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商隱詩歌的感傷藝術色彩分析
晚唐衰敗的社會現實以及李商隱一生的悲苦命運,讓詩人有了刻骨銘心的悲劇體驗,這種悲劇體驗又形成了詩人獨特的悲劇創作心態。下面小編為您帶來李商隱詩歌的感傷藝術色彩分析!
1 前言
唐詩宋詞可謂是中國幾千年文化沉淀中的瑰寶,每每讀到李商隱的詩歌時,我們總會被詩歌中蘊含的那種深深的感傷之情所感動。傳統的文人一般會對自己的人生道路有兩種不同的選擇,而詩人李商隱走的是一條“獨善”而“兼濟”相結合的道路。他的詩歌創作風格是婉約與風骨相結合,既有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有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感傷。于是他的詩便顯得幽思婉轉、如泣如訴,體現出了一種“沉博絕麗”的藝術風格。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李商隱詩歌中所蘊含的感傷因子來源于他悲苦身世、愛情婚姻不順和報國無門的切身體驗。十歲喪父,家道中落,自幼苦讀,試圖通過科舉之路振興家門。然而,由于婚姻問題,李商隱深陷晚唐牛李黨爭的漩渦中不可自拔,直至離開人世。在這期間,李商隱也試圖出仕為官有所作為,但皆因時間短暫而無所成就,郁郁而終。李商隱一生有許多著名作品,而其在晚年所作的《錦瑟》則是其悲慘命運的真實寫照。“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正是詩人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幽怨悲涼的錦瑟聲引發了詩人對自己過去的回憶。詩人這一生最大的遺憾莫過于深陷牛李之爭,最終窮困潦倒。“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每每讀至此,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副極其凄涼的畫卷,這是詩人發自肺腑的沉重與悲哀,悲愴、凄涼。可以說,李商隱詩歌中所隱含的悲傷色彩與其親身經歷息息相關,是詩人悲慘人生的真實寫照。
2 李商隱詩歌的感傷藝術色彩
李商隱詩歌中字里行間體現出來的感傷,一方面源于他愛國但卻懷才不遇的悲慘命運,這點兒類似屈原的命運,因此師從屈原的“幽憤”;另一方面源于類似于著名詩人杜甫的沉郁,懷才不遇的悲慘命運以及自身性格里的沉郁因素造就了李商隱詩歌中的感傷色彩。
2.1 對時事的感傷
李商隱憂國憂民以及報國無門的那種復雜心情在其政治詩歌中體現的淋淋盡致,李商隱政治詩歌中流露出來的感傷正是這種復雜心情的真實寫照,其中包含著詩人因得不到朝廷重用而報國無門的感傷情緒。
李商隱生活在逐漸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晚唐時期,當時的社會各階層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李商隱一身學問非但毫無用武之地,還深陷黨爭之間,被指為“背恩”之人,得不到重用。心中的憂郁無法排遣,加之愛國心切,李商隱只能通過詩歌,揭露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借以抨擊統治者的腐朽統治,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其代表作《行汰西郊作一百韻》是詩人眾多政治詩歌的杰出代表,同時也是繼詩人杜甫《北征》之后內容宏大的反映社會政治現實的詩歌,廣為世人流傳。其中的詩句“我聽此言罷,冤憤如相焚”、“我愿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頭出鮮血,榜陀污紫良”等詩句形象生動的表達了詩人對腐敗統治的心痛,雖有“君前剖心肝”之心但卻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使讀者不僅潸然淚下。同時,《岳陽樓》、《聽鼓》、《風雨》等詩歌,或表現了詩人對沒階趨走的屈辱處境的憤慨,或表達了作者對那些權貴之人仗勢欺人嘴臉的諷刺,無論是何種感情的體現,這些詩歌的共同特點是都表現了詩人不愿屈服社會現實的骨氣,李商隱政治詩歌中的感傷之情正是晚唐社會現實以及其悲慘命運結合的必然產物。
2.2 對愛隋的感傷
愛情題材的詩歌是李商隱詩歌創作的重要部分,也是最為著名的部分。因此,我們在對李商隱詩歌中的感傷藝術色彩進行研究的時候,不能不研究其愛情詩歌中的感傷色彩。那首家喻戶曉的《無題》可謂是李商隱愛情感傷詩的杰出代表,其詩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膾炙人口,感情細膩,廣為后人傳頌。在這首詩歌中,詩人采用“剝繭抽絲”的手法,由一個意念而生發了另外的意念,句句相扣,連綿不斷,生動形象的表達了相思之苦,感情細膩而又深刻,令人回味無窮。這首詩既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追求、堅貞不渝,也表現了詩人對美好愛情消逝的無奈與感傷。首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生動的描寫了離別時的場景以及心中的痛苦之情,而詩中的“東風”指的就是“春風”,這與古代詩人傷春悲秋的寫作風格是相符的。頷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則因其淋淋盡致的描寫出了情人間那種堅貞不渝、執著堅定、纏綿而又沉痛的感情而廣為世人流傳,成為了描寫愛情的絕佳詩句,也是《無題》這首詩歌中最為出彩的地方。那種“流淚之死”的對愛的感傷讓讀者為之動容,一種“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麗的境界頓時顯現在讀者的面前。頸聯和尾聯是詩人對幸福的向往,這種向往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實現的,只能借以詩歌表達,感傷之情顯露無遺。詩人愛隋詩歌中的感傷之情也是源于其自身婚姻的不幸,但那卻不屬于詩人李商隱,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以及對自己婚姻的感傷,都被詩人融進了其愛情詩歌的創作之中,以此來悼念自己己逝的幸福。
3 結語
作為一個傳統的詩人,李商隱承繼了千年來古老的文化積淀,對于社會現實的不滿以及自身悲慘的命運化為傷感之情融于其詩歌創作中,既有對個體的悲嘆,也有對社會人生的關注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清代吳喬云:“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義山”,由此可見,詩人李商隱確實是繼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之后開辟詩國之大家。在唐朝衰敗之際,其詩歌中依舊能夠體現這種憂國憂民的感傷,以及對人生無常的思索,實屬難能可貴,這種藝術風格也非常值得后人學習。
拓展:李商隱的故事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總讓我想起齊秦的那首《大約在冬季》。“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用白話來說就是你在信里問我的歸期,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窗外夜雨漲滿秋天的池塘,我于是想,待到將來重逢的時候,我一定要在燈下,跟你說一說我此刻的心情。
異鄉的風雨夜,他內心茫然,想到她的期待他更寂寞,何以破解?唯有穿越到終于和她重聚的未來,用那時的眼光,來看現在。
這是李商隱寫給他妻子的詩,在婚姻更多地是用來維護倫理秩序繁衍后代的年代里,我們很少能看到一對夫妻這樣相愛,然而,這樣一樁婚姻,并不是被所有人祝福的。
公元838年的暮春,李商隱進入涇源節度使王茂元的幕府,不久就娶了他的小女兒王氏。按說這也是郎才女貌的一對,但他最好的朋友令狐绹聞之卻勃然大怒,視李商隱為無行小人,終身鄙夷。令狐绹的怨恨,不是沒道理的。李商隱進入王茂元幕府之前,一直在令狐家做事。
令狐绹的父親令狐楚視李商隱如同親生兒子,教他寫公文,讓他與自己的兒子們交往,還將他推薦給白居易,贊助他進京參加進士考試。
在李商隱屢試不第之后,令狐家族再次扮演了他背后推手,李商隱第五次應進士試時,主考官跟令狐绹頗有交情,他問令狐绹:“你的朋友里誰最優秀?”令狐绹一連說了三次“李商隱”,然后離開。主考官大人心知肚明,那一回,李商隱終于考上了。
令狐家族對李商隱可謂恩重如山,李商隱也寫了不少感恩戴德的詩文,可是一轉眼,令狐楚剛死沒幾天,他投奔了令狐家族政治上的死對頭王茂元不說,還做了人家的女婿。換位思考一下,令狐绹確實難做通達的理解。
此事也成為李商隱的一個“人生污點””,即使喜歡他的人,說到這一節,也無法理直氣壯。是啊,不說士為知己者死了,連起碼的忠誠也談不上,這樣的人要是出現在你身邊,你敢不遺余力地對他好嗎?
然而,如果我們撇開旁觀者的角度,為李商隱設身處地,也許就會發現,他對自己和令狐家的關系的理解,跟大家并不相同。
令狐家對李商隱不錯,這是沒問題的,如果他們這樣對待一個李逵式的人物,后者可能立即就躬身下拜,口稱大哥,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但李商隱是才子,一個敏感的才子,處于被援助被恩賜的位置,對他未必是一種幸福,那些感恩戴德的詩,或者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他內心無時不刻不感到某種壓力。他一生那樣憂郁,跟這段寄人籬下的生涯,未必沒有關系。
另一方面,才子大多自視甚高,對自己的獲得,常常覺得理所當然。以進士試為例,固然是令狐绹為他出了大力,但是難道以他的才學,不配當個進士嗎?對于恩惠,施予者和接受者的計算方式常常不同。
因此,李商隱與令狐绹最大的分歧,是對于雙方關系理解的分歧。令狐绹的理解是官場式的:你得了我家的恩惠,你是我們的人;李商隱卻是文人式的:那只是我的寄寓之所,我不過是個過客。
文人是最難收買的一類人,他們有時候看上去聰明懂事,仿佛深諳世故,卻會在突然之間荒腔走板,按照自己的心意來辦事。
你跟他講官場規矩,講保持隊形,他跟你說真性情,講個人意志。從令狐绹這邊會狐疑,他是真的不懂,還是該懂的時候懂,該不懂的時候不懂?但李商隱說不定也自有委屈,他只是做了王家的女婿,并沒有刻意地對令狐家不利。
后來,令狐绹一路加官進爵,李商隱卻始終落魄,令狐绹成了李商隱怎么也過不去的一道關卡,多年之后,李商隱最后竟不得不再三寫信給少年時代的這個朋友乞憐。經人說項后,令狐绹終于高抬貴手,賞賜了李商隱一個小官,但友誼是不可收拾了。
對照此,再想起那首《夜雨寄北》,那樣美好的愛,卻成了李商隱臉上抹不去的“紅字”,當私人感情遇到官場規矩,讓人還有什么好說?
【李商隱詩歌的感傷藝術色彩分析】相關文章:
牛李黨爭與李商隱詩歌的悲劇色彩03-29
試論李商隱詩歌創作的藝術成就03-29
李商隱的詩歌境界03-22
李商隱的用典藝術12-23
李商隱《落花》詩歌賞析07-23
李商隱詩歌《無題》鑒賞02-07
李商隱《無題》詩歌鑒賞10-16
賞讀李商隱的詩歌11-07
分析李白詩歌的錯覺藝術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