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必修一離騷古今異義

時間:2024-05-20 14:20:32 劍鋒 離騷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必修一離騷古今異義

  《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復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后半篇通過神游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后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小編整理了必修一離騷古今異義,歡迎閱讀

必修一離騷古今異義

  必修一離騷古今異義

  【朕】

  古義:第一人稱代詞“我的”

  今義: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

  古義:“以之為”的省略

  今義:認為

  【代序】

  古義:依次替代

  今義: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

  古義:美德,完美

  今義: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

  古義:邪出的小路

  今義:近路

  【黨人】

  古義:結黨營私的小人

  今義: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

  古義:足跡

  今義:關于軍事的

  《離騷》問題探究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此句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境界?

  一個愛國詩人,關心國運,關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個時代里,人民的生活艱難悲慘,不能不使詩人哀嘆不已,傷感有加。作為一個幾遭貶抑的封建士大夫,卻只能仰天長嘆,掩面哭泣。

  2、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一位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俊杰,當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卻為何朝誶而夕替?

  德才兼備,一心為國,直言進諫,據理力爭,卻幾遭讒陷,多次流放。可見當時王室的黑暗,國君的昏庸。

  3、如何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一句的思想內涵?在后文中,哪些地方還體現了作者的這種思想?

  堅守正直,恪守高潔,一心向善,九死未悔,這是屈原人格的寫照,也是他為人處世的原則。這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一文中有最好的注腳,“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便是最好的明證。

  在后文中,體現作者這種思想的句子還有:“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之信芳。”“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余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等。

  4、詩中的“鷙鳥”“方圜”各指代什么,這種寫法有何好處?除此之外,本詩還有沒有用到這種寫法的句子?試找出來,加以分析。??

  “鷙”是雄鷹,“鳥”是凡鳥,它們分別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圓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兩種人。這樣寫,既增加了詩歌的文學色彩,又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給讀者以較深刻的印象。這種寫法,在本詩乃至屈原的所有詩中都有不同程度地運用。諸如本詩中的“蕙”“蛾眉”“蘭皋”“椒丘”“芰荷”“芙蓉”“芳”“繁飾”等均比喻高尚的節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眾女”“澤”等則比喻小人,骯臟污穢的東西。這種寫法,形象鮮明,情感意識強烈,使詩歌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5、詩中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面對強大的敵人,屈原妥協了嗎?如何理解最后六節的內容?

  《離騷》是一部長篇抒情詩,涉及的范圍很廣闊,表現的思想很豐富。它的中心內容,在于表現詩中“我”與險惡現實難以相容這一基本矛盾,包括“我”與黨人的矛盾、“我”與國君的矛盾和“我”自己思想上的矛盾。最后六節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對改革弊政的困難估計不足(“相道之不察”),君王不重用自己、小人誹謗自己(“進不入以離尤兮”),因而有了退隱的想法(“退將復修吾初服”)。但這種退隱的想法并不意味著屈原妥協,從“制芰荷以為衣兮”到“芳菲菲其彌章”,是作者的想象,而制衣、佩飾正是表現了作者修潔的品格和堅持理想的精神,表明他不愿隨波逐流,并且“雖體解吾猶未變”。

  6、找出課文中有關描寫花草禽鳥的詩句,體味詩人描寫這些事物的用意。

  解說:課文中描寫花草禽鳥的詩句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茞”、“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這些詩句交代詩人自己被疏廢棄的原因及被廢棄后的行為。顯然,詩人用自己愛好奇偉瑰麗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廢棄后的惡劣環境中,詩人仍讓自己的馬緩行在長滿蘭草的水邊高地,疾馳在長滿椒樹的山岡,依舊以荷花、荷葉為衣,表現了詩人無論“進”“退”,清白的操守和報國的理想始終不變,九死不悔。在描述楚國群邪蔽賢,自己壯志難酬時,以古來鷹隼和凡鳥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能與小人同流合污的決心。詩人豐富的想象,用“蕙”、“茞”、“鷙鳥”、“蘭”、“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華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種深遠的意境所吸引,這些生長在水國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們的心情引到奇麗的幻想境界。詩人用它們來象征自己高潔的品德,披戴親近它們,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義,這就寫出了詩人的高大芳潔的動人形象。

  古今異義:

  紉秋蘭以為佩:(以為;古義:“以之為”的省略,把它作為.今義:認為)

  春與秋其代序:(代序;古義:替代更換時序.今義:代替序言的文章)

  唯黨人之偷樂兮:(黨人;古義:指當時結黨營私的楚國腐朽貴族集團.今義:

  同一個黨派的人)

  恐美人之遲暮:(美人;古義:代指有才德有作為的人,一說是楚懷王.今義:容貌美麗的人.)

  后悔遁而有他:(后悔:古義:后來反悔.今義:事后懊悔.)

  一詞多義:

  道:

  來吾道夫先路(動詞,引導.)

  既遵道而得路(名詞,正道.)

  惟

  惟草木之零落兮(動詞:想)

  惟庚寅吾以降(句首語氣詞)

  與

  恐年歲之不吾與(動詞:等待)

  春與秋其代序(連詞,和)

  度:

  何不改乎此度:(名詞:法度,一說是態度)

  皇覽揆余初度兮:(名詞,氣度)

【必修一離騷古今異義】相關文章:

木蘭詩的古今異義02-28

木蘭詩中的古今異義06-21

必修一離騷翻譯04-16

《木蘭詩》古今異義詞04-20

河中石獸的古今異義04-20

《離騷》語文必修一原文01-06

高一必修一離騷原文03-26

《蘭亭集序》古今異義04-17

答謝中書書古今異義09-16

《答謝中書書》的古今異義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