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柳永《輪臺子》詩文相關介紹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柳永《輪臺子》詩文相關介紹,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輪臺子(中呂調)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一枕清宵好夢,可惜被、鄰雞喚覺。匆匆策馬登途,滿目淡煙衰草。前驅風觸鳴珂,過霜林、漸覺驚棲鳥。冒征塵遠況,自古凄涼長安道。行行又歷孤村,楚天闊、望中未曉。
念勞生,惜芳年壯歲,離多歡少。嘆斷梗難停,暮云漸杳。但黯黯魂消,寸腸憑誰表。恁驅驅、何時是了。又爭似、卻返瑤京,重買千金笑。
注釋
1、輪臺子:詞牌名,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后段十一句六仄韻。
2、清宵:清爽宜人的夜晚。
3、喚覺:喚醒。
4、鳴珂(kē):馬之飾物,以玉石為之,觸動則發響。
5、遠況:遠行。況,通“貺(kuàng)”,賜予光臨之意。
6、行行:走著走著。《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二”。
7、未曉:天尚未明。
8、勞生:辛勞人生。
9、斷梗:斷根之草,風吹則搖擺不定。
10、魂消:心中難受。
11、憑誰表:向誰訴說。
12、瑤京:美好的京城,指汴京。
譯文
清靜夜晚的一場好夢,可惜被鄰里的雞叫聲給破滅了。又匆匆忙忙騎馬踏上征途,滿眼輕煙籠罩著路邊的枯草。風吹著馬佩帶的鳴珂叮當響,走過楓林時發覺驚飛了棲息的鳥兒。淹沒在路上的塵埃里,面對遙遠的征途,這情形使人更加體會到,自古以來長安道上好凄涼的深意。遠遠地又經過了一個孤零零的村莊,視野中,遼闊的南方天空尚未天明。
想起辛苦勞累的生活,可惜壯年美好的年歲,分離多而歡聚少。嘆息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涯,如同折斷的葦梗漂浮在水上,難以停息,傍晚的云霞漸轉幽暗。只是這低沉的情緒、極度悲傷的心事憑借誰來表訴。這樣的奔走何時是個終了。又如何能與回返京都,重新不惜代價博取美人歡心相比啊。
賞析
上片寫匆匆趕路,融抒情于寫景與敘事中。發端“一枕清宵好夢,可惜被、鄰雞喚覺”,似乎出人意表,卻富有生活氣息。一般說來,離別之夜往往輾難眠,詩人卻一枕好夢。夢的內容沒提,從柳永為人及其可惜的語氣看來,很可能與“佳人”有關,故戀戀不舍。古人陸行一般起程很早,所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柳永也是如此,急匆匆地揮著馬鞭踏上旅途,看到破曉前朦朧月光下的景色是“泛煙衰草”,也明了秋景。接著寫急行,“前驅風觸鳴珂,過霜林,漸覺驚棲鳥。”一連串的動詞和動態。馬兒穿過霜林,跑得飛快,馬蹄聲和鳴珂聲急疾,把棲息于巢中尚在睡覺的鳥兒,先后都驚醒得飛起來。“驅”、“觸”、“過”、“驚”,這些普通的動詞,都用得十分妥貼,“觸”字尤其精彩。對如此這般急馳,不禁引起詩人的感觸,“冒征塵遠況,自古凄涼長安道”。這句點明詩人正疾馳于長安古道上。長安道是古代士人求仕游宦的必由之買路,故可看作語意雙關,柳永借以自嘆仕途艱苦。“行行又離孤村, 楚天闊、望中未曉”。接著,又回過筆來策馬前進。疊字“行行”,有不斷前進的意味。“又”字說明一路上都宿孤村的寂寞凄涼。“楚天闊”,表示詩人是策馬由陜西折向中南地區、由關中向荊湖遠望,只看到空闊無際,而天色此時尚未破曉。上文詞人以慣用的層層鋪敘、一筆到底的手法,將旅途策馬早行的寂寞辛勞,表達得淋漓盡致。
下片轉入抒情,“念勞生、惜芳年壯歲,離多歡少”,以去聲領字“念”直貫三句,顯得十分有力。這幾句在章法結構上是承上啟下。“勞生”總上,“離多歡少” 啟下。柳永中進士是四十多歲,寫這首詞時尚未及第,故日”芳年壯歲”。接著,“嘆斷梗難停,暮云漸杳”,又以去聲字“嘆”,領出四言對句。“暮云”句語意雙關。上片寫將曉未曉景色,這里點出暮云,意味著匆匆在旅途上奔波了一天,已到了傍晚時分。另外,還含有歲月蹉跎,自己行將遲暮之嘆。以下就離愁,又是一直鋪敘。“但黯黯魂消,寸腸憑誰表?”這是一層離愁無處可說的愁意。“恁驅驅,何時是了?”這又是一層不愿為功名奔走的愁意。“驅驅”一般不作疊字,在這里形容詩人的急切心情,再深一層,“又急似、卻返瑤京,重買千金笑”。千金笑是說美人一笑的難得。用一個“買”字,極鮮明地透露出柳永對汴京秦樓楚館中尋歡作樂的渴望,是他年輕時一貫性格的表現。
這首詞寫行役之苦,抒發念遠之情,是柳永輾轉兩地為官時對行旅生活的強烈內心體驗,表達出對遠宦生活的厭倦和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向往。
人物籍貫
祖籍河東(今屬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屬福建)。現今武夷山市上梅鄉白水村人。
柳永故里
柳永于雍熙四年(987)生于京東西路濟州任城縣,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992),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按照宋代官制,不許攜帶家眷前往。柳宜無奈將妻子與兒子柳永帶回福建崇安老家,請其繼母也就是柳永的繼祖母虞氏代養,直到至道元年(995)才又回到汴京。所以四至九歲時的柳永是在故里崇安度過其童年時代的,此后柳永終身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崇安。《建寧府志》中錄的那首寫在崇安中峰寺的《中峰寺》詩,就出于童年柳永之手,也可稱之為神童了。
柳永系崇安五夫里(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上梅鄉茶景村)人,那里興植荷花,他家前是一片偌大的白蕖之象,鐘靈毓秀之山水,養育汲乃更塑造了柳永灑脫飄溢的人生情懷和浮世苦短,何來云歸的經世之觀,故柳永一出家門,便沒再回來,那個美麗的家鄉,那蕖白荷只能留在他心于四方的純粹思念中。
仕途坎坷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沉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心作詞的詞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詞家,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寫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是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死時靠歌妓捐錢安葬。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
許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調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詞家,著有《樂章集》。柳永的父親(柳宜)、叔叔(柳宣)、哥哥(三接、三復)、兒子(柳涚)、侄子(劉淇)都是進士。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賜進士出身,是時已是年近半百。詞作極佳,流傳甚廣。其作品僅《樂章集》一卷流傳至今。描寫羈旅窮愁的,如《雨霖鈴》、《八聲甘州》,以嚴肅的態度,唱出不忍的離別,難收的歸思,極富感染力。
功名
表面上看,柳永對功名利祿不無鄙視,很有點叛逆精神。其實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騷話,骨子里還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魚水》中一方面說“浮名利,擬拚休。是非莫掛心頭。”另一方面卻又自我安慰說“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因此,他在科場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戰科場。
柳永仁宗初年的再試,考試成績本已過關,但由于《鶴沖天》詞傳到禁中,上達宸聽。等到臨軒放榜時,仁宗以《鶴沖天》詞為口實,說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給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再度的失敗,柳永真的有些憤怒了,他干脆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從此無所顧忌地縱游妓館酒樓之間,致力于民間新聲和詞的藝術創作。官場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詞人柳永,使他的藝術天賦在詞的創作領域得到充分的發揮。當時教坊樂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調,都請求柳永為之填詞,然后才能傳世,得到聽眾的認同。柳永創作的新聲曲子詞,有很多是跟教坊樂工、歌妓合作的結果。柳永為教坊樂工和歌妓填詞,供她們在酒肆歌樓里演唱,常常會得到她們的經濟資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連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南宋羅燁《醉翁談錄》丙集卷二就說“耆卿居京華,暇日遍游妓館。所至,妓者多以金物資給之。”柳永憑借通俗文藝的創作而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表明宋代文學的商品化開始萌芽,為后來“職業”地從事通俗文藝創作的書會才人開了先河。
然而在他的這段人生中,他并沒有真正放下心中的功名之欲。他還是想要功名的,他還是希望走上一條通達于仕途的道路。于是他或是去漫游,或是輾轉于改官的途中。漫長的道路,漫長的希望與寂寞中,柳永寫下了大量的羈旅行役之詞。這類作品向來是受歷代學者稱贊的。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六載:晁無咎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云:‘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真唐人語,不減唐人高處矣。” 《八聲甘州》就是一首羈旅行役之詞。清人陳廷焯《詞壇叢話》也曾說:“秦寫山川之景,柳寫羈旅之情,俱臻絕頂,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柳永的羈旅行詞約為60首,占全詞的近四分之一。羈旅題材常用于表現文士追求功名不果后的心情與思緒,因而柳永的羈旅行役詞也透著濃厚的文人氣質,這種氣質多表現為或用羈旅詞書法懷古之志,如《雙聲子》(晚天蕭索),或用羈旅詞表現追求功名的封建士大夫的失志之悲和飄零的孤獨,如《歸朝歡》(別岸扁舟)和《輪臺子》(一枕青宵)。
然細細品讀柳永的羈旅詞,卻會發現這類詞中仍有相當一部分夾著世俗的尾巴,即一方面高唱文人格調,一方面剪不斷與歌妓的相思和纏綿的回憶。試看《雪梅香》一詞:“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 臨風,想佳麗,別后愁顏,鎮斂眉峰。可惜當年,頓乖雨跡云蹤。雅態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無憀恨,相思意,盡分付征鴻。”詞一開篇就寫蕭瑟的秋景引發了自己的悲秋情緒,而這種情緒,和當時的宋玉應是相同的。以開創悲秋情結的鼻祖宋玉來寫這種悲,更體現出滿腔才華的人走向衰老時對年華已逝無可挽回而自己的志愿還沒有完成時的那種悲涼和悲痛。柳永科舉屢次失敗,到頭來雖做得一個小官,并沒有開拓出能夠實現自己夢想的舞臺,加上改官曲折,升遷無望,柳永內心充滿了對人生和生命的感嘆。“危樓”、“孤煙”、“殘葉”、“楚天”和“斜陽”等景物更深刻展現出當時景色的蕭索。而這景色卻是和作者內心的感情相吻合的。
正如葉嘉瑩女士在《唐宋詞十七講》中所說,柳永的這類詞成功的將詞境“從春女善懷過渡到秋士易感”,真正寫出了一個讀書人的悲哀。詞的下片即轉向了思念。“臨風想佳麗,別后愁顏,鎮斂眉峰。”柳永在風中思念著他愛的人,同時也想象著對方對自己的思念,她應是愁容滿面,眉頭深鎖。這樣的思念寫得很真切和誠摯。然而下句立刻就轉到了“雨跡云蹤”,自宋玉《高唐賦》開創了以“云雨”這個意象隱喻男女的歡愛之后,“云雨”一詞也就成了男女之歡的代名詞。此處“云雨”即是此意。柳永一思念佳人,就想起當年歡愛的場景,這幾乎成了柳永詞中的一個通病。
另一些羈旅詞中,柳永雖未提及云雨,卻提起了同樣讓文人雅士不恥的秦樓楚館等煙花之地,提起了貌美如花的歌妓。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京師的時候,柳永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和歌妓一起度過的,并且那些歌妓給了他無數歡快的,讓他感到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美麗回憶。日后懷想起的事和人總是生命里讓自己難忘的,給自己安慰的,在落魄時給自己救助的。柳永也如此,在征途中,他唯一能憶起的,便是那些在他不如意的時候陪在他身邊的煙花女子。一個作家的經歷決定了他創作的格調,正是當時的社會條件給了柳永那樣坎坷經歷,讓他不得不以煙花場所為港灣,因此我們便不能苛求柳永寫出如“大江東去”那樣具有雄心抱負的句子。他能想起和描繪的,只能是年少時嫣紅的記憶和記憶中的人,如《鵲橋仙》(屆征途)。
柳永出身儒宦家庭,卻擁有著一身與之不兼容的浪漫氣息和音樂才華的柳永,一生就在這二者之間奔波忙碌。他迷戀情場,卻又念念不忘仕途。一部《樂章集》就是他周旋于二者間的不懈追求、失志之悲與兒女柔情的結合。他想做一個文人雅士,卻永遠擺脫不掉對俗世生活和情愛的眷戀和依賴;而醉里眠花柳的時候,他卻又在時時掛念自己的功名。柳永是矛盾的,他的矛盾既源于他本人,又源于他所生活的社會。他是人生、仕途的失意者、落魄者,他無暇去關注人的永恒普遍的生命憂患,而是側重于對自我命運、生存苦悶的深思、體驗和對真正愛情的向往與追求,執著于對功名利祿、官能享受的渴望與追求,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命運艱舛的痛苦。因此他只能做著拖著一條世俗尾巴的自封的“白衣卿相”。
柳永不僅從音樂體制上改變和發展了詞的聲腔體式,而且從創作方向上改變了詞的審美內涵和審美趣味,即變“雅”為“俗”,著意運用通俗化的語言表現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調。
柳永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許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調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景物風光,另有游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并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后世影響也十分深巨。
【柳永《輪臺子》詩文相關介紹】相關文章:
柳永《西施》詩文相關介紹06-10
柳永的《荔枝香》詩文相關介紹11-03
柳永的《拋球樂》詩文相關介紹08-10
柳永《訴衷情》詩文相關介紹07-04
柳永《憶帝京》詩文相關介紹11-06
柳永《菊花新》詩文相關介紹11-08
柳永的《尉遲杯》詩文相關介紹10-26
柳永《合歡帶》詩文相關介紹10-08
柳永的《慢卷袖》詩文相關介紹07-29
柳永《兩同心》詩文相關介紹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