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教案模板(通用13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離騷》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離騷》教案 1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并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4、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征。
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
1、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騏驥 申椒 昌被 憚 踵 荃 謇 羌
2、朗讀課文,注意語調和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幾組有關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提問:你們知道照片上這們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
(老師深情的說)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農歷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后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于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二、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
2、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系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除此之個,<<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離騷的含義
關于<<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后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三、誦讀課文
1、錄音機或老師范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根據課文注釋自己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任務:初步感知,疏通字詞
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一、抽生翻譯課文
二、字詞小結
1、實詞
苗裔:后代子孫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狀 搴:攀、折 騏驥:駿馬 申椒:申地產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 憚:害怕 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腳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忠貞的樣子 羌: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修: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關于軍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導,向導
正:通證,作證,為證
4、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余曰靈均 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 介詞結構后置
三、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節選部分,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敘身世;自敘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這三層中,很好地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第三課時
任務:分析<<離騷>>內容及寫作特色
一、想像練習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和風度?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麗的華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句)
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句)
嫉惡如仇,鄙視小人(唯句)
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句)
二、問題探討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三、揣摩探究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眾芳,椒、桂、蕙、 比喻群賢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請舉例說明。
對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
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四、品讀鑒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么感受?
明確:(1)汲取了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兼有雜言,加之以對偶修辭,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2)大量運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婉轉動人。
2、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能體現屈原精神品質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1)比喻手法的運用。
(2)對偶句式的運用。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其具體體現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心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五、研究性學習
面對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
請大家寫一篇500字以上的論文,闡明自己的觀點.
六、板書設計
出身 楚懷王同宗
內美 興盛 楚王
《離騷》教案 2
▲ 知能目標
1.體會詩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運用的效果。
2.了解《離騷》的語言風格和結構,理解節選部分的主旨。
3.感受《離騷》的浪漫主義色彩。
▲ 情感目標
1.感受詩人在述懷反省中表現出的高尚情操和愛國情懷,化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詩人行為高尚、品格圣潔、憂國憂民的完美形象。
▲ 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運用形象的比喻、瑰麗的想象、絢爛的文采表達詩人熾熱的感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現和詩人謳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詞句的理解。
●刷新知識庫存
1.關于《詩經》
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則,字靈均,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最偉大的愛國詩人,楚辭詩體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有深遠的影響。
2.關于《離騷》
楚懷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漢北。此間創作了《離騷》。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373句,2490字,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表達了作者鼎革圖治的政治抱負和同腐朽勢力作斗爭的堅強意志,抒發了熱愛祖國的熾烈感情,是我國浪漫主義長詩的鼻祖。
3.關于楚辭與《楚辭》
楚辭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戰國時期的一批楚國作家在學習楚國民歌基礎上,創造、發展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地,故謂之楚辭的一種詩歌形式。《楚辭》則是由西漢劉向編輯的屈原、宋玉等楚國作家作品的總集名。
4.關于離騷的`含義
關于《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庫》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5.字形辨析
謇:謇謇 陬:孟陬 毗:毗鄰 攝:攝像
搴:搴阰 輒:動輒得咎 阰:搴阰 懾:懾服
●探究互動平臺
1.節選部分的主旨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節選部分通過詩人自述生平和身世,表達了詩人的憂傷心事和對故國民生無限熱愛的深情,反映了詩人堅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純潔德行和政治理想,對腐惡勢力決不妥協的戰斗精神。詩人的這種品質和精神,來源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可貴的。但是,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詩人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這就注定了他的悲劇性的命運。因此,他在詩中盡管抒發了他追求美好理想,決不同流合污的熾熱情感,也夾雜著一種封建士大夫壯志未酬的哀傷和孤獨傲岸、自命清高的感情。
2.本詩的結構思路如何?
※節選部分共十二節,可分為三段。前二節為第一段,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前一節自述家世、出生時辰,后一節言皇考為詩的主人公命名。顯示自己的高貴血統、優越感、責任感以及內在美質。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中間四節為第二段。詩人通過一些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的嘉德懿行。節末用比喻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強國的先驅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這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愿望與殘酷的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鋪墊。
《離騷》教案 3
【學習目標】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2.重點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3.學習理解本詩以比喻、象征為主的表現手法及所與作者理想的關系。
4.背誦全詩。
【學習重點難點】
1、通過鑒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3、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學法指導】
1.借助課文注釋和古漢語字典自主理解詩的大意,掌握重點詩句的翻譯及重點字詞的含義。
2.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跡及其對后世國民精神的影響;了解楚辭的特點及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3.有感情地朗誦全文,細心體會其節奏、韻律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朗誦、品悟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預習案
【預習指導】
1、走進新課:請大家猜一下這幅對聯和哪位歷史人物有關?
對聯:哀怨托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
孤忠報楚國,余風波及漢湘人。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離騷》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農歷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后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于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紀念對聯)
2、閱讀新課。反復朗讀課文,對照注解弄清句意。誦讀注意以下幾點: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3)注意處理聲音的高低、疾緩、強弱變化,體會其節奏、韻律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對特別難懂的句子,可參照注釋,在初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誦讀。
3、課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達怎樣的思想情感?
(2)《離騷》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3)《離騷》常運用哪些表現手法?
【知識鏈接】
關于屈原
下列這副對聯說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創作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亞、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二、關于“楚辭”
楚辭淵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楚辭”之名,首見于《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后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西漢末,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書名即題作《楚辭》。這是《詩經》以后,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另外,由于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
西漢劉向將部分“楚辭”體的作品編輯成書,名“楚辭”。《楚辭》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詩歌作品集。
三、關于《離騷》
文征明手書
《離騷》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詩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國古代最為宏偉的抒情詩篇。其寫作年代,或以為在懷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為在頃襄王時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離騷》的題旨,司馬遷解釋為“離憂”,意思尚不夠明白;班固進而釋“離”為“罹”,以“離騷”為“遭憂作辭”;王逸則說:“離,別也;騷,愁也。”把“離騷”釋為離別的憂愁。二說均可通。
盡管對《離騷》的寫作年代和題旨有不同說法,一時難下定論,但仍可這樣明確地概括: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嚴重挫折以后,面臨個人的厄運與國家的厄運,對于過去和未來的思考,是一個崇高而痛苦的靈魂的自傳。
《離騷》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輝異彩。詩人以熾烈的情感、堅定的意志,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對屈原所說的“美政”,如果冷靜地看,我們只能說這是超越現實的理想。詩人所服膺的“三王”之政,“堯舜”之治,實際是儒家虛構的產物;他一再提出的以民為本、修明法度、舉賢授能等政治主張,在春秋戰國時代作為一般原則雖然已經得到普遍贊同,但在實際統治中,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實行。而屈原卻始終要求以他理想中的“美政”改造楚國,并以此照出楚國政治的黑暗,批判楚國君臣的昏庸和貪鄙。當認識到“美政”不可能實現時,他寧可懷抱這理想而死,我們決沒有理由指責屈原“偏激”,指責他的理想“不切實際”。因為理想本身是照耀人類前進的光芒;為理想而奮斗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得以擺脫平庸茍生的偉大精神。
如果說屈原在政治上受儒家學說影響較多,那么他的強烈的自我意識,在孤立的處境中堅持真理、勇于斗爭的精神,卻與提倡“中庸”的儒家文化截然不同。我們知道,屈原雖然由于政治的原因而被放逐,但直接的理由卻是骯臟的“讒言”。這意味著他所屬的社會群體對他的人格作出否定。然而詩人堅信自己掌握著真理,擁有美好的品格。一部《離騷》中,通過大量的關于美人、香草等富于象征意義的辭藻鋪陳,通過上天下地驅使神靈的輝煌奇幻的場面,通過反復表述自己的心跡,重建了崇高的詩人自我形象。另一方面,當詩人意識到他和自己所屬的群體——楚國貴族集團——完全處于對立狀態時,不僅沒有恐懼感,反而產生了一種自豪感。
《離騷》的內容與藝術成就:本文節選自《離騷》,《離騷》的前一部分追憶往事,偏重于敘寫現實;后兩部分探求未來,偏重于馳騁想象,最后回到現實,結束全篇。詩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并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離騷》既植根于現實,又富于幻想色彩。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并采取鋪陳描敘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杰作,為后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探究案
一、品讀全文,要求讀準字音,看準字形
(A級)
修姱()羈()謇()
誶()攬茝()諑()
偭()溘()詬()
椒()岌()糅()
昭()彌()朕()
規矩()蕙纕()侘傺()
二、整體把握課文結構,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思路。《離騷》集中反映了屈原的愛國思想感情,表達了舉賢授能、修明法度以統一中國的進步政治思想,以及獻身祖國的愛國感情,體現了決不茍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輝峻潔的偉大人格。全詩共93節,課文節選的是第20節至第32節,共13節,52句。
課文內容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7節)自述遭貶原因,表示決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這就是司馬遷所稱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節)表現詩人保持美好品質的愿望。這六節從反省、檢查自己的行為,反省明志,以退為進、斗志彌堅,更表現出詩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2、重、難點解決過程
(學習1-7節)
A、要求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B、提問:第一節中,詩人“太息”“掩涕”,為什么?這一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
C、提問: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羈鞿兮”,卻為什么“謇朝誶而夕替”?有哪三個原因?
明確:
D、屈原怎么對待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用詩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態度?表現了他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
3、背誦課文第一部分
三、第二部分(8-13節)表現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賢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抒發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感情,表現追求美德,即使體解也不變的高尚德操。
1、第八節,以行路為喻,反省自己是否沒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遠返回原路。(用原詩句填空)
順著這條思路,檢查自己的進退、制衣、佩飾。檢查的結果是“”,“”,衣飾“”,意志、信仰“。”反省明志,斗志彌堅。所以應該明白,所謂反省檢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帶有假設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種自我反省,反省的是當初不該輕易出仕,且無法行其道,正是有了這種自己反省,才更堅信自己的追求是無悔的,才更堅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這六節以退為進,更表現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愛國情懷。
所以說前七節述懷明志是“進”,后六節反省自身,也是“進”,是以退為進,是一種內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進”,因而也就更顯堅定無悔。
在對詩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繼續深入,鑒賞詩中蘊涵的人格美,達到沿情尋志的目的。在司馬遷寫的《屈原列傳》中,屈原“入則與王圖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有這樣的才華,不被楚懷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為什么選擇汨羅江作為他的歸宿?
3、應注意的詞語和讀音:“相”:xiang,觀察,選擇。“朕”: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個普通的人稱代詞,誰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為皇帝自稱的專用詞。“步”:使……步行。“皋”:gāo,水邊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寫作“本”,“離尤”:“離”同“罹”,遭受;尤,過失;
離尤:獲罪,遭受指責。“初服”:意含雙關,字面意為:從前所穿的衣服,實際指原來的志向,志趣,夙志。“進”:指從政,“退”指辭官致仕。“信”:副詞,確實。“高”“長”:動詞,加高,加長。“佩之陸離”:陸離,單純詞,修長貌。“之”:定語后置的標志,即“陸離之佩”。“章”:通“彰”。“懲”:挫敗。
4、《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杰作,想象瑰麗、奇特,運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節奏鮮明,富有感染力。
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移情”技法的運用,后六節最為明顯。也就是說在這里實現了“我”與“物”的同化,作者對那些美好事物“蘭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陸離之佩”繽紛的“繁飾”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觀的欣賞上而是把自己的愛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內心就活動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過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們就可以體會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說此時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經變成了那一個個美好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5、小結:忠怨之情是長詩《離騷》的一條主線,而從全詩結構上看,則可以分為兩大層次,即從開篇到“豈余心之可懲”,可以視為詩篇的前半部分,這一部分主要寫詩人矢志報國,高潔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現了抒情主人公與楚國黑暗現實的沖突;從女媭的責難至篇末,則主要寫詩人遭到迫害以后,繼續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動起來的內心沖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擇。從藝術手法來說,前半部分雖然也有藝術夸張,并運用了許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詩人現實生活的經歷,是實寫;而后半部分,則主要把熾烈的感情化為超現實的想像,表現了詩人的心路歷程,表現了一個苦悶的靈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虛寫。
《離騷》教案 4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楚辭”這種詩歌樣式及屈原與楚辭的關系。
2.體會騷體詩的節奏。
3.了解《離騷》所體現的積極浪漫主義創作精神。
4.理解并背誦課文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借助注釋,較為準確的理解課文。
2.能夠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培養初步鑒賞《離騷》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通過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鑒賞《離騷》優美的詩句,感受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重點、難點】
《離騷》是我國詩歌史上首次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抒情詩。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構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鑒當時南方楚國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運用比喻,難字較多,意思也較艱深,極大地增加了理解詩歌的難度。因此,疏通詩句,準確誦讀,把握詩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解決辦法】
1.疏通詩句,反復誦讀,體悟情感。
2.鑒賞詩歌是藝術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學習屈原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學生活動】
1.第一課時,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詩句,反復誦讀,熟悉騷體的體例。
2.第二課時,鑒賞詩歌是藝術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預習
借助注釋,讀準字音,盡量疏通詩句。
二、導入
我國文學“風騷”并舉。
風:《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源頭,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國風”,簡稱“風”;
騷:《楚辭》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源頭,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離騷》,簡稱“騷”。
簡介屈原、《楚辭》與《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相傳是現在湖北秭歸縣人。年輕時輔助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間大夫。主張變法圖強,革新政治;東方聯合齊國,西方抗擊強秦。后來因有人挑撥而被懷王疏遠。楚頃襄王時進一步受到排擠,被長期流放在沅湘一帶。秦國攻占楚國首都郢之后,他悲憤絕望,相傳于公元前278年舊歷五月初五抱石跳進汩羅江中。這一天就成為后世紀念他的端午節。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因此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楚辭》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一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它既植根于現實,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不愧為我國最早的`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典范。
三、感知、理解課文
1.范讀——讓學生耳順
放課文朗讀磁帶或老師范讀,學生感受,正音。
2.誦讀——讓學生口順
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情感和節奏,逐步積淀語感。
3.解難、疏通
這首詩古奧難懂,應當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然后再欣賞詩句。課文注釋較為詳細,而且句句有翻譯,這對學生讀懂詩作是一大幫助。但學生在自習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可以提出討論,老師作一些點撥。
4.整體理解課文
據王泗原校釋本,《離騷》有372句,分93節,共2464字。這里節選的是《離騷》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習慣,《離騷》以節論,每四句一韻節,課文前44句為前11節,最后兩句“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歷來被認為后人添加的。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帝高陽”到“曰靈均”)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前一節(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時辰,后一節言皇考為詩主人公命名。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系,既表現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他貴族出身的優越感和責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為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為這正是他高貴血統和得天獨厚的內在美質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第二部分(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時不我待,推廣開來,言及國家的命運,恐君王年老遲暮,表達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進而提出“撫壯”“棄穢”和任用賢才的政治主張。節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強國的先驅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詩人有著美好的品德,又積極進取,而且胸懷大志,愿為國家效力,按理應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這就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愿望與殘酷的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鋪墊。
第三部分(從“昔三后”到“而改路”)。詩人先回顧歷史上興衰成敗的教訓(前八句),而后聯系楚國的黑暗現實,反復申訴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慘遭遇(后十四句)。詩人贊頌先古三王和堯舜時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種賢才,表達了他舉賢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時痛斥桀紂,批判黨人群小,委婉地勸告懷王莫蹈昏君亡國的覆轍。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懷王卻被小人包圍,聽信讒言,致使詩人忠而被謗,信而見疑。他指天為證,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約失敗為喻,表達了變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發出對楚王昏庸無能、反復無常的痛心。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課外閱讀《離騷》的其他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齊讀課文。
二、鑒賞課文
引導學生欣賞:一是藝術手法,二是詩人的可感可觸的藝術形象,三是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在寫法上,以抒情為主,描寫和敘事為輔,但抒情又不空洞蒼白或吶喊狂叫,而是用美麗的想象和詩化的語言表現出豐富的內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黃昏婚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這里面有描寫,有敘事,但描寫和敘事的目的還是抒發感情,因而全詩的形象化特點非常鮮明。
三,另外,每兩句都有“兮”字做停頓,抒情性也非常鮮明。
2.分析詩中屈原形象
他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他身披香草鮮花,具有美麗的華彩。(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他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他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他嫉惡如仇,鄙視群小。(唯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他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3.欣賞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課文節選部分的詩句,突出表現丁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三、背誦前6節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字句含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讀之后,獲得了良好的語感再背誦。可以創設競賽氛圍,看誰背誦最快最好。
四、引申、拓展
1.賞析屈原名句,諸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2.屈原的地位和影響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創了詩人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創作的新時代。屈原以他愛祖國、愛人民的高貴品格,以他創作的光輝燦爛的詩篇,對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對我國文學優秀傳統的形成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我國文學史的發展上有著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為一個愛國者、愛國的詩人為后世所景仰的。漢初,遭遇與屈原相似的賈誼,他寫過一篇《吊屈原賦》,表示了對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馬遷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僅在《史記》中為屈原立傳,極力贊揚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記》的寫作。以后,屈原精神在許多作家身上得到進一步發揚,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為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權貴折腰,卻深深敬佩屈原。他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的憂國愛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繼承者。他的詩歌也努力向屈原學習,所以他說:“窮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從古至今,在我國還有不少詩人在民族危亡時期寫下激昂慷慨的愛國詩篇,現在仍感召著一代又一代。
屈原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從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詩的格調,吸收民間形式,特別是楚聲形式,創造了一種句式參差靈活的新體裁,是詩歌形體的——次解放。在文學創作上,他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把原來的比興材料,如草木、魚蟲、鳥獸和風云雷電都賦予了生命,讓它們活動,甚至讓它們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詩人的思想感情。這些對我國古代文學影響極大。如張衡《四愁詩》、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還有屈原所運用的大膽幻想和夸張的手法,對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像李白就認真學習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辭的精神,因此在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的詩歌創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義詩人李賀所受屈原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
《詩經》和《楚辭》所開辟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二千年來一直為我國優秀的作家所繼承和發揚。
3.研究性學習選題設計——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綜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應從古今文獻資料的記敘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尋蹤訪幽、探情究事。
《離騷》教案 5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跡及主要作品;了解《離騷》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技能目標
了解“騷體詩”的主要特點,理解《離騷》中對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誦部分章節內容。
3.情感目標
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詩中展現出來的滿腔愛國熱情。
走向高考
識記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學習運用對比、比喻等手法。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鑒賞重要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
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具準備
多媒體、幻燈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影片《屈原》的幾組鏡頭: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題歌曲。
提問:你們知道屏幕上這位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端午節時
民間有一個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放出粽子,賽龍舟圖畫)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關于作者及《離騷》
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及有關工具書介紹屈原,教師予以補充,多媒體出示有關屈原的鏡頭及生平簡介。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明忠貞愛國之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本文選自《楚辭》。(投影)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因此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離騷》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那么“離騷”是什么意思呢?離通“罹”,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
2.整體感知
⑴誦讀課文
①放錄音或教師范讀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②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指正讀音及節奏。
③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一般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④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語氣。
提示:“兮”字,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齊讀時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⑵疏通詩句,初步感知。(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并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邊讀邊歸納,教師巡視作必要點撥,解答學生的疑問。)
⑶質疑釋疑(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把不理解的地方寫到紙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師可讓其他學生一起討論,如若較難,則由教師分析。)
①重要詞語(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孫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
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嶺上騏驥(qíjì)駿馬申椒(jiāo)申地產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亂不羈
憚(dān):害怕捷徑: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腳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懷王謇謇(jiǎn):忠貞的樣子
羌(qiāng)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靈修: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②通假字
肇錫余以嘉名:錫通“賜”賜給
來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導”向導
指九天以為正兮:正通“證”
③同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名詞用作動詞命名
字余田靈均。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全句譯為,只怕年歲不等待我。
⑷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
節選部分,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操,
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研讀探究
⑴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可先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然后再用課文中的詩句來說)
明確: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尋道夫先路也”,詩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潔的品質,詩歌從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開始,詩人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說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貴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對楚國的興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記敘自己降生在一個祥瑞的時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賜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強調自己稟賦卓異不凡。在此基礎上,詩人進一步敘述自己及時修身,培養高尚的品德,鍛煉出眾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獻身君國,令楚國振興,使楚王成為“三后”和“堯舜”一樣的圣明君主。總之.詩人自我的形象,代表著美好和正義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張,能夠把楚國引向康莊大道。
⑵《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可抒難抒之情。
例:“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這兩句詩借用對柳絮與桃花的描寫,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及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痛苦和愁悶。
請找出相關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學生小組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
“恐美人之遲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懷王“固眾芳人之所在”一句中“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對君王的忠誠,對古代君王舉用群賢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潔情操,希望君王能夠拋棄穢政,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像古代賢明君主那樣,以社稷為重,舉用群賢,了解自己的憂國憂民的良苦用心。
⑶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請舉例說明。
明確:
還使用對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舉用群賢“遵道而得路”與昏庸君王狂亂不羈“路幽昧以險隘”形成對比,以此告誡楚王要任人唯賢:“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形成對此,表達自己九死不悔,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4.品讀鑒賞
⑴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么感受?
明確:
①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回蕩頓挫,婉轉動人。
⑵齊讀全文,找出文中能體現屈原高貴品質的詩句,并摘抄。
明確: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指九天以為正兮,夫維靈修之故也”——忠君報國,雖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堅持真理,永不言棄。
這些感天動地的詩句,令我們感受到詩人高貴的品質,寧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馬遷所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而從此,一種永世不曾泯滅的信念——對真理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一種千古不變的情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鄉土的依戀,深探注入到中華文化中來,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
⑶分析特色:談談你對《離騷》藝術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詩人盡情地發揮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而其偉大的人格,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們展示了詩人的堅貞不屈的精神。
②比興手法的運用。依詩取興,引類比喻”《詩經》中的比興傳統在《離騷》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以比喻最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懷王,用“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把比興與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征意義。
③對偶句式的運用。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屈原對南方民歌的吸取和發展,在詩中大量錘煉的對偶句,是對詩歌語言發展的重大貢獻,對后來的詩賦詞曲等各種文學樣式的語言運用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5.探究閱讀
⑴(多媒體課件播放屈原行吟澤畔、抱石投江的鏡頭)面對屈原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可在班內展開辯論,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
不贊同: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并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為那個時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貴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關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賞識并支持下才能實現,他的高潔的節操只有君王幫他力排眾議時才能保持,當君王不賞識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撐他的柱石,若不想改節,不想改變自己,那么,他只有走這一條路。我想屈原走向這條不歸路是無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⑵學習這篇文章,你有哪些啟發?(言之有理即可)
觀點:
①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為崇高遠大的理想而奮斗,決不能動搖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但為了追求真理,應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③在污濁的環境中,應保持自己的高潔品質。要熱愛祖國。
⑶屈原的偉大人格和愛國精神為后人所傳頌。課后搜集有關屈原的對聯、詩歌或評論,寫一篇評價屈原的文章。(請學生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
教學反思: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同學們了解了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跡及主要作品;了解《離騷》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騷體詩”的主要特點,理解《離騷》中對比、象征手法的作用;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詩中展現出來的滿腔愛國熱情。學生對虛詞及文言句式的把握較難。
《離騷》教案 6
學習要點
充分體會積極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
學習比喻、對偶等手法的運用及詩歌所營造的意境。
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討論題1:《離騷》雖以抒情為主,也不乏生動的比喻及對偶,從文中找出一二處并談談這些詩句對營造意境的作用。
應該說,本文所用比喻及對偶較多。
如:“既替余以蕙鑲兮,又申之以攬茝”,又如“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這些比喻及對偶的詩句,
討論題2,有人認為直接抒情的詩句,只有“意”而無“境”,你是怎么認為的?請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詩句,談談你的看法。
應該說這種認為是不夠正確的,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為此態也”等,這些詩句決非有“意”無“境”,因為
思考題
《離騷》是“楚辭”的代表,讀了課文你能否概括“楚辭”的.體裁特點?它與《詩經》在表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討論題3、詩中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命運?
討論題4、詩中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品格?
(使用原文詩句填空)
(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污)
(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三、悟理探究,主題性研究課題:文學即人學。學完本文后,你認為在商品經濟的今天,學習屈原的為人處世是智還是愚?
答:
訓練案
一、課文閱讀訓練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①偭( )規矩而改錯
②何圜( )之能周兮
③制芰( )荷以為衣
④高余冠之岌岌( )
2.下列句中加黑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高,加高。長,加長。“高”和“長”這里都作動詞。
B.“芳與澤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澤,污濁。昭質,即指詩人內懷的美德。虧,虧缺。
C.“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稱。復路,返回原路。之,這里無意義。
D.“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雖,即使。懲,懲罰。
3.對句中加黑詞的解釋錯誤的項是( )
A.背繩墨(喻準繩)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無意義)亦已(罷了)。
C.屈心而抑(壓抑)志兮,忍尤(尤,罪過)攘(忍受)詬(恥辱)。
D.謇朝誶而夕替(貶黜),將往現乎四荒(四處荒涼、冷落)。
4.翻譯下列句子
①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譯文:
②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譯文:
③民生之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譯文:
二、基礎知識檢測
一、填空題
1.長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
4.制芰荷以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茍余情其信芳。
5.________________,長余佩之陸離。_______________,唯昭質其猶未虧。
6.民生各有所樂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其代表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離騷》全詩主要以主人公“余”的__________構成。它采用和__________手法。
9.“離騷”,按東漢班固的解釋,即的意思。
10.《楚辭》是由__________(朝代)代__________(姓名)所輯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后人仿寫的作品,因這些詩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名為“楚辭”。
三、選擇題
11.注音,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太息:嘆息。 謇:jiǎn
誶:suì,進諫
B.謠諑:zhú,造謠誹謗。
忳:tún,郁悶。?侘傺:chàjì
C.溘死:突然死亡。溘kè
鷙:兇猛的鳥。
D.蘭皋:gāo,有蘭草的水邊。
拓展延伸(高考鏈接)
1、山重水復疑無路,()。
〔〕。風一更,雪一更,〔〕,()。
2、問君能有幾多愁,()。
3、對酒當歌,()?何以解憂,()。
4.星垂平野闊,()。名豈文章著()。
5、少無世俗韻,()。誤落塵網中。()。曖曖遠人村,()。
6、明月松間照,()。
7、無邊落木蕭蕭下,()。萬里悲秋常作客,()。
8、大江東去,浪淘盡,()。
9、兩情若是久長時,()。
10、山重水復疑無路,()。
《離騷》教案 7
教學目標
1.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2.培養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教學重點
1.通過鑒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這副對聯說的是哪一位作家?——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這是詩人中的詩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王者歸來。今天我們來觸摸他的靈魂,《離騷》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誰來說一說屈原?
二.屈原及相關內容簡介
學生已預習了《新新學案》上關于屈原及作品的介紹,課堂上只讓學生根據預習情況來說。
1.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所以在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民間有粽子、賽龍舟的習俗。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哥白尼、英國沙 士比亞、意大利單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2.屈原作品
《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漁父》《招魂》等,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
3.風騷。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漢代以來,屈原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日漸崇高,影響愈加深遠。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偉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二是他用畢生心血寫成的20多首詩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王國維)
4.關于楚辭
“楚辭”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形式,亦稱“楚辭體”。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后人也有用“騷”指代楚辭的,故稱“騷體詩”。楚辭發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在語言形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語勢,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辭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創新和解放。
《楚辭》:西漢劉向編輯的收錄屈原等人詩歌的一本詩歌總集。
三.解題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詩全詩372句,分93節,共2464字。
四.誦讀
1、請大家朗讀這段用血淚寫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這首詩有什么特點?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楚辭體或叫騷體,兮就是一個標志,如去掉兮后再讀一遍(生讀)。“兮”使全詩一直在回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兮”字具有特別強烈的詠嘆表情色彩、構成詩歌節奏的能力,同時,“兮”字句作為一種文化存在,反映了荊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憤激情緒。“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虛詞所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從而構成一種獨特的意味。聞一多認為“兮確乎是詩歌的核心與原動力”。項羽是楚國的貴族,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樣是楚國的貴族《離騷》中屈原是怎樣的形象呢?
2、老師朗讀: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kuāzhuóchàchìjíguòmiǎn
修姱謠諑侘傺岌岌攘詬偭規矩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3、指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奏把握詩的節奏,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在反復誦讀中進一步理解
(1)把握詩的節奏
騷體詩的節奏要復雜一些,但仍有規律可循,這就是每個詩句都可以分成兩半,中間用虛詞連接,前一半占兩拍,后一半看起來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長音或停頓,其實也是兩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X虛詞XX(空拍或加語尾助詞),一般一句是三四個節拍。
下面試從課文中舉幾個例子,虛詞皆加括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離騷》本來是用楚地曲調吟誦的,音樂性很強,誦讀時首先要劃分好節奏。誦讀時,上分句末字“兮”,猶如現之“啊”,讀音要稍長,押韻的字要重讀,反復練習,直至口熟。
(2)體味詩的情感
朗讀時還要把握每一節的主旨,一節一節地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感情。
例如:第一部分第1節主要是說他因進諫而遭貶黜,接著就說到朝中小人如何誣蔑他,而君王卻執迷不悟,由此他想到當時政治上的壞風氣:投機取巧,不顧公理,造謠中傷,產生了孤獨感。但他決不同流合污,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終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結論,這種精神是極為感人的。
第二部分說既黜之后,該怎么辦?反省自己,是否沒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承著反省的思想,檢查自己的進退、制衣,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質及政治主張“茍余情其信芳”,“唯昭質其猶未虧”,信念更加堅定,為了尋求理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剛正不阿,一身正氣,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自我完善;堅持真理,獻身理想;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情感無不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爭。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4、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
五布置作業
1.詩人謳歌、追求的是怎樣的理想?(找出詩句,并稍加闡述)
2.你最喜愛哪些詩句?在這些詩中,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感情?對你有什么啟示?
附:板書設計
離騷
屈原
線索:誶替退往
內容:直言進諫替而不悔謹慎審度斗志彌堅
情感波瀾:跌宕起伏
《離騷》教案 8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疏通詩歌大意,感知課文內容,掌握《離騷》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梳理文章脈絡,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學習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難點: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一、課前預習
㈠知識鏈接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杰作。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作者主要是屈原,其次還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
離騷: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
㈡課前自測: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修姱、鞿羈、朝誶、蕙纕、攬茝、謠諑、偭規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鷙鳥、方圜、方枘、攘詬、蘭皋、芰荷、岌岌、雜糅
二、導入新課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始終像浪花一樣潔凈美麗;有一個名字,成就了楚地一條普通河流的萬古名聲;有一個名字,當粽葉的香氣飄溢在我們周圍的時候,驀然回首,他就站在我們身邊,這個名字就是——屈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屈原,走進《離騷》,去傾聽靈魂的絕唱!
《離騷》背景參考
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簡介】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原姓羋(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公元前340年誕生于秭歸三閭鄉樂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愿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于秦國。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現在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在流放期間,屈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據說就是因此而來的。
【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mǐ)姓;楚武王熊通之子瑕被封在屈地,屈原是他的后代以地名屈為氏,即羋姓屈氏,有別于國君一族羋姓熊氏。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境內)。這就是屈原的故鄉。
春秋初期,約公元前7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到戰國后期,一直處于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所以他和楚國的關系,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丐。屈原楚辭《九章·惜誦》:“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了。
【生平】
出生
屈原的出生日期,自古以來有很多人研究,一直到解放后考古文物的出土才定為公元前340年。研究屈原生辰,主要是根據《離騷》中的兩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認為攝提是指攝提格,太歲在寅曰攝提,這是以歲星所當的年次而言;朱熹則以為攝提是星名,這個攝提星隨斗柄以指十二辰,這里以攝提星所指的月份而言。據鄒漢勛、劉師培用殷歷和夏歷推算,定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陳玚用周歷推算定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
1976年陜西臨潼縣出土了一件利簋,器內有銘文4行,32字,記述了周武王伐紂的過程。湯炳正先生在經過認真考證后認為,利簋銘文歲鼎克三字中,歲指歲星,古人或稱攝提,今人稱為木星。鼎即貞,訓為當。克與辜同字,為月名,十一月為辜。歲貞克意為歲星正當十一月晨出東方,此系指木星的會合周期而言。這樣,利簋銘文珷征商,唯甲子朝,歲貞克,昏夙有商就與《史記》的正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的記載完全吻合。利簋銘文歲貞克,與《離騷》攝提貞于孟陬說的是同一范疇的問題,都是以歲星的運行標記年月。若按《離騷》為例,銘文可以引申為攝提貞于仲辜;若以銘文例之,《離騷》中的攝提貞于孟陬也可以簡化為歲貞陬。《離騷》中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兩句詩的`大意是:歲星恰恰出現于孟春正月的那個月、庚寅這一天我降生了。這里屈原雖然沒有正面記述誕生之年,但是凡夏歷正月歲星晨出東方,正標志著這一年必然是后世所謂太歲在寅之年。這就說明了王逸以攝提指木星所當年次之說的正確性,而朱熹關于攝提是指星名的說法是片面的。
天文學家根據漢簡《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和帛書《五星占》,計算出周顯王三年(公元前366年)正月,木星的位置恰恰是晨出東方,即所謂攝提格之年。以此為座標,再運用木星的會合周期和恒星周期的規律,并結合《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和《楚世家》中的歷史資料,可以推算出屈原的出生年月。從周顯王三年,木星經過兩個恒星周期即24年的運行,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正月又晨出于東方,這一年應當就是《離騷》攝提貞于孟陬的攝提格之年。又根據日本學者新城新藏的戰國長歷該年正月朔乙丑進行推算,這一年的正月二十六日恰恰是庚寅日。因此屈原應當是出生于公元前342年夏歷正月二十六日,亦即楚宣王二十八年乙卯,夏歷正月二十六日庚寅。
湖北云夢出土的秦簡《日書》也稱庚寅日出生的男子為貴。云夢本為秦地,據學者研究,云夢秦墓墓主喜為入秦之楚國遺民,因此,《日書》名為秦簡,實則反映了楚人的宗教意識,這符合屈原的自述。
取名
屈原在《離騷》中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這四句是說:父親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于天,養物均調者,莫神于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屈原的生辰名字被解釋為符合《史記》中所說“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統。
經歷
屈原的事跡,主要見載于司馬遷的《史記》。根據《離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誕生于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
從屈原的作品中看,他做為貴族參與了楚國的巫術活動。考古文獻表明,楚國上層貴族信巫成風。學者稱:“將江陵楚墓竹簡所載諸神和《楚辭·九歌》祭祀的神靈進行對應比較,可以發現竹簡所載的神與《九歌》所描寫的神都是相互配套的,各自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系列,這進一步為人們了解屈原當年從事巫術活動的具體內容提供了旁證材料。”
屈原生活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后,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于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然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后,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茍安。由于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并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著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愛戀故土,于悲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這一天很近的一個日子。五月初五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后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論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
《離騷》教案 9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和忠君愛國思想。
2、理清〈離騷〉的思路,理解節選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義手法傳統的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運用的效果
重點:
1、理清〈離騷〉的思路,理解節選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和忠君愛國思想。
難點:
理解詩歌中意象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一單元學習詩歌,是按照時代的先后順序安排的。《詩經》和《離騷》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的兩大源頭。是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可與日月爭輝。
二、屈原及背景介紹
忠君愛國詩人
希望輔佐明君,致君堯舜,對內制定法令,對外接待賓客。推舉有賢能的人,結果觸犯貴族的`利益,鄭袖等人在懷王面前讒言,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最后楚國滅亡,投汨羅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矣。”——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三、解題
離騷:遭遇憂愁。思考可能些什么?
憂愁
節操
四、具體分析課文;
問題一:憂愁的是什么?
憂愁(民生之多艱)
(皇帝昏庸,賢愚不分)
(小人離間)
問題二:面對這樣的現實,它是什么樣的節操呢?
節操(寧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為此態兮)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以死明志
(退修吾初服)修身養性
(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獨好修以為常)潔身自好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其與心之可懲)至死不渝
五、總結屈原:
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與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潔身自好的人。
六、作業:
1、熟讀并背誦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離騷》教案 10
【教學目標】理解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與共同探討相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內容、步驟】
一、導引:
請大家猜一下這幅對聯和哪個人物有關?
對聯:哀怨托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
孤忠報楚國,余風波及漢湘人。(屈原)
二、作者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
屈原出身楚國貴族,任楚國三閭大夫,位尊貴顯。在矛盾的旋渦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說話或是少說話就行了。他在遭受楚懷王猜忌的情況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愛國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國”之命運,不一定有“君”的權威;他實在是因為看到了楚國人民的苦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而并不在意楚王愛不愛他。這些是“民為貴,社稷次,君為輕”的思想在他行為原則中的體現。以楚王為代表的“國”不愛他,并不妨礙他的愛民和愛國……
三、《離騷》簡介:
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四百多字。《離騷》用第一人稱和浪漫主義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個高大的神話式的藝術形象“吾”――“靈均”。《離騷》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寫照……對“離騷”二字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里說:“離騷者,猶離憂也。”東漢班固的《離騷贊序》說:“離,猶遭也;騷,愁也。”東漢王逸的《離騷經序》說:“離,別也;騷,愁也。”教科書節選的是第一部分。作品表現了詩人崇仰真理,矢志報國的高尚品格,同時表現出他憂國民憂民的思想同楚國黑暗政治之間的矛盾。
四、布置學生結合文下注釋將原詩譯成現代文。
參考:
我本是古帝高陽氏的后裔,號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親。|寅年正當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間|先父觀察測度我初生的時節,一開始就賜給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著正則,替我取下的別號叫著靈均|我既有眾多的內在美質,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身上,把秋蘭聯成飾物掛在身邊|我自念光陰如流水逝去,憂心歲月不會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蘭,晚入洲澤采摘宿莽|時光飛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遞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時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為什么不把握年歲壯盛的時機,丟棄穢惡的行徑,為什么不改變這不善的法度|我駕著駿馬正要打算去奔馳,你隨我來吧,我當為君在前面帶路。
五、問題探討:
1、概括1--4句詩的大意。
寫屈原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詩人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貴呢?
是說明自己與楚王是同宗,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3、為什么要寫降生時刻的不平凡?
意在標明降生在這一時刻,“生的偉大”,像是負有上蒼的使命來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4、5-8句寫了什么?
介紹自己美好的名字。
5、為什么要寫這些?
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莊重與自愛。
*小結: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這都是上天與先人賜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則是因為自己注重修養。
6、看9-12句寫了什么?
寫自己強調自己才能修養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學習。
7、從介紹出身的高貴到宣揚自己的“內美”和“修能”體現了什么?
體現了詩人對人格的追求、對自我價值的發現。
8、13-20句寫了什么?
寫了詩人的焦慮。
9、有哪些焦慮?
對一心報國的屈原而言,最擔心的是時光如流水逝去,而沒有機會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獻給楚國。|詩人擔心雖懷有一腔熱忱,無奈“美人”不識。
10、看最后4句寫了什么?
寫詩人善意的勸告和昂揚的呼喊。他勸告“棄穢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詩人寫這些表明了什么?
前兩句表明身處逆境仍心存祖國,有拯救國家的赤子之心。后兩句表明他當仁不讓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頂天立地的人。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意味著人的覺醒。
* 小結:在漫長的專制時代,如果沒有屈原這類人物,中國的歷史將更加黑暗。
*大結:從節選的這部分詩中,我們即可以看出屈原時代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雖然當時的世界黑暗籠罩,詩人卻總是掏出燃燒的心舉過頭頂,拆下肋骨當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運,詩人也總是堅持真理,崇尚高潔,高擎愛國主義之纛,甘做時代的引領人。從這種意義上講,詩人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光輝榜樣。
六、拓展討論:
以屈原的顯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樣的壓迫和圍攻下可以另有所圖,就如現代社會常說的“人才流動”,況且在他的時代,蘇秦、張儀、吳起、韓非等等,都是在離開故土之后有所作為的,成為“名人”的,屈原為什么那樣的執著?請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注意:積極發動學生進行討論,學生能自圓其說即可。
七、補充背誦的名句。
1、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3、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教案 11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2、對其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詩中所表現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教學重點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并朗讀和串講課文
2.理解詩中所表現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教學難點
對其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剛剛學習了《詩經》三首,從中感受到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例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現狀;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瑯瑯上口,又廣泛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等等。而今,我們將要學習的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詩作《離騷》,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與《詩經》相比,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有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離騷》之中。下面就讓我們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歸納這些變化、體會詩人的那種“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學習有關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前、課下、課后的提示、注釋、資料等文字。
設計三個問題幫助學生快速閱讀
1.詩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2.《離騷》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它與詩人的經歷有什么關系?
3.什么叫楚辭?
教師明確:
1.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作為當時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是負有內政、外交重任的。所謂“聯齊抗秦”的主張恰恰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就是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說的“美政”的具體含義。
2.抒寫詩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此詩的寫作時間又正是在詩人因受到讒言第一次被放逐,詩人是被迫遠離故土的,因此,其憂國憂民的思想隨處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辭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學樣式,是屈原、宋玉等詩人創造出的一種詩歌形式。尤其應注意到詩中所大量使用的虛詞“兮”,可視為一種重要的標志。這些詩歌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師補充介紹: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兩次罷官以及隨之而來的兩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放逐于漢北;第二次是在頃襄王時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選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詩,就是在這次流放中寫的。也正是在這次流放中,詩人自投汨羅江而亡的。
2.與《詩經》所體現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相比,《離騷》則是一篇具有積極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被視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而所謂浪漫主義的含義則是“它在反映現實上,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摘自《辭海·文學分冊》)。我們應在鑒賞《離騷》的過程中,好好體會一下這種創作風格的特點。
三、教師范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
1.學生注意給生字注音。
2.體會朗讀的技巧,如讀出分句的節拍,上分句末字“兮”讀音要稍長,壓韻的字要重讀等。
四、學生自讀全詩,重在掌握文字的讀音并搞懂其含義。
五、本詩在體裁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
A、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
B、全詩以四句為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回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兮”字具有特別強烈的詠嘆表情色彩、構成詩歌節奏的能力,同時,“兮”字句作為一種文化存在,反映了荊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憤激情緒。“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虛詞所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從而構成一種獨特的意味。聞一多認為“感嘆字確乎是歌的核心與原動力”,假如將“兮”字省去,將是一大損失,因為“損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兒”。如《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課文。
1、學生自學課文,小組互助解決難點,教師重點講解。
第二課時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
第一層,從開頭到“曰靈均”結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來歷。
第二層,到“來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的嘉德懿行。
第三層,到結尾。回顧歷史上興衰成敗的教訓,聯系楚國的黑暗現實,反復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慘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見課后練習二)
參考:屈原最經典的比喻,就是以香草美人自喻。看我們書上的注釋,用美人比擬他自己,香草,比喻他自己的才華。這個香草嘛,那就是化妝品或者首飾了。我們比如說,今天要是有誰把自己比喻成美女,你們會是什么感覺?
而且,屈原雖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點和后來的名士是很不一樣的。后來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說杜甫,三個月都不梳頭,他要是我這種平頭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頭,而且不剪頭啊。屈原不一樣,他是非常注重儀表和修飾的。他對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個失戀女子的口吻來描述,那是因為他對楚懷王的感情,已經超出了君臣之間的感情,他對鄭袖特別憎恨,那也是對一個情敵的憎恨。
三、談談你對屈原的評價。
參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 勉強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許可以這么說吧,兩個方面,一個是憂國,一個是自戀。
四、布置作業
1、復習本課的內容。
2、背誦。
《離騷》教案 12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2、了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學習、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4、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和重讀。
◆教學重點、難點
1、賦和比的寫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誦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
(解說;本文是一篇節奏感很強的古代抒情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時應以朗讀為主,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培養對古詩的感悟能力。在讀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引導,以完成教學目標。)
◆媒體設計
放錄音或配音朗讀。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題
《離騷》代表了楚辭的最高成就,它不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時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長篇抒情詩。"離"--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從中節選出來的。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放錄音,掃除文字障礙。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對照課文注解弄清文章內容,并進一步強化生難字(教師巡回指導)。
(3)學生就疑難字、詞、句提問。
(4)課堂訓練。
A、區別下列各組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艱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長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 兮
竟周容以為度
固 固時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長余佩之陸離。
(5)課文總理。
全詩工13節,26句。前7節自述遭貶的政治原因,后6節抒發不變初衷之決心。
(6)放錄音,指導朗讀、背誦。
2、布置作業:背誦課文
一、檢查背誦
二、具體研習課文
1、討論詩人追求的理想
明確:總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賢能,楚國能繁榮富強。具體表現:(1)熱愛祖國、憂國憂民。 (2)堅持正義,堅持真理,不同流合污。(3)加強自身修養,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習1~7節
(1)這一層作者自述遭貶的政治原因,請同學們找出自己的話概括遭貶原因。
(2)面對遭貶,屈原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3、研習8~13節
詩中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據此,有人認為:面對強大的.敵人,屈原妥協了。請同學們朗讀后討論。
三、欣賞品味
1、品味賦的寫法
本篇的賦既用于敘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實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如用于敘事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寫法
本文用花草禽鳥來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還用打比方來說理。如用"鳥之不群兮"來說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比喻君子與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規矩而改錯"比喻"黨人"破壞法制。
四、布置作業
課后討論:屈原的精神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他的精神影響到哪些后來人?你怎樣看待這種精神?請將你的看法寫成短文
《離騷》教案 13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辭體”的特點。
2、領會本文的藝術手法
3、體會詩人美好的品質和憂國情懷。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在反復吟誦中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思維發展與提升:整合新舊知識,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體系。
審美鑒賞與創造:結合本文的寫作手法,理解屈原的精神與理想。
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屈原憂國憂民、現身理想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鑒賞古詩的能力。
難點:領悟屈原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永久地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每年端午節,當我們在品嘗香噴噴的粽子的時候,競渡龍舟,其實是在紀念這位偉人,讓我們一起深情的呼喚這個名字——屈原。
二、寫作背景
原生活在時代大動蕩、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后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余勢力在諸侯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復雜斗爭。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冶,這觸犯了楚國貴族集團的利益,因此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屈原為之奤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于是,屈原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表達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三、作者介紹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后人稱為“詩魂”。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并稱“風騷”,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題目解說
《離騷》是《楚辭》中的經典作品,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由于《詩經》和《楚辭》分別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傳統的源頭,所以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指代《詩經》中的《國風》,用“騷”指代《楚辭》中的《離騷》。關于《離騷》篇名的含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釋為“離騷者,猶離憂也”,“離騷”就是遭遢憂愁。王逸在《離騷經序》中釋為“離,別也。騷,愁也”,即離別之憂愁。近代有學者認為,“離騷”即“勞商”之。
五、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立志
第二部分(第三段):述懷。
第三部分(第四段):反省。
六、全文分析
1.開篇講述了哪些內容?
開篇第一句,屈原自敘與楚王同宗,強調自己出身高貴。接下來,屈原再敘自己出生的大吉日子(楚人認為這天降生的人是貴人),表現出詩人的崇高理想。
2.“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這句話體現了詩人的哪些品質?
詩人既有“內美”(內在美德),又有“修能”(優良的才能),可見他品性高潔、才華出眾。這句話體現了詩人對美好的人格的追求以及對自身價值的發現
3.第2段中詩人是如何描繪自己的美好品質的?
詩人展開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離與白芷,又連綴秋蘭做成佩飾。詩人以“辟芷”“秋蘭”等美好的事物來象征自己的情感、美德、追求、斗志,讓讀者感受到了其高尚的情操。
4.第3段開頭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開頭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極度苦之情,“長”與“衰”折射出他蒼涼苦悶的心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5.面對自身的遭遇,詩人的心情如何?他對此遭遇持什么樣的態度?
“忳”和“郁邑”都是憂愁煩悶的意思,兩個詞連用,表現了詩人的憂愁之深。面對如此污濁、看不到希望的環境,詩人發出痛苦而無奈的浩嘆,表明了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6.“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這幾句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痛定思痛,詩人對此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懷疑“延佇”“步”“止息”等詞,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猶豫、彷徨、苦苦思索、執著追求理想的詩人形象。
7.“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幾句詩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
這幾句詩所表現出的詩人自勉之嚴、自決之勇,令人感慨萬分。詩人重申自己“好修”,“獨”字表現出詩人認定自己的原則是正確的,并甘愿為之付出的態度。詩人將構成自己心靈世界悲劇性沖突的兩個方面——理想與現實的對立、進取與退隱的對立,初步展現出來了。繼而,他又更加堅定地作出了選擇。
8.課文開篇自敘身世有什么作用?
開篇第一段,感情肅穆,含蘊深邃。詩人以十分莊重而矜持的口吻,自敘了高貴的出身、奇異的生日以及寄寓了父親莫大的期望的“美名”。他強調自己與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為他至死不能離開楚國埋下了伏筆。他自道奇異的生辰、美好的名宇,也是在表現他的蕁貴不凡和常高的理態。“正則”,正道直行,嚴于律己;“靈均”,賦良吾,公平均一。這是親人對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條。總之,這起給的一段,為詩人一生的自尊、自重、自愛定下了感情基調。
9.詩中描寫花草的用意是什么?
詩中描寫花草的詩句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等。這些詩句交代了詩人被疏離、貶黜的原國及被疏離、貶黜后的行為。詩人用芳香瑰麗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品德的崇高美好;在被疏離、貶黜后的惡劣處境中,詩人仍駕著馬車緩行在長著蘭草的水邊高地,疾馳到長著椒樹的山岡,依舊以荷葉、荷花為衣裳,表現了無論是“進”還是“退”,都要堅神清白的操守和報國的理想,九死無悔。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用“蕙”“藍”“蘭”“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華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芳香,更現了一種深遠的意境,這些生長在水邊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們引到奇麗的幻想世界。詩人用它們來象征自己高潔的品格,寫出了詩人高大、芳潔的形象。
10.怎樣理解本文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詩歌塑造了一個憂國憂民、正道直行、獻身理想的愛國詩人形象。
①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修明法度(“規矩”“蠅墨”),舉賢授能;第二,她關注民生,力主“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哀民生之多艱”),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堅持理想,義無反顧,卓絕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11.為什么說《離騷》是運用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佳作?
浪漫主義是文藝創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偏重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感情色彩濃厚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來塑造形象。
《離騷》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濫觴,詩人盡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如用”蕙”“茝””蘭”“椒””芰荷”“芙蓉”等香草鮮花來比喻自己高潔的品行。
作品把現實世界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這樣就更能突出屈原為追求理想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和堅貞不屈的精神。所以說《離騷》是運用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佳作。
七、中心思想
本詩中,詩人自敘身世,并講述自己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周圍小人的誹謗中傷,以致遭到貶黜的遭遇。全詩不僅表達了詩人對高潔人格的堅守,也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和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
八、寫作特點
1.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的修辭手法。
2.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
3.富有節奏感。
九、補充資料
騷體詩
騷體詩源于戰國時楚國,由屈原創立,是一種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的詩體。因其中屈原的《離騷》影響最大,后世稱這種詩體為“騷體”或“楚辭體”,稱這種詩體的詩歌為“騷體詩”,歷代文士多有仿作。西漢末年劉向編輯的《楚辭》中收錄了戰國時期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吸取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十、總結全文
課文節選的這部分敘述詩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顧自己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謠、中傷,處于被君主疏遠的困厄處境。詩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決絕態度,另一方面設想自己退隱后將更加努力地培養自己的美好德行。
布置作業
屈原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投江,你贊成他這一舉動嗎?談談你的看法。
課后訓練
作業
1.下列對文中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朕:古代帝王的自稱之詞
B.皇考:古人對亡父的尊稱
C.孟陬:指的就是孟春正月
D.靈修:在本文中指楚懷王
2.下列各句中,與“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點相同的是()
A.謇朝誶而夕替
B.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D.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3.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B.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C.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D.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4.下列各句中對文學常識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
B.《楚辭》是西漢末年的劉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輯錄成集的,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C.“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為“辭”“辭賦”等。
D.《離騷》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屈原創作。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問》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作皇帝的自稱。
2.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項均為賓語前置句。A項,被動句;C項,定語后置句;D項,被動句。
3.答案:C
解析:A項,“錯”同“措”;B項,“章”同“彰”;D項,“離”同“罹”。
4.答案:D
解析:《離騷》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政治抒情詩。
【《離騷》教案】相關文章:
《離騷》教案10-21
《離騷》經典教案10-24
離騷 教案08-07
《離騷》教案08-17
離騷教案模板08-14
離騷優秀教案08-26
離騷優秀教案10-05
人教版離騷教案07-22
離騷課文的教案06-14
離騷教案及賞析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