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閱讀答案及賞析
登余干古縣城①
唐 劉長卿
孤城上與白云齊,萬古荒涼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沒,女墻猶在夜烏啼。
平沙渺渺迷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
飛鳥不知陵谷變②,朝來暮去弋陽溪。
【注】①此詩作于公元761年,詩人此時從嶺南潘州南巴(今廣東茂名南)貶所北歸,途經余干。②陵谷變:出自《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cǎn,同“慘”)莫懲”,該詩強烈地譴責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誤國害民,造成陵谷災變。
1.詩的前兩聯對全詩的感情抒發起了什么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5分)
2.詩的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奠定了全詩凄清悲涼的感情基調。前兩聯承接題目,直寫詩人登上余干古縣城的所見所聞。首句從空間上著筆,遠望孤城仿佛與白云平齊,極言其孤高;第二句從時間的角度極言其“古”,寫古城似乎億萬斯年以來就一直這樣荒涼;三四句通過景物的描寫不斷渲染凄清的氛圍,官署淹沒在秋天的荒草之中,女墻雖在城已空,夜間只聽見烏鴉在城頭啼鳴,更加突現了古城的衰敗、凄清、荒涼,暗示了余干古縣城由盛到衰的滄桑巨變。(5分。點明作用2分,具體分析3分。)
2.詩的尾聯抒發了作者對古城由盛到衰的歷史慨嘆,含蓄表達了作者對唐朝國勢衰微的憂慮,寄寓了詩人對國家衰弱、人民困苦這一情狀的感慨之情,暗諷了唐王朝統治者荒淫昏庸,誤國害民。
手法一:運用典故,借古諷今!傲旯茸儭边@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縣城由盛到衰的滄桑巨變,含蓄表達了對唐王朝國運的憂慮,寄寓了詩人對國家衰弱、人民困苦這一情狀的感慨之情;作者借古諷今,通過周幽王昏庸誤國,造成陵谷災變,暗諷唐王朝統治者昏庸誤國,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
手法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和對比的手法,表達作者深沉的慨嘆。飛鳥不知道古城的變遷,依然飛到這里覓食,朝來暮去。飛鳥非人,本來無情,自然不會知道古城的變遷;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夠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歷史變遷,人也能從中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變遷。
手法三:以景結情,寄予作者深沉的歷史慨嘆。古城早已荒蕪,只剩下無知的飛鳥朝朝暮暮在弋陽溪邊的秋草中覓食,作者就是通過這荒涼的古城飛鳥圖寄予深沉的歷史慨嘆。
。6分。概括思想感情3分;寫出任意一種手法并具體分析3分,如寫出其它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賞析
《登余干古縣城》這首詩寫景抒情而又不拘泥歷史事實,為了突出主旨,詩人作了大膽的虛構和想象,詩人在緬懷歷史的同時,又通過描繪被貶途中景色,來抒發詩人憂國憂民的心情。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劉長卿從嶺南潘州南巴貶所北歸時途經余干,詩人被貶謫,是由于為官正直不阿而遭誣陷,因此他深感當時的政治腐敗和官場污濁。劉長卿途經余干之時,又剛剛經過軍閥戰亂,觸處都見戰爭創傷,顯出國家衰弱、人民困苦的情狀,使詩人更加為唐朝國運深憂,故而創作這首詩。
這首即景抒情的詩篇,就包蘊著這種感慨深沉的嘆喟,寂寥悲涼,深沉迷茫,情在景中,興在象外,意緒不盡,令人沉思。這城廢棄在唐初,詩人把它前移至先秦;廢棄的原因是縣治遷移,詩人含蓄地形容為政治腐敗導致古城衰亡。出于這樣的構思,次聯寫城內荒蕪,醒目點出官舍、女墻猶在,暗示古城并非毀于戰爭。三聯寫四野荒涼,農田化為平沙。末聯歸結到人跡湮滅,借《十月之交》的典故,點出古城荒棄是因為政治腐敗,導致人民離鄉背井,四出逃亡。
【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閱讀答案及賞析】相關文章:
劉長卿 《登余干古縣城》08-10
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譯文07-02
劉長卿《余干旅舍》閱讀練習及答案05-30
劉長卿《余干旅舍》賞析05-12
余干旅舍 劉長卿08-23
劉長卿《謫仙怨》閱讀答案及賞析08-02
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游》閱讀答案及賞析06-30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閱讀答案及賞析10-15
《登云門諸山》閱讀答案及賞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