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李清照:一切從門當戶對開始民間故事

時間:2024-09-18 04:16:26 李清照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李清照:一切從門當戶對開始民間故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蛘呦胂蠊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一切從門當戶對開始民間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清照:一切從門當戶對開始民間故事

  李清照:一切從門當戶對開始民間故事1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李格非之女。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夫婦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考證鑒別。金兵入踞中原后,流落江南,夫病死,李遠走金華依弟,晚景凄涼,有材料證明其曾改嫁,不確。清照多才多藝,工詩文,善丹青,詞的成就尤高,被譽為“婉約”之宗,在文學史上地位極高。

  錢鐘書在《圍城》里調侃,夸一個女人有才華,等于夸一朵花有白菜的斤兩。然而這種刻薄是不作數的,他老婆楊絳不就是一朵有蘿卜斤兩的鮮花嗎?大凡男性足夠出色的時候,都愿意找一個跟自己才華相匹配的女子,花瓶是呆不久的?春萌R塢大片久了,以為有什么麻雀變鳳凰或者曼哈頓女傭這樣的美夢,其實現實中美國的聯姻都是:哈佛MBA娶了耶魯法學院碩士,達特茅斯商學院特優生嫁給柏克萊的特優生,生化學家的老婆基本上就是考古學家,你甚至可以從他們刊登的結婚啟事中嗅出雙方的SAT成績。一切都從門當戶對開始。

  從前教科書帶著我們痛罵包辦婚姻制度,罵是罵得痛快,可現在想一想,自己孤獨地在情海里打滾十來年,到頭來帶不走一片云彩,又有什么好,簡直恨當初爹媽沒有給我們指腹為婚了——起碼他們相中的人都是根正苗紅有正式工作無不良嗜好的,總比我們一不小心就做了別人的第十四任女朋友要強吧?

  現在還沒有足夠的材料說明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成親,是自由戀愛的結果還是父母指定的緣分,或者是兩者兼有之,但李趙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美好的一對夫妻。李清照是散文家兼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而趙明誠是兩度任宰相的趙挺之的兒子,他比李清照大三歲,年紀輕輕就做太學生了,二十歲時即潛心搜蓄金石書畫,滿滿裝了十余大屋。李清照對這一時期的鄉居生活非常滿意,“甘心老是鄉矣。”她把自己的居室稱“易安室”,自號“易安居士”。趙明誠為李清照的畫像題詞:“佳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甚堪偕隱。”就是那種“淹然百媚”吧。夫妻倆在山東青州故第閑居時,一起?睍黄鹌吩u書畫一起整集簽題,兩人還喜歡打賭,賭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猜中的先喝茶。往往贏的人就樂得人仰茶翻了。

  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闋“醉花陰”詞,寄給趙明誠。趙明誠接到這闋詞后,竟閉門數日,窮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闋,把妻子的那一闋也抄雜在里面,也不寫清作者,拿去給好友陸德夫品評,陸德夫玩誦再三,以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誠自此以后,對妻子甘拜下風。李清照是千年不世出的天才,輸給她沒有什么可羞愧的。難得的是趙明誠心胸坦蕩,還把妻子作為他的驕傲。有這樣的好兒郎,李清照也造化。

  這樣的一個女人,適宜被暗戀,不宜相愛。才華固然是對男人的一道門檻,而她內心的完滿和自足更使她無法讓外人走進她的`內心世界。十八歲嫁給這個人的時候,她一定遲疑過猶豫過吧。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和趙明誠一起,李清照是他的酒朋詩侶,是他的知交摯友,琴瑟和諧,不是不快樂的。即使后世資料證明,趙在婚前曾去過花街柳巷,在婚后因李清照沒有生育曾與丫環有染,在以狎妓為風流的那個時代,也可以原諒了吧?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好事。李的內心是獨立的,她只需要一段可以互相酬唱應和的平等的愛情,來釋放她的豐盈和美麗。她把性感留給自己,才華給了世人。趙無疑是最適合她的。

  但是,里爾克也說,愛是最難的事。上帝到底嫉妒了。他給了李清照“國破山河在”的凄涼的收場,而且,在他們成親二十六年之后#e#,趙明誠死在去建康赴任的路上。

  當然還是會好好地活下去,只不過不再快樂罷了。那是一條漫長得沒有邊際的地下鐵,身邊每個人都忙忙碌碌恍恍惚惚,喧嘩熱鬧,然而那都不是她的終站。自趙明誠死后,戰爭、流亡、無子、貧病交加,仿佛幾世千劫過去了,停也停不了。果然是繁華被摧毀,樂極會生悲?吹竭@樣的天才女人心碎,心里還是有點悲涼的。

  李清照:一切從門當戶對開始民間故事2

  宋王朝經過167年“清明上河圖”式的跟平繁榮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個游牧民族。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還掠走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發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后夫婦二人繼續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別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跟。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丈夫在其身后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1129年8月,丈夫趙明誠剛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她基本上是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啊。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并沒有這個覺悟,他不代表國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這條小命。他從建康出逃,經越州、明州、奉化、寧海、臺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飄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著國君遠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跟趙明誠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這樣苦苦地堅持著。趙明誠生前有托,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丟的,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出版,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文物在戰火中靠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給朝廷,但是她始終沒能追上皇帝。她在當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墻盜走。

  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隨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龍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無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會的觀念,國家者國土、國君、百姓。今國土讓人家占去一半,國君讓人家攆得抱頭鼠竄,百姓四處流離。國已不國,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里忍受著痛苦的煎熬。

  大約是在避難溫州時,她寫下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北人”是什么樣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國之民,李清照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異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難就成了一種歷史現象,也成了一種文學現象!俺顡p北人不慣起來聽”,我們聽到了什么呢?聽到了祖逖中流擊水的呼喊,聽到了陸游“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嘆息,聽到了辛棄疾“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無奈,更又仿佛聽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這悲涼的歌聲。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華。國運維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游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嘆一聲,無心出游: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雙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這使我們想起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家愁、情愁,現在國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了。她這時是《詩經》的《黍離》之愁,是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是國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發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詩言志,歌永言”古訓的。她在詞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種情緒,而在詩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懷、志向、好惡。因為她的詞名太甚,所以人們大多只看到她愁緒滿懷的一面。我們如果參讀她的詩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詞背后所蘊含的苦悶、掙扎跟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應派人到金國去探視一下徽、欽二帝,順便打探有無求跟的可能。但聽說要入虎狼之域,一時朝中無人敢應命。大臣韓肖胄見狀自報奮勇,愿冒險一去。李清照日夜關心國事,聞此十分激動,滿腹愁緒頓然化作希望與豪情,便作了一首長詩相贈。她在序中說:“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今家世淪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車塵。又貧病,但神明未衰弱。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詩各一章,以寄區區之意!

  她是一個貧病交加、身心憔悴、獨身寡居的婦道人家,卻還這樣關心國事。不用說,她在朝中沒有地位,就是在社會上也輪不到她來議論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來,大聲歌頌韓肖胄此舉的凜然大義:“愿奉天地靈,愿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薄懊撘乱驯粷h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彼敢砸粋民間寡婦的身份臨別贈幾句話:“閭閻嫠婦亦何如,瀝血投書干記室”,“不乞隋珠與跟璧,只乞鄉關新信息”,“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浙江金華因南北朝時沈約曾題《八詠詩》而得名的一座名樓。李避難于此,登樓遙望這殘存的南國半璧江山,不禁臨風感慨: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題八詠樓》

  我們單看這詩的氣勢,這哪里像一個流浪中的女子所寫啊。倒像一個急待收復失地的將軍或一個憂國傷時的臣子。這一年我到金華特地去憑吊這座名樓。時日推移,樓已被后起的民房擁擠在一處深巷里,但亦然鶴立雞群,風骨不減當年。一位看樓的老人也是個李清照迷,他向我講了幾個李清照故事的民間版本,又拿出幾頁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詞送給我。我仰望危樓,俯察巷陌,深感詞人英魂不去,長在人間。李清照在金華避難期間,還寫了一篇《打馬賦》!按蝰R”本是當時的一種賭博游戲,李卻借題發揮在文中大量引用歷史上名臣良將的典故,狀寫金戈鐵馬,揮師疆場的氣勢,譴責宋室的無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壯志: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愿相將過淮水!”

  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見,她真是“位卑不敢忘憂國”,何等地心憂天下,心憂國家啊。

  “但愿相將過淮水”,這使我們想起祖遜聞雞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澤病危之時仍擁被而坐大喊:過河!這是一個女詩人,一個“閭閻嫠婦”發出的呼喊啊!與她早期的閑愁閑悲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憂,民族之痛啊。

  李清照:一切從門當戶對開始民間故事3

  李清照是宋朝乃至中國歷史非常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創作的詞中多以憂傷哀怨為主,凄楚動人,其中不少詞作與她和丈夫趙明誠的故事有關系。

  李清照與趙明誠在相識之前,趙明誠就已經讀過她的詩詞了,并且對于這位才華橫溢、靈透純潔的女子十分的敬佩,一直想要認識并和對方結交,可是卻苦于沒有這樣的.機會。后來好不容易和李清照的一個兄長結識了,這也為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相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一次趙明誠和她的這位兄長,也就是李迥一起到外面游玩,湊巧遇見了李清照,她本來是想要趁著元宵節觀賞花燈的,可是卻沒有想到她的一生都因為這一天而發生了改變。

  趙明誠終于見到了令自己贊賞不已的李清照,才僅僅見了一次面,可是他的心里就生出了愛慕的心思,并且再也無法控制,于是回到家便寫了一個燈謎交給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看過之后這才隱約的明白了兒子的意思,在此之后立即向李清照的家人提親,兩個人也很快就結成了夫妻。

  李清照與趙明誠本來是一對十分親密的夫妻,可是卻因為趙明誠的一念之差,做出了拋棄城池獨自逃亡的事情而導致夫妻關系逐漸冷淡破裂,李清照是個十分清高的人,她始終沒有辦法容忍自己心儀的丈夫是個懦弱自私的人,在二人關系降至冰點的時候趙明誠因病離開了人世。從李清照與趙明誠相識之后二人便因為志趣相投十分的恩愛默契,可是誰都沒有想到最終會出現這樣的結局。

  李清照:一切從門當戶對開始民間故事4

  金兵橫行中原,但是南宋王朝卻沒有絲毫抵抗的準備,宋高宗在行都揚州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公元1129年正月,金將宗翰帶兵南下,接連攻下許多城池,沿路南宋官員降的降,逃的逃,金兵前鋒很快渡過淮河,逼近揚州。

  宋高宗正在揚州行宮尋歡作樂,聽到金兵打來,才手忙腳亂帶了五六名親信太監,騎上馬,一口氣狂奔到江邊,找到一只小船,連夜渡江。金兵在揚州大肆燒殺搶掠,最后放火把揚州燒成一片焦土,才滿載掠奪到的財寶退回北方。

  宋高宗逃到臨安,把黃潛善、汪伯彥撤了職,南宋朝廷發生了一場內訌。金太宗見南宋王朝腐敗可欺,這年十月,又派大將兀術大規模南侵,占領了建康(今江蘇南京)。宋高宗聽說金兵追來,又從臨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從越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兀術帶兵緊緊追趕,宋高宗走投無路,就乘著海船,漂洋過海逃到溫州。直到金兵北撤,才回到臨安。

  金兵南下的殘暴掠奪,宋王朝的腐朽昏庸,給人民帶來了說不盡的苦難,許多人家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也有同樣的悲苦遭遇。

  李清照是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是我國著名女詞人。她父親李格非也是個文學家,在宋徽宗時期做過官,因為為人正直,又是蘇軾的學生,受到蔡京的打擊。李清照從小受父親的熏陶,十分愛好文學,喜歡吟詩作畫,特別是作詞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十八歲那年,她結了婚。她的丈夫趙明誠也是個官家子弟,夫妻倆志同道合,除都能詩善文外,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銅器和石碑上鐫刻的文字書畫)。這些文物既是我國古代的精湛藝術,又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材料。

  那時候,趙明誠還在京城太學里讀書。趙、李兩家雖然都擔任不小的官職,但不是豪富人家,沒有多余的錢讓他們購買文物。這并不影響他們對金石的追求。每逢初一月半,趙明誠請假回家,就拿了些衣服到當鋪里去押半吊錢,到大相國寺去。

  大相國寺是東京最大的佛寺,那里經常舉行廟會,在廟會上,擺滿著各種商品,也有出賣書籍、古玩和碑帖字畫的。趙明誠在那里,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畫,就買下來。回到家里,和李清照一起細細整理、欣賞。夫妻倆把這件事當作他們生活上的最大樂趣。

  過了兩年,趙明誠當了官,他把所得的官俸幾乎全花在購買金石圖書上,他的父親有一些親戚朋友在國家的藏書閣里工作,那里有許多外面沒有流傳的古書刻本,趙明誠通過這些親友,千方百計把它們借來摹寫。這樣日積月累,他們家收藏的金石書畫越來越多。李清照建立了書庫大櫥,編好目錄,發現有一點污損,一定隨時整理好。經過將近二十年的努力,趙明誠完成了一部記載古代歷史文物的著作,叫《金石錄》。

  在國家動蕩的年代,要埋頭整理文物已經不可能了。東京被金兵攻陷的時候,李清照和趙明誠還在淄州(在今山東省)。不久,風聲越來越緊,李清照跟著趙明誠到了建康。他們把最名貴的金石圖書,隨身帶走了十五車。后來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幾間文物,竟被戰火燒成一堆灰燼。

  到了建康以后,趙明誠接到詔令,被派到湖州當知府。那時候,兵荒馬亂,李清照不可能跟他上任。臨走時候,李清照問丈夫說:“萬一金人再打過來,我該怎么辦?”

  趙明誠堅定地說:“瞧著辦吧。實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棄了;再不行,把書畫古器丟了;但是有幾件珍貴的古代禮器,你可一定得親自保護好,要看作自己生命一樣!

  想不到趙明誠這一去,就得了一場瘧疾死去了。

  李清照死了丈夫,她的傷心可別提了。但是最要緊的還是繼承丈夫的遺志,把文物保護好。趙明誠有個妹婿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那時候李清照身邊還有圖書二萬卷,金石刻本二千卷,就托人帶到洪州。沒有多久,金兵打到洪州,這些文物又不知去向。

  趙明誠病重的時候,有個名叫張飛卿的學士來看望他,隨身帶著一個玉壺。李清照是善于鑒別文物的人,一眼就看出那玉壺并不真是玉制的,而是一種玉石制品。后來,張飛卿把那個壺帶走了。趙明誠死后,有人捕風捉影說趙明誠把名貴文物送給了金朝人。這種謠言使李清照大為冤屈,她想找朝廷申訴,但是宋高宗的小朝廷已經逃之夭夭了。

  李清照為了逃難,到處奔走。到她在紹興定居的時候,她身邊的文物散失的散失,被偷的被愉,只留了一些殘簡零篇了。

  國家山河的`破碎,珍貴文物的散失,對李清照的打擊實在太大了。她把國破家亡的痛苦寫成了許多詩詞,她的詞在藝術上有很高成就,有的還富有愛國精神。她在一首詩里表達了她對南宋統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滿。詩中說: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蘇軾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卻出了一個不小的差錯。原來黃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燒曹軍的地方。三國的赤壁在現在武漢的上游,而黃州卻在武漢下游。不過,黃州的赤壁卻因為蘇軾這一個差錯出了名。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大文學家,就稱它為“東坡赤壁”。

  李清照:一切從門當戶對開始民間故事5

  李清照的少女時期與少女時期的生活是快樂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棄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隨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時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無定所,四處流亡。

  國家的'半壁江山頓失,國君被攆得抱頭鼠竄,百姓顛沛流離。作為一個學富五車的才女,一個處于社會思想制高點的知識分子,面對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損”呢?與她同時期的岳飛、陸游及稍后的辛棄疾亦有。

  但他們,這些須眉男子上可入朝議政、馳騁疆場,下可使酒罵座、痛飲拍案。她上溯數千年的歷史,卻始終無法找到一位知音,這“怎一個愁字了得”啊!于是,一個纖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詩句,寫出了“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抒發具有須眉般悲壯的愛國情懷。

【李清照:一切從門當戶對開始民間故事】相關文章:

一切重新開始的句子08-25

民間故事精選08-03

李清照經典的詩句09-06

李清照的生平05-17

李清照經典的古詩06-24

李清照的詩句07-07

李清照的詞精選07-24

李清照詞08-25

李清照的評價10-20

李清照的詩詞精選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