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李賀寫春的詩

時間:2024-08-26 16:25:40 李賀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李賀寫春的詩

  《感春》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此詩首聯寫的是初春時節,大地還是一派蕭條景象;,將滿腔的心事向琴槽訴說。全詩情調極其幽冷,意象極為凄怨。為大家分享了《感春》的賞析,歡迎閱讀。

李賀寫春的詩

  感春

  作者:李賀

  日暖自蕭條,花悲北郭騷。

  榆穿萊子眼,柳斷舞兒腰。

  上幕迎神燕,飛絲送百勞。

  胡琴今日恨,急語向檀槽。

  譯文

  天氣變暖,但家境仍冷落蕭條,白花齊開,更使我這北郭騷悲傷無聊。

  一文不名,只有像來子錢一樣的穿眼榆莢,不見舞妓,倒有比舞妓細腰更柔軟的柳條。

  張開簾幕,迎接神燕,弋射飛絲,送走伯勞。

  彈起胡琴,借以抒發今日的愁恨,頻繁急切的樂聲撲向那紫檀琴槽。

  賞析

  李賀詩歌總的特色是奇崛憤激、凄涼幽冷,牛鬼蛇神紛至沓來,其詩歌內容多是他的幻想世界的外化物。這首《感春》卻頗為難得,從中可以窺見李賀的生活景況。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點明時序正是春天。春天本應是萬物恢復生機之時,世人在寒冬季節早在盼望春暖花開的春天。但在李賀眼中,春天卻是一片愁紅慘綠的傷心物。“蕭條”之上著一“自”字,更顯出無可奈何的凄涼。為什么詩人對春而傷春?詩中繼續道:人處窮困潦倒之中實在難生賞春的雅興,對花無端生悲。“北郭騷”是出現在《呂氏春秋》中的一位窮困之人,李賀將他比喻自己家境的蕭條。

  頷聯承接首聯之意,繼續狀寫窮困之景況,也見出心中的悲涼:榆葉薄如萊子錢,舞兒腰若裊裊柳。這里需作一些解釋:榆樹之葉,其狀如錢,中間有孔,人又稱榆葉為榆錢。而萊子錢則是南朝宋廢帝景和元年所鑄的一種錢幣,極薄,故價值也低。“榆穿萊子眼”意指家中貧寒,錢財無多。“舞兒”是詩人自比,窮困落魄已使自己骨瘦如柴。舞兒腰細原也是一種美,但到了李賀筆下,卻令人起幾多感慨。寫家境蕭條卻不正面說出,寓意榆錢、細腰,其痛苦意味又比正面說出更為深長。

  第三聯中,詩人暫時置下貧困的愁苦,用兩句話寫春景。春日融融,落花游絲在靜靜的太陽光下無聲無息地飄蕩,時而幾聲伯勞鳥的哀鳴,把人的思緒帶回到伯勞因被后母所害而化鳥的悲慘故事中。這兩句寫得蘊含無窮。現在無從考證短命的詩人是否曾經娶妻成家,但單看這兩句,一絲渴望獲得平和溫暖的家庭、能與子女共享天倫的情思是以一種十分凄苦的筆墨寫出來的。筆下經常出現“秋鬼”、“敗墳”、“冷血”字眼的詩人心中原來也有著這樣一顆溫熱、渴望的心。

  尾聯寫的是拿起胡琴來排遣胸中的遺恨,將滿腔的心事向琴槽訴說。自古才人多落魄。偏偏柔弱多病的李賀注定了沒有發跡的希望,絕望的詩人只能遨游神仙鬼怪世界,可以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與神鬼之精神相接,以此來取得心理的平衡。詩人身處貧困潦倒、憂郁悲憤的處境,其內心的痛苦糾纏著他的靈魂。所以,在詩人聽來,彈奏的胡琴聲中也像是寄寓著詩人的怨恨,而自己滿懷愁悶,卻又惟有彈琴來排遣。胡琴聲驟然而急,聲聲滑落琴槽,這又正似啼血的杜鵑、哀鳴的伯勞。

  運用大量的意象,是李賀詩歌中的一大特色。無論是自然類意象,還是社會類意象,其詩歌中核心意象群的審美特征就是“凄怨”。而形成這一審美意象的原因則是在于詩人凄怨的心態和情感。杜牧評其詩為“怨恨悲愁”。這首詩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榆柳等景物的美好,烘托詩人的凄苦,以榆錢、柳斷補足“蕭條”之意。“神燕”、“伯勞”寄托了詩人盼祥瑞、避兇災的美好愿望。“胡琴”成為了詩人排遣苦悶的工具,而“琴槽”則成為了詩人訴說心事的對象。詩人對這一連串的意象,進行了極力的渲染烘托,展示了一種飽“悲”之美,借以強化了詩人的悲慘不幸。

  創作背景

  李賀是唐宗室后裔,不過到了父親李晉肅一代,家族早已敗落,家境頗為貧寒。詩人幻想通過科舉之途徑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遠大抱負,徹底擺脫現實的貧窮落魄,卻因種種原因,應舉受阻,仕途受挫。詩人對于自我才能的過分自負和對于前途的過高期望,最終是壯志難酬、懷才不遇。作為一名窮愁潦倒的才子,再加上自身的體弱多病,他只能在殘酷的現實中無盡地哀嘆,跌進悲劇人生的深淵。《感春》是詩人在春日感于自己的貧困落魄、不為世用,抒發愁悶之作。

【李賀寫春的詩】相關文章:

李賀寫的詩06-26

李賀寫馬的詩05-28

李賀的詩05-24

關于李賀寫馬的詩07-11

感春_李賀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1-08

李賀的詩馬詩09-06

李賀釣魚詩06-17

李賀的詩特點05-14

李賀的詩馬07-22

李賀詩全集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