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騷課件粵教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粵教版離騷課件
《離騷》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筆法,把詩句加長,構成巨排內,既有利于包含豐富的內容,又有力地表現了奔騰澎湃的感情。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2、了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學習、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4、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和重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賦和比的寫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誦
三、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
(解說;本文是一篇節奏感很強的古代抒情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時應以朗讀為主,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培養對古詩的感悟能力。在讀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引導,以完成教學目標。)
2.媒體設計:放錄音或配音朗讀。
3.教學時數: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設計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新時代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節選,以求在文學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2.解題
《離騷》代表了楚辭的最高成就,它不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時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長篇抒情詩。離--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從中節選出來的。
3.研習課文
1)讀課文。放錄音,掃除文字障礙。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對照課文注解弄清文章內容,并進一步強化生難字。
3)學生就疑難字、詞、句提問。
4)課堂訓練。
A. 區別下列各組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
之 帝高陽之苗裔兮
恐年歲之不吾與
惟草木之零落兮
以又重之以修能
路幽昧以險隘
忽奔走以先后兮
B.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4.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知識目標:
1.準確理解《離騷》的內容
2.了解什么是騷體詩
3.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二、教學目標:
1.用賦比興的方法分析《離騷》
2.根據《離騷》中的內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
三、教學重難點:
1.字詞的疏通和理解;
2.香花香草作比的寫作方法;
3.騷體詩的特殊句式
四、教學過程:
1.集體讀《離騷》,校正讀音和停頓錯誤(5分鐘)
2.請同學們以組為單位,結合下面注釋,討論如何翻譯本文,并將翻譯過程中的疑問記下來(15分鐘)
3.請一組同學起來翻譯,其他同學找錯誤
4.教師翻譯難點部分
5.請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分析騷體詩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
1)與以前的《詩經》進行比較
2)與后世的其他詩歌比較
6.教師總結騷體詩的特點:
1)字句較多,每句字數六言、七言、八言等都有
2)句中有楚聲“兮”字
7.以組為單位分析賦比興在《離騷》中的應用,組內代表發言
8.以組為單位分析分析屈原的形象,組內代表發言
9.布置作業:
1)總結“以”的用法
2)翻譯課文在作業本上
3)寫對于屈原一生的評價(注意,不要離開屈原本身的社會背景及生活經歷盲目評價)
4)背誦《離騷》節選部分
5)預習《孔雀東南飛》,通過掃除文字障礙
拓展閱讀:《離騷》語言特征
參差不齊的句子形式
《離騷》吸取楚地民歌的語言特點,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長,擴大了詩歌的容量。屈原不僅采用靈活變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礎上吸收了戰國時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長太息”等,從而創造了一種節奏分明而參差錯落的雜言句式。《離騷》中出現了不少“言對”,即工巧的對偶:“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還出現了一些“事對”,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對:“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但是這類句子在屈原作品中僅占少數,參差錯落的句子占著絕對的優勢。從節奏效果看,《詩經》傾向于整齊勻稱,屈原的作品傾向于參差錯落。一般來說,《詩經》中的詩以四字句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節奏;《離騷》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節奏。“四言簡質,句短而調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調易雜”。《離騷》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靈活多變的自由體,“折繁簡之衷,居文質之要”,語言節奏自有獨到的妙處。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過字數的增加與減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語言節奏,形成《離騷》特殊的語言節奏美。
錯落變化的句子結構
《離騷》與《詩經》的區別在于,當上下兩句有可能形成對偶的時候,《離騷》有意識地變換詞語的結構形式,使之具有錯落之美,如“駕八龍之蜿蜿兮,載云旗之委蛇”、“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蜿蜿”與“委蛇”是疊音詞與連綿詞相對,“掩涕”與“浪浪”是詞組與疊音詞相對,對應的詞語或詞組結構發生變化,是為了使語言形式發生變化,從而形成詩歌語言的節奏變化。《離騷》“乎”和“于”的用法,很能說明屈原有意追求錯落的特點。“《離騷》語法,凡二句中連用介詞‘于’‘乎’時,必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胥其例也。”
《離騷》大量使用雙音實義二字結構,大量使用連綿詞:耿介、謇謇、冉冉、郁邑、岌岌、菲菲、歔欷、逍遙、相羊、周流、啾啾,等等。雙聲、疊韻、重言,錯雜相間,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調美。
“兮”字的普遍使用
“兮”字在屈原的作品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離騷》中即普遍使用。“兮”字并非《楚辭》所獨有,在北方文學中也較早地、大量地使用,“十五國風”中除《秦風》外,十四國風中都有“兮”字出現,而且多達236次。《詩經》中的“兮”字一般是用在句末,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兮”字的典型句式;還有用在句中的句子,如“寬兮綽兮”、“伯兮朅兮”,但是這樣的用法相對來說只占少數。到屈原的作品,“兮”字用得更為廣泛,而且有比較嚴格的規律性,用“兮”雖然不是屈原作品的特長,但是用得奇特、富有創造性并因此成為屈原作品語言形式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屈原劃時代的創造。從《離騷》來看,兩句用一“兮”字,用在奇句末尾,這種用法對調整詩歌節奏起著很大作用。“兮”本來是個語助詞,許慎說:“兮,語所稽也”,段玉裁說:“語于此而少駐也,此與‘哉,言之間也’相似”。從屈原作品使用的情況看,“兮”都是語氣助詞,如果譯成現代漢語,相當于語氣詞“呵”。郭沫若、聞一多認為“呵”是“兮”字的本音。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凡今本《老子》的“兮”都寫作“呵”,證明郭、聞二位先生的推斷是有根據的。如此“兮”字的作用主要是強化情感、延長音節、調整節奏,增強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粵教版離騷課件】相關文章:
離騷課件粵教版04-18
離騷教案粵教版04-18
離騷免費課件03-26
離騷優秀課件04-16
必修二 離騷 課件03-26
高中必修二離騷 課件03-26
離騷 公開課課件03-26
《離騷》注音版07-07
魯人版離騷節選教案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