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李清照課堂實錄

時間:2024-12-25 18:15:03 美云 李清照 我要投稿

李清照課堂實錄

  “課堂實錄”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記錄的一種方式。它可以是文字描述、錄音、錄像、照片或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其核心目的是真實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貌,包括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表現、課堂互動、教學環境等多個方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課堂實錄,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清照課堂實錄

  李清照課堂實錄 1

  (教室里輕聲播放著典雅的古琴曲,講臺的大屏幕展示一幅灰藍色調的“天地沙鷗”圖。)

  (點評)

  開課就以典雅的古琴曲和大屏幕展示的“天地沙鷗圖”把學生和聽課者帶入一個藝術境界。

  師:記得幾個星期以前,我第一次在班上提到李清照,許多同學都感到十分陌生,經過這段時間的研究,大家現在對她想來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

  生:(有的點頭、小聲交流)

  師:大家是怎樣去了解她的呢?

  生:(七嘴八舌)看書、去圖書館、讀她的詩詞、上網查資料……

  師:看來,盡管相隔九百多年,大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體會他她的內心世界,你們很不簡單哪。

  生:(笑)

  師:今天,我們就以“走近李清照”為題(屏幕畫面上出現“走近李清照”字樣),把同學們這段時間的研究成果拿出來互相交流交流,同時,也向今天聽課的領導和老師作一次“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匯報,好嗎?

  生:(齊聲)好!

  師:這段時間,我一共收到各個研究小組的同學們提交的63份報告,還有同學們自己制作的12個電腦課件。我相信,關于李清照這位曠世才女的其人其文,大家一定有許多話想說,所以,今天,我把講臺給你們讓出來。(走下講臺)

  生:(小聲交流,躍躍欲試。)

  師:在大家發言之前,我要先請一位同學上講臺。這幾天,他利用休息時間,根據課堂需要,把同學們制作的課件進行了綜合編排,今天,他又將擔任這堂課的電腦操作員和監控員。他就是李熙同學,請大家用掌聲歡迎和鼓勵他!

  生:(鼓掌。李熙走上講臺,坐在電腦操作臺前。)

  點評:古樸的“走近李清照”幾個大字清晰的出現在屏幕上,加之教師親切的導入 語立即使所有在場的人產生一種“走近”的欲望。

  這一“讓”,讓出了一個學生活動的大舞臺,一種全新的課堂模式。

  李清照生平簡介

  師:首先請第一小組的中心發言人發言。

  邱子維:(走上講臺)大家好!我們小組經過多方的收集和查詢,已經掌握了許多關于李清照的第一手材料。

  生:(笑)

  邱子維:我們發現,李清照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屏幕顯示李清照像)這就是李清照,她生于1084年,山東濟南人,號易安居士,是宋朝著名的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她出身書香門第,18歲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后生活典雅美滿,有“賭書潑茶”的佳話流傳后世。趙明誠出仕后經常外出,清照就把這些離愁別緒化為優美的詞句,這也是她早期作品的主旋律:多描寫閨情相思,反映對愛情的追求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后來,金兵入侵中原,靖康之變后,她被迫流寓南方,1129年,明誠病死,清照孤身漂泊,最終在杭州度過殘年。孤苦的生活,也使她的后期作品風格有所變化:詞情黯然、沉哀入骨,多描寫國破家亡的離亂生活。

  李清照的作品集叫《漱玉詞》,后世對李清照的文學成就評價很高,(屏幕顯示后世對李清照的評價語句。)沈去矜曾說:“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四庫提要》中也寫到:“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故不得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還有《白雨齋詞話》、《碧雞漫志》等文化評論作品中,都對李清照的詞贊賞有加。

  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下)

  生:(鼓掌)

  點評:初二的學生能如此完整地介紹出李清照的生平,又相隨介紹出她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后人對李清照的評價,是令人稱贊的。

  師:我們更要謝謝邱子維,他不僅從生活經歷、作品風格各方面概括地介紹了李清照,更用后人對她的評價證明了她出眾的才華,很好!還有沒有同學要補充?

  李文彬:我想補充一點,李清照大概在五十多歲時,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但這個張汝舟是個人面獸心的家伙。后來,李清照為了和他離婚,不惜對簿公堂。我想,從這件事上,也能看出李清照的性格是柔中有剛的。

  師:不錯,李清照晚年的確有過一次不幸的婚姻,李文彬的補充讓我們看到了李清照性格的另一個側面,也更能喚起我們對其晚年不幸遭遇的同情。

  下面,請第二小組的中心發言人向大家展示你們的研究成果。大家歡迎!

  點評: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藝術,就是激勵的藝術。“很好!”一聲贊許,不僅給第一個發言人一個充分的肯定,更對后面準備發言的眾多同學是一種鼓勵,誰不想賽過第一個發言的人呢?

  這一補充,十分必要,把一個“柔中有剛”的李清照活脫出來。

  李清照前期詞風簡介

  生:(鼓掌)

  宋珊珊:(走上講臺)我們小組重點研究的是李清照的前期詞作。(屏幕顯示:李清照前期詞作)李清照的詩詞、文論都很有造詣,詞的成就最高。她早期的代表作有《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點絳唇.寂寞深閨》、《浣溪紗.繡面芙蓉一笑開》、《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等等。(屏幕顯示作品并配以同類意境的圖片)

  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優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寫一些閨中情思,少女情懷,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離情別緒。象“眼波才動被人猜”、“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都是傳誦一時的名句。(屏幕顯示詞句。)

  我們認為,李清照的前期詞作風格可以概括為:格調清新、嫵媚秀麗、細膩婉轉。(屏幕顯示這三個詞)

  我的介紹就到這兒,希望同學們有時間再就這個問題跟我們組的同學交流。(下)

  生:(鼓掌)

  點評:初二年級的學生能就一位詞人前期的作品研究到如此廣度,并以“格調清新、嫵媚秀麗、細膩婉轉”準確概括詞作風格,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成績。

  師:宋珊珊同學的.發言雖然比較簡短,但仍不失清晰、精要。正如剛才她講到的,李清照早年的作品雖然也抒發一些離愁別緒,但總體上仍是一種清新明快的風格。那么,她的后期詞作的風格又有了怎樣的變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們請第三小組的發言人來為我們介紹一下。

  李清照后期詞作簡介

  葉雯:我離得太遠了(她坐在最后一排,過道上還坐著聽課的老師),可不可以不上講臺講?我保證講得很大聲。

  生:(笑)

  師:好,時間就是金錢嘛,你不愧是咱們深圳的孩子。

  生:(笑)

  葉雯:(快速地)我們組有兩個發言人。我先來說說李清照詞風變化的原因。其實剛才邱子維也提到了,1127年,金兵入關,爆發了靖康之變,李清照被迫離開故鄉,流落南方。1129年,她的丈夫趙明誠病逝,她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受到很大的打擊,可以說是家破人亡。后來,她孤身一人從建康到越州、四明、溫州,最后到臨安,顛沛流離,受了很多苦。所以,她的后期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現出另一種風格。待一會我們組的臧越會向大家詳細介紹。

  師:不錯,李清照詞風的變化可以說是社會和家庭的雙重悲劇造成的。那么,我們來聽聽臧越如何評價她的后期作品。

  臧越:(走上講臺)我們小組的研究重點是李清照的后期詞作,她后期的代表作大致有《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永遇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等。(屏幕顯示這幾首詞及相同意境的圖片)經過我們小組成員的討論,她后期詞作的風格可以用凄清哀婉、憂憤深沉、蒼涼悲楚來形容。(屏幕顯示:凄清深沉、蒼涼悲楚)

  下面,我就以兩首詞為例,為大家簡要地分析一下。(屏幕顯示《聲聲慢》全詞)《聲聲慢》這首詞,就十分細膩地表現了一個孤獨女子的寂寞凄涼的心情,這與她前期作品中那種貴族少女、少婦的清淡、飄逸的傷春悲秋截然不同。《聲聲慢》一開篇就用了14個疊字道出自己空空落落、孤苦無依的晚年慘境,被后人譽為“神來之筆”。后又用“淡酒”、“黃花”、“梧桐”、“細雨”把我們帶進了一個“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涼之境。這也是清照南渡之后飄零生活的真實寫照,讀來非常感人。

  (屏幕顯示《永遇樂》全詞)《永遇樂》這首詞以汴京的元宵佳節作為回憶的聚焦點,一如煙如夢的“中州盛日”和“如今”的艱難歲月互為對襯,極寫過去的繁華,反襯出如今的孤寂。其中“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一句,(屏幕顯示:詞中這一句加下劃線)語言看似通俗平淡,卻凝聚著詞人凄苦無告的深沉愁緒,國破家亡之恨,流離患難之苦,在對比、反襯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李清照后期的杰作還有很多,由于時間關系,不能一一介紹,相信同學們手里也有很多資料,我們下來再作交流。謝謝大家!(下)

  生:(鼓掌)

  點評:前后期詞風變化原因的研究中,滲透著生活道路決定創作道路的唯物史觀與現實主義的文藝觀。

  師:臧越發言的可貴之處在于,她不是孤立、籠統的概括,而是把對詞風的闡述融進了對作品的賞析過程之中,有理有據,是一種非常務實的研究精神,值得贊賞。

  點評:教師親切、自然,點在關鍵處。從“非常務實的研究精神”方面肯定贊賞,說明艾巧老師的教學始終將人格、個性的培養,情感、意志的教育裝在心中。

  將課文中所選的李清照的《如夢令》重點研究討論,并不平鋪開來賞析,而是以設問:“《如夢令》是李清照前期還是后期作品?”引導學生思考,激活思維,引起一場熱烈辯論,掀起該課的第一個高潮。表現了教師的引導智慧與教學藝術。

  賞析《如夢令》

  師:剛才,幾位同學為我們介紹了李清照的詞作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的不同的風格。大家注意到沒有,我們這學期的課本里也有一首李清照的詞,請大家打開書293頁,大家根據我們現有的認識,判斷一下這首詞屬于前期還是后期的作品?小組長負責組織討論。

  生:(討論,氣氛熱烈)

  師:大家已經有結論了吧?誰先來說說?

  鄭夏潔:我們小組都認為這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師:為什么?

  鄭夏潔:因為這首詞中表現出來的感情是很快樂的,與朋友一起出去游玩,還喝了很多酒,興致很高,如果是后期的作品,不可能有這樣的閑情逸致。

  師:有道理,有沒有不同意見?

  詹惠林:我認為不是前期的,這首詞一開始就寫“常記”,這是一種回憶的口吻,還有,喝酒也不是只有高興了才喝,也可以借酒消愁啊。

  生:(笑)

  師:好,現在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你們支持誰?

  許秋姍:我也認為是前期的作品。回憶,不見得一定要年紀大了才可以回憶啊,二十幾歲也可以回憶十幾歲啊,三十幾歲也可以回憶二十幾歲啊。我覺得不能只看字面的意思,這首詞我們讀起來覺得很清新,有一種青春氣息,應該更符合她前期的風格。

  桑琛:我也認為是前期的作品,她描寫的自然景物是“藕花”、“鷗鷺”,都是色彩比較鮮艷、明亮的,她后期的作品都是寫那些“梧桐”啊,“黃花”啊,“孤雁”啊,所以……

  詹惠林:那也不一定啊,“落日熔金”,金色不也很鮮艷嗎?但這也是后期的作品啊!

  師:看來爭論還挺激烈的,大家同意誰的意見呢?

  生:(大部分人說“鄭夏潔”“許秋姍”)

  師:其實,這首詞確切寫于哪一年,至今學術界也未有定論,大家剛才爭論的主題已經基本上屬于研究生的研究內容了,我說,你們真了不起!

  生:(笑,面露得意之色)

  師:我很欣賞許秋姍的一句話,我們分析作品,不能只看字面的意思,而更應該從總體上把握作品的意境,去體會它所要表達的感情。大家看看,這首詞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陳浙:寫了李清照回憶她有一次出去游玩,興致很高,喝酒喝醉了,忘了回家的路,走進了荷花之中。

  師:是“走進了荷花之中”嗎?

  陳浙:不!是劃船劃進去的。

  師:對了。所以才有后來的……

  陳浙:“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師: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帶著一點醉意、開心暢游了一天的少女,一大片粉紅的荷花,一群翩然起飛的沙鷗。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七嘴八舌)美麗!清新!快樂!……

  師:同是回憶,這首詞和《永遇樂》有沒有不同?

  張文婷:這首詞單寫了游玩那一天的快樂,沒有《永遇樂》表現的那種撫今追昔的悲傷。

  師:你用了一個非常好的詞!“撫今追昔”,很貼切。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看到,這首詞整體的調子是明快、活潑的,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應該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大家同意嗎?

  生:(齊)同意。

  師:好,下面大家集體朗讀一遍《如夢令》,注意讀出剛才我們分析出來的那種意境。

  生:(齊讀《如夢令》)

  點評:學生能抓住《如夢令》的字句、情感,風格有理有據的辯論,閃現出思維的火花,學會了分析詩詞作品的方法,鍛煉了辯論的能力。

  朗誦欣賞

  師:大家讀得很好!精彩的朗讀或朗誦是對作品的再創造,會讓聽眾沉浸其中,深受感染。今天,第四小組的同學要為我們帶來他們精心準備的朗誦表演。他們一共要朗誦三首李清照的詞,從選詞到配樂到配圖,都是他們自己設計的,讓我們用掌聲歡迎他們。

  蔣南:我代表第四小組先為大家朗誦一首《漁家傲》(屏幕顯示《漁家傲》全詞及畫面,音樂起)漁家傲,天接……(略)

  生:(熱烈鼓掌)

  師:(對蔣南)你為什么要選擇這首詞來朗誦?

  蔣南:李清照的詞大多數都是很……軟的……

  生:(笑)

  蔣南:我覺得,我們男生應該有一點陽剛之氣,所以選了這首。

  師:非常好,通過剛才蔣南朗誦這首詞表現出來的豪邁之氣,我相信他理解了這首詞。下一個是誰?

  張文婷:我朗誦的是《醉花陰》。(屏幕顯示《醉花陰》全詞及畫面,音樂起)薄霧濃云……(略)

  生:(鼓掌)

  師:大家評評,她朗誦得如何?

  邱子維:我認為她朗誦得非常好,特別是配樂,很舒緩,有一種淡淡的悲傷的感覺,但又不是特別悲傷。

  師:為什么不要特別悲傷呢?

  邱子維:因為,她只是思念丈夫,她的丈夫又還沒死。

  生:(笑)

  師:是不是應該說,現在的李清照還沒有遭受到國破家亡的痛苦,她的悲傷還達不到那么深的程度?

  邱子維:是。

  師:說得不錯,還有同學要發表意見嗎?

  孟月瑩:張文婷的抑揚頓挫處理得很好,她把“莫道不消魂”一句揚上去,“人比黃花瘦”再降下來,又慢下來,讓人覺得……嗯……

  師:“莫道不消魂”是對誰說的?

  孟月瑩:對……她的丈夫,也是對讀者說的。

  師:對,很好。那么,把這一句揚上去的目的是……

  孟月瑩:增加說服力。

  師:太好了!最后一句為什么又要弱下來呢?

  孟月瑩:因為,整首詞的感情是很憂傷的,這樣就突出了這種感情。

  師:對,你不但理解了李清照,也理解了張文婷。

  生:(笑)

  師:這最后三句是傳誦千古的名句,來,全班同學一起充滿感情的讀一遍。

  生:(朗讀。略)

  師:最后一個朗誦的是哪位同學?

  李璐:我為大家朗誦一首我最喜歡的《聲聲慢》。(屏幕顯示《聲聲慢》全詞及畫面,音樂起)尋尋覓覓……(略)

  生:(熱烈鼓掌)

  師:太感人了!特別是最后一句,凄涼的晚景,國破家亡的慘痛,那種千愁萬緒,無從說起呀,那種凄苦無告啊,太準確了!來,最后一句,大家一起來一次!

  師、生:(齊)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非常好!

  點評:朗讀欣賞,原本就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在精要處點撥設問,指導朗讀非常精當。

  我眼中的李清照

  師:這節課上到這里,在同學們心中,李清照的形象應該是越來越清晰了吧?

  生:(點頭,小聲議論)

  師:我們已經離她越來越近了,有這種感覺嗎?

  生:有!

  師:下面,請各小組的同學們思考、交流一下,經過這段時間的研究和這節課的學習,你心中的李清照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另外,如果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她,你會把她比喻成什么?

  生:(討論)

  師:好,誰先來發表意見?

  (舉手十分踴躍)

  苗露:我認為李清照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才女,無論從她的作品還是她的生平來看,她都是一個杰出的女性。特別是她在離開故鄉,丈夫病死后,還能在創作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寫了那么多好詩好詞,說明她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勇敢的抗爭,我最敬佩她這一點。所以,我把她比喻成一枝開放在嚴冬的紅梅。

  曾麗娜:我覺得李清照的可貴之處還在于,她身為“貴家子弟”——她父親是禮部員外郎,她丈夫的父親還做過宰相,可她并沒有一點那些紈绔子弟的不良習氣,而是致力于文學創作和金石收集。所以,我把她比喻成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

  李楹:我覺得比喻成花太普通了,比喻成菊花也可以啊。我覺得李清照更象一只天鵝。

  生:(笑)

  李楹:是啊,天鵝是飛得最高的鳥,正好證明李清照的文學成就也是最高的。

  李志峰:我把李清照比喻成一直孤雁。

  師:(笑)好,比完花又開始比鳥了。

  生:(笑)

  點評:各種比喻五彩繽紛:嚴冬紅梅、深秋菊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高飛的天鵝、失群的孤雁、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孤舟,特別是冰晶中的一枝蒲公英這幅畫,真令人感動!看來,學生是真正走近了李清照,不然是做不出這些精當的比喻的,創作不出這幅寓意深刻的畫的。

  李志峰:孤雁就比喻她無親無故,一個人孤身漂泊,而且,李清照的家鄉在北方,大雁的故鄉也在北方,他們冬天到南方去過冬,春天又飛回北方,而李清照她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找不到回去的方向了。而且,它也許還受了傷,也無法飛回去了。

  師:(深受感動)很感人,看來李志峰雖說是一個男孩子,可也有一顆細膩的心。還有許多同學想發言,好,李思的手舉得最高,你來說說吧。

  李思:我覺得李志峰把李清照比喻得太弱了,我把她比喻成一條小船,雖然小,但仍然在驚濤駭浪之中堅強的劃向彼岸。

  師:你說的“彼岸”是指什么地方?

  李思:嗯—是文學的——高峰。

  師:太好了!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讓我自愧不如!還有嗎?

  巫丹婷:我在家畫了一幅畫,就是我心目中的李清照。

  師:快拿出來給我們欣賞欣賞。

  巫丹婷:(走上講臺。李熙用實物投影展示圖畫)這幅畫的底色是黑色的,象征了當時那個黑暗的社會。這是一枝蒲公英,它被這塊冰包住,就象李清照的命運一樣不幸,但蒲公英的種子還是從冰的包裹中飄了出來,就象李清照的詩詞,直到現在還被我們傳誦。(下)

  師:真了不起!李清照泉下有知,應該感到欣慰了。九百年后,她的作品仍在被我們傳誦,而且,在我們一個班里,她就擁有這么多的知音!

  今天非常高興,老師沒有過多的指導,同學們自己研究,自己體會和感悟,竟然有如此高水平的發言,可以說,你們已經用自己的方式走近了李清照的心靈深處。這樣的學習方式也有效的拓展了大家的視野,大家已經學會了如何在研究中思考,在學習中領悟。學語文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在美好的文學世界中汲取精華,充實精神,體驗更豐富的人生,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也就在這里。

  下課!

  生:(起立)謝謝老師!

  李清照課堂實錄 2

  課前兩分鐘,教室里孩子們背誦著李清照的詞,字字句句清脆悅耳,這是近兩周以來老師要求他們晨讀背誦的詩詞,聽著整齊的聲音就知道已經滾瓜爛熟。

  上課的音樂聲響起來了,站在講臺旁邊的老師做了個停的手勢,誦讀聲戛然而止。孩子們都盯著老師,老師緩步走上講臺,邊走邊輕聲說道: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伴隨這誦讀聲,輕輕走進課堂,走進李清照,走進如夢令!(板書:如夢令)

  一、解題

  隨著老師的手勢,生齊讀課題。

  師:看著如夢令這三個字,你想說些什么?

  生:如夢令是詞牌。

  生: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

  師:能說說你知道的詞牌嗎?

  生:漁歌子、浣溪紗。

  生:一剪梅、聲聲慢、醉花陰。

  生:水調歌頭、虞美人、卜算子。

  師:很好。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也稱為詞譜。為了方便記憶,人們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一個詞牌有好多詩人去填,后人為了區分,在標題目時,會把詞的第一句用小括號括在詞的旁邊,比如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如夢令,李清照的就有兩首,分別是: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還有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二、初讀課文

  師:現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詞,多讀幾遍。要求讀通、讀順,讀出詞的韻味來!

  生自由讀,搖頭晃腦,讀的很是投入。等讀書聲漸漸弱下來

  師:哪位同學愿意展示你的朗誦水平?請站起來美美地讀一讀。

  生:如夢令(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師:你讀的真好!有宋詞的味道!誰還愿意再試試?

  又有好幾個同學朗讀,抑揚頓挫,把握得很到位。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學們已經瑯瑯上口了,現在不看課本,看能不能背下去?

  合上書本,大多學生都能背個差不離。

  三、讀“胖”全詞

  師:會讀會背,只是個基礎,現在你們再讀讀,看能讀出那些畫面!

  生: 我仿佛看到了溪亭日暮的美景。

  生:我感受到了藕花深處的幽靜與甜美。

  生:我看到一灘鷗鷺齊飛的壯觀景象!

  (教師板書:溪亭日暮 藕花深處 一灘鷗鷺)

  師:這是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大家再讀讀,把這一幅幅畫面讀活了!

  生再次去讀,去想。

  師: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些畫面,不理解的.詞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生:常記,就是經常回憶起。溪亭,就是溪流邊的亭子。日暮,就是太陽落山。

  生:這句應該是:常常回憶起那次夕陽晚照,溪邊亭子里喝酒賞落日的情景。

  師:溪亭,可以理解為溪邊的小亭,也作地方名講。

  生:黃昏時分,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輝當中。

  師:多美的畫面啊!我們來讀出這種美吧!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沉醉不知歸路,又該如何去解釋呢?

  生:醉了,不知道回家的路。

  師:看注釋,這個醉是——

  生:陶醉!我覺得李清照不僅欣賞著美景,還與朋友開懷暢飲,喝酒喝多了而忘記了回家的路。

  師:對的。請把這份醉意讀出來!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指名讀: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這就是溪亭日暮的畫面。現在我們再來看藕花深處

  生: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是說他們玩好了,乘著小舟,準備回家,但是不小心劃到了荷花池里。

  生:這些荷花好美啊!碧綠的荷葉像翡翠做成的大盤子,荷花像是婀娜多姿的仙女。

  師:讀出來!

  生: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師:興,在這里應讀出高興、盡興之意,不要讀成一聲。

  生再次讀。

  師:黃昏了,一切都變得朦朦朧朧,“藕花深處”,那是一個清香四溢、色彩繽紛、幽靜而神秘的世界,詞人乘興而去,盡興而歸。面前的一切,似畫非畫,令人陶醉,可是天已經黑了,再美的畫面也不能久留,于是她和伙伴們——

  生: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生:他們嘻嘻哈哈,爭著劃船,結果把已經休息的鷗鷺驚起,沙灘上一下子熱鬧起來了,歡笑聲、鳥拍翅膀的聲音,由靜到動。

  師:說得真好呀!這些個畫面一下子動起來了。我們把整首詞美讀一遍。

  生有感情的誦讀。

  師:這首詞只有三十三個字,我們卻讀出了這么多的內容,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讀書的最大本事就是能把一本書讀厚,但也要把它讀薄!

  四、尋找詞眼

  師:一篇文章,要有文眼,一首詩,有詩眼,那么詞也不例外,大家想想,這首詞的詞眼在哪里?

  生思考,舉手。

  生:我以為應該是“醉”,詩人對美景沉醉,對玩得盡興沉醉,對這次游玩念念不忘沉醉。

  生: 李清照品著美酒,賞著日暮、藕花、還有一灘鷗鷺。讓人沉醉在里面,所以我也認為是醉。

  師:我也是這樣理解的,看來我們想到一塊兒去了。因為醉而不能忘!因為醉而留下了這首詞! 因為她的醉才有我們今天的醉!(板書:醉)

  五、課外延伸

  師:十六歲,花一樣的年華,試想,一個妙人兒,與伙伴泛舟湖上,一邊飽覽秀美的風光,一邊輕斟淺品杯中的美酒,喝醉了酒,劃著小船,誤入荷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那是多么一副浪漫的情景啊!讀來真真是如聞荷香,如臨其境。李清照還有一首《如夢令》,我們曾經積累過,誰來背背?

  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師:這首詞說的是: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師繼續解說:

  李清照生于一個宦官人家,父親是學者兼文學家,母親也是名門閨秀,擅文學。這樣的出身,對那個時代的女子是多么可貴,她既能享受舒適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她有過一首《點絳唇》,你們還記得嗎?

  生: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師:李清照所處的那個時代,可和你們現在不一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女子婚前是沒見過自己的丈夫的,李清照也不例外。可是這天早上,她正在蕩秋千,一個風度翩翩的少年來了,正是她的沒見面的趙明誠,她不能看,又想看,想走掉,又不甘心,于是她就“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貌似嗅青梅,眼睛卻是轉向來人的。多可愛的小女子,我們再來讀讀這首《點絳唇》

  生: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師:新婚后的李清照是幸福的,他和趙明誠兩人既是文學知己,更有事業上的相投——金石研究,新婚燕爾,詩詞琴棋,婦唱夫隨。此時她寫過一首《一剪梅》。誰來說說?

  生: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師:這是李清照寫給新婚不久負笈遠游的趙明誠的。字里行間情深意濃,讀來讓人心醉,使人覺得牽掛和被牽掛都是一種幸福。

  師:可是幸福總是那么短暫,老天也許都在妒忌李清照的幸福吧。他們所處的大宋朝經歷了“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華之后,趙宋王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為屈辱的一頁。李清照的小家也開始了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發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流亡途中,行至烏江鎮時,當她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著浩浩的江面,吟下了一首千古絕唱《夏日絕句》:

  生: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師:現在面對著滾滾的烏江,我們就是李清照,再放聲誦讀一遍!

  生齊讀: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師:李清照還有一首《八詠詩》:“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同學們聽聽看這氣勢,哪里像一個流浪中的弱女子所寫,這是一般的七尺男兒都沒有的氣魄。

  師: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公元1129年,趙明誠在流亡途中得急癥病故,失去了家園,失去了愛人,此時的李清照,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等待她的是孤苦伶仃顛沛流離,是世情險惡中傷侮辱。而更令她惶恐的是,有小人向朝廷誣陷她“頒金通敵”欲置她于死地而后快。為了表明心跡,當金兵一路追趕高宗時,李清照也匆匆忙忙地攜著一批古物南下,追隨高宗蹤跡,打算把它獻給朝廷。一路上,她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人情冷暖親身所感,但最終沒能如愿。這一年秋天,心力交瘁的李清照,面對著滿地的黃花不由得吟出了:尋尋覓覓——

  生齊接: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殘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就是這首《聲聲慢》使李清照奠定了文學史上的“詞宗”的地位。記得前天看一位同學的日記上寫著:“日記啊日記,真是一個愁字了得啊!”看到這里,老師不由的笑了,我批了這么一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寫日記強說愁啊!”孩子們,和李清照的萬古愁心比起來,你的這些還稱得上愁嗎?

  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師:此時的李清照,滿腹的愁緒,只能交予她所鐘愛的文字,孩子們,用我們的聲音,再來感受那種柔腸百結,凄清孤寂的脈脈情懷吧!

  生動情吟誦: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殘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緩緩敘說:花自飄零水自流,花亦非花,人也早已作古。今天,李清照衣裙飄飄、婉婉約約的向我們走來,她那長長短短的詞句,無一不精彩,無一不出色,她的才情、她的睿智,就這樣在我們的眼前熠熠發光。面對著她,我忍不住要吟這首小詩:語言的花朵

  生齊接:在歷史的暗處

  悄然綻放

  雨水的墜落

  打濕月光的臺階

  江南三月

  桃花依舊庭院空空

  那架秋千是否還有亂紅飛過

  流水的嘴唇能否讀懂清照的信箋

  昨夜,伊人臨鏡畫眉

  素袖輕拭、淚痕脂香

  花窗外小橋系著木船

  獨上西樓月如鉤

  師:孩子們,三十三個字的如夢令,引出了我們對李清照的無限感慨,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文學歷史的長河中,唐詩宋詞就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如果說唐詩是那淙淙流著的甘美的清泉,宋詞就是那溪邊飄香的花朵,讓我們常去掬一捧清泉,采幾片花瓣,沏一壺清茶,輕啜一口,慢慢回味,芳香四溢。讓我們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靈、自己的人生去讀,去讀這永遠的唐詩,去讀這永遠的宋詞。讓我們的心靈更加豐富,讓我們的情操更加優美,讓我們的言談更加文雅,讓我們的感悟更加深刻!

  李清照課堂實錄 3

  師:今天我們學習《聲聲慢》。李清照的詞,屬于婉約詞,婉約詞應該如何去讀?(學生齊讀。整體效果尚好,故教師不做點評,即直接點出朗誦的技巧與方法。)

  不錯。兩個字音需要注意:一是乍難還寒的“還”(huán),一個是怎生得黑的“得”(dé)。朗誦的時候要注意詞中的財務處感嘆號很特別,請同學們體會一下這三處感嘆號該如何去讀。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師:另外這首詞使用了大量的疊詞。疊詞有什么好處?朗讀時該如何去讀?我們一起來體會體會。

  (師范讀,隨后學生放開聲音自己朗讀,最后師生齊讀。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師:哪位同學談談體會。

  生:讀感嘆號時會有一種往下墜的感覺!

  生:有學生之感!

  生:用疊詞時表達的感情和氛圍好像會更濃厚。

  師:是的。從意思上講,疊詞和單個詞表達意思是一樣:尋尋覓覓的意思是尋覓,冷冷清清的意思是冷清,凄凄慘慘的意思就是凄慘。但一旦疊加在一起,情感意義就顯得更加突出。這就是疊詞的效果。

  生:我覺著這首詞和前面學過的《醉花陰》一樣,都是表達出作者的愁。

  師:是啊,詞的末句講得很明白:“怎一個愁字了得!”但這兩處愁有什么區別嗎?請從它的內容、程度上來看一看,兩處愁究竟有沒有什么區別?

  生:我覺得《聲聲慢》這首詞的愁比《醉花陰》的愁更深一些。

  師;具體一點。

  生:兩首詞都說到“黃花”。但是《醉花陰》說黃花時只是說瘦,而這里的黃花卻是“憔悴損”,說明花已經凋零、枯萎、殆盡了。

  師:很好。《聲聲慢》被稱為千古第一悲情詞,寫愁寫悲寫得最深,大家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生:從第一句可以看出。這里她用了疊詞,讓人感到這“愁”更加豐富、深沉。如果結合作者生平,我覺得她的尋覓、冷清、凄慘應該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師:愿聞其詳。

  生:因為李清照寫《聲聲慢》時她的丈夫已經去世,她一個人感到很孤獨,就開始尋覓。尋覓過后沒有結果,或者說她尋覓的結果就是冷清;感覺到冷清之后,她自己內心的感受一定是凄凄慘慘。

  同學們看課本49頁,剛才他講的那個意思其實和文學大家唐圭璋講的意思是一樣的。我想問問,你剛才看這段話沒有?

  生:沒有。

  師:所以同學們應該自信啊,要相信自己的閱讀鑒賞能力啊。開篇十四個疊字,她(指生)剛才講到非常富于層次感,我們不妨再仔細分析一下。尋尋覓覓明顯是李清照的一個動作。之所以尋尋覓覓,是因為心中若有所失。但尋覓之后結果如何呢?

  生:是冷冷清清。

  師:這里的冷清是描寫什么的?

  生:環境。

  師:有層次嗎?

  生:我覺得這里的冷清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周圍的環境的確冷清,二是還反應出內心的冷清。

  生:如果說中間的“冷清”還只是暗示出作者的心境,那么最后的“凄凄慘慘戚戚“,就純粹是寫心情,這時作者的心理純粹的是一種悲傷。

  師:剖析得好。有人這樣分析《聲聲慢》起句十四字疊字的妙處。(投影)

  總言心情之悲傷。中心無定,如有所失,故曰“尋尋覓覓”。房櫳(教師插話:櫳lóng是“窗戶”的意思)寂靜,空床無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六字,更深一層,寫孤獨之苦況,愈難為懷。

  前人對李清照連用十四個疊字評價非常之高,說是“出奇制勝,匪夷所思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那么我們怎樣從寫作上來借鑒它?

  連用十四個疊字的,可以說前無古人,暫無來者。我們寫作并非一定要連用這么多疊字,有時只是連用幾個疊字,就有無限的妙處。

  師:除了疊詞的運用,詞中還有哪些句子也反映了李清照的愁情?

  生:“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可以聯想到一個女子,倚靠在窗前,等待著一個永遠回不來的人。

  教師:這個想象很好,等待一個永遠回不來的人。

  生:而且還是獨自,一個人怎樣才能挨到天黑。

  師:這怎樣表現她的愁情的呢?

  生:每天覺得時間過的非常的慢――“獨自怎生得黑”,都不知道看樣捱過一天了。

  師:人們一般在什么情況下才會覺得日子難捱?

  生:凄涼,空虛,悲愁,痛苦……

  師:是的。人在幸福中常覺時間飛駛,只有在痛苦中才會有度日如年之感。剛才提到的《醉花陰》中其實也有類似的句子――

  生:薄霧濃云愁永晝。

  師:很好。李清照寫的是一種人人皆有的常情。只不過她寫得是如此委婉深沉令人動容動心而已。表達詞人之愁的句子還有哪些呢?

  生:“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當時李清照丈夫已經去世,加之國破家亡,作者的心情更加的惆悵,“滿地黃花堆積”,就讓人看到一副更凄涼的畫面。

  師:還有嗎?

  生: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相識,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大雁還在,而她的.丈夫已經不在了,所以很傷心。

  師:我們知道古代有魚雁傳書的故事,這只舊時相識的大雁,也許過去曾經給丈夫傳過書信。如今呢?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

  生:物是人非。

  師;李清照另一首寫愁寫大雁的詞同學們應該熟悉: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那只舊時傳遞書信的大雁還在,但丈夫已經不在了,所以是“雁過也,正傷心”……

  生:我有一個疑問。“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菊花是秋天開的,這里的黃花不應該是落的一地的菊花,而是開得很茂盛的菊花。我猜……

  師:繼續

  生:憔悴損,有可能是因為秋風把這些菊花的花瓣吹得一地,因此感到很凄涼。但是我覺得“憔悴損”還有一層意思,是寫自己憔悴。“如今有誰堪摘”也是的,不一定只是說菊花凋零一地,沒有人憐愛,也有可能是說到自己,丈夫去世之后,自己也是人老珠黃,(教師插話:“人老珠黃”有些用詞不當)沒有人來憐愛。

  師:她的疑問,加深了我們的理解。這里的堆積可以是綻放的花朵的堆積,也可能花飄零之后的堆積。秋風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積。確實此處明寫菊花,也是暗寫自己,是以花寫人。我以為還有一個精彩的句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哪位同學能談談自己的呢?

  生:小雨纏纏綿綿,暗示詞人內心的纏綿郁悶。

  生:到黃昏點點滴滴,說明她坐了很長時間,看了很久,愁了很久。

  生:看了李清照這句詩,我很快就聯想到了秋謹的詩――“秋風秋雨愁煞人”。還有《紅樓夢》里的《紅豆曲》,感覺這些詞句都可以用來描述李清照后期家破人亡那種情感:“展不開的眉頭,挨不完的更漏。”“照不見菱花鏡里形容瘦”。覺得“點點滴滴”的愁情和李清照后期種種愁苦總是纏纏綿綿在環繞著自己。

  師:我問一下“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點點滴滴的細雨,你能聽到嗎?什么時候才能聽到?李清照聽到這種雨打梧桐的聲音到底怎樣的感覺?梧桐細雨是中國古典文化中一個經典的意象……

  (見學生沒有醒悟,教師投影展示如下詩句)

  我們來看一些詩詞你就會明白了。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

  碧紗秋月,梧桐細雨,幾回無寐。(晏殊《撼庭秋》)

  窗在梧桐葉底,更黃昏細雨,枕前前事上心來,獨自個,怎生睡。(歐陽修《一落索》)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周紫芝《鷓鴣天》)

  可堪疏雨梧桐,空階絡緯,背人處,偷彈淚珠。(張元干《祝英臺近》)

  此情誰會,梧桐葉上疏雨。(黃升《酹江月夜涼》)

  結合這幾首詩,我想請同學談一談,梧桐秋雨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秋天梧桐葉子落了,打在上面,給你一種凄冷的感覺。黃昏給人的感覺也一樣。

  師:對,黃昏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意象。

  生:我是借助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去感受的。“春風桃李花開日”是一種萬物盛開的景象。“秋雨梧桐葉落”秋天的綿綿細雨打在這已經發黃梧桐葉上,梧桐葉隨風慢慢地落下來。顯得十分的凄涼,有一種深秋的孤獨與寂寞。

  師:最后我想把這個意象和《紅樓夢》中林黛玉最欣賞的李義山的詩句比較一下……

  生(插話):留得殘荷聽雨聲。

  師;我們班同學水平的確非常高。那就請你說說你對這句詩的理解吧。

  生:我們知道秋夜漫長,雨聲敲打在已經敗落的荷葉之上,那種聲音,只有夜深人靜,難以入眠的時候,只有心中極端苦痛的時候才會聽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聲,敲打在荷葉上,也敲打在梧桐葉上,更敲打在詞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詩便噴薄而出,直抒胸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就是李清照無法言說、也說不盡的愁情。

  師:無論是《醉花陰》,還是《聲聲慢》都反映了詩人李清照內心無端的悲苦,我們能否結合她的身世、生平來談談她的愁到底是什么愁情?

  生:李清照寫《聲聲慢》時,丈夫已死,沒有她沒有人憐愛,她后來嫁給了張汝舟,一個非常差的人,加上外族入侵,宋朝遷都,整個就是國破家亡。

  生:這首詩寫了詞人家破國亡,年老色衰(教師插話,這個詞也不恰當)的感情,日晚倦梳頭。內心自然惆悵感傷。

  師:“日晚倦梳頭”,引用得好。這里包含了多少無語之痛啊!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還是丈夫趙明誠,所有的一切都變了,我們可以說是人非物亦非。詞人只有“欲語淚先流”,這該是一種怎樣的悲痛啊!

  最后我想補充幾點:

  一是她另一首詞《永遇樂》可以和本詞相互照應來讀:(投影)

  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晚年飄流異地,人老憔悴,白發蓬亂,雖值佳節,哪還有心思出外游賞?“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更反襯出詞人傷感孤凄的心境。

  二是作者李清照的一生,經歷了一個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個女子所無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個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國家的破滅的悲痛。人生之旅中最美最痛的兩個端點構成了李清照詞的兩種心緒,從而使她寫出了如此凄美的詞句。

  三、李清照寫這首詞的時候應該是在晚年,丈夫趙明誠已經去世多年。晚年當她看到丈夫趙明誠所編寫的《金石錄》,其中這樣一句話最能表達她的心情:“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金石錄后序》)

  這種物是人非的傷感貫穿在李清照晚年的整個生活之中。

  四是李清照在這國家與個人災難性的打擊下依然不屈,依然頑強的展現出自己全部的美。請看后人如何評價這位曠世奇女!(投影)

  如果李清照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是一個已經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爭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筆喚天。她憑著極高的藝術天賦,將這漫天愁緒又抽絲剝繭般地進行了細細地紡織,化愁為美,創造了讓人們永遠享受無窮的詞作珍品。李詞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纏綿之中有執著堅韌的陽剛之氣,雖為說愁,實為寫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讀下去。

  鄭振鐸在《中國文學史》中評價說:“她是獨創一格的,她是獨立于一群詞人之中的。她不受別的詞人的什么影響,別的詞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響。她是太高絕一時了,庸才的作家是絕不能追得上的。無數的詞人詩人,寫著無數的離情閨怨的詩詞;他們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這一切的詩詞,在清照之前,直如糞土似的無可評價。”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化為凄清的悲劇之美,她和她的詞也就永遠高懸在歷史的星空。

  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

  ――(梁衡《亂世中的美神》)

  最后留一個作業:《我眼中的李清照》。下課。

  李清照課堂實錄 4

  師:上課(師生問好)

  師: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這樣的一位奇女子,她憑一份清高、一份脫俗,獨步詞壇,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卻心細如塵;她一生坎坷,卻經意執著。她用七十年短暫的生命,書寫了中國千萬代流傳的嫵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讀她的名篇《聲聲慢》(放幻燈片:李清照的圖片。板書:讀)

  我們先請一位同學給我們朗讀一下(指名同學讀),初味詞情。(放幻燈片:一、初讀:初味詞情)

  生讀。

  師:好,請坐。請這位同學來點評一下。

  生:我覺得他剛才讀出了詞人當時的一種很愁苦、很凄涼的感情。

  師:嗯,讀出了詞人的感情,這種感情是什么?

  生:凄涼的,愁苦的。

  師:凄涼的,愁苦的。很好!還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放幻燈片:愁)

  生:“凄凄慘慘戚戚”。

  師:“凄凄慘慘戚戚”,要讀準。很好!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問題?

  生:很好。

  師:讀的可以?這位同學的評價是不錯的。還有一點大家注意,在下片,“獨自怎生得黑”,大家齊讀一下,一二!

  生齊讀。

  師:這個“得”是輕讀呢,還是重讀?

  (生小聲討論)

  師:這個“得”不是助詞“得”,我們看一下注釋是什么,“得”可以解釋為什么?

  生齊說。

  師:嗯,“獨自怎生得黑”,所以我們應該怎么讀?感覺一下。

  生齊讀這一句。

  師讀“獨自怎生得黑”。

  師:這位同學已經讀出了愁,雖然味還不濃。好,大家在齊讀一下,看看能不能加深一下“愁”字。

  生齊讀。

  師:好。再請一位同學說一下感受。(指名同學)你聽我們剛才齊讀得怎么樣?

  生:比剛才要好。

  師:嗯,好一點,那么還有要改進的地方。那么如果要一首詩詞的情感讀準讀透,還應該怎樣?

  生:還要了解這首詩的內容。

  師:嗯,還要了解這首詩的內容。我們還需要去沉入詞的中間,(放幻燈片:二、研讀:品味詞語)去研究它,去品味詞的意象,去感悟詞的意境,去研究哪一些詞富有表現意義。好,下面我們分組討論。來,大家轉過身來,找出你認為最富有表現力的詞語,說給你的小組聽,然后我們請個同學起來說。

  生分組討論。

  師:來,哪一位同學能起來說說,展示一下你們小組討論的成果。

  生1:我想說的是“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句話詞人選取了幾個景物,有“梧桐”“細雨”和“黃昏”。

  師:好,是三個意象,“梧桐”“細雨”和“黃昏”。

  生1:三個意象都可以表現出詞人當時愁苦的心情,然后這里也運用了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的手法,可以說更貼切,傳神的表現出了詩人當時那種愁苦的心情,也使我們仿佛融進了那種情景之中。

  師:說得好!不過能不能再具體分析一下,“細雨”是怎么表現愁的?

  生1:“細雨”是可以表現出詩人心中的細細密密的愁絲的。

  師:很好。能夠表現詞人心中細細密密的愁絲,“細雨”的特點就是細細密密。好的,那么“黃昏”呢?

  生1:“黃昏”是指一天中最后的時光,也是……

  師:也是最讓人愁苦的、昏暗的時候。好的,還有誰來補充?

  生2:我們認為“三杯兩盞淡酒”中的“淡酒”,“酒”前加了一個修飾詞“淡”,這個“淡”字我覺得不是酒淡,而是思人的愁之深。酒力壓不住愁情。

  師:很好很好。(鼓掌)很不錯!是借酒消愁,但酒力壓不住,所以她感覺到酒太淡。真好。還有沒有?

  生2:還有“雁過也,正傷心”,這個“雁”,聯系李清照寫這首詞的背景,當時是北宋滅亡,她的丈夫趙明誠又剛剛去世,這個“雁”我們都知道它是要南飛的,這個“雁”正好使詩人想起了她的故國。

  師:哦,因為“雁”是從北方飛來的,所以她想起了自己的故國。好。那么這個地方,請坐!我還要問一句,這句話說是“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是不是?那么她正在傷心的時候后面用了一個“卻”,“卻是舊時相識”,請問為什么?我偷偷的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在明代有一位多事之人,他非常欣賞李清照,說李清照是古今第一才苑,他說這首詞非常好,可是就有兩個詞寫得不太好,不太好理解,其中有一個,他提出來就是這個“卻”字。他說這個“卻”字要改,改成“因”,改成“因為”的“因”就好理解了。那么我們看看,這個“雁過也”,剛剛分析了這個“雁”從北方來,從故國來,她傷心,我覺得用“因”效果還是比較好吧。來,誰來說說?

  生3:我覺得“卻”比“因”好。

  師:你卻認為“卻”比“因”好,為什么?

  生3:如果是“因”的話,她看見了舊時相識的'大雁,所以她才傷心;而如果用“卻”的話,她已經很傷心了,她看到了大雁,然后她又想起了她丈夫的往事,她丈夫去世了,更使她的愁思更加的深。

  師:哦這樣有一個契機,有一個層次感。本來“雁過”就已經傷心了,但是卻有一個轉折,那應該把“卻”改成“更”,“雁過也,更傷心”,“更”怎么樣?

  師:好的,我覺得這個同學已經說得不錯了,是不是呀?“卻”為什么轉折呢?轉折是為什么?因為后面一句話“舊時相識”。古代有四大喜事人們說,哪四大喜事?

  師生同說: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

  師:那現在李清照漂泊在南方吧,忽然遇到一個舊相識的大雁,她心情怎么樣?心情會一驚吧?很高興?是真的高興嗎?不是,為什么不是?因為這只燕子過去怎么樣?你知道嗎?

  生4:大雁它從北方飛到南方,它還會再回去,而她現在只能寄居于江南,而回不去了。

  師:哦,對了,老朋友來了,還可以回去,而自己是回不去了。還有,還有一點,還有什么?這只大雁曾經干過什么事呀?

  生5:為她和她丈夫傳過書信。

  師:鴻雁傳書,而現在呢?

  生5:而現在她丈夫死了。

  師:來了也無法傳了。很好,所以“卻”字之后帶給我們的是什么樣的情感?愁,更深的愁,但是“舊時相識”后面說了沒有?沒有,“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后面戛然而止呀,是不是?到底是什么樣的情感?我們自己再思索。好的,這個“雁”意象說完了,好的,還有沒有?誰來再說?我們已經很好了,表現很不錯,來,除了意象之外,還有一些詞語也很好,來……

  生6:第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她用疊詞的話就是讓我們更直觀的感受到了詩人內心的愁苦。“尋尋覓覓”講的是詩人的動作,“冷冷清清”講的是詩人的環境,“凄凄慘慘”講的是詞人內心的感受,這樣層層遞進,而且運用疊詞,讓我們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了解詞人的心境,也能更準確的感受到她此時內心的愁苦。

  師:嗯,這位同學非常有層次的分析了這十四個疊字,好的,請坐。這位同學慧眼識珠呀!這首詞最突出的就是這個疊詞的運用。在百度上一查,就能查到三十六條古人的評論,這位同學的評論可以算是第三十七條了。那么我還要問,她剛才說的是詞人的動作、環境和情感,我就搞不清,她為什么要尋呢?她在尋什么?是不是?她尋到了嗎?來,誰再來補充說說?

  生7:作者此時心里非常的不安,然后她試圖尋找一些東西讓自己平靜下來。

  師:哦,是因為不安。

  生7:但是貌似在尋找……

  師:她在尋找,找什么東西?

  生7:讓她內心平靜的東西。

  師:哦,能讓她內心平靜的感情寄托,找到了嗎?

  生7:沒有。

  師:哦,沒有,哪個地方可以看出來她沒有找到呢?

  生7:她的心情描寫是“凄凄慘慘戚戚”。

  師:哦,心情描寫是“凄凄慘慘戚戚”,表現她找的結果是前面的哪一個?

  生7:“冷冷清清”。

  師:好的,她找到的只是外面的冷冷風和室內清冷的自己,所以后面有了“凄凄慘慘戚戚”。很好!這位同學分析的在尋找感情寄托。著名的作家梁衡說過:“她在找什么?她可能在找她的丈夫,可能在找她的幸福生活,也可能在找挽回大宋江山的策略,但是一切都沒找到。”這位同學能夠看出疊詞的妙處,很不錯。這就是李清照的專利呀!(板書:易安的詞)李清照在詞壇寫傳意的詞很多,有人說這個傳意是無人能比的,而且后面是一片深情愈唱愈妙,好,除此之外還有,來……

  生8:在下片“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獨”字寫出了作者當時獨自一人的情景。“怎生得黑”寫出了長夜的漫長,襯托出作者的孤獨感,更加寫出了李清照的愁。

  師:你在這里說寫出了什么的漫長?

  生8:長夜的漫長。

  師:哦,長夜的漫長。好,請坐。有沒有不同意的?

  生9:我覺得應該沒有到黑夜。

  師:沒有到黑夜,哪個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9:“獨自怎生得黑”。

  師:怎么看出來的?

  生9:是熬到天黑。

  師:是熬到天黑,還沒有到天黑。這樣的日子對于李清照來說可能就是漫漫長夜。好,她為什么感到難熬?

  生9:因為她在黃昏的時候看到了一些凄涼的景物,觸動了她內心的愁緒。

  師:她還看到了什么?

  生9:看到了滿地的黃花。

  師:滿地的黃花。你說說黃花為什么能觸動她的愁思?

  生9:因為黃花它是秋天的花。

  師:秋天是黃花盛開。

  生9:帶給人凄涼的感覺。

  師:秋天的黃花有凄涼,因為秋天來了,所以有悲秋的感覺。這個地方的黃花為什么又凄涼的感覺呢?

  生9:“堆積”。

  師:哦,“堆積”,除了“堆積”之外還有什么?

  生9:“憔悴損”。

  師:“憔悴損”,是黃花盛開,但是已經落下了,看到這落下的黃花,所以她內心凄慘,還有沒有?

  生9:還有她說“如今有誰堪摘”。

  師:你說……

  生9:說明她在回憶。

  師:她在回憶什么呢?

  生9: 想起當年她和她丈夫也是在秋天共同摘過黃花,但現在她丈夫去世了,只能她一個人看著這殘敗的黃花,所以內心非常的愁苦。

  師:很好。這位同學看到了“如今”這個詞,很好,請坐!是如今與過去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李清照此時孤寂的心境。我們大家可能還有很多內心的感觸,對一些見解,我們課后再交流。總之,我們這首詞選用了很多富有表現力的意象和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傳情達意,使我們這首《聲聲慢》整首詞細膩柔婉,含蓄蘊藉,因而這首詞被人們稱之為“婉約之首”,(板書:婉約的詞)可以看出它的高度。這首詞既有音樂美,又具有繪畫美。一個動作,一個意象,可能就對應著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而這一幅幅圖畫組合起來就形成了整首詞它的意境。下面我們請大家聽讀。(放幻燈片:三、聽讀:體味詞境)一邊聽一邊想象一個最能打動你的畫面,然后用動情的語言把它描述出來。

  師范讀。

  師:我們請同學們來描述一下你剛剛想象的是哪一個打動你的畫面,誰來描述一下?要敢于表現自己。

  生10:日已西斜,天近黃昏,可是屋里卻沒有人燭,也許她也不愿意這樣做吧,她只是依靠在窗前,獨自一人,默默地注視著窗外的景物,眼前的迷茫和愁苦,使她不忍再看,她的眼中沒有淚水,因為她的淚水已經干了。

  師:好,很好,這位同學描繪的詞人形象是一個欲哭無淚的形象,很好!還有嗎?哪一位?

  生11:寒風相送,一個離愁當頭的女子在屋前獨酌,舊時相識的大雁飛過,留下一個小小的縮影,雁過尚且留聲,人去了,只能在回憶中獨自落淚。

  師:這位同學描寫得是雁過的景象,很好。雁過留聲,而現在她只有一人,獨自在這兒。還有沒有?

  生12:雖然拿著一個酒杯,然后倚在門廊的柱子上,一只手緊緊抓住衣角,然后晚來的風把門簾吹起,傳來尖嘯的風聲,詞人通過門簾吹起透過的光看外面被風吹亂的景。

  師:這是寫風吹動門簾的景,很好!她用了細節的描寫,風吹動門簾,她透過門簾看窗外的景,很好!還有沒有?剛才都是女同學,男同學有沒有?當然女同學也可以,描述一下就行,來,這位同學在看我,你來。

  生13:詞人打開窗子,入映的是滿地的黃花,堆積在地上的黃花枯萎、凋謝,誰能想象它盛開時的艷麗?詞人不僅僅想起了以往與丈夫共同賞花的情景。

  師:好的,請坐。這位同學描寫的是此人看到滿地黃花的情景。冷冷的眼神,想到了她和她丈夫共同賞花時的情景。剛剛我們同學都用豐富的想象去沉入了意境之中,描繪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我也很受感動。我在聽大家描述的時候,我在自己朗讀的時候,我就隱隱感覺好像李清照在向我提意見,提什么意見呢?好像她不同意我們剛剛用一個“愁”字來概括全詞的感情,為什么?因為李清照在詞的最后,面對著淅瀝的細雨、飄零的梧葉和慘淡的黃昏,她發出的由衷的感嘆是什么?

  生齊說:“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怎一個愁字了得”。也就是說一個“愁”字是無法概括的了得。(放幻燈片:四、悟讀:玩味詞心)那么此時,激勵著李清照去寫作這首詞,她的心境是什么樣子?她寫作這首詞的時候,她有著怎樣的復雜的情感呢?要好好的去玩味玩味此時李清照的心境。當然要了解這個我們還要怎樣?對還要了解背景。大家再翻過來看一下我給大家印的李清照的事跡,瀏覽一下,然后我們再翻過來,再默讀一下李清照的這首詞,去玩味玩味此時李清照的心境僅僅是愁嗎?還有哪些復雜的情感?……好,抬起頭來,誰來說還有什么情感?

  生14:還有怨。

  師:還有怨,她怨什么呢?

  生14:怨她的丈夫過早地拋棄她而去。

  師:怨她的丈夫。

  生14:怨國家不再。

  師:好的,好的,請坐。還有怨,怨她和她的丈夫美滿的婚姻難全,怨她的丈夫過早的離開,現在是天上人間各半。還怨大宋江山淪陷,很好!還有嗎?

  生15:還有茫然和不知所措。

  師:還有茫然和不知所措。

  生15:她的丈夫已經早去了,她不知道她的未來是什么樣子,她陷入了愁苦。

  師:很好,請坐。她迷茫,她不知道她的余生應該怎樣煎熬過去。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16:我覺得她還有對國家的擔憂和對自己未來的漂泊的擔憂。

  師:還有擔憂,擔憂自己國家的未來,是不是?請坐。現在的國家南宋茍且偏安,江山一天天淪陷,她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到盡頭。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漂泊到何地,漂泊到什么時候。很好!我們經過這樣的深入的玩味此時李清照的心境,我們對這首詞的情感的把握就會更進一層。好,下面我們再來讀這首詞,我們為了讓大家盡可能的抒發自己的情感,我們不齊讀,散讀,自己大聲的讀,讀出這些情感,開始。

  生讀。

  師:好,我們讀了一遍,我們請哪位同學起來給我們讀讀試試?敢于去展示自己吧,誰來?哪一位?來,這位女同學。

  生讀。

  師:好,請坐。讀的聲調已經有愁味了,但是我們還要怎么樣?能不能再讀得慢一點,去表達情感?來,你來試試。

  生讀。

  師:好的,讀得很好,請坐。尤其前面的“凄凄慘慘戚戚”最后的“戚戚”讓我們聽到好像在哽咽,是不是?我們再把這十四個字讀一遍,慢一點,來,“一二”……

  師生齊讀。

  師:這首詞感動了中國千千萬萬的人,也感動了許許多多的外國人,其中有一位法國的詩人就深受感動,于是就把這首詞進行了改編,改寫成了另外一首詩,題目叫《絕望》。大家想不想看看?(幻燈片展示詩歌)好,大家齊讀一下。

  生齊讀。

  師:好,我們比較一下這首《絕望》,跟我們的《聲聲慢》相比,它表達感情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誰來說?

  生1:意象不同。

  師:這首詩沒有任何景與意象。

  生1:只用了一些動詞來抒發感情。

  師:非常直白的來抒情,而《聲聲慢》呢?

  生1:很含蓄。

  師:比較含蓄。相比較我們的《聲聲慢》用了許多我們中國比較傳統的意象來表達感情,細膩柔婉。而這首詞呢,寫的非常直白。(板書:中國的詞)我們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中國傳統的詩詞跟西方的詩的不同。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2:我覺得他在學李清照的疊詞,他用了這么多重復的詞。

  師:哦,有可能在學她,請坐。他用了反復的手法,用了疊詞。我們經過比較,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聲聲慢》,(放幻燈片:五、賞讀:回味詞韻)我們再來讀一讀,在讀的過程中再來回味《聲聲慢》的韻味。咱們換一種方式讀,大家抬頭看,我們先請女同學用柔婉細膩的聲音來讀,女同學讀完劃線的地方,我們男同學再用雄渾深厚的語調來重讀一遍,讀到劃雙線的地方,我們齊讀。好,開始。

  生讀。

  師:很好,讀出了韻味。(放幻燈片——初讀:初味詞情;研讀:品味詞語;聽讀:體味詞境;悟讀:玩味詞心;賞讀:回味詞韻。)

  今天我們就用讀的方式感悟了我們易安詞的特色,品味了婉約詞的風采,體會了我們中國傳統詩詞的魅力。課堂雖然短暫,我衷心的希望我們能夠記住這個雖然弱小,但是偉大的女詞人!愿我們能夠沐浴在我們中國傳統詩詞當中,去咀嚼品味,含英咀華,快樂地成長。

  謝謝大家,下課!

【李清照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走近李清照》課堂實錄11-02

走近李清照課堂實錄11-26

李清照如夢令課堂實錄07-03

李清照《聲聲慢》課堂實錄07-21

《走近李清照》語文課堂實錄11-24

李清照聲聲慢課堂實錄及點評10-31

李清照《一剪梅》課堂實錄07-20

李清照《聲聲慢》公開課課堂實錄10-24

李清照的簡介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