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還越中》翻譯賞析

時間:2025-01-07 10:49:59 秀雯 劉長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還越中》翻譯賞析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作的詩。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劉長卿《送靈澈上人還越中》翻譯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送靈澈上人還越中》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劉長卿。其古詩詞全文如下:

  禪客無心杖錫還,沃洲深處草堂閑。

  身隨敝屨經殘雪,手綻寒衣入舊山。

  獨向青溪依樹下,空留白日在人間。

  那堪別后長相憶,云木蒼蒼但閉關。

  【前言】

  《送靈澈上人還越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所作的一首詩。該詩表現出了靈澈上人的孤寂、執著之風,表達詩人對他依依不舍的送別之情。

  【注釋】

  ①沃州:山名,在浙江新昌縣東。相傳晉高僧支遁曾隱居于此

  ②閉關:閉門謝客。佛教中,信徒在一定期限內(一般為七日)閉居一室,止妄修道;亦稱閉關

  【翻譯】

  禪客無心拄杖歸去,沃州深山草堂閑居。身隨鞋走腳踏殘雪,手補寒衣入住舊屋。青溪樹邊一人獨依,人間白日空照寰宇。友人不堪別后相憶,禪客只管修道山水。

  【鑒賞】

  該禪客既以無邊智慧入解脫林,則隨意自在,杖錫出入往還均是無心。既是無心,那么回歸也是身隨敝履而去。履隨身是常理,人為有情履為無情;身隨履是反常,反常中寓有隨緣無心之深意矣。手綻寒衣,表現出中國禪僧之不同于印度僧人的自立風格。上人歸則歸去,他在青溪邊高樹下得到了皈依之所,可是,因他的離去,人間寂寥,連一輪白日也感到了冷落。而不管友人對他如何相思相憶,上人只管離去,消失在他那一片云木蒼蒼的境界中,這又表現出上人孤寂的風度。上人的一切本是無心、隨緣,可世人也許會感到他的執著,這便是入道與未入道之區別。

  劉長卿(唐德宗時期隨州刺史)

  劉長卿(約726 —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劉長卿生卒年未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一般認為生于公元709-725年間,逝于786-790年年間。劉長卿工于詩,長于五言,自稱“五言長城”。《騷壇秘語》有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劉長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制學校教材

  人物生平

  劉長卿,約唐玄宗天寶中前后在世。少讀書嵩山,后移家居鄱陽。清才冠世,頗凌浮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登進士第。至德中,(公元七五七年)歷監察御史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出為轉運使判官。性剛多忤,為吳仲孺誣奏,非罪系姑蘇獄。久之,貶潘州南巴尉。會有人為之辯白,酌移睦州司馬。終隨州刺史。權德輿稱他的詩為“五言長城”,著有詩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杰出詩人。關于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聞一多先生認為其生年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認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還有其它的說法。卒年一般認為是在789至791年之間;也就是說,劉長卿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劉長卿在肅宗至德間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時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亂后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郁。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五律簡練渾括,于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細雨濕衣看不見 ,閑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五絕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但他的大部分詩內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劉長卿坎坷經歷

  劉長卿年輕時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中登進士第。在開元十四載(755年)他可能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安史之亂就爆發了。754年,肅宗即位,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不久被誣入獄,遇大赦獲釋,至德三載(758年)正月攝(代理)海鹽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離開蘇州到洪州待命。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馀干,與大詩人李白相遇,“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將赴南巴至馀干別李十二》)李白當時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還,而自己將遠行嶺外。其實,劉長卿終于沒有到南巴任職。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蘇州接受“重推”。后來數年宦海浮沉,終不得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卷二這樣說:“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性剛多忤權門,故兩逢遷斥,人悉冤之。”上元二年(761年)從南巴返回,旅居江浙。這時江南剛經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有詩紀其事:“空庭客至逢搖落,舊邑人稀經亂離。”(《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代宗大歷五年(770年)以后,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都有詩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世稱“劉隨州”。興元元年(784年)和貞元元年(785年)間,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劉長卿即在此時離開隨州。

  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亂,因此他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后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戰后,耆舊幾家殘”(《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稅充百官俸祿》),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郁,內容具有時代特征。

  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征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還越中》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原文翻譯及賞析12-28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賞析10-03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賞析09-24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賞析07-27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11-04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08-18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05-18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10-22

劉長卿 送靈澈上人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