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李商隱古詩《富平少侯》全詩賞析

時間:2024-09-11 13:32:05 松濤 李商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李商隱古詩《富平少侯》全詩賞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商隱古詩《富平少侯》全詩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商隱古詩《富平少侯》全詩賞析

  《富平少侯》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全詩揭示了統治階級只知貪圖享樂,不恤國事的本質,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政局的憂慮。

  富平少侯⑴

  七國三邊未到憂⑵,十三身襲富平侯⑶。

  不收金彈拋林外⑷,卻惜銀床在井頭⑸。

  彩樹轉燈珠錯落⑹,繡檀回枕玉雕鎪⑺。

  當關不報侵晨客⑻,新得佳人字莫愁⑼。

  【注釋】

  ⑴富平少侯:西漢景帝時張安世被封為富平侯,他的孫子張放年少時即繼承爵位,史稱“富平少侯”。

  ⑵七國:漢景帝時的七個同姓諸侯國: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他們曾聯合發動叛亂。此處用以喻指藩鎮割據叛亂。三邊:戰國時期燕趙秦與匈奴接壤,后來便以燕趙秦所在地為三邊,即幽州、并州、涼州。此處指邊患。未到憂:即未知憂,不知道憂慮。

  ⑶十三身襲富平侯:指張放十三歲就繼承富平侯爵位。而清馮浩提出異議:“放之嗣爵,《漢書》不書其年,此云十三何據?《孔子家語》里說周成王十三歲就被立為嗣,這里可能是借指。”

  ⑷不收金彈拋林外:用韓嫣事。典出《西京雜記》:韓嫣好彈,以金作彈丸,所失者日有十余。兒童聞嫣出彈,常隨之拾取彈丸。

  ⑸銀床:井上的轆轤架,不一定用銀作成。

  ⑹彩樹:華麗的燈柱。珠錯落:環繞在華麗燈柱上的燈燭像明珠一樣交相輝映。

  ⑺繡檀:指精美的檀枕。玉雕鎪(sōu):形容檀木枕刻鏤精巧,像玉一樣瑩潤精美。鎪,是刻鏤的意思。

  ⑻當關:守門人。侵晨客:清早來訪的客人。

  ⑼莫愁:古樂府所傳女子名。《舊唐書·音樂志》說她是洛陽石城人,嫁盧家為婦,善歌謠。

  【白話譯文】

  張放十三歲就世襲得了富平侯的爵位,他年幼無知,根本考慮不到局勢不穩、七國叛亂、邊患不斷、匈奴南犯的事情。

  他不識金彈的貴重,把它彈落在林子里不知道收回,倒翩翩中意起井上的轆轤架來了,對它偏有幾分愛惜,真無知啊。

  華麗的燈柱上轉動著明亮的燈燭,燈燭像明珠一樣交相輝映,精致美麗。精美的檀木枕刻鏤精巧,像玉一樣瑩潤精美。

  在侯王府的早晨,守門人不再按照常規給來客通報,因為少侯新得了一名叫莫愁的佳人,值此良辰美景,不敢打擾他。

  【創作背景】

  漢張安世封富平侯,他的孫子張放幼年繼承爵位。但這首詩所詠內容卻不切張放行事,可見詩中的“富平少侯”不過是個假托性的人物。從詩題和首尾兩聯看,詩中的“富平少侯”似乎不像一般貴族少年,而可能另有具體寓托。這雖是個假托性的人物,清代注家徐逢源根據唐敬宗少年繼位、好奢喜獵、宴游無度、尤愛纂組雕鏤之物及視朝每晏等情事,和漢成帝每自稱富平侯家人之事,推斷此詩系借諷唐敬宗。

  【賞析】

  此詩首聯:“七國三邊未到憂,十三身襲富平侯。”首句指出其不知國家憂患為何物,次句再點醒“十三”襲位,這就有力地顯示出童昏無知與身居尊位的尖銳矛盾。如果先說少年襲位,再說不恤國事,內容雖完全相同,卻平直無奇,突現不出上述矛盾。這種著意作勢的寫法與作者所要突出強調的意旨密切相關。

  頷聯:“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寫少侯的豪侈游樂。上句說他只求玩得盡興,貴重的金彈可以任其拋于林外,不去拾取。可見他的豪侈。下句則又寫他對放在井上未必貴重的轆轤架(即所謂“銀床”,其實不一定用銀作成)倒頗有幾分愛惜。這就從鮮明對照中寫出了他的無知。黃徹說:“二句曲盡貴公子憨態。”這確是很符合對象特點的傳神描寫,諷刺中流露出耐人尋味的幽默。

  頸聯:“彩樹轉燈珠錯落,繡檀回枕玉雕鎪。”續寫其室內陳設的華侈。上一聯在“不收”、“卻惜”之中還可以感到作者的諷刺揶揄之意,這一聯則純用客觀描寫,諷刺之意全寓言外。“燈”、“枕”暗渡到尾聯,針線細密,不著痕跡。

  尾聯:“當關不報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這里特借“莫愁”的字面關合首句“未到憂”,以諷刺少侯沉湎女色,不憂國事;言外又暗諷其有愁而不知愁,勢必帶來更大的憂愁;今日的“莫愁”,即孕育著將來的深愁。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傾向,不直接說出,而是自然融合在貌似不動聲色的客觀敘述之中,尖刻冷峭,耐人尋味。

  此詩塑造了一個荒淫奢侈、醉生夢死的貴族公子形象,把他不知內憂外患,只顧揮霍浪費,荒淫好色的丑惡行徑同晚唐危機四伏的社會環境形成鮮明的對照,也暗示了讓這種紈绔子弟身居高位,正是當時政治腐敗的表現,是國運不振的重要根源。

  清代注家徐逢源推斷此詩系借諷唐敬宗,其說頗可信。因為所諷對象如為一般貴顯少年,則他們所關心的本來就是聲色狗馬,責備他們不憂“七國三邊”之事,未免無的放矢。必須是居其位當憂而不憂的,才以“未到憂”責之。所以首句即已暗露消息,所謂少侯,實即少帝。末句以“莫愁”暗諷其終將有愁,和《陳后宮》結句“天子正無愁”如出一轍,也暗示所諷者并非無知貴介,而是“無愁天子”一流。不過李商隱托古諷時、有特定諷刺對象的詠史詩,題目與內容往往若即若離,用事也古今駁雜,再說托古諷時之作,所托之“古”與所諷之“今”但求大體相似,不能一一相符。

  登樂游原李商隱賞析

  登樂游原

  作者: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注解

  1、意不適:心情不舒暢。

  2、古原:即樂游原,是長安附近的名勝,在今陜西省長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譯文

  臨近傍晚時分,覺得心情不太舒暢;

  駕車登上樂游原,心想把煩惱遣散。

  看見夕陽無限美好,一片金光燦爛;

  只是將近黃昏,美好時光終究短暫。

  賞析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詩。首二句寫驅車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適”。后二句寫登上古原觸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種享受和滿足。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二句,素來人們多解為“晚景雖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認為:“只是”二句,“正是詩人的一腔熱愛生活,執著人間,堅持理想而心光不滅的一種深情苦志。”這種看法,雖有新意,卻不合詩人的身世,也不合詩人當時的情緒。

  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

  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