平齊行》、《城西行》、《平蔡州》等。另外,他感世傷懷、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養鷙詞》、《聚蚊謠》、《讀張曲江集作》、《有獺吟》、《戲贈看花諸君子》、《再游玄都觀》等,都反映他雖受打擊而氣骨桀驁、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懷古詩語言平易、意境深遠。如《金陵懷古》、《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等,皆為人們傳誦,而尤為后人稱道的是他學習民歌的成績卓著,所作《楊柳枝詞》、《竹枝詞》、《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轉,語調清新,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頗有新意。生平詳見《新唐書》卷一六八。有《劉賓客文集》。

  陋室銘

  【題解】

  本文為一散文。最初見于宋王象之所撰《輿地紀勝》。作者在洛陽有故居“陋室”。開成元年(836),其回洛陽擔任分司閑官,作此銘以自勵。抒寫了作者雖身居陋室,卻怡然自樂,潔身自好的情趣。銘,一種警戒兼褒贊性韻文。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題解】

  見《劉夢得文集》。寶歷六年(826),作者由和州刺史調任洛陽,北返途經揚州,時白居易因病罷蘇州刺史回洛陽,二人相遇。白作《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作者以此詩酬答。詩述巴山楚水,播遷二十三年,舊游零落,人事變遷。然而新舊更替,榮衰代謝,比自然之勢,宜以歡喜、豁達視之。詩中抒發了久貶北返的滄桑之感。白居易,字樂天。

  【原文】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竹枝詞(其一)

  【題解】

  見《劉夢得文集》。詩寫少女初戀時的忐忑心情。《竹枝》原是古巴渝(今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這首詩是劉禹錫在唐穆宗李恒長慶二年任夔州(今四川奉節)刺史任內寫的。

  【原文】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烏衣巷

  【題解】

  見《劉夢得文集》,組詩《金陵五題》中第二首。筆觸曲折,意境深遠。烏衣巷,在今江蘇南京市秦淮河南,其地本吳時烏衣營所在地,營中士兵皆穿烏衣,故名。

  【原文】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生平簡介】相關文章:

李清照簡介生平11-25

王之渙 生平簡介11-25

元稹生平簡介10-30

辛棄疾生平簡介11-03

劉長卿 生平簡介09-25

蘇軾生平簡介07-27

劉禹錫人物簡介11-11

王安石詳細生平簡介08-23

辛棄疾的生平簡介03-02

元稹的生平簡介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