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日日(柳葉)》李商隱古詩賞析
《日日·柳葉》有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所著,這首小詩,寫的就是春光爛漫所引起的一種難以名狀的情緒。
日日·柳葉
日日春光斗日光,
山城斜路杏花香。
幾時心緒渾無事,
得及游絲百尺長?
賞析:
商隱擅長抒寫日常生活中某種微妙的詩意感受。這首小詩,寫的就是春光爛漫所引起的一種難以名狀的情緒。題一作“春光”。
第一句語、意都顯得有些奇特。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麗、富于生命力的景象;而春天的麗日艷陽,本來就是使一切自然景象呈現出絢爛色彩和勃勃生機。
說“春光斗日光”,似乎不大容易理解。但詩人對艷陽照耀下一片爛漫春光的獨特感受,卻正是借“斗”字生動地表現出來。麗日當空,春光爛漫,在詩人的感覺中,正像是春光與日光爭艷競妍。著一“斗”字,將雙方互爭雄長的意態,方興未艾的趨勢,以及天地上下流溢著的熱烈氣氛全部傳出。作者《霜月》說: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將秋夜霜月交輝的景色想象為霜月之神競艷斗妍,所表現的境界雖和“春光斗日光”有別,而“斗”字的表現力則同樣杰出。不過“春光斗日光”好像還有另一層意蘊。
日光,既指艷陽春日,又兼有時光之意。眼前這爛漫紛呈的春光又似乎日日與時光的腳步競賽,力求在這美好的時光尚未消逝之前呈現出它的全部美艷。這后一層意蘊,本身就包含著韶光易逝的些微惆悵,暗示下文意緒的紛擾不寧。
第二句實寫春光,微寓心緒。山城斜路之旁,杏花開得茂盛。在艷陽映照下,飄散出陣陣芳香。杏花的特點,是花開得特別繁華,最能體現春光的爛漫,但遠望時這一片繁花卻微呈白色。這種色感又很容易觸動春日的無名惆悵。所以這“山城斜路杏花香”的景物描寫中所透露的,便不僅僅是對爛漫春光的陶醉,而且包含著一種難以言狀的繚亂不寧的無聊賴的心緒。
三、四兩句由這種復雜微妙的意緒進一步引出“心緒渾無事”的企盼—— 什么時候才能使心緒擺脫眼前這種繚亂不安的狀態,能夠象這百尺晴絲一樣呢?游絲是春天飄蕩在晴空中的一種細絲。作為春天富于特征的景象,它曾經被許多詩人反復描繪過,如“百尺游絲爭繞樹”(盧照鄰《長安古意》)、“落花游絲白日靜”( 杜甫《題省中壁》),或點綴熱烈的氣氛,或渲染閑靜的境界。但用作這樣的比喻,卻是李商隱的個人獨創。錢鐘書先生在談到“曲喻”這一修辭手法時曾指出:我國詩人中“以玉溪最為擅此,著墨無多,神韻特遠。..‘幾時心緒渾無事,得及游絲百尺長’,執著緒字,雙關出百尺長絲也”(《談藝錄》)。心緒,是關于人的'心理感情的抽象概念。“心緒渾無事”的境界,難以直接形容刻畫。詩人利用“緒”字含有絲緒的意義這一點,將抽象的心緒在意念中形象化為有形的絲緒,然后又從絲緒再引出具體的游絲。這樣輾轉相引,喻體似離本體很遠,但讀來卻覺得曲盡其妙。
因為晴空中裊裊飄拂的百尺游絲,不僅形象地表現了“心緒渾無事”時的輕松悠閑、容與自得,而且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一種心靈上近乎真空的狀態,一種在心靈失重狀態下無所依托的微妙感受。再加上這“游絲百尺長”的比喻就從眼前景中信手拈來,所以更顯得自然渾成,情境妙合。“幾時”、“得及”,突出了詩人對“心緒渾無事”的企盼,又反過來襯托出了現時繚亂不安的心情。
詩歌中個別句子表達一時觸發的微妙感受,比較常見;整首詩專寫這種感受的卻不多見。因此后者往往被人們泥解、實解。如這首詩,注家們就有“虛度春光”、“客子倦游”一類的理解。而這樣闡釋往往使全詩語妙全失。
作者介紹:
李商隱(公元813—858年),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谿(溪)生、樊南生。漢族,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生于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李商隱的詩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著有《李義山詩集》。
【《日日柳葉》李商隱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李商隱嫦娥古詩賞析10-09
李商隱《春雨》古詩賞析06-12
李商隱的《瑤池》古詩賞析10-11
李商隱《日日》的全詩翻譯賞析10-14
李商隱嫦娥原文古詩賞析08-31
李商隱《錦瑟》古詩賞析08-24
李商隱《日日》鑒賞09-16
賞析 《無題》李商隱古詩詞09-23
古詩夜雨寄北李商隱賞析10-14
李商隱《賈生》古詩翻譯及賞析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