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剪梅原文以及賞析李清照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文言文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賞析 1
原文: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賞析一:
這首詞是李清照用多情娟麗之筆書寫的浪漫情懷,再現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繾綣思緒。
這首詞從思想上來說,首先體現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對恩愛夫妻的相思之情。這與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婚姻家庭觀念背道而馳。這一點,在詞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它體現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極其深厚、真摯,以及李清照對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為如果她對趙明誠感情淡薄,或有所懷疑,或者趙明誠有二心,就不會想象“云中誰寄錦書來”,而是必然發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這里作者這樣寫,不言情而情已自見。這種借寫事來抒情,正是在藝術創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愛情是人類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愛不分階級地位,沒有金錢世俗名利夾雜,否則,就不叫愛情。這是我們現代人對愛情的詮釋。古往今來,愛情是超越時空和階級限制的。在封建社會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從一而終,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感情平等。但李清照是幸運的,和他的丈夫兩相恩愛,互相思念著,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這樣的斷語,這樣的心有靈犀,在封建社會是極其少有的。像李清照這樣從兩方面來寫出相思之苦的,也極為鮮見。體現了她開朗的性格,善于為對方著想,與一般婦女的狹隘心胸不同。
其次,這首詞也體現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閉,不能向外人訴說的孤獨哀愁。這是封建社會閨中少婦處境的必然體現。詞中有兩句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作為富貴官宦人家的貴婦人,她外出蕩舟竟然不帶仆人隨從。“此情無計可消除”,就是她真實心境的一種體現。畢竟“情愛”兩個字在封建神會是避諱的話題,尤其對于女性,是難以向外人啟齒的。所以,可憐的李清照就只能獨吞相思之苦了。
當李清照滿載著閨中少女的夢想步入婚姻的殿堂時,得到的是甜蜜的愛情,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可憐她生不逢時,在封建社會里,“三從四德”、“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給兩性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婦女被禁錮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務,就是連統治階級的皇后也屬被禁之列,更不用說李清照了。當趙明誠外出做官時,她只能獨守空房,無法和丈夫一起分享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想當初她在一首《如夢令》中曾生動地記述她沉醉乘舟,盡興游玩的情景,不僅歸舟晚,還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情調歡快。現如今卻是“獨上蘭舟”,不僅無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顯悵惘和憂郁。
再者,通過這首詞,也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到李清照是一位柔情似水、細膩深沉、至情至性的女人。離愁別緒,難舍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在情感上形成一條跌宕起伏的波浪線,是相思愁苦揮之不去的魔繩。愛的深沉哀婉,纏綿悱惻,是一種甜蜜的憂傷,只能偷偷地咀嚼。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絕不是一般的只會嘆息幾句“賤妾守空房”的小婦人,她在空房里修煉著文學,直將這門藝術煉得爐火純青,于是這種最普通的愛情表達竟變成了千古絕唱,成了她向藝術高峰攀登的記錄。但愛情是沉甸甸的奢侈品,多用心細想,就會愁腸百結,心力憔悴。而一個多情細膩敏感的人總是受傷很深,真應了“多情自古傷別離,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時空總是在折磨有情人,天妒多情之人!
一個惆悵孤獨的少婦,徘徊在家門前盼望自己遠去的丈夫早歸。“紅藕香殘玉簟秋”,目睹屋外荷塘里荷花凋殘,回屋倚靠竹席冰涼,一陣秋風襲來,不禁打了寒戰,好冷啊。此刻她多么需要丈夫的熱烈擁抱,溫柔呵護啊,而丈夫卻遠在千里之外,所以相思愁苦只能越來越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他們是事業上的黃金搭檔。在不準自由戀愛,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時代,他倆竟然達到了事業與愛情的完美結合,就像陸游的《釵頭鳳》為我們留下愛的悲傷一樣,李清照卻為我們留下了愛的甜美。這個經典愛情故事是旖旎的、純潔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涇渭分明。女主人公大膽地謳歌自己的愛情,毫不扭捏,更無病態成份,既像蜜一樣的甜,也像水一樣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態的愛情,有質的不同。“花自飄零水自流”,“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更是她滿腔熱忱,懷著無限柔情,執著等候夫婿歸來的情感宣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變化的`情景,怪不得成為千古絕唱。
賞析二: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下片自此轉為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賞析 2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賞析:
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這首詞在黃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李清照寫給新婚未久即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她訴說了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伊世珍《瑯嬛記》說:“易安結褵(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詞的上闋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 寫荷花凋謝、竹席浸涼的秋天,空靈蘊藉。“紅藕”,即粉紅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蕭疏秋意的時節,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表面上寫出荷花殘,竹席涼這些尋常事情,實質上暗含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贊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間煙火氣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寫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詞人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游玩。“輕解”與“獨上”,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她的神態、舉動。 “輕”,寫手腳動作的輕捷靈敏,表現出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少婦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上。 “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點明了下闋“愁”字的癥結。 “獨上蘭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閑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許雙雙泛舟,而今獨自擊楫,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歸,怎不教她愁情滿懷。 “云中誰寄錦書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書抵萬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現的外在表現。 作者借助于鴻雁傳書的傳說,畫面清晰,形象鮮明,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悅的背后,蘊藏著相思的淚水。“月滿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 盼望音訊的.她仰頭嘆望,竟產生了雁足回書的遐想。難怪她不顧夜露浸涼,呆呆佇立凝視,直到月滿西樓而不知覺。
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飄零東流。其實,這一句含有兩個意思:“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象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們仔細玩味,就不難發覺,李清照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這種復雜而微妙的感情,正是從兩個“自”字中表現出來的。這就是她之所以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關鍵所在,也是她倆真摯愛情的具體表現。當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諸如離別,均給人以無可奈何之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這是有情人的心靈感應,相互愛慕,溫存備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相思卻又不能相見的無奈思緒流諸筆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蹙著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其內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把真摯的感情由外露轉向內向,迅疾的情緒變化打破了故作平靜的心態,把相思之苦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里行間,感人至深。這和李煜《烏夜啼》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境,成為千古絕唱。
總之,《一剪梅》筆調清新,風格細膩,給景物以情感,景語即情語,景物體現了她的心情,顯示著她的形象特征。詞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賞析 3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一剪梅》是易安詞中的精品。在這首詞中,女詞人以纖細靈巧的筆觸,抒寫了纏綿雋永的相思之情,千百年以來,備受人們的推崇。下面,我們一起來簡析一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詞的開,即交代了詞人在一個荷花凋謝、竹席嫌涼的秋日,解下羅裳,換上便裝,要獨自劃著小船出游。"紅藕",即紅色的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既巧妙地點明了秋天的時節,又渲染出清涼的氛圍,使人想見:"紅藕香殘",一年又過,而詞人仍然形單影只,倍嘗"人去席冷"之苦。在此,詞人不飾雕琢,只借助物象的選擇和組合,就巧妙地將眼前景、心中情融為一體,顯示出高卓的藝術敏感和表現能力。此時,陷入離情別緒煎熬中的詞人,為了排遣心頭的郁悶,"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要借游覽以遣懷。詞中,"獨"字回應著"輕",字,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在離思別恨中那細膩纏綿的心靈,宛似涓涓細流,含蓄而又悠長,淡極卻屬雋永,平實之語,卻感人尤深。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直承上句,但巧妙地將對象作了置換——詞人不僅不把自己的這種愁苦歸咎于對方的離別,反而設想對方也正在思念著自己。這里,"誰"實際上是暗指趙明誠;"錦書",即錦字回文書,這里指情書。詞人舍去自己卻言及對方,體現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深厚、真摯,以及李清照對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為,如果她對趙明誠感情淡薄,或有所懷疑,就不會想象"云中誰寄錦書來",而是必然發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那樣的怨言。所以,這里詞人借寫事來抒情,不言情而情已自見,增強了詞作的藝術感染力。一個"西"字。月已西斜,足見她佇立樓頭之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可謂一字傳神。
由于相信丈夫也會思念著自己,所以,詞的.下片也就順此思路自然展開:"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花自飄零水自流"句,點明了詞人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我們都知道,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后,他們歸來堂上賽詩、飯桌小酌時測字,家庭生活十分美滿。所以,兩人一經離別,兩地相思之苦,這是不難理解的。特別是李清照對趙明誠更為執著、鐘情:"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這種獨特的構思,不僅體現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也體現了她開朗的性格,善于為對方著想,與一般婦女的狹隘心胸不同。
詞的末兩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承上文,極言相思之深、之切。這種相思之情是沒法排遣的,皺著的眉頭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使人若見其眉頭剛舒展,又緊蹙的樣子,從而領會到詞人內心的綿綿凄苦。"才下""卻上"把那種相思之苦,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的變化起伏,表現得極其質感,形象。
這首《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在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上都體現出了自己的特色:
一、這首詞所表現的愛情是旖旎的、純潔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大為不同;
二、作者大膽地謳歌自己的愛情,毫不扭捏,磊落大方,較之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態的愛情詩詞,別具一種健康、自然之美;三、這首詞質樸、清新,明白如話,但并不流于淺俗,"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些對偶句的使用,使人讀之聲韻和諧,朗朗上口。筆意纖纖,而情濃眷眷,若非易安居士這樣的鑄詞高手,誰能做到?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賞析 4
一剪梅·詠柳:
無限傷心夕照中,故國凄涼,剩粉余紅。金溝御水自西東,昨歲陳宮,今歲隋宮。
往事思量一晌空,飛絮無情,依舊煙籠。長條短葉翠濛濛,才過西風,又過東風。
古詩簡介:
《一剪梅·詠柳》是明末清初詞人夏完淳所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南明的殘山剩水在落照中的'凄涼景象,暗寓昏潰的南明小朝庭亦將不可避免的走向崩灒。下片點題,寫柳絮飄飛,往事不堪回首。全詞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詠柳表達了詞人對國家傾覆的無限哀傷。
注釋:
一剪梅:詞牌名。此詞牌以周邦彥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萬樣嬌”句,故取為調名。又名“玉簟秋”、“臘梅香”。重頭六十字,平韻。
金溝:御溝,御河,上有金鰲玉蝀橋,故簡言之,水即溝中水。
陳宮:陳朝宮殿。
隋宮:隋朝宮殿。隋煬帝曾筑長堤植萬柳。
一晌(shǎng):一轉眼。晌:不多久,讀若“賞”。
創作背景:
夏完淳以一腔忠貞,把短短十七年的有限生命,完全投入抗清復國的大潮之中,所寫的詩、文、賦、詞,無不悲歌激烈,血淚淚交融。辭風師承陳子龍。近代況周頤《蕙風詞話》稱陳、夏及彭孫貽、王夫之等人的詞:“含于剛健,有風騷之遺則。”雖然豪情萬丈卻不劍拔弩張,往往借物言志,借景抒懷,使人從微風細雨中戚受驚雷,于深沉淺露中體驗悲威。此首《一剪梅》,也同樣是借詠柳來抒發一腔亡國之痛。
賞析/鑒賞:
人在時空中本應是尤物之主,然而身際家國破敗之時,面對無動于衷的物象,只覺得空茫無著,無能為力。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靈性,又正在有痛苦。所以,詠柳系借柳之無情以返觀一己癡苦。全除首句“傷心” 字樣外,純以意象結撰,詞體小令,容量見大。疊句“昨歲”、“今歲”;“才過”、“又過”,承上是似斷而續,啟下則綿悠深長,余意曲包。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賞析 5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歷史背景: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后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變后,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注重詞體協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并批評了從柳永、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最有才華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婚后,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后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賞析一: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賞析二:
她思念他。已經是秋天了她還渾然不覺的樣子,秋水天長的一天,她輕解羅衫,獨上蘭舟。望著天邊飛來的雙燕,她的心里填滿了相思,耿耿于懷——你可寄了書信來?在蕭蕭的落葉中,攀登高樓,望著他遠去的方向,思念如月光流溢。郎啊,你可知道思念的滋味?那種納人心肝的疼痛?日日盼望,日日失望。日日登高望歸雁,直到月亮爬山了西樓還不見你的影子。相思如水,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一剪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注釋】
玉簟(dian)秋:指時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1、“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三句寫的頗有意境,請簡要分析。(5分)明確:這三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悠遠。(2分)
長空、鴻雁,極言天空遼闊,營造出目斷神迷的意境,可以想見詩人遠望盼歸之思;明月、西樓,渲染出秋夜的澄澈清幽,傳達出詞人的綿長思念之情。(3分)
2、“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中哪兩個字最傳神?請試作分析。(5分)明確:“下”與“上”兩字。(1分)
思念剛從眉間消失,卻又充溢心間(1分)。詩人用語平常,卻意境新奇不俗,將抽象的情感表達的生動可感(1分),抒發了詞人的無盡離愁,刻畫了一個因思念而黯然神傷的形象(2分)。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賞析 6
汪元量以善琴事謝太后、王昭儀(王昭儀:原名王清惠,能詩)。宋亡,隨三宮留燕。與幼主及謝太后等被遷往來于上都和大都之間達十余年。此詞稱“十年”,又有“燕月”句,當為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詞人與幼主等自上都回大都后所作。詞人被北遷燕地時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此正好十年。
全令表現的是作者的家國之思。以“十年”開頭,突出地顯示出時間的悠長。詞人將這悠長的時間背景與一雙淚巴巴的愁眼迭印到一塊,組成了一個耐人尋味、動人心魂的復合意象。古人有“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的名言,在這里,詞人正是將他無限的愁怨與憂傷借這“阿睹”傳達出來。使令作劈空而起,先聲奪人,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
“今日思家”二句,解釋十年愁眼不開的原因。“今日思家,明日思家”,則是十年來天天思家,卻天天沒有回去的希望。詞人被這曠日累年、遙遙無期的鄉思所折磨,愁苦之極,徹夜無眠,抬頭所見,唯有“一團燕月”而已。常言道“月是故鄉明”,詞人特別點明是“燕月”,意在強調自己身在異鄉異國的事實。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由月而念及故鄉;蘇軾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由月的運行而寫出人的不眠。這首令寫月,實兼以上二家之長,而一個“燕”字對渲染身居異鄉敵國的凄傷情懷尤其有力。
一團明晃晃的燕月已使詞人愁上加愁。樓上、塞上卻又傳來陣陣胡笳聲,真是“那堪更聽邊城角。邊城角,又添煩惱,又添蕭索”(《憶秦娥·風聲惡》)。月是“燕”月,笳是“胡”笳,不眠之夜的所見所聞,都莫不勾起詞人國破家亡、離鄉別土的痛苦,將他的愁怨之情推向極限。
上片前三句,從總體背景落筆,寫十年間悠長的愁思;后三句從細節入手,寫不眠之夜的痛苦。前者有如電影中的推鏡頭,展現的是時間流逝中的鄉思之情;后者又象一個特寫鏡頭,展現的是時間片斷上的鄉思之情。二者同古文中的互文手法一樣,說明詞人十年來夜夜不眠,時時對月,時時聽胡笳。而燕月虧了又盈,胡笳天天如故,家國之思的痛苦卻一天天在增加,如重山累迭,無窮無數,無盡無期。
下片從“思家”轉為懷人,先回憶離家時的情景。“流霞”泛指美酒。“玉人”不詳確指,《憶秦娥》詞中也有“玉人何處教吹簫,十年不見心如焦”句,當是實有其人。
當初離別之時,“玉人”杯酒相勸,因為詞人此去實是“西出陽關無故人”。但遭此國難,他自知美酒的麻醉不足以解除心頭的哀傷,所以只是與她默默相對,借著不成曲調的琵琶來抒發不堪言說的斷腸意。“一從別后”便只有愁眼對月,枉自思念,正如《望江南》詞中所說的“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歸期未卜,相見無日,令人愁斷肝腸。
思念之極,終于想到寄上一枝梅花,以慰其孤凄之心,以表自己的思念之苦。然而一轉念,卻又是“莫寄梅花”,一則故國早已物是人非,梅花寄往何處,自己茫然不知;再則“彩箋難寄,水遠山遙”(《憶秦娥·馬蕭蕭》),縱然知道寄往何處,又如何能寄去,何況即使寄到了,也只能為她增添愁悶和擔憂,有何益處。這兩句詞,以平淺的語言將詞人那種極其矛盾的`心理刻畫得非常細膩,實是心理描寫的妙筆。
全令抒寫的雖是思家之情、懷人之意,卻無不染上國破家亡的痛苦色彩。這一點我們從那一雙“愁眼”中,從那“弦弦掩抑”的“琶琵”聲里,是不難體會到的。也正因為這樣,詞人的鄉思就有了更為深刻的內涵,更能打動人心。
另外,全令采用復沓的形式,用以表達詞人那種欲說而無從說起的愁緒,深沉而低徊往復、長久積郁的鄉思,可謂互為表里,相得益彰。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賞析 7
一剪梅·中秋無月原文: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叢杯中,月叢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叢難通,信叢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譯文:
回憶昔日中秋,在丹桂叢中,飲酒賞月,花在酒杯中,月在酒杯中。今年的中秋,因為下雨,只能在樓上過,酒是相同的,窗前又是云,又是雨,就是沒有月亮。我想乘風上天去問,奈何天路不通,投書無門。畫堂里沒有月亮,只有紅燭照妖,只好從容地舉杯喝酒,從容地欣賞歌舞。
注釋:
①:回憶。
②:活用,將名詞用作動詞,表示在杯子里面。
③:表達感情,表示程度深。
④:造物者,上天。辛棄疾特別喜歡用典,“化工”一詞大約就是典故,大概出于漢朝賈誼的《鵬鳥賦》中一句:“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大意是:天地比是一個大熔爐,造化就是爐匠,陰陽二氣生起炭火,萬物象銅一樣都在里頭熔煉翻滾。
一剪梅·中秋無月創作背景:
辛棄疾詞中思想內容最集中、最進步的當屬愛國詞。辛棄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備的戎馬生涯,他首先是一個愛國斗士,然后才是一個詞人,因而他的.愛國詞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無聊之氣,一寄之于其詞。”因此,在愛國詞中尤值得重視的是那些表現自我經歷、自我形象、自我感觸的作品。
一剪梅·中秋無月賞析:
中秋節是詩人飲酒抒情的的夜晚,辛棄疾曾寫過兩首中秋寄情詞,一首是《木蘭花慢》另一首就是《一剪梅》。
這首詞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感懷而作,上片寫景,詞人運用對比手法,將往日的中秋佳節是多么的美好!“花也杯中,月也杯中”與今日中秋之夜雨紛紛!“云濕紗窗,雨濕紗窗”作對比。突出表達詞人對今年中秋一種遺憾的心情。下片作者著重抒情,運用夸張想象的手法,欲乘風問天,抒發自己內心的惆悵,但詩人樂觀豪放,不管環境怎樣,依然舉杯暢飲,從容的欣賞著歌舞。
這首詞內容豐富,通過描寫月夜之景,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感情,表達懷才不遇的憤懣。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賞析 8
原文: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譯文:
回憶起那個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叢。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蕩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樣在樓上舉杯待月光,可是烏云浸濕了紗窗,雨水打濕了紗窗。
我直想乘風上天去質問天公,可是這天路沒法打通,想送個信吧信也難通。滿堂只有蠟燭高燒光閃閃,照耀得酒宴上紅彤彤。讓我們慢慢把酒喝幾盅,讓我們慢慢把曲唱到終。
注釋:
①尊:同“樽”,酒杯。
②渾欲:簡直想。化工:指自然的造化者。
③從容:悠閑舒緩,不慌不忙。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中秋賞月未得的詞。上片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今宵中秋無月的遺憾。“憶對”三句是回憶以前那個花好月圓的中秋節情景:天晴風靜,皓月當空,桂花飄香,飲酒樂甚,心情非常舒暢。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寫,生動形象,富于情趣。“今宵”三句,寫今夜無月的`情景,但詞人并未直接寫出,而是說今晚飲酒還是和以前一樣的,但云雨卻打濕了紗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沒有月亮,紗窗外顯得格外孤寂,顯得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詞的下片寫賞月不得的愁緒。“渾欲”三句說詞人因不見明月而憂愁,真想乘風上天去問個究竟,為什么中秋之夜沒有月亮呢,但“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想問也問不成。“滿堂”三句寫出中秋無月的寂寞,只好以飲酒和歌舞來彌補這些遺憾了。
創作背景:
辛棄疾曾親率騎兵獨闖金兵大營,曾寫《美芹十論》、《九議》進奏朝廷,論議抗金方略,反對議和偏安。可是,權奸當道,欺圣蒙主,辛棄疾進奏不被采納,反遭彈劾、排擠、打擊,直至削官罷職,被廢閑居。這首詞借題發揮,明詠中秋賞月,實為憂國之思,寄恨之作。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賞析 9
原文: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譯文
回憶昔日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叢。花影映照在酒杯中,皓月也倒映在酒杯中。今晚同樣在樓臺舉杯賞月,可是烏云密布,雨水浸濕了紗窗,哪里還有月光。
我簡直想乘風上天去質問天公,可是這天路沒法打通,想送個信吧信也難通。畫堂里沒有月亮,只有紅燭高照,讓我們慢慢把酒喝幾盅,慢慢把曲唱到終。
注釋
尊:同“樽”,酒杯。
渾欲:簡直想。化工:指自然的造化者。
從容:悠閑舒緩,不慌不忙。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中秋賞月未得的詞。上片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今宵中秋無月的遺憾。“憶對”三句是回憶以前那個花好月圓的中秋節情景:天晴風靜,皓月當空,桂花飄香,飲酒樂甚,心情非常舒暢。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寫,生動形象,富于情趣。“今宵”三句,寫今夜無月的情景,但詞人并未直接寫出,而是說今晚飲酒還是和以前一樣的.,但云雨卻打濕了紗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沒有月亮,紗窗外顯得格外孤寂,顯得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詞的下片寫賞月不得的愁緒。“渾欲”三句說詞人因不見明月而憂愁,真想乘風上天去問個究竟,為什么中秋之夜沒有月亮呢,但“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想問也問不成。“滿堂”三句寫出中秋無月的寂寞,只好以飲酒和歌舞來彌補這些遺憾了。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賞析 10
《一剪梅·舟過吳江》是宋末詞人蔣捷乘船經過吳江縣時所作的一首詞。此詞用“點”“染”結合的手法,寫出了詞人傷春的情緒及久客異鄉思歸的情緒。全詞以首句的“春愁”為核心,選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層層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內涵:一是倦游思歸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注釋:
①吳江:今江蘇縣名,在蘇州之南,太湖之東。
②秋娘渡與泰娘橋:都是吳江地名。
③銀字笙:笙上用銀作字以表示音色的高低。
④心字香:一種香名。據說是以香粉成心字形。褚人獲《堅瓠集》:“按心字香,外國以花釀香,作心字焚之。”
⑤這三句是說歲月流逝,如今歸期難卜,將無形化為有形,生動形象。
譯文:
船在吳江上飄搖,我滿懷羈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簾子在飄搖,招攬客人,便產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經過令文人騷客遐想不盡的勝景秋娘渡與泰娘橋,也沒有好心情欣賞,眼前是“風又飄飄,雨又蕭蕭”,實在令人煩惱。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結束客游勞頓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團聚在一起,調弄鑲有銀字的笙,點燃熏爐里心字形的盤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趕不上,櫻桃才紅熟,芭蕉又綠了,春去夏又到。可以看出詩人的`無限悲哀和無奈。
賞析:
吳江指濱臨太湖東岸的吳江縣。這首詞主要寫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懶思歸之心情。
起筆點題,指出時序。“一片春愁待酒澆”,“一片”愁悶連綿不斷。“待酒澆”,表現了他愁緒之濃。詞人的愁緒因何而發?這片春愁緣何而生?接著便點出這個命題。
隨之以白描手法描繪了“舟過吳江”的情景:“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這“江”即吳江。一個“搖”字,頗具動態感,帶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動蕩飄泊之感。“招”,意為招徠顧客透露了他的視線為酒樓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澆愁的心理。這里他的船已經駛過了秋娘渡和泰娘橋,以突出一個“過”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單用之。心緒中難免有一種思歸和團聚的急切之情。飄泊思歸,偏逢上連陰天氣。作者用“飄飄”“蕭蕭”描繪了風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對風雨阻歸的惱意。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想象歸家后的溫暖生活,思歸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歸家”四字,一直管著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調笙和燒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調笙,調弄有銀字的笙,燒香,點熏爐里心字形的香。作者詞中極想歸家之后佳人陪伴之樂,思歸之情段段如此。“銀字”和“心字”給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諧的意味。
“流光容易把人拋”,指時光流逝之快。櫻桃和芭蕉這兩種植物的顏色變化,具體地顯示出時光的奔馳。蔣捷抓住夏初櫻桃成熟時顏色變紅,芭蕉葉子由淺綠變為深綠,把看不見的時光流逝轉化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斷、理還亂。詞中借“紅”“綠”顏色之轉變,抒發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嘆。
詞人在詞中逐句押韻,讀起朗朗上口,節奏鏗鏘。大大地加強了詞的表現力。這個節奏感極強的思歸曲,讀后讓人有“余言繞梁,三日不絕”的意味。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李清照 一剪梅 原文賞析譯文10-22
一剪梅原文以及賞析李清照07-26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07-30
《一剪梅》李清照 原文10-30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06-08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07-19
《一剪梅》 李清照賞析10-20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譯06-07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及翻譯03-20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欣賞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