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林清玄描寫親情的文章
林清玄,著名散文家,連續十年雄踞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榜單,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接下來小編搜集了林清玄描寫親情的文章,歡迎查看。
篇一:與父親的夜談
我和父親覺得互相了解和親近,是在我讀高中二年級的時候。
有一次,我隨父親到我們的林場去住,我和父親睡在一起,秉燭夜談。父親對我談起他青年時代如何充滿理想,并且只身到山上來開辟四百七十甲的山地,
他說:“就在我們睡的這張床下,冬天有許多蛇爬進來盤著冬眠,半夜起來小便,都要踞著腳才不會踩到蛇!
父親告訴我:“年輕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拼和勇氣!
那一夜,我和父親談了很久很久,才沉沉睡去。
醒來后我非常感動,因為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和父親單獨談超過一小時的話,更不要說睡在一起了。
在我們的父母親那一代,由于他們受的`教育不多,加上中國傳統和日本教育使他們變得嚴肅,不善于表達感情,往往使我們有代溝,不能互相了解和親近。
經過三四十年的努力,這一代的父母較能和子女親近了,卻因為事情更繁忙,時間更少了。
從高中時代到現在已經二十幾年了,我時常懷念起那與父親秉燭夜談的情景,可惜父親已經過世,我再也不會有那種幸福了。
我們應該時常珍惜與父母、與子女親近的時間,因為好時光稍縱即逝!
篇二:鴛鴦香爐
一對瓷器做成的鴛鴦,一只朝東,一只向西,小巧靈動,仿佛剛剛在天涯的一角交會,各自輕輕拍著羽翼,錯著身,從水面無聲劃過。
這一對鴛鴦關在南京東路一家寶石店中金光閃爍的櫥窗一角,它鮮艷的色彩比珊瑚寶石翡翠還要燦亮,但是由于它的游姿那樣平和安靜,竟仿若它和人間全然無涉,一直要往遠方無止盡的游去。
再往內望去,寶石店里供著一個小小的神案,上書天地君親師五個大字,晨香還未燒盡,煙香鐐繞,我站在櫥窗前不禁癡了,好像鴛鴦帶領我,順著煙香的紋路游到我童年的夢境里去。
記得我還未識字以前,祖廳神案上就擺了一對鴛鴦,是瓷器做成的檀香爐,終年氤氳著一樓香煙,在廳堂里繞來繞去,檀香的氣味仿佛可以勾起人沉深平和的心胸世界,即使是一個小小孩兒也被吸引得意興飄飛。我常和兄弟們在廳堂中嬉戲,每當我跑過香爐前,聞到檀香之氣,總會不自覺地出了神,呆呆看那一縷輕淡但不絕的香煙。
尤其是冬天,一縷直直飄上的煙,不僅是香,甚至也是溫暖的象征。有時候一家人不說什么,夜里圍坐在香爐前面,情感好像交融在爐中,并且燒出一股淡淡的香氣了。它比神案上插香的爐子讓我更深切感受到一種無名的溫暖。
最喜歡夏日夜晚,我們圍坐聽老祖父說故事,祖父總是先慢條斯理地燃了那個鴛鴦香爐,然后坐在他的藤搖椅中,說起那些還流動血淚聲香的感人故事。我們依在祖父膝前張開好奇的眼眸,傾聽祖先依舊動人的足音響動,愈到星空夜靜,香爐的煙就直直升到屋梁,繞著屋梁飄到庭前來,一絲一絲,螢火蟲都被吸引來,香煙就像點著螢火蟲尾部的光亮,一盞盞微弱的燈火四散飛升,點亮了滿天的向往。
有時候是秋色蕭瑟,空氣中有一種透明的涼,秋葉正紅,鴛鴦香爐的煙柔軟得似蛇一樣升起,煙用小小的手推開寒涼的秋夜,推出一扇溫暖的天空。從瀟湘的后院看去,幾乎能看見那一對鴛鴦依偎著的身影。
那一對鴛鴦香爐的造型十分奇妙,雌雄的腹部連在一起,雄的稍前,雌的在后。雌鴛鴦是鐵灰一樣的褐色,翅膀是紺青色,腹部是白底有褐色的濃斑,像褐色的碎花開在嚴冬的冰雪之上,它圓形的小頭顱微縮著,斜依在雄鴛鴦的肩膀上。
雄鴛鴦和雌鴛鴦完全不同,它的頭高高仰起,頭上有冠,冠上是赤銅色的長毛,兩邊彩色斑讕的翅翼高高翹起,像一個兩面夾著盾牌的武士。它的背部更是美麗,紅的、綠的、黃的、白的、紫的全開在一處,仿佛春天里怒放的花園,它的紅嘴是龍吐珠,黑眼是一朵黑色的玫瑰,腹部微芒的白點是滿天星。
那一對相偎相依的鴛鴦,一起棲息在一片晶瑩翠綠的大荷葉上。
鴛鴦香爐的腹部相通,背部各有一個小小的圓洞,當檀香的煙從它們背部冒出的時候,外表上看像是各自焚燒,事實上腹與腹間互相感應。我最常玩的一種游戲,就是在雄鴛鴦身上燒了檀香,然后把雄鴛鴦的背部蓋起來,煙與香氣就會從雌鴛鴦的背部升起;如果在雌鴛鴦的身上燒檀香,蓋住背部,香煙則從雄鴛鴦的背上升起來;如果把兩邊都蓋住,它們就像約好的一樣,一瞬間,檀香就在腹中滅熄了。
倘若兩邊都不蓋,只要點著一只,煙就會均勻的冒出,它們各生一縷煙,升到中途慢慢氤氳在一起,到屋頂時已經分不開了,交纏的煙在風中彎彎曲曲,如同合唱著一首有節奏的歌。
鴛鴦香爐的記憶,是我童年的最初,經過時間的洗滌愈久,形象愈是晶明,它幾乎可以說是我對情感和藝術向往的最初。鴛鴦香爐不知道出于哪一位匠人之手,后來被祖父購得,它的顏色造型之美讓我明白體會到中國民間藝術之美;雖是一個平凡的物件,卻有一顆生動靈巧的匠人心靈在其中游動,使香爐經過百年都還是活的一般。民間藝術之美總是平凡中見真性,在平和的貞靜里歷百年還能給我們新的啟示。
關于情感的向往,我曾問過祖父,為什么鴛鴦香爐要腹部相連?祖父說:
鴛鴦沒有單只的。鴛鴦是中國人對夫妻的形容。夫妻就像這對香爐,表面各自獨立,腹中卻有一點心意相通,這種相通,在點了火的時候最容易看出來。
我家的鴛鴦香爐每日都有幾次火焚的經驗,每經一次燃燒,那一對鴛鴦就好像靠得更緊。我想,如果香爐在天際如烽火,火的悲壯也不足以使它們殉情,因為它們的精神和象征立于無限的視野,永遠不會畏怯,在火煉中,也永不消逝。比翼鳥飛久了,總會往不同的方向飛,連理校老了,也只好在枝椏上無聊的對答。鴛鴦香爐不同,因為有火,它們不老。
稍稍長大后,我識字了,識字以后就無法抑制自己的想像力飛奔,常常從一個字一個詞句中飛騰出來,去找新的意義!傍x鴦香爐”四字就使我想像力飛奔,覺得用“鴛鴦”比喻夫妻真是再恰當不過,“鴛”的上面是“怨”,“鴦”的上面是“央”。
“怨”是又恨又嘆的意思,有許多抱怨的`時刻,有很多無可奈何的時刻,甚至也有很多苦痛無處訴的時刻!把搿笔乔蟮囊馑,是詩經中說的“和鈴央央”的和聲,是有求有報的意思,有許多互相需要的時刻,有許多互相依賴的時刻,甚至也有很多互相憐惜求愛的時刻。
夫妻生活是一個有顏色、有生息、有動靜的世界,在我的認知里,夫妻的世界幾乎沒有無怨無尤幸福無邊的例子,因此,要在“怨”與“央”間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移的鴛鴦。鴛鴦香爐的腹部相通是一道傷口,夫妻的傷口幾乎只有一種藥,這藥就是溫柔,“怨”也溫柔,“央”也溫柔。
所有的夫妻都曾經擁抱過、熱愛過、深情過,為什么有許多到最后分飛東西,或者郁郁而終呢?愛的諾言開花了,雖然不一定結果,但是每年都開了更多的花,用來喚醒剛墜入愛河的新芽,鴛鴦香爐是一種未名的愛,不用聲名,千萬種愛都升自胸腹中柔柔的一縷煙。把鴛鴦從水面上提升到情感的詮釋,就像鴛鴦香爐雖然沉重,它的煙卻總是往上飛升,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示吧!
至于“香爐”,我感覺所有的夫妻最后都要邁人“共守一爐香”的境界,久了就不只是愛,而是親情。任何婚姻的最后,熱情總會消褪,就像宗教的熱誠最后會平淡到只剩下虔敬;最后的象征是“一爐香”,在空闊平朗的生活中緩緩燃燒,那升起的煙,我們逼近時可以體貼地感覺,我們站遠了,還有溫暖。
我曾在萬華的小巷中看過一對看守寺廟的老夫婦,他們的工作很簡單,就是在晨昏時上一炷香,以及打掃那一間被歲月剝蝕的小端。我去的時候,他們總是無言,輕輕的動作,任陽光一寸一寸移到神案之前,等到他們工作完后,總是相攜著手,慢慢左拐右彎地消失在小巷的盡頭。
我曾在信義路附近的巷子口,看過一對撿拾破爛的中年夫妻,丈夫吃力地踩著一輛三輪板車,口中還叫著收破爛特有的語言,妻子經過每家門口,把人們棄置的空罐酒瓶、殘舊書報一一丟到板車上,到巷口時,妻子跳到板車后座,熟練安穩的坐著,露出做完工作欣慰的微笑,丈夫也突然吹起口哨來了。
我曾在通化街的小面攤上,仔細地觀察一對賣牛肉面的少年夫妻;文夫總是自信地在熱氣騰騰的鍋邊下面條,妻子則一邊招呼客人,一邊清潔桌椅,一邊還要蹲下腰來洗滌油污的碗碟。在賣面的空檔,他們急急地共吃一碗面,妻子一徑地把肉夾給丈夫,他們那樣自若,那樣無畏地生活著。
我也曾在南澳鄉的山中,看到一對剛做完香菇烘焙工作的山地夫妻,依偎的共坐在一塊大石上,談著今年的耕耘與收成,談著生活里最細微的事,一任頑皮的孩童丟石頭把他們身后的鳥雀驚飛而渾然不覺。
我更曾在嘉義縣內一個大戶人家的后院里,看到一位須發俱白的老先生,爬到一棵蓮霧樹上摘蓮霧,他年邁的妻子圍著布兜站在蓮霧樹下接蓮霧,他們的笑聲那樣年少,連圍墻外都聽得清明。他們不能說明什么,他們說明的是一爐燃燒了很久的香還會有它的溫暖,那香爐的煙雖弱,卻有力量,它順著歲月之流可以飄進任何一扇敞開的門窗。每當我看到這樣的景象,總是站得遠遠的仔細聽,香爐的煙聲傳來,其中好像有瀑布奔流的響聲,越過高山,流過大河,在我的胸腹間奔湍。如果沒有這些生活平凡的動作,恐怕也難以印證情愛可以長久吧!
童年的鴛鴦香爐,經過幾次家族的搬遷,已經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或者在另一個少年家里的神案上,再要找到一個同樣的香爐恐怕永得可得,但是它的造形、色澤,以及在荷葉上棲息的姿勢,卻為時日久還是鮮銳無比。每當在情感挫折生活困頓之際,我總是循著時間的河流回到歲月深處去找那一盞鴛鴦香爐,它是情愛最美麗的一個鮮紅落款,情愛畫成一張重重疊疊交纏不清的水墨畫,水墨最深的山中灑下一條清明的瀑布,瀑布流到無止盡地方是香爐美麗明晰的章子。
鴛鴦香爐好像暗夜中的一盞燈,使我童年對情感的認知乍見光明,在人世的幽晦中帶來前進的力量,使我即使只在南京東路寶石店櫥窗中,看到一對普通的鴛鴦瓷器都要悵然良久。就像坐在一個黑忽忽的房子里,第一盞點著的燈最明亮,最能感受明與暗的分野,后來即使有再多的燈,總不如第一盞那樣,讓我們長記不熄;坐在長廊盡處,縱使太陽和星月都冷了,群山草木都衰盡了,香爐的微光還在記憶的最初,在任何可見和不可知的角落,溫暖的燃燒著。
篇三:不孝的孩子
在機場遇到一位老先生,他告訴我要搬去大陸定居了。
“為什么呢?”
秤說,他在臺灣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本來都很好的,自從他找到大陸的兒子之后,就變得非常不孝。
“為什么呢?”
“因為,擔心大陸的兒子也來搶我的遺產嘛!其實我還沒有死,哪里有遺產呢!”
看到老先生蹣跚上飛機,我想到,難道我們長大成人,還只想到向父母要什么,沒想到能給老人家什么嗎?
再想到大陸的兒子是臺灣兒女的大哥,就是父親的財產分一份給他又怎么樣?何況父親還沒有死,財產還不知道怎么分呢!
那為自己兒女不孝而哀嘆的老人告訴我:“有時候想想,既然這么不孝,連一毛錢也不要留給他們。”然后他苦笑著說:“我也不會真的那樣做,總是自己的孩子嘛!”
他避居大陸,只是希望避免臺灣的子女每次看他就生起一次怨恨。
唉!我多么希望這世間的`子女都能體貼父母的心呀!
篇四:期待父親的笑
父親躺在醫院的加護病房里,還殷殷地叮囑母親不要通知遠地的我,因為他怕我在臺北工作擔心他的病情。還是母親偷偷叫弟弟來通知我,我才知道父親住院的消息。
這是典型的父親的個性,他是不論什么事總是先為我們著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到鳳山去開會,開完會他到市場去吃了一碗肉羹,覺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馬上想到我們,先到市場去買了一個新鍋,買了一大鍋肉羹回家。當時的交通不發達,車子顛躓得厲害,回到家時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許多,我們吃的時候已經沒有父親形容的那種美味。可是我吃肉羹時心血沸騰,特別感到那肉羹是人生難得,因為那里面有父親的愛。
在外人的眼中,我的父親是粗獷豪放的漢子,只有我們做子女的知道他心里極為細膩的一面。提肉羹回家只是一端,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有好的東西一定帶回給我們,所以我童年時代,父親每次出差回來,總是我們舄高興的時候。
“他對母親也非常的體貼,在記憶里,父親總是每天清早就到市場去買菜,在家用方面也從不讓母親操心這三十年來我們家都是由父親上菜場,一個受過日式教育的男人,能夠這樣內外兼顧是很少見的。
父親是影響我最深的人。父親的青壯年時代雖然受過不少打擊和挫折,但我從來沒有看過父親憂愁的樣子。他是一個永遠向前的樂觀主義者,再壞的環境也,不皺一下眉頭,這一點深深地影響了我,我的樂觀與韌性大部分得自父親的`身教。父親也是個理想主義者,這種理想主義表現在他對生活與生命的盡力,他常說:“事情總有成功和失敗兩面,但我們總是要往成功的那個方向走。”
由于他的樂觀和理想主義,使他成為一個溫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沒有不能解決的事,就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也是個風趣的人,再壞的情況下,他也喜歡說笑,他從來不把痛苦給人,只為別人帶來笑聲。
小時候,父親常帶我和哥哥到田里工作,透過這些工作,啟發了我們的智慧。例如我們家種竹筍,在我沒有上學之前,父親就曾仔細地教我怎么去挖竹筍,怎么看上地的裂痕,才能挖到沒有出青的竹筍。二十年后,我到行山去采訪筍農,曾在竹筍田里表演丁一手,使得竹農大為佩服。其實我已二十年沒有挖過筍,卻還記得父親 教給我的方法,可見父親的教育對我影響多么大。
【林清玄描寫親情的文章】相關文章:
林清玄描寫冬天的文章12-23
林清玄的文章08-27
母愛文章林清玄06-03
林清玄文章賞析06-09
林清玄的好文章08-23
林清玄關于蓮花的文章10-28
林清玄文章閱讀(精選13篇)06-20
百合花開林清玄文章06-03
描寫春天的文章06-10
林清玄《云在青天水在瓶》文章和閱讀答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