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漁家傲李清照寫的
引導語: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約派的女作家,她的《聲聲慢》、《醉花陰》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這些詞多半寫閨情幽怨,它的風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詞作中也有一首風格特殊的《漁家傲》,這是一首豪放的詞,下面就是相關的原文知識與教案資料,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譯文
天蒙蒙,晨霧蒙蒙籠云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傳話善意地相邀。殷勤地問道:你可有歸宿之處?
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又嘆日暮時不早。學作詩,枉有妙句人稱道,卻是空無用。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請千萬別停息,將這一葉輕舟,載著我直送往蓬萊三仙島。
注釋
⑴漁家傲:詞牌名。
⑵星河:銀河。轉:《歷代詩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語:天帝的話語。
⑸殷勤:關心地。
⑹我報路長嗟(jiē)日暮:路長,隱括屈原《離騷》:“路曼曼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隱括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之意。嗟,慨嘆。
⑺學詩謾有驚人句:隱括杜甫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謾有:空有。
⑻九萬里:《莊子·逍遙游》中說大鵬乘風飛上九萬里高空。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鳥。
⑼蓬舟:像蓬蒿被風吹轉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風吹飛,喻飛動。吹取:吹得。三山:《史記·封禪書》記載: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見,但乘船前往,臨近時就被風吹開,終無人能到。蓬萊,又稱蓬壺。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間,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歷盡風濤之險。此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賞析一
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約派的女作家,她的《聲聲慢》、《醉花陰》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這些詞多半寫閨情幽怨,它的風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詞作中也有一首風格特殊的《漁家傲》,這是一首豪放的詞,她用《離騷》、《遠游》的感情來寫小令,不但是五代詞中所沒有的,就是北宋詞中也很少見。一位婉約派的女詞人,而能寫出這樣有氣魄的作品,確實值得注意。
整首詞都是描寫夢境。開頭兩句寫拂曉時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還沒有人在詞里描寫過大海。“天接云濤”兩句用“接”、“轉”、“舞”三個動詞,來寫海天動宕的境界。“星河欲轉”,點出時間已近拂曉。“千帆舞”寫大風,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為李清照是山東人,對海的見聞比較多,所以寫得出這樣的境界。上片第三句“仿佛夢魂歸帝所”,意思是說:我原來就是天帝那兒來的人,現在又回到了天帝處所。這和蘇軾《水調歌頭》中秋詞:“我欲乘風歸去”之“歸”字意義相同。“歸何處”句,著“殷勤”二字,寫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換頭“我報路長嗟日暮”二句的感慨。《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就是李清照“路長日暮”句的出處。這句子的意思是說人世間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時代的婦女,縱使學詩有驚人之句(“謾有”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長日暮”,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末了幾句說:看大鵬已經高翔于九萬里風之上;大風呵,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萊三島去吧(“九萬里風”句用《莊子?逍遙游》,說大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旋風,九是虛數)!
李清照是婉約派的女作家,何以能寫出這樣豪放的作品呢?在封建社會中,女子生活于種種束縛之下,即使象李清照那樣有高度修養和才華的女作家也不能擺脫這種命運,這無疑會使她感到煩悶和窒息。她作了兩首《臨江仙》詞,都用歐陽修的成語“庭院深深深幾許”作為起句,這很可能是借它表達她的煩悶的.心情。她要求解脫,要求有廣闊的精神境界。這首詞中就充分表示她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但這種愿望在她生活的時代的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夢中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在這境界中尋求出路。然而在那個時代,一個女子而能不安于社會給她安排的命運,大膽地提出沖破束縛、向往自由的要求,確實是很難得的。在歷史上,在封建社會的婦女群中是很少見的。
這首風格豪放的詞,意境闊大,想象豐富,確實是一首浪漫主義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約派作家之手,那就更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無疑是決定于作者的實際生活遭遇和她那種渴求沖決這種生活的思想感情;這絕不是沒有真實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語的人所能寫得出的。
賞析二
這首詞,《花庵詞選》題作“記夢”,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來說,李清照南渡以后寫的詞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這一首卻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從此,她只身飄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她那艱苦歲月的晚年,處于“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愿受現實生活束縛的人,所以,有時想象的翅膀飛進了另一個世界。她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于是夢跨云霧,渡天河,歸帝宮,乘萬里風到仙山去。這樣豪邁的氣概,不凡的壯舉,就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豪放的風格,而和她的其他詞作風格迥然不同.
詞一開頭就寫:“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活繪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壯麗景色。這里,“星河”,即銀河。意思是說,天空連接著那象波浪一樣翻滾的云霞,這些云霞又是和晨霧連在一起,顯得曙色朧朦。而透過云霧遠遠望去,銀河中波濤洶涌,象要使整條河翻轉過來似的。河中許許多多帆船在滾滾的大浪中顛撲,風帆擺動得象在銀河中起舞一樣。這是寫天上的云彩,可謂千姿萬態。雖然寫的是作者在夢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這一幻想無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歷盡艱難險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潛意識所促使的。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壯麗的一面,又有艱險的一面。它展現出一個晨霧迷茫、云濤翻騰、滾滾銀河、千帆競渡的開闊境界。這境界象是個仙境,作者就是在這仙境中經歷著的。所以,也漸漸地使她的夢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宮殿去了。——“仿佛夢魂歸帝所”。“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宮殿。其實,這是人們在經歷了千辛萬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夢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詩人往往設想自己是從天上宮闕來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時也就往往說“歸帝所”去。如蘇軾的《水調歌頭》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也就是寫他想回到天帝宮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宮去,情況怎樣呢?
“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她聽著天帝在對她說話,殷勤地問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天涯,備受排擠與打擊,嘗盡了人間的白眼,如今天帝這么關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溫暖啊!作者這么寫,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客觀上已把天上和人間作了一個鮮明的對照,譏諷了黑暗的現實社會。她在若干年來的逃難生活中,多少事,憑誰訴?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愿。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這里著一“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徬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動亂,文章無用,有李賀《南園十三首》中的“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之意。兩者象是對立,實則統一,是互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為什么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極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盡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并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
這首詞,思路開宕,想象豐富,意境遼闊,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它把讀者帶到仙境中去,飽覽豐富多姿的云濤;大鵬展翅萬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輕舟乘風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為之神往。這種借神仙境界來表達自己胸懷的浪漫主義作品,在李詞中是極為罕見的。
李清照本為婉約派的女作家,能寫出如此豪放的詞,除了亂世迫使她從閨閣中走出社會,面對現實這些客觀原因之外,還有她的主觀因素,就是她的思維活躍,性格開朗,敢想敢說;同時,她遍讀群書,記性特強,不常見的字句、故實,都能一一記得,這就豐富了她的形象思維,使她對各種神話傳說和典故,都能運用自如來書寫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從而構成了這首具有浪漫情調而又氣魄宏偉的豪放詞。
李清照《漁家傲》 教學設計(語文版八年級下冊)
一、激趣導入:
請根據我的描述說出古代詩詞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被后人稱為“詩仙”。代表作有《靜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反映民生疾苦,有“詩史”之稱,他的組詩“三吏”“三別”膾炙人口,他本人被譽為“詩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散文,并開創了豪放詞派,字子瞻,我們學過他的詞《渙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曾在《岳陽樓記》中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壯志。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詞,反映邊塞生活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范仲淹
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漁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兩宋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歷城人(今山東濟南),是婉約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變”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滿,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地度過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有《漱玉詞》傳世。
三、感知內容
1、讀準字音:帆 殷勤 嗟 謾
2、讀出節奏
3、哪些詞句你讀不懂?誰能幫幫他(她)?
4、這首詞的內容是什么?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夢)
四、欣賞意境
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么?(用原句回答)
1、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
師:這兩句寫了哪些景物?
生:寫天、云、霧、星河、千帆,
師: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生:瑰奇雄偉
師:在這兩句中找出四個動詞來。
生:“接”、“連”“轉”、“舞”
師: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一幅雄偉壯麗的海天相接圖,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
“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
“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
師: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
2、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師: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到哪里?——天國,
師:在天國見到了誰?——天帝。
師: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天帝?
生:態度溫和、關心民疾的天帝。
師:“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無依,備受排擠與打擊,嘗盡了人間的白眼,如今天帝這么關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溫暖啊!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愿。
3、還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問: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師:詞人有才華嗎?
師:你從那句可以看出來?
生:“學詩謾有驚人句”
師:詞人有卓越的才華,辛苦求索,但她找到光明的出路嗎?
生:沒有
師:從哪可以看出來?
師:“路長嗟日暮”,這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生:用典
師:此句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一個“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徬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師:誰能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師:對,意思是我告訴天帝,我所要走的路程還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師: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所用,有懷才不遇之感同時流露出詞人對現實的不滿之情;
二是社會動亂,文章無用。
4、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wò chuò骯臟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幸福的生活。
師:“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xǐ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
師:“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這句什么意思?
生:看注釋
5、作者為什么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極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答: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盡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并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
6、小結:
師:這首詞中充分表示李清照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板書)
師:但這種愿望在她生活的時代的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夢中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在這境界中尋求出路。
然而在那個時代,一個女子而能不安于社會給她安排的命運,大膽地提出沖破束縛、向往自由的要求,確實是很難得的。而正是這樣的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愿受現實生活束縛的人 ,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豪放的風格.這和她的其它詞作風格迥jiǒng然不同.
師:好同學們,這首詞,“夢歸”是關鍵,全詞寫夢境,籠罩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風格上走豪放一路,為我們創造了開闊的意境。梁啟超評價這首詞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shù玉集》中語。”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約派的女作家,她的《如夢令》、《醉花陰》、《一剪梅》、《聲聲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這些詞多半寫閨情幽怨,它的風格是清新、含蓄、纏綿的。其中《一剪梅》還編成了現代流行歌曲《月滿西樓》。
【漁家傲李清照寫的】相關文章:
李清照《漁家傲》12-07
李清照《漁家傲》賞析05-23
李清照的漁家傲的賞析05-29
漁家傲李清照詞04-16
漁家傲李清照翻譯11-29
宋代李清照《漁家傲》11-29
李清照漁家傲賞析03-31
李清照的《漁家傲》賞析11-29
《漁家傲》李清照詩詞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