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憶梅》李商隱唐詩鑒賞
憶 梅
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
長作去年花。
李商隱詩鑒賞
這是李商隱作幕梓州后期之作。一開始詩人的思緒并不在梅花上面,而是為留滯異鄉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臺)離長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遼闊而竟稱“天涯”,與其說是地理上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距離。李商隱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悲傷心情下應柳仲郢之邀,來梓州。獨居異鄉,寄跡幕府,常常感到孤孑苦悶,想不到竟一住數年,心境之無聊郁悶更可想而知。“定定”,“死死地”、“牢牢地”之意,詩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遠地被釘死在這異鄉的土地上了。屈復說:“‘定定’字俚語入詩卻雅。”
“雅”在它們富于藝術表現力。
為思鄉之情、留滯之悲所苦的詩人,精神上不能不尋找慰藉,引出第二句:“依依向物華。”物華,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對美好春色時親切留連的意境。古人有“楊柳依依”來表達依戀不舍之情。詩人在百花爭艷的春色面前似乎暫時得到了安慰,從內心深處升起一種對美好事物的無限依戀。
三、四兩句,“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詩境又出現更大的轉折。面對姹紫嫣紅的“物華”,詩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開,到百花盛開時,卻又花凋香盡。詩人遺憾之余,便不免對它怨恨起來了。
由“向物華”而憶梅,由憶梅而恨梅,層層遞進。
“恨”正是“憶”的發展與深化,正如深切期待的失望會轉化為怨恨一樣。
但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對于詩人來說,卻有更內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開、望春而凋的特點,使詩人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緊接著便是一系列不幸遭遇,這早春先凋,不能與百花共享春天的“寒梅”,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詩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風界見梅花》詩中,也曾發出同樣的感嘆:“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非時而早秀,“ 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長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詩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為看到或想到它,就會觸動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詩人不免要發出“寒梅最堪恨”的怨恨了。
這首《憶梅》紀昀評曰“意極曲折”不給人以散漫破碎、雕琢傷真之感,關鍵在于層層轉折都離不開詩人沉淪羈泊的身世。這樣,在曲折中見渾成,在繁多中見統一,一意貫穿,天然渾成。
【《憶梅》李商隱唐詩鑒賞】相關文章:
李商隱的憶梅原文及鑒賞07-21
李商隱憶梅07-02
李商隱《憶梅》11-14
《流鶯》李商隱唐詩鑒賞09-05
《牡丹》李商隱唐詩鑒賞07-15
《天涯》李商隱唐詩鑒賞11-29
《春雨》李商隱唐詩鑒賞11-23
《嫦娥》李商隱唐詩鑒賞06-20
《微雨》李商隱唐詩鑒賞07-26
《端居》李商隱的唐詩鑒賞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