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李商隱《落花》賞析

時間:2024-12-17 12:00:15 林惜 李商隱 我要投稿

李商隱《落花》賞析

  《落花》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一首詠物詩,通過描繪落花的景象,寄寓了詩人對春去花落的感傷和身世浮沉的哀嘆。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李商隱《落花》賞析,歡迎閱讀!

  落花原文

  李商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注釋

  ⑴客竟去:客人最終離開了。

  ⑵參差:落花先后相接的狀態。曲陌:曲折的小徑。

  ⑶迢遞:遙遠的樣子。指花飛得很遠,或遠處亦有花在飛。斜暉:西斜的太陽。

  ⑷腸斷:形容心情極度悲傷。

  ⑸眼穿:同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仍欲歸:仍然希望其能歸還枝頭。歸,一作“稀”。

  ⑹芳心:花心,亦指自己惜花之心。

  ⑺沾衣:既指淚落沾衣,又指花落沾衣。

  韻譯:

  高閣上的游客們已經競相離去,小園的春花隨風凋零紛紛亂飛。

  花影參差迷離接連著彎彎小徑,遠望落花回舞映著斜陽的余暉。

  我的肝腸欲斷不忍把落紅掃去,望眼欲穿盼來春天卻匆匆回歸。

  愛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春盡花謝所得的只是落淚沾衣。

  賞析1:

  這首詠物詩作于會昌六年(846)閑居永樂期間。

  當時,李商隱因娶王茂元之女一事得罪了牛黨的令狐绹,境況極糟。自然景物的變化極易引發他的憂思羈愁,于是便借園中落花隱約曲折地吐露自己的心境。

  詩一、二句“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寫落花景象,“小園花亂飛”一句不過是人皆可道之景,并不新奇;妙就妙在首聯兩句之間的聯系。落花是一種自然現象,和客去本無必然的聯系,但詩人卻說花是因客去才“亂飛”,落花成為有情物,這種因果關系的描寫頗出人意表,卻又在情理之中。落花雖然早有,客在時卻渾然不覺,待到人去樓空,客散園寂,孤獨惆悵之情襲上心頭,詩人這才注意到滿園繽紛的落花,而且生出同病相憐的情懷。

  三、四兩句“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分別從不同角度進一步描寫落花“亂飛”的具體情狀。

  “參差”句從空間著眼,寫落花四處紛飛,連接曲陌;“迢遞”句從時間著筆,寫落花連綿不斷,無休無止。

  詩人是立于“高閣”向下俯視,所以園內景象盡收眼底。這兩句對落花本身的描繪顯得很客觀,但對“斜暉”的點染卻透露出作者內心的騷動不安。此時此刻,在他眼前出現的“落花”和“斜暉”已經不是常人眼里的自然現象,而是同人一樣充滿感情具有生命的事物,它們象是在同自己十分美好的青春和年華告別。

  于是整個畫面籠罩在落花余暉這一副沉重黯淡的色調里,透出了詩人心靈的深重傷感和悲哀。

  五、六句“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稀。”在前面描寫的基礎上,直接抒發了詩人的情感。斷腸人又逢落花,自然倍覺傷情。“眼穿仍欲稀”一句寫出詩人的癡情和執著,他望眼欲穿,希望花莫再落,卻事與愿違,枝上殘留的花朵仍然四處紛飛不止,越來越稀疏。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兩句,花朵用生命裝點了春天,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終卻落得個凋零殘破、沾人衣裾的凄涼結局。這不又是詩人自身的寫照嗎?詩人素懷壯志,極欲見用于世,卻屢遭挫折,報效無門,所得只有悲苦失望,淚落沾衣。

  落花詩在唐詩中并不少見,但大多或單純表現憐花惜花的情緒,或抒發及時行樂的感慨,很少能象李商隱這樣把詠物與身世之慨結合得天衣無縫,表現的情感又是如此哀怨動人。譬如同是詠落花,詩人還有一首《和張秀才落花詩》,其中“落花猶自舞,掃后更聞香”兩句,用舞姿來形容飛動的落花,既形象鮮明又蓬勃富有生氣,對經久不滅的花香的描寫更表現了落花形象的美好和品格的高潔,創造了新鮮的意境。

  這是詩人借落花勉勵別人不要因失敗而沉淪,這首寄寓身世之哀的《落花》詩與它相比卻是情趣迥異,另是一番意境了。

  創作背景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李商隱入秘書省不久,母親去世,詩人辭職回鄉守喪。在閑居永樂(今山西芮城縣)的這段時間,詩人栽植了不少花草,創作了不少詠物詩,此詩即是其中之一。李商隱二十五歲時因令狐楚拔擢得中進士,他的婚姻卻使他無形中站到了牛黨的對立面,于是備受令狐絢的誹謗壓抑,說他“詭薄無行”、“放利偷合”。李商隱的處境極不如意,于是,便借園中的落花抒發自己憂傷身世之感。

  賞析2:

  李商隱卜居永樂之后,終日迎送往來于山水之間,詩中遂多了草木琴酒的點綴,但才調的澀苦與沉著并未有根本的變化,不僅殘夢猶存,痛苦依舊,反更添生了一份無復依傍無所適從的空虛、落漠與苦悶。昨日之日已不堪回首,今日之日又這般付諸流水,來日之日也未必會是佳期。日復一日的孤居素處中,承領著自然的空漠與沉寂,詩心益發敏感而纖細,感傷的云霧終于彌漫了詩人的審美視界——那每一次的黃昏落日,每一次的雨住星沉,都會引發一場悲劇生命的沉思冥想,那投向自然的每一瞥,都飽含了關于命運的痛苦的叩問與求證。寫于閑居時期這首《落花》詩,樸訥端詳而感慨深重,裸露出一顆悒郁而多思的心靈,不僅是閑居時期的代表作品,亦是“隱隱有一李商隱在”的典型之作。

  前四句白描寫出觀花與落花的基本狀貌,是寫景亦是狀物,兩句合起,結構上是一個起承,強調渲染出人去樓空、斜陽暉下落花的感傷凄涼的氛圍。詩起實處又自然道來,擬是見物而有詩脫口而成章,絲毫沒有沉吟把玩的痕跡,和“昨夜星辰昨夜風”那種迎面而來憑空頓起的筆致也大不相類。前人注此詩“發端超忽”,當是一種錯覺。而高閣客去、小園花飛,也是一種地道的寫實,是詩人視點的一種自然移位,硬把二者歸為一個前因后果的存在,分明是于詩過求甚解了。但客去才見落花的事實,則落漠凄苦中又添感傷的心態已似有所露,雖未直言傾出但已依稀可鑒了。前已說過,閑居生活并未使詩人真正輕松起來。一顆飽滿豐富,不斷有夢想不斷有期望的心靈卻偏偏逢上一個不幸的時代,又不得已而靜居素處,空守柴門,其中滋味是不難想見的了。“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春日寄懷》,花月不足解心,孤獨寂寞已難以忍受,詩人心境是異常陰暗荒涼的。清冷寂寞中,詩人多么希望能夠交流、能夠傾吐,哪怕“相對無言”也好啊不幸的是這個人終于沒有出現,無奈只有半展龍席、輕斟酒杯,獨自飲啜這空虛與寂寞了。如令竟終于盼來了朋友,親切溫暖的氛圍竟終于降臨了。一定有千言萬語涌上心頭可還沒有談夠,還有那么多未及扭開的話題,竟又與這個時候握手言別了。起首著一“竟”字,言盡了離情之苦與無可奈何之態。人去樓空,寂寞復生,望著朋友遠去的背影,詩人沉思著、惆悵著、失落著。驀地,一片紛飛的落花撲簌簌地闖入眼來:“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眸。”花落花飛,更值斜陽殘照,這該是何等令人痛心傷感的時刻如果說起句言畢已感“漠漠輕寒上小樓”的話,那么,這句繼續渲染落花的接承則該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參差”“迢遞”二詞為詩人所習用,多為渲染和強調。“流鶯漂蕩復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流鶯》)“他日未開今日謝,嘉辰長短是參差。”(《櫻桃花下》)“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安定城樓》)“云路招邀回采鳳,天河迢遞笑牽牛。”(《韓同年新居餞韓西迎家室戲贈》)詩作中,此二詞屢屢出現。這里雙雙連綿并致,隨手拈來,形象而貼切,顯示了一種毫無斧鑿的自然與貫通. 而那潛伏含隱的濃重的感傷至此也不引而自流了。

  詩人也果然不再婉曲下去,不再按捺下去。后四句不加半點遮飾,率性由真、赤裸裸地直說心篇。“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稀”,逼真地盡現了觀花人惜花的心態與神情。面對一種生命匆匆終結,面對一種美好的隕落,詩人被深深地震驚了,一個可怕但真實的感覺飄忽著和詩人擦肩而過,一個似曾相識的自我正穿過紛亂的花雨走向那黃昏暮色,因而剛剛蒙生的掃花的念頭又自消自滅了。詩人已實在沒有意志去承受這些落花的重量,更沒有意志去珍藏起似曾婁頓零亂的自我,詩人望眼欲穿,期望花莫再落。但落花無言,春亦沉默,終無回天之力,殘酷的事實是。暮色中,枝頭間越來越稀疏,花瓣悄無聲息地繼續飄落、飄落。此刻,“落花猶自舞,掃后更聞香”(《和張秀才落花有感》)的溫馨體驗與情致在記憶里終于變得陌生、苦澀,最終竟蕩然無存了。“天荒地老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曲江》)沒有比春去花落更令人驚心的事,沒有比青春的謝幕更令人痛苦的了。詩人睹落花而有此番心境,似乎并不意外了。“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結尾句總承全詩,既是對花的詠嘆,又是對己之半生命運的慨括,落語沉重,合起前邊陳設的千思萬縷,一種與宇宙自然終其存在的巨大的生命感嘆橫亙詩境、揮之不去,使得全詩痙攣而顫動。的確,雖抱“款回天地”之志,雖然為此志而“皎潔終無倦,煎熬亦自求”(《燈》),并“端如君子身,挺若壯士胸”(《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韻》),不為凡物所蒙,更不曾有過“輒慕權豪,切求紹介,用脅肩諂笑,以競媚取容”(《上李尚書狀》)的舉動,半世掙扎,秉心效力,到頭來卻落得零落成泥的結果,誰人得知,誰人理解,哀音裊裊中,一曲關于落花與身世生命的詠嘆就這樣落下了帷慕,但人生辛酸與世事蹉跑,卻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回想與記憶。

  落花詩在唐詩中并不少見,但大多或單純表現憐花惜花的情緒,或消極抒發及時行樂的感慨,很少能象李商隱這樣把詠物與身世之慨結合得天衣無縫,表現的情感又是如此哀怨動人。劉熙載《藝概》中提出詠物詩應該做到“不離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詠物中表現作者的情思。李商隱的詠物詩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他善于用那支充滿情思的彩筆,在體貼物情的同時,委婉曲折地透露心跡,而且又能緣情而異。譬如同是詠落花,詩人《和張秀才落花有感》,其中“落花猶自舞,掃后更聞香”兩句,用舞姿來形容飛動的落花,既形象鮮明又蓬勃富有生氣,對經久不滅的花香的描寫更表現了落花形象的美好和品格的高潔,創造了新鮮的意境。這是詩人借落花勉勵別人不要因落第而頹廢,和寄寓身世之哀的《落花》一詩,就顯得情趣迥異了。由此也可見出詩人的大家手筆。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溫庭筠合稱“溫李”,與杜牧并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落花》賞析】相關文章:

《落花》賞析-李商隱08-19

李商隱-落花賞析06-30

李商隱《落花》譯文及賞析09-07

李商隱《落花》詩歌賞析07-23

李商隱《落花》全詩賞析07-05

李商隱詩詞《落花》的詩意賞析12-06

李商隱《落花》的賞析和解釋10-22

李商隱《落花》閱讀答案及賞析06-15

李商隱《落花》賞析5篇10-09

李商隱《落花》全詩翻譯賞析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