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離騷》的教材與課例分析
教材分析
《離騷》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的第二單元第二課,屈原借《離騷》痛斥楚懷王的腐敗荒淫、聽信讒言,眾臣嫉妒誹謗、擾亂朝政,整個世俗的投機取巧、阿諛奉承,表達詩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無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滅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仍然砥礪心志、潔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與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整篇課文充滿了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色彩,作者極盡鋪成之能事,描繪了一個極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環往復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
《離騷》緊接《〈詩經〉兩首》之后,編寫者意在強調作為《楚辭》的代表作《離騷》在藝術審美上與《詩經》的差別,以及二者在中國文學史上無法逾越的地位。《離騷》與《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濫觴,就像中國文學天空中的雙子星座,閃耀著亙古不變的藝術光芒。二者在各版本教材的選文中互伴而生。而第二單元的另外一篇課文《孔雀東南飛》作為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與《詩經》和《離騷》在對詩歌的嘗試與創新方面有著相同的地位和作用,他們同為后世詩歌典范的偉大作品。《離騷》與《詩經》雖然在文學史上處于比肩地位,但是二者在具體的藝術審美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就內容方面,《詩經》的涉獵面很廣,所反映的是各階層的人,特別是平民真實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辭》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達的多為士大夫階層對現實的情感流露,多為抒情言志,《離騷》就是屈原遭貶之后內心苦悶之情的流露;在藝術風格上,《詩經》作為“平民文學”,無論記敘、抒情、寫物都是以平淡、自然、質樸為美,而《楚辭》作為具體文人所作,極盡文采之能事,想象豐富、意蘊深遠。在表現手法上,《楚辭》繼承了詩經的賦比興,但在此基礎上做了重大突破,《楚辭》作家們寄情于物,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為一體,創造出許多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如《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而《孔雀東南飛》繼承了《詩經》的淳樸記敘風格與《楚辭》的鋪張手法和浪漫意蘊,在中國文學史上亦占據著一席之地。
《離騷》被選入多家語文教材,由于詩歌較長,各版本教材的選文各有差異,但是共同折射出的獨特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價值卻是一致的。“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屈原獨創的“離騷世界”是教學的抓手,而這個藝術世界中,詩歌通過賦比興手法形成的語言的浪漫美與極具象征意味的意象美,以及滲透其中的詩人的悲劇美與崇高美,則是語文教師所著力傳達給學生的重要而獨特的藝術價值。由于《離騷》多在高中低年級開設,加上文字障礙較多,學生會有畏難情緒,因此,教師應多講授文言字詞,破解閱讀障礙,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大意,在此基礎上,方可引領學生進入情感體悟階段。因此,在教學課時的安排以及具體的教學程序設計、教學方法的安排以及作業的布置上都要循序漸,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與接受程度,使學生真正走進“離騷世界”,感悟其超凡的藝術魅力。
根據教學任務,《離騷》的教學課時應以兩個課時為宜。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感受《離騷》的審美世界,培養學生對詩歌語言的鑒賞能力以及學生情感的熏陶上;引導學生通過領會詩歌的“香草美人”比興手法感受詩人的思想意蘊是教學的難點。在教學目標上,應圍繞《離騷》的字詞句解析、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以及屈原命運的悲劇性與崇高性展開。
第一課時應完成課文的思想目標和知識目標。思想目標上,應引導學生理解《離騷》的思想內容,領會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崇高意志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知識目標上,應首先讓學生對屈原生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過對《離騷》寫作背景的觀照為理解課文內容打好基礎;其次,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楚辭”,文中涉及到大量難讀、晦澀的字詞,造成學生梳理課文大意的障礙,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放膽朗讀,進行適宜的指導,打破學生畏難情緒,消除文字上的陌生感和閱讀障礙,還要在課文的字面解釋上多下功夫,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中的虛詞和實詞,再循序漸進地梳理出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體會“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以及詩人借此傳達的思想感情。
以上的教學目標適宜在第一課時完成,意在使學生消除對《離騷》的陌生感與畏難感,對《離騷》形成整體的感悟,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和動情點,為第二課時的深入探索“離騷世界”的美打下知識與能力的堅實基礎。
對于《離騷》的第二課時,應完成課文的能力目標,著力于培養學生閱讀、背誦古詩文的能力,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感受和體驗《離騷》的審美世界,探索感知《離騷》的語言美,從而使學生在美的歷程中獲得精神陶冶和心靈洗禮。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離騷》的悲劇與崇高之美,帶領學生通過知人論世,進一步把握作品背后傳達出來的屈原的人格美、道德美、理想美以及執著美。第二課時應以學生討論與分析為主,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以主動的姿態走近屈原的心靈世界,完成一場美的歷程。
楚辭是中國藝術中的唯美派,而楚辭的代表作《離騷》更是審美的典范。感悟《離騷》,就像經歷了一次純美的感染、崇高的震撼;又像接受了一回精神的熏陶、靈魂的凈化。正如賴瑞云老師所說的:“閱讀教學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引導學生感悟、把握、領會優秀讀物的‘秘妙’。從審美的角度,我們把這‘秘妙’稱為‘美’。”因此,將《離騷》的藝術美與精神美傳達給學生,應該是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與責任,帶領學生在“美的歷程”中收獲閱讀古文的知識上的能力,在“靈魂的洗禮”中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對理想、對人格道德的執著追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塑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的實施,也是起關鍵作用的環節。
課例分析
下面是以本人微格課的《離騷》第二課時做相應的分析。對于第二課時,我以“遭貶”和“隱退”為核心,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思想內容、詩人的形象特征,以及詩歌的藝術特性。具體環節如下:
第一個環節是文本串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占據半壁江山。在分析第一段的“遭貶”,我以講讀法與提問法相結合,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來完成教學目標。我首先讓學生會回答文中表明詩人“遭貶”的原因的句子,并作一定的引導與補充,得出詩人遭貶的原因是由于楚懷王的昏庸腐敗,忠臣的誹謗讒言,當時朝政風氣的投機取巧、阿諛諂媚,而詩人又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倔強性格,使得詩人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遭到排斥而被貶謫。其次,我讓學生找出第一段中相應的作者自我闡述在惡劣的環境中的態度與立場的句子,通過對這些句子的分析,來表現屈原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熱情,以及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在分析第二段的“隱退”時,我讓學生思考屈原在隱退后是如何獨善其身?并找出相應的表明作者隱退后堅持追求美好德行的句子。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引導學生體會詩人以對美人的向往寄寓詩人對“美政”的渴求,以及借對“香草”的鐘愛來寄托自己對高尚情操的修養的比興手法,在探討詩人隱退后的心志的句子中,闡釋詩人面臨的理想與現實、進取與退隱的對立與沖突,從而加深學生對詩人命運悲劇性的理解。
第二個環節是分析屈原形象。我主要采用討論法。給學生幾分鐘的考慮時間,并請2——3位學生闡述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再進行總結與歸納。這一環節的重點是分析屈原的鮮明個性的外貌特征以及“外修”下的愛國情操與對理想和人格的執著精神,強調屈原精神在塑造中國人民族性格上的地位和作用。采用討論法意在緩和教學節奏,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們在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體悟屈原的悲劇與崇高形象,
最后一個環節是分析《離騷》的藝術特征,以我的解析為主,從語言特色、賦的運用、比興手法三個方面展開分析《離騷》的藝術特性,帶領學生從文本細讀的世界中“走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統觀《離騷》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將《離騷》與《詩經》對比,以溫故而知新的方式,突出二者在古典詩歌方面的獨創性以及獨領中國文學兩千多年“風騷”的文學地位,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
在作業布置上,我以“屈原該不該隱退”這個問題作為學生課后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有意識地復習,走進“離騷世界”之后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以此加深學生對屈原人格魅力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總結與反思
對于本次微格課,雖然達到了引導學生領會屈原愛國憂民的崇高精神以及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意志的教學目標,在教態上也較自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教學技巧與教學重點與難點把握上的誤差,因此在上完微格課后,我對自己的課例進行了反思與總結在此闡述。
首先,在教學重難點的安排上,我反思自己將“遭貶”原因與“隱退”后的修身放在第二課時的選擇的不合理之處,覺得應該將這個環節放在第一課時,與對課文的整體感悟、字詞梳理的環節同步進行,循序漸進,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對屈原精神與道德的崇高有初步的領會。
其次,我對課文的分析還不夠細致,因此在第二個課時,應將重點放在對詩歌的吟誦指導上,與學生共同欣賞、品味《離騷》的審美世界。可例舉幾組表現詩歌語言美、詩人人格美、道德美、理想美和執著美的句組,力圖讓學生在朗誦中把握詩歌的審美境界。在誦讀過程中要學生根據自己的對詩人情感的理解讀出“味道”,教師應對誦讀的語調、語氣、語速進行適當的點撥,再與學生共同吟誦,在這樣濃厚的藝術氛圍中,學生的情感也就與詩人達到了融合,學生的靈魂得到洗禮,精神得到熏陶,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語文教學的“人的培養”的核心目標也得以實現。之所以強調誦讀環節,是對閱讀教學“美”的積累的初步實踐,在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美”在此處,即《離騷》的藝術特色的魅力,而對“香草美人”的比興寄寓手法的闡釋也在學生的反復誦讀中得到了能夠使學生得到切身的體會,易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對于“美”的發現環節,其實在誦讀的過程已經得到了潛移默化的實踐,但仍需強化,因此可以將課后作業“詩人該不該隱退”的問題轉移到課堂上進行探索交流,讓學生通過各抒己見,在觀點的交流與碰撞中表達、修正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加深對屈原精神悲劇美和崇高美的理解,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教師與學生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要向學生強調屈原在華夏兒女民族性格塑造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通過這種問題探討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光,在這場“美的歷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格追求。
我認為,詩歌的思想感情及藝術魅力與詩歌的形式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的詩歌的語言風格代表著詩人不同的情感歷程,只有通過不斷地有誦讀才能在情感上與詩人達成共鳴,而作為通篇充滿深遠意蘊與詩人強烈主觀情感的《離騷》,學生的誦讀顯得尤為必要。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語言的感悟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詩歌的審美藝術,走進詩人內心世界。
再次,我在教學環節的過渡上還不夠自然,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組織好自己的過渡語,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有明確的目標與吸收消化的間隙,力圖使課堂緊湊而不混亂。在教學語言的抑揚頓挫上我有較好的把握,但是語速偏快,這也要在平時養成用適中的語速進行交流的習慣,才能在在課堂上自然穩重地將知識傳遞給學生。
在反思自己的課例時,賴瑞云老師的“指向秘妙,解讀文本”的教學操作指導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讓我理解了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理解課文的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和學生一起領會優秀讀物“秘妙”,即文章的“美”。林富明老師也建議我們要與學生“一起品嘗”課文。因此,我首先要培養自己的閱讀與審美能力,有對優秀讀物的“美”的積累,有“美”在此處的分析能力,更要有“美”的發現的敏銳眼光,才能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一起品嘗課文的“藝術美味”。
教學就是要在不斷的積累與改善中才能得到突破,特別是語文教學,它不像其它科目那樣有確定的知識理論,因此語文教學更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與語文教學感性把握的特點。對于語文教學的初學者,我的缺點以及要不斷去探索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因此,在以后的教學機會中,我要有意識地改正已有的缺點,在平時也要多去熟悉與關注語文教學的經驗,力圖在積累——改進——完善的過程中對每一次地教學有質上的突破。
【《離騷》的教材與課例分析】相關文章:
《離騷》的課例分析08-05
《離騷》分析06-08
課文詹天佑的課例分析09-06
課文《離騷》分析05-18
《離騷》節選結構分析09-11
《離騷》語言特征分析10-20
《離騷》教學分析11-08
《離騷》具體分析03-21
離騷藝術手法分析08-23
《離騷》藝術成就分析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