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離騷》教案

時間:2025-04-10 14:20:17 賽賽 離騷 我要投稿

《離騷》教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離騷》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離騷》教案(通用12篇)

  《離騷》教案 1

  【教學目標】

  理解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與共同探討相結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步驟】

  一、導引:

  請大家猜一下這幅對聯和哪個人物有關?

  對聯:哀怨托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

  孤忠報楚國,余風波及漢湘人。(屈原)

  二、作者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

  屈原出身楚國貴族,任楚國三閭大夫,位尊貴顯。在矛盾的旋渦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說話或是少說話就行了。他在遭受楚懷王猜忌的情況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愛國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國”之命運,不一定有“君”的權威;他實在是因為看到了楚國人民的苦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而并不在意楚王愛不愛他。這些是“民為貴,社稷次,君為輕”的思想在他行為原則中的體現。以楚王為代表的“國”不愛他,并不妨礙他的愛民和愛國……

  三、《離騷》簡介:

  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四百多字。《離騷》用第一人稱和浪漫主義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個高大的神話式的藝術形象“吾”――“靈均”。《離騷》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寫照……對“離騷”二字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里說:“離騷者,猶離憂也。”東漢班固的《離騷贊序》說:“離,猶遭也;騷,愁也。”東漢王逸的《離騷經序》說:“離,別也;騷,愁也。”教科書節選的是第一部分。作品表現了詩人崇仰真理,矢志報國的高尚品格,同時表現出他憂國民憂民的思想同楚國黑暗政治之間的矛盾。

  四、布置學生結合文下注釋將原詩譯成現代文。

  參考:

  我本是古帝高陽氏的后裔,號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親。|寅年正當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間|先父觀察測度我初生的時節,一開始就賜給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著正則,替我取下的別號叫著靈均|我既有眾多的內在美質,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身上,把秋蘭聯成飾物掛在身邊|我自念光陰如流水逝去,憂心歲月不會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蘭,晚入洲澤采摘宿莽|時光飛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遞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時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為什么不把握年歲壯盛的時機,丟棄穢惡的行徑,為什么不改變這不善的法度|我駕著駿馬正要打算去奔馳,你隨我來吧,我當為君在前面帶路。

  五、問題探討:

  1、概括1--4句詩的大意。

  寫屈原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詩人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貴呢?

  是說明自己與楚王是同宗,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3、為什么要寫降生時刻的不平凡?

  意在標明降生在這一時刻,“生的偉大”,像是負有上蒼的使命來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4、5-8句寫了什么?

  介紹自己美好的名字。

  5、為什么要寫這些?

  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莊重與自愛。

  小結: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這都是上天與先人賜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則是因為自己注重修養。

  6、看9-12句寫了什么?

  寫自己強調自己才能修養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學習。

  7、從介紹出身的高貴到宣揚自己的“內美”和“修能”體現了什么?

  體現了詩人對人格的追求、對自我價值的發現。

  8、13-20句寫了什么?

  寫了詩人的焦慮。

  9、有哪些焦慮?

  對一心報國的屈原而言,最擔心的是時光如流水逝去,而沒有機會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獻給楚國。|詩人擔心雖懷有一腔熱忱,無奈“美人”不識。

  10、看最后4句寫了什么?

  寫詩人善意的勸告和昂揚的呼喊。他勸告“棄穢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詩人寫這些表明了什么?

  前兩句表明身處逆境仍心存祖國,有拯救國家的赤子之心。|后兩句表明他當仁不讓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頂天立地的人。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意味著人的覺醒。

  小結:在漫長的專制時代,如果沒有屈原這類人物,中國的歷史將更加黑暗。

  大結:從節選的這部分詩中,我們即可以看出屈原時代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雖然當時的世界黑暗籠罩,詩人卻總是掏出燃燒的心舉過頭頂,拆下肋骨當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運,詩人也總是堅持真理,崇尚高潔,高擎愛國主義之纛,甘做時代的引領人。從這種意義上講,詩人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光輝榜樣。

  六、拓展討論:

  以屈原的顯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樣的壓迫和圍攻下可以另有所圖,就如現代社會常說的“人才流動”,況且在他的時代,蘇秦、張儀、吳起、韓非等等,都是在離開故土之后有所作為的,成為“名人”的,屈原為什么那樣的執著?請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注意:積極發動學生進行討論,學生能自圓其說即可。

  七、補充背誦的名句。

  1、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3、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教案 2

  教學重點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并朗讀和串講課文;

  2.理解詩中所表現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教學難點

  對其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我們剛剛學習了《詩經》三首,從中感受到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例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現狀;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瑯瑯上口,又廣泛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等等。而今,我們將要學習的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詩作《離騷》,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與《詩經》相比,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有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離騷》之中。下面就讓我們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歸納這些變化、體會詩人的那種“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學習有關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前、課下、課后的`提示、注釋、資料等文字。

  設計三個問題幫助學生快速閱讀

  1.詩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2.《離騷》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它與詩人的經歷有什么關系?

  3.被后世稱為“楚辭體”或“騷體”的詩歌有那些特點?

  教師明確:

  1.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作為當時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是負有內政、外交重任的。所謂“聯齊抗秦”的主張恰恰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就是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說的“美政”的具體含義。

  2.參見教材第33頁資料的結尾那句話(從“詩中通過這樣的抒寫”到完),而“離騷”這個詞的解釋就是“遭遇憂患”。此詩的寫作時間又正是在詩人因受到讒言第一次被放逐,詩人是被迫遠離故土的,因此,其憂國憂民的思想隨處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辭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學樣式,是屈原、宋玉等詩人創造出的一種詩歌形式。尤其應注意到詩中所大量使用的虛詞“兮”,可視為一種重要的標志。

  (二)教師補充介紹: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兩次罷官以及隨之而來的兩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放逐于漢北;第二次是在頃襄王時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選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詩,就是在這次流放中寫的。也正是在這次流放中,詩人自投汨羅江而亡的。

  2.與《詩經》所體現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相比,《離騷》則是一篇具有積極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被視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而所謂浪漫主義的含義則是“它在反映現實上,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摘自《辭海·文學分冊》)。我們應在鑒賞《離騷》的過程中,好好體會一下這種創作風格的特點。

  三、導讀全詩,了解基本內容

  (一)教師先結合課文提示介紹一下《離騷》節選文字的基本內容。從提示文字中看,前七節,即從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敘述,而后六節則重于抒情。

  (二)教師范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

  1.學生注意給生字注音。

  2.體會朗讀的技巧,如讀出分句的節拍,上分句末字“兮”讀音要稍長,壓韻的字要重讀等。

  四、學生自讀全詩,重在掌握文字的讀音并搞懂其含義(可按“教材提示”分層情況,將全詩分為兩步自讀)。

  可設計如下思考題,幫助學生盡快了解詩意:

  1.第一層那些詩句表明作者受屈遭

  貶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層那些詩句表現作者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和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

  五、結合上述思考題,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簡單串講、歸納、小結。

  教師歸納、小結詩句參考:

  ①受屈遭貶的原因:“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以及整個第六節內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④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難”;(注:此乃第一層中的文字)“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六、布置作業:

  1.熟讀全詩。

  2.找出詩中最能體現浪漫主義風格的詩句來。

  板書設計:

  《詩經》(春秋)——《 離騷》(戰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離騷:遭遇憂患

  《詩經》現實主義——《 離騷》浪漫主義

  課文內容:

  ①受屈遭貶的原因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③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

  ④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

  《離騷》教案 3

  教學重點

  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并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教學難點

  將原詩翻譯成具有浪漫主義特點的文字。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由此導入新課)

  1.了解學生對詩歌文字掌握的熟練程度。

  2.檢查一下學生對所謂浪漫主義的理解是否正確(通過了解他們找出的詩句)。

  二、教師對檢查內容進行歸納、小結

  1.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

  ①思想內容可以用“導語”中提到那兩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遠兮”恰恰表明詩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經歷;“吾將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證明詩人不屈不撓獻身理想的愛國主義精神。

  ②藝術特點我們重點分析詩中所體現的浪漫主義風格。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有關浪漫主義的含義:“它在反映現實上,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根據這一標準再來檢測我們在作業中所找出的詩句是否正確。(教師提出自己找到的詩句)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蕙:即蘭蕙,草本植物,開淡綠色花,氣味很香;茝:古書上說是一種香草,即白芷。在此均是用來比喻一種高尚的品德。從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其中的.那種聯想力和想象力)再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亦是如此;而“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和“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則體現出了夸張的手法和熱情奔放的語言。這與《詩經》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詩句相比,在風格上的不同點是顯而易見的。

  三、組織學生逐句翻譯課文

  注意“課文提示”最后一段對朗讀時的要求。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學習此詩,主要使學生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現出的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的情懷,體會詩中運用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另外,在翻譯古詩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為此,將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與本詩相關的內容,并基本搞懂全詩的內容;第二課時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并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探究活動

  將《詩經》與《離騷》中的(或者使用課外讀本中《涉江》一課作例更好)詩句進行對比,組織和啟發學生探究文學創作中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大流派的同異處,以便使學生在今后的閱讀和寫作中,能夠有意識地去體味和體驗它們各自的藝術魅力。

  《離騷》教案 4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楚辭”這種詩歌樣式及屈原與楚辭的關系。

  2.體會騷體詩的節奏。

  3.了解《離騷》所體現的積極浪漫主義創作精神。

  4.理解并背誦課文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借助注釋,較為準確的理解課文。

  2.能夠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培養初步鑒賞《離騷》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通過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鑒賞《離騷》優美的詩句,感受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重點、難點】

  《離騷》是我國詩歌史上首次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抒情詩。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構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鑒當時南方楚國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運用比喻,難字較多,意思也較艱深,極大地增加了理解詩歌的難度。因此,疏通詩句,準確誦讀,把握詩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解決辦法】

  1.疏通詩句,反復誦讀,體悟情感。

  2.鑒賞詩歌是藝術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學習屈原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學生活動】

  1.第一課時,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詩句,反復誦讀,熟悉騷體的體例。

  2.第二課時,鑒賞詩歌是藝術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預習

  借助注釋,讀準字音,盡量疏通詩句。

  二、導入

  我國文學“風騷”并舉。

  風:《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源頭,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國風”,簡稱“風”;

  騷:《楚辭》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源頭,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離騷》,簡稱“騷”。

  簡介屈原、《楚辭》與《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相傳是現在湖北秭歸縣人。年輕時輔助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間大夫。主張變法圖強,革新政治;東方聯合齊國,西方抗擊強秦。后來因有人挑撥而被懷王疏遠。楚頃襄王時進一步受到排擠,被長期流放在沅湘一帶。秦國攻占楚國首都郢之后,他悲憤絕望,相傳于公元前278年舊歷五月初五抱石跳進汩羅江中。這一天就成為后世紀念他的端午節。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因此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楚辭》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一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它既植根于現實,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不愧為我國最早的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典范。

  三、感知、理解課文

  1.范讀——讓學生耳順

  放課文朗讀磁帶或老師范讀,學生感受,正音。

  2.誦讀——讓學生口順

  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情感和節奏,逐步積淀語感。

  3.解難、疏通

  這首詩古奧難懂,應當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然后再欣賞詩句。課文注釋較為詳細,而且句句有翻譯,這對學生讀懂詩作是一大幫助。但學生在自習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可以提出討論,老師作一些點撥。

  4.整體理解課文

  據王泗原校釋本,《離騷》有372句,分93節,共2464字。這里節選的是《離騷》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習慣,《離騷》以節論,每四句一韻節,課文前44句為前11節,最后兩句“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歷來被認為后人添加的。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帝高陽”到“曰靈均”)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前一節(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時辰,后一節言皇考為詩主人公命名。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系,既表現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他貴族出身的優越感和責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為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為這正是他高貴血統和得天獨厚的內在美質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第二部分(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時不我待,推廣開來,言及國家的命運,恐君王年老遲暮,表達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進而提出“撫壯”“棄穢”和任用賢才的政治主張。節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強國的先驅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詩人有著美好的品德,又積極進取,而且胸懷大志,愿為國家效力,按理應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這就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愿望與殘酷的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鋪墊。

  第三部分(從“昔三后”到“而改路”)。詩人先回顧歷史上興衰成敗的教訓(前八句),而后聯系楚國的黑暗現實,反復申訴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慘遭遇(后十四句)。詩人贊頌先古三王和堯舜時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種賢才,表達了他舉賢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時痛斥桀紂,批判黨人群小,委婉地勸告懷王莫蹈昏君亡國的覆轍。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懷王卻被小人包圍,聽信讒言,致使詩人忠而被謗,信而見疑。他指天為證,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約失敗為喻,表達了變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發出對楚王昏庸無能、反復無常的痛心。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課外閱讀《離騷》的其他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齊讀課文。

  二、鑒賞課文

  引導學生欣賞:一是藝術手法,二是詩人的可感可觸的藝術形象,三是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在寫法上,以抒情為主,描寫和敘事為輔,但抒情又不空洞蒼白或吶喊狂叫,而是用美麗的想象和詩化的語言表現出豐富的內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黃昏婚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這里面有描寫,有敘事,但描寫和敘事的目的還是抒發感情,因而全詩的形象化特點非常鮮明。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離騷》教案三,另外,每兩句都有“兮”字做停頓,抒情性也非常鮮明。

  2.分析詩中屈原形象

  他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他身披香草鮮花,具有美麗的華彩。(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他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他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他嫉惡如仇,鄙視群小。(唯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他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3.欣賞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課文節選部分的詩句,突出表現丁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三、背誦前6節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字句含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讀之后,獲得了良好的語感再背誦。可以創設競賽氛圍,看誰背誦最快最好。

  四、引申、拓展

  1.賞析屈原名句,諸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2.屈原的地位和影響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創了詩人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創作的新時代。屈原以他愛祖國、愛人民的'高貴品格,以他創作的光輝燦爛的詩篇,對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對我國文學優秀傳統的形成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我國文學史的發展上有著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為一個愛國者、愛國的詩人為后世所景仰的。漢初,遭遇與屈原相似的賈誼,他寫過一篇《吊屈原賦》,表示了對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馬遷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僅在《史記》中為屈原立傳,極力贊揚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記》的寫作。以后,屈原精神在許多作家身上得到進一步發揚,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為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權貴折腰,卻深深敬佩屈原。他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的憂國愛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繼承者。他的詩歌也努力向屈原學習,所以他說:“窮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從古至今,在我國還有不少詩人在民族危亡時期寫下激昂慷慨的愛國詩篇,現在仍感召著一代又一代。

  屈原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從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詩的格調,吸收民間形式,特別是楚聲形式,創造了一種句式參差靈活的新體裁,是詩歌形體的——次解放。在文學創作上,他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把原來的比興材料,如草木、魚蟲、鳥獸和風云雷電都賦予了生命,讓它們活動,甚至讓它們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詩人的思想感情。這些對我國古代文學影響極大。如張衡《四愁詩》、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還有屈原所運用的大膽幻想和夸張的手法,對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像李白就認真學習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辭的精神,因此在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的詩歌創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義詩人李賀所受屈原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

  《詩經》和《楚辭》所開辟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二千年來一直為我國優秀的作家所繼承和發揚。

  3.研究性學習選題設計——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綜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應從古今文獻資料的記敘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尋蹤訪幽、探情究事。

  《離騷》教案 5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和忠君愛國思想。

  2、理清〈離騷〉的思路,理解節選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義手法傳統的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運用的效果

  重點:

  1、理清〈離騷〉的`思路,理解節選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和忠君愛國思想。

  難點:

  理解詩歌中意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一單元學習詩歌,是按照時代的先后順序安排的。〈詩經〉和<離騷》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的兩大源頭。是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可與日月爭輝。

  二、屈原及背景介紹

  忠君愛國詩人

  希望輔佐明君,致君堯舜,對內制定法令,對外接待賓客。推舉有賢能的人,結果觸犯貴族的利益,鄭袖等人在懷王面前讒言,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最后楚國滅亡,投汨羅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矣。”——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三、解題

  離騷:遭遇憂愁。思考可能些什么?

  憂愁

  節操

  四、具體分析課文;

  問題一:憂愁的是什么?

  憂愁(民生之多艱)

  (皇帝昏庸,賢愚不分)

  (小人離間)

  問題二:面對這樣的現實,它是什么樣的節操呢?

  節操(寧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為此態兮)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以死明志

  (退修吾初服)修身養性

  (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獨好修以為常)潔身自好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其與心之可懲)至死不渝

  五、總結屈原:

  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與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潔身自好的人。

  六、作業:

  1、熟讀并背誦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離騷》教案 6

  教學目標

  1.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2.培養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教學重點

  1.通過鑒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副對聯說的是哪一位作家?——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這是詩人中的詩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王者歸來。今天我們來觸摸他的靈魂,《離騷》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誰來說一說屈原?

  二.屈原及相關內容簡介

  學生已預習了《新新學案》上關于屈原及作品的介紹,課堂上只讓學生根據預習情況來說。

  1.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所以在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民間有粽子、賽龍舟的習俗。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哥白尼、英國沙 士比亞、意大利單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2.屈原作品

  《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漁父》《招魂》等,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

  3.風騷。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漢代以來,屈原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日漸崇高,影響愈加深遠。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偉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二是他用畢生心血寫成的20多首詩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王國維)

  4.關于楚辭

  “楚辭”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形式,亦稱“楚辭體”。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后人也有用“騷”指代楚辭的,故稱“騷體詩”。楚辭發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在語言形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語勢,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辭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創新和解放。

  《楚辭》:西漢劉向編輯的收錄屈原等人詩歌的一本詩歌總集。

  三.解題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詩全詩372句,分93節,共2464字。

  四.誦讀

  1、請大家朗讀這段用血淚寫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這首詩有什么特點?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楚辭體或叫騷體,兮就是一個標志,如去掉兮后再讀一遍(生讀)。“兮”使全詩一直在回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兮”字具有特別強烈的詠嘆表情色彩、構成詩歌節奏的能力,同時,“兮”字句作為一種文化存在,反映了荊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憤激情緒。“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虛詞所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從而構成一種獨特的意味。聞一多認為“兮確乎是詩歌的核心與原動力”。項羽是楚國的貴族,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樣是楚國的.貴族《離騷》中屈原是怎樣的形象呢?

  2、老師朗讀: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kuāzhuóchàchìjíguòmiǎn

  修姱謠諑侘傺岌岌攘詬偭規矩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3、指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奏把握詩的節奏,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在反復誦讀中進一步理解

  (1)把握詩的節奏

  騷體詩的節奏要復雜一些,但仍有規律可循,這就是每個詩句都可以分成兩半,中間用虛詞連接,前一半占兩拍,后一半看起來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長音或停頓,其實也是兩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下面試從課文中舉幾個例子,虛詞皆加括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離騷》本來是用楚地曲調吟誦的,音樂性很強,誦讀時首先要劃分好節奏。誦讀時,上分句末字“兮”,猶如現之“啊”,讀音要稍長,押韻的字要重讀,反復練習,直至口熟。

  (2)體味詩的情感

  朗讀時還要把握每一節的主旨,一節一節地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感情。

  例如:第一部分第1節主要是說他因進諫而遭貶黜,接著就說到朝中小人如何誣蔑他,而君王卻執迷不悟,由此他想到當時政治上的壞風氣:投機取巧,不顧公理,造謠中傷,產生了孤獨感。但他決不同流合污,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終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結論,這種精神是極為感人的。

  第二部分說既黜之后,該怎么辦?反省自己,是否沒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承著反省的思想,檢查自己的進退、制衣,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質及政治主張“茍余情其信芳”,“唯昭質其猶未虧”,信念更加堅定,為了尋求理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剛正不阿,一身正氣,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自我完善;堅持真理,獻身理想;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情感無不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爭。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4、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

  五布置作業

  1.詩人謳歌、追求的是怎樣的理想?(找出詩句,并稍加闡述)

  2.你最喜愛哪些詩句?在這些詩中,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感情?對你有什么啟示?

  《離騷》教案 7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從而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通過鑒賞重要語句,讓學生理解并感受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學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

  1、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多媒體出示對聯一副,請判斷這副挽聯是悼念誰的?并說明理由。)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提示:

  ①“招魂”“九歌”都是屈原作品的名字。

  ②屈原作品中多寫到“香草”。

  ③“三戶地”是“楚地”的`別稱,項羽曾說“楚雖三戶,亡秦必矣”。

  ④“呵壁”“湘流”,屈原曾經被流放到湘水一帶。

  端午節時民間有一個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放出粽子,賽龍舟圖畫)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關于作者及《離騷》

  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及有關工具書介紹屈原,教師予以補充,多媒體出示有關屈原的鏡頭及生平簡介。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明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

  本文選自《楚辭》。(投影)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因此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離騷》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那么“離騷”是什么意思呢?離通“罹”,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

  2.整體感知

  (1)誦讀課文

  ①、放錄音或教師范讀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②、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指正讀音及節奏。

  ③、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一般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④、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語氣。

  提示:“兮”字,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齊讀時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疏通詩句,初步感知。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并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邊讀邊歸納,教師巡視作必要點撥,解答學生的疑問。)

  (3)質疑釋疑

  (要求學生三人一組,把不理解的地方寫到紙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師可讓其他學生一起討論,如若較難,則由教師分析。)

  1.字音:

  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又重之以修能(chóng)肇(zhào)汨余若將不及兮(yù)搴o(qiān pí)棄穢(huì)蕙(chǎi)昌被(pī)窘步(jiǒng)輿車(yú)踵武(zhǒng)憚(dàn)荃(quán)謇(jiǎn)

  2.師生共同研讀課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以及句式,結合以往學過的文言知識解決重點,難點。

  1)古今異義詞

  ①惟夫黨人之偷樂兮。(偷樂:古:茍且偷安;今:私下里自己樂)

  ②朕皇考曰伯庸。(朕:秦以前泛指“我”或“我的”;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

  ③紉秋蘭以為佩。(以為:古為兩個詞,“以”是介詞,“為”是動詞,意思是“把??當作/看作”;今為一個詞,意思是“認為”。)

  ④春與秋其代序(代序:古為“依次”義;今為“代替序言的文章”)

  ⑤昔三后之純粹兮(純粹:古為“品德精美無疵”;今指“不摻雜別的成分”)

  ⑥夫惟捷徑以窘步。(捷徑:古為“斜出的小路”;今指“近路”)

  2)詞類活用

  指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或用法。如:

  ①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名”名詞用為動詞,意為“命名”;“字”也是名詞用為動詞,意為“起字”)

  ②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穢”形容詞用作名詞,意為“穢政”。)

  3)掌握重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以”文中多次出現,了解其作為連詞、介詞的意義和用法。

  ①乘騏驥以馳騁兮,(連詞,相當于“而”,前后為修飾關系)

  ②路幽昧以險隘。(連詞,相當于“而”,前后為并列關系)

  ③又重之以修能。(介詞)

  “之”作為代詞和助詞的意義和用法。

  ①又重之以修能。(代詞)

  ②朝搴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結構助詞,可譯為“的”)

  ③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譯。)

  “其”作為代詞和助詞的意義和用法。

  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兮代序。(助詞,無意義,湊足音節。)

  4)注意通假字的用法

  ①肇錫余以嘉名。(“錫”通“賜”)②來吾道夫先路。(“道”通“導”)

  ③豈惟紉夫蕙?(“惟”通“唯”)④指九天以為正兮。(“正”通“證”)

  ⑤扈江離與辟芷兮。(“辟”通“僻”)

  5)特殊句式(古今使用不同)

  a.倒裝句

  a.介詞結構后置

  古代介詞結構在動詞后作補語,今放在動詞后作狀語。如:

  ①又重之以修能。②肇錫余以嘉名。③忽奔走以先后兮。

  b.賓語前置句

  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提前)

  b.省略句:在古代文中多見,一定能根據上下文文意補充完整,這對理解文意關系甚大。

  ① 紉秋蘭以為佩。(“以”和“為”之間省略了賓語“秋蘭”)

  ② 乘騏驥以馳騁兮,(“乘”前省略了主語“君王”)

  ③ 指九天以為正兮,(“以為”之間省略了賓語“九天”)

  《離騷》教案 8

  教學目的:

  1、理解本詩運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與現實的矛盾中執著自修美德的強烈愿望。

  3、背誦這兩節詩。

  教學重點:

  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蘊、作用。

  教學難點:

  相對古奧的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評價。

  教時:

  三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質疑和點撥

  教學過程:

  1、結合教材(明)陳洪綬所繪《屈子行吟圖》,由學生介紹屈原主要身世、經歷和思想。

  明確:屈原,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離騷”:離愁;遭憂;楚地的古樂曲名。

  2、結合注釋,默讀,梳理字詞基礎知識,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詩中的運用:

  修姱 鞿羈 蹇 蕙纕 攬茝 謠諑 偭規矩 忳郁邑 侘傺 溘死 鷙鳥 攘垢 蘭皋 芰荷 岌岌

  偭規矩而改錯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圓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靈修之浩蕩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競周容以為度

  ······(古今異義)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車以復路兮

  ······(詞類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攬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特殊句式)

  3、本詩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請把他們找出來,再以它們為線索,看看屈原通過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顯性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里節選的這一部分,特別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殘酷現實之間的矛盾,表達了詩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決不改變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運用:

  找出本詩中有關比喻和象征的句子,運用數據統計看看到底有多少個比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區別:比喻有本體、喻體之分,比喻的喻體為虛,象征物為實際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糾纏于此。)

  引導學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蘊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攬茝:比喻詩人高尚的德行。

  眾女嫉余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許多小人;高尚德行。(比喻)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比喻準則、準則。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與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比喻詩人要保持芳潔與美好的品質。

  象征: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體會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強烈的形象感染力;比興象征傳統的繼承;與直抒胸臆的句子構成回環往復的旋律,反映荊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結之情;文人高雅的貴族氣韻。(比較與《詩經》當中比興手法的不同。)

  5、誦讀課文之后,進行情境對話:

  屈原“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假若屈原在長著蘭草的水邊高地、長著椒樹的山岡遇到了穿越而來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北宋大詞人蘇軾,他們之間將展開一場怎樣的對話?

  明確: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貞于國,知其不可而為之。

  陶淵明:全身保生,質性自然,獨善其身,超然世外。

  蘇軾:曠達自適,順逆泰然,自得其樂,隨遇而安。

  6、批判性思維培養:

  明確:

  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擬女性”的寫法使感情的表達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發更加真實和自然。使人們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擬女性”的寫法對后世影響深遠,如唐代的不少“閨怨詩”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進行創作的,他們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來抒發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蘊深遠。

  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是封建思想下的'產物,是消極的。他的以“男女”對應“剛柔”的觀點,是一種封建的哲學思想,其發展到后來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別觀念。并且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將夫妻關系等同于君臣關系,強化了君主的權力,臣子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思想影響下無條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關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學生質疑:

  8、整本書閱讀:推薦讀整本《離騷》,共373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9、拓展活動:湖南汨羅擬于2019年端午節前,開展面向全球華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聯大賽,請從屈原忠貞于國、以身殉國、堅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風流、澤被楚地等角度來撰寫一幅褒揚、憑吊和感懷的對聯。

  10、教學反思:

  疏通式朗讀和理解性朗讀更需要加強。要找準契合點點燃學生學習《離騷》的熱情,如比較閱讀。

  《離騷》教案 9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辭體”的特點。

  2、領會本文的藝術手法

  3、體會詩人美好的品質和憂國情懷。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在反復吟誦中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思維發展與提升:整合新舊知識,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體系。

  審美鑒賞與創造:結合本文的寫作手法,理解屈原的精神與理想。

  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屈原憂國憂民、現身理想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鑒賞古詩的能力。

  難點:領悟屈原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永久地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每年端午節,當我們在品嘗香噴噴的粽子的時候,競渡龍舟,其實是在紀念這位偉人,讓我們一起深情的呼喚這個名字——屈原。

  二、寫作背景

  原生活在時代大動蕩、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后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余勢力在諸侯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復雜斗爭。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冶,這觸犯了楚國貴族集團的利益,因此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屈原為之奤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于是,屈原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表達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三、作者介紹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后人稱為“詩魂”。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并稱“風騷”,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題目解說

  《離騷》是《楚辭》中的經典作品,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由于《詩經》和《楚辭》分別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傳統的源頭,所以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指代《詩經》中的《國風》,用“騷”指代《楚辭》中的《離騷》。關于《離騷》篇名的含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釋為“離騷者,猶離憂也”,“離騷”就是遭遢憂愁。王逸在《離騷經序》中釋為“離,別也。騷,愁也”,即離別之憂愁。近代有學者認為,“離騷”即“勞商”之。

  五、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立志

  第二部分(第三段):述懷。

  第三部分(第四段):反省。

  六、全文分析

  1.開篇講述了哪些內容?

  開篇第一句,屈原自敘與楚王同宗,強調自己出身高貴。接下來,屈原再敘自己出生的大吉日子(楚人認為這天降生的人是貴人),表現出詩人的崇高理想。

  2.“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這句話體現了詩人的哪些品質?

  詩人既有“內美”(內在美德),又有“修能”(優良的才能),可見他品性高潔、才華出眾。這句話體現了詩人對美好的人格的追求以及對自身價值的發現

  3.第2段中詩人是如何描繪自己的美好品質的?

  詩人展開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離與白芷,又連綴秋蘭做成佩飾。詩人以“辟芷”“秋蘭”等美好的事物來象征自己的情感、美德、追求、斗志,讓讀者感受到了其高尚的情操。

  4.第3段開頭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開頭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極度苦之情,“長”與“衰”折射出他蒼涼苦悶的心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5.面對自身的遭遇,詩人的心情如何?他對此遭遇持什么樣的態度?

  “忳”和“郁邑”都是憂愁煩悶的意思,兩個詞連用,表現了詩人的憂愁之深。面對如此污濁、看不到希望的環境,詩人發出痛苦而無奈的浩嘆,表明了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6.“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這幾句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痛定思痛,詩人對此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懷疑“延佇”“步”“止息”等詞,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猶豫、彷徨、苦苦思索、執著追求理想的詩人形象。

  7.“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幾句詩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

  這幾句詩所表現出的詩人自勉之嚴、自決之勇,令人感慨萬分。詩人重申自己“好修”,“獨”字表現出詩人認定自己的原則是正確的,并甘愿為之付出的態度。詩人將構成自己心靈世界悲劇性沖突的兩個方面——理想與現實的對立、進取與退隱的對立,初步展現出來了。繼而,他又更加堅定地作出了選擇。

  8.課文開篇自敘身世有什么作用?

  開篇第一段,感情肅穆,含蘊深邃。詩人以十分莊重而矜持的口吻,自敘了高貴的出身、奇異的生日以及寄寓了父親莫大的期望的“美名”。他強調自己與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為他至死不能離開楚國埋下了伏筆。他自道奇異的生辰、美好的名宇,也是在表現他的蕁貴不凡和常高的理態。“正則”,正道直行,嚴于律己;“靈均”,賦良吾,公平均一。這是親人對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條。總之,這起給的一段,為詩人一生的自尊、自重、自愛定下了感情基調。

  9.詩中描寫花草的用意是什么?

  詩中描寫花草的詩句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等。這些詩句交代了詩人被疏離、貶黜的原國及被疏離、貶黜后的行為。詩人用芳香瑰麗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品德的崇高美好;在被疏離、貶黜后的惡劣處境中,詩人仍駕著馬車緩行在長著蘭草的水邊高地,疾馳到長著椒樹的山岡,依舊以荷葉、荷花為衣裳,表現了無論是“進”還是“退”,都要堅神清白的操守和報國的理想,九死無悔。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用“蕙”“藍”“蘭”“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華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芳香,更現了一種深遠的意境,這些生長在水邊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們引到奇麗的幻想世界。詩人用它們來象征自己高潔的品格,寫出了詩人高大、芳潔的形象。

  10.怎樣理解本文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詩歌塑造了一個憂國憂民、正道直行、獻身理想的愛國詩人形象。

  ①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修明法度(“規矩”“蠅墨”),舉賢授能;第二,她關注民生,力主“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哀民生之多艱”),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堅持理想,義無反顧,卓絕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11.為什么說《離騷》是運用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佳作?

  浪漫主義是文藝創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偏重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感情色彩濃厚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來塑造形象。

  《離騷》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濫觴,詩人盡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如用”蕙”“茝””蘭”“椒””芰荷”“芙蓉”等香草鮮花來比喻自己高潔的品行。

  作品把現實世界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這樣就更能突出屈原為追求理想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和堅貞不屈的精神。所以說《離騷》是運用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佳作。

  七、中心思想

  本詩中,詩人自敘身世,并講述自己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周圍小人的誹謗中傷,以致遭到貶黜的遭遇。全詩不僅表達了詩人對高潔人格的堅守,也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和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

  八、寫作特點

  1.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的修辭手法。

  2.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

  3.富有節奏感。

  九、補充資料

  騷體詩

  騷體詩源于戰國時楚國,由屈原創立,是一種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的詩體。因其中屈原的《離騷》影響最大,后世稱這種詩體為“騷體”或“楚辭體”,稱這種詩體的詩歌為“騷體詩”,歷代文士多有仿作。西漢末年劉向編輯的《楚辭》中收錄了戰國時期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吸取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十、總結全文

  課文節選的這部分敘述詩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顧自己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謠、中傷,處于被君主疏遠的困厄處境。詩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決絕態度,另一方面設想自己退隱后將更加努力地培養自己的美好德行。

  《離騷》教案 10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疏通詩歌大意,感知課文內容,掌握《離騷》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梳理文章脈絡,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學習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難點: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㈠知識鏈接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杰作。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作者主要是屈原,其次還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

  離騷: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

  ㈡課前自測: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修姱、鞿羈、朝誶、蕙纕、攬茝、謠諑、偭規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鷙鳥、方圜、方枘、攘詬、蘭皋、芰荷、岌岌、雜糅

  二、導入新課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始終像浪花一樣潔凈美麗;有一個名字,成就了楚地一條普通河流的萬古名聲;有一個名字,當粽葉的香氣飄溢在我們周圍的時候,驀然回首,他就站在我們身邊,這個名字就是——屈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屈原,走進《離騷》,去傾聽靈魂的絕唱!

  《離騷》背景參考

  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簡介】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原姓羋(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公元前340年誕生于秭歸三閭鄉樂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愿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于秦國。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現在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在流放期間,屈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據說就是因此而來的。

  【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mǐ)姓;楚武王熊通之子瑕被封在屈地,屈原是他的后代以地名屈為氏,即羋姓屈氏,有別于國君一族羋姓熊氏。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境內)。這就是屈原的故鄉。

  春秋初期,約公元前7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到戰國后期,一直處于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所以他和楚國的關系,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丐。屈原楚辭《九章·惜誦》:“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了。

  【生平】

  出生

  屈原的出生日期,自古以來有很多人研究,一直到解放后考古文物的出土才定為公元前340年。研究屈原生辰,主要是根據《離騷》中的兩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認為攝提是指攝提格,太歲在寅曰攝提,這是以歲星所當的年次而言;朱熹則以為攝提是星名,這個攝提星隨斗柄以指十二辰,這里以攝提星所指的月份而言。據鄒漢勛、劉師培用殷歷和夏歷推算,定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陳玚用周歷推算定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

  1976年陜西臨潼縣出土了一件利簋,器內有銘文4行,32字,記述了周武王伐紂的過程。湯炳正先生在經過認真考證后認為,利簋銘文歲鼎克三字中,歲指歲星,古人或稱攝提,今人稱為木星。鼎即貞,訓為當。克與辜同字,為月名,十一月為辜。歲貞克意為歲星正當十一月晨出東方,此系指木星的會合周期而言。這樣,利簋銘文珷征商,唯甲子朝,歲貞克,昏夙有商就與《史記》的正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的記載完全吻合。利簋銘文歲貞克,與《離騷》攝提貞于孟陬說的是同一范疇的問題,都是以歲星的運行標記年月。若按《離騷》為例,銘文可以引申為攝提貞于仲辜;若以銘文例之,《離騷》中的攝提貞于孟陬也可以簡化為歲貞陬。《離騷》中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兩句詩的大意是:歲星恰恰出現于孟春正月的那個月、庚寅這一天我降生了。這里屈原雖然沒有正面記述誕生之年,但是凡夏歷正月歲星晨出東方,正標志著這一年必然是后世所謂太歲在寅之年。這就說明了王逸以攝提指木星所當年次之說的正確性,而朱熹關于攝提是指星名的說法是片面的。

  天文學家根據漢簡《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和帛書《五星占》,計算出周顯王三年(公元前366年)正月,木星的位置恰恰是晨出東方,即所謂攝提格之年。以此為座標,再運用木星的會合周期和恒星周期的規律,并結合《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和《楚世家》中的歷史資料,可以推算出屈原的出生年月。從周顯王三年,木星經過兩個恒星周期即24年的運行,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正月又晨出于東方,這一年應當就是《離騷》攝提貞于孟陬的攝提格之年。又根據日本學者新城新藏的戰國長歷該年正月朔乙丑進行推算,這一年的正月二十六日恰恰是庚寅日。因此屈原應當是出生于公元前342年夏歷正月二十六日,亦即楚宣王二十八年乙卯,夏歷正月二十六日庚寅。

  湖北云夢出土的秦簡《日書》也稱庚寅日出生的男子為貴。云夢本為秦地,據學者研究,云夢秦墓墓主喜為入秦之楚國遺民,因此,《日書》名為秦簡,實則反映了楚人的宗教意識,這符合屈原的自述。

  取名

  屈原在《離騷》中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這四句是說:父親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于天,養物均調者,莫神于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屈原的生辰名字被解釋為符合《史記》中所說“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統。

  經歷

  屈原的事跡,主要見載于司馬遷的《史記》。根據《離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誕生于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

  從屈原的'作品中看,他做為貴族參與了楚國的巫術活動。考古文獻表明,楚國上層貴族信巫成風。學者稱:“將江陵楚墓竹簡所載諸神和《楚辭·九歌》祭祀的神靈進行對應比較,可以發現竹簡所載的神與《九歌》所描寫的神都是相互配套的,各自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系列,這進一步為人們了解屈原當年從事巫術活動的具體內容提供了旁證材料。”

  屈原生活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后,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于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然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后,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茍安。由于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并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著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愛戀故土,于悲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這一天很近的一個日子。五月初五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后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論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

  《離騷》教案 11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并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4、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征。

  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

  1、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步驟:

  預習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騏驥 申椒 昌被 憚 踵 荃 謇 羌

  2、朗讀課文,注意語調和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幾組有關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提問:你們知道照片上這們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

  (老師深情的說)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農歷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后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于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二、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

  2、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系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除此之個,<<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離騷的含義

  關于<<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后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三、誦讀課文

  1、錄音機或老師范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根據課文注釋自己翻譯課文。

  《離騷》教案 12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2、了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學習、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4、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和重讀。

  教學重點、難點

  1、賦和比的寫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誦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題

  《離騷》代表了楚辭的最高成就,它不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時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長篇抒情詩。"離"--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從中節選出來的。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放錄音,掃除文字障礙。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對照課文注解弄清文章內容,并進一步強化生難字(教師巡回指導)。

  (3)學生就疑難字、詞、句提問。

  (4)課堂訓練。

  A、區別下列各組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艱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長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 兮

  竟周容以為度

  固 固時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長余佩之陸離。

  (5)課文總理。

  全詩工13節,26句。前7節自述遭貶的政治原因,后6節抒發不變初衷之決心。

  (6)放錄音,指導朗讀、背誦。

  2、布置作業:背誦課文

  一、檢查背誦

  二、具體研習課文

  1、討論詩人追求的理想

  明確:總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賢能,楚國能繁榮富強。具體表現:(1)熱愛祖國、憂國憂民。 (2)堅持正義,堅持真理,不同流合污。(3)加強自身修養,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習1~7節

  (1)這一層作者自述遭貶的政治原因,請同學們找出自己的話概括遭貶原因。

  (2)面對遭貶,屈原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3、研習8~13節

  詩中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據此,有人認為:面對強大的敵人,屈原妥協了。請同學們朗讀后討論。

  三、欣賞品味

  1、品味賦的寫法

  本篇的賦既用于敘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實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如用于敘事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寫法

  本文用花草禽鳥來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還用打比方來說理。如用"鳥之不群兮"來說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比喻君子與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規矩而改錯"比喻"黨人"破壞法制。

  四、布置作業

  課后討論:屈原的精神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他的精神影響到哪些后來人?你怎樣看待這種精神?請將你的看法寫成短文

【《離騷》教案】相關文章:

《離騷》教案10-21

離騷 教案08-07

《離騷》教案08-17

《離騷》經典教案10-24

離騷優秀教案10-05

《離騷》備課教案07-28

離騷教案免費09-01

離騷節選教案08-17

離騷免費教案08-09

《離騷》備課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