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1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注釋
1.陶淵明《雜詩》:"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 2.獨酌:酌,飲酒。指獨自飲酒。
3.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4 對:朝著
5 不解飲:不會喝酒 6 徒:徒然,白白地。 7.將:和。
8 行樂須及春:意謂趁著春天好時光及時行樂。 及春:趁著陽光明媚之時
9 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進。
10 無情游: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誼。指忘卻世情的交游
11 相期:相約會。 12 邈(miǎo):遙遠。 13云漢:銀河。
詩文解釋(1)
我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即不會喝酒?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月和影,這無情瘦影吧,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吟詩,在九天徘徊不進,影隨我舞劍,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愿和您永結忘卻世情的交游,約定在天上相會。
詩文解釋(2)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詩詞賞析】
這首詩約作于天寶三載(744),時李白在長安。詩人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雖不解飲,聊可為伴,雖徒隨身,亦得相將。及時行樂,春光幾何?月徘徊,如聽歌;影零亂,如伴舞。醒時雖同歡,醉后各分散;聚時似無情,情深得永結;云漢邈相期,相親慰獨酌。此詩一步一轉,愈轉愈奇,雖奇而不離其宗。青蓮奇才,故能爾爾,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題解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復雜感情。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后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凄涼。
賞析一
這首詩突出寫一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彷徨。從他的詩里,我們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里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開頭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已點出“獨”字。愛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歡獨自一個人喝悶酒的,他們愿意有一二知己邊聊邊飲,把心里積郁已久的話傾訴出來。尤其是當美景良辰,月下花間,更希望有親近的伴侶和自己一起分享風景的優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這種心情,但是他有酒無親,一肚子話沒處可說,只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邀請明月和自己的身影來作伴了。這兩句是從陶淵明的《雜詩》中化出來的,陶詩說:“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不過那只是“兩人”,李白多邀了一個明月,所以是“對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會喝酒的,影子也只會默默地跟隨著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結果還只能是自己一個人獨酌。但是有這樣兩個伴侶究竟是好的,“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暫且在月和影的伴隨下,及時地行樂吧!下面接著寫歌舞行樂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月徘徊”,是說月被我的歌聲感動了,總在我身邊徘徊著不肯離去。“影零亂”,是說影也在隨著自己的身體做出各種不很規矩的舞姿。這時,詩人和他們已達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來說:“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趁醒著的時候三人結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們分散的,最后兩句說:“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無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無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關系的交游。李白認為這種擺脫了利害關系的交往,才是最純潔的最真誠的。他在人間找不到這種友誼,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約,希望同他們永遠結下無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會。“云漢”,就是銀河,這里泛指遠離塵世的天界。這兩句詩雖然表現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這種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極的,就其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庸俗關系的厭惡與否定而言,應當說是含有深刻的積極意義的。
這首詩雖然說“對影成三人”,主要還是寄情于明月。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靈里,明月已經是光明皎潔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熱切地追求她。《把酒問月》一開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這首詩里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了他對于光明的向往。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污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青年時代他在四川時曾游歷過峨眉山,峨眉山月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為人所傳誦。他晚年在武昌又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是為一位四川和尚到長安去而寫了送行的。詩里說他在三峽時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萬里相隨,陪伴他來到黃鶴樓;如今又遇到你這峨眉來的客人,那輪峨眉山月一定會送你到長安的;最后他希望這位蜀僧“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鄉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靜夜思》中,才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鄉四川來了。明月,對于李白又是一個親密的朋友。《夢游天姥吟留別》里說:“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題目叫《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里,他又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簡直是以兒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當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消息后,寫了一首詩寄給王昌齡,詩里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帶著他的愁心,跟隨王昌齡一直走到邊遠的地方。
當我們知道了明月對李白有這樣多的意義,也就容易理解為什么在《月下獨酌》這首詩里李白對明月寄予那樣深厚的情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李白從小就與之結為伴侶的,象征著光明、純潔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鄉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對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偉大詩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賞析二
詩篇描寫月下獨酌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象,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象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凄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于此,甚至連今后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賞析三
李白的五言古詩創作的題材非常廣泛,風格也是多姿多彩的,這首《月下獨酌》完全是李白飄逸風神和浪漫詩風以及個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詩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聲韻,后六句仄聲韻。就五言古詩這一體裁來說,《月下獨酌》的篇幅并不算長,但其中卻飽含了一顆孤獨、寂寞心靈的追求與向往。這首詩通篇的出場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個人,卻通過獨白的方式,在心靈的深處掀起了一層又一層的感情波瀾,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歷來被認為是李白詩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里,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結發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了。
在詩的一開始,我們的詩人是處在花間月下、一個非常宜人的環境之中,"花間一壺酒",花叢之中,一壺美酒,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這花叢,這美酒,卻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暢,原因何在?是因為"獨酌無相親"!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為此詩的注腳,"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間同赴醉鄉,盡情分享飲酒的無窮樂趣。可是眼下卻無人作伴,要獨自一人喝了。但他靈機一動,又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完成的,你看他,一舉杯,明月成伴,一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活脫脫一付天下難尋的"謫仙"面目,豈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來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他曾經回憶自己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鄉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里,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所以在讀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我們一點也不會驚訝與不解,反而認定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個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純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舉動,也只有他才寫得出如此飄逸風神的詩行。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李白雖然請出了月亮與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詩人內心仍然是孤獨寂寞的,也許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的差距,他們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比如李白為了建功立業的理想不能實現,不肯做一個御用文人,為唐明皇、楊貴妃的醉生夢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著京城好好的榮華富貴不享,錦衣美食不要,待詔翰林不干,非要浪跡江湖,還要說自己什么"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這不是自討苦吃、自討沒趣嗎?也許正是這種被世人看來的不識實務,才使他最終落得個"長流夜郎"的下場。與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詩人杜甫曾經多次寫詩表達他對李白的欽佩與擔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二首》)。不過,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后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他有一首《獨坐敬亭山》詩這樣寫到:"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鳥,還是無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動彈的,都義無反顧地遠離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紋絲不動的大山了,即使這樣,李白還是能夠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養性,自得其趣,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勸月亮飲酒未果、與身影交流不成的時候,轉念一想,能夠在花間月下,飲酒作詩,而遠離世俗的雜念干擾,不正是當初醉臥長安時求之不得的賞心樂事嗎,那么就在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與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時行樂,不醉不休吧。但是一個"暫",說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這種解脫不過是暫時的,不過,大概也許正是因為其短暫,所以更顯得珍貴,不能輕易放過。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以下詩歌就由平聲韻轉入了仄聲韻,情緒也顯得更加激昂了。此時的李白,已經酒至半酣,漸至佳境了,只見他亦歌亦舞,憨態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隨著他歌唱的節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來,地上的身影更是隨著他的手舞足蹈而搖曳不定。這一切似乎都顯出一種莫名的凄涼與寂寞,而他覺得能夠有它們來陪伴已屬不易了,"交歡"一詞,顯示出詩人對此的知足,的確,美酒使李白忘卻人間的煩惱,明月給李白帶來心靈的安慰。在這種無人相伴的"交歡"中,詩人終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時刻,李白還意識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將回復到它們原先的形態,這個以他為中心的臨時組合將不復存在了。不過,他并沒有絲毫的灰心喪氣,因為他與月亮和身影這種關系是長期穩定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獨酌,更不會是最后一次,因為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注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義不帝秦的魯仲連這種獨往獨來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說"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為一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與無情之物交歡,自然而然地顯示出當時的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當初在長安待詔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噓,可是離開京城、身陷囹圄之際,卻飽嘗了世態炎涼。但是,透過這番在花間月下的獨酌與獨白,人們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歷盡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為盛唐詩人的代表,所以為后人推崇備至,正是因為他詩歌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與生俱來的曠達與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從這一角度對《月下獨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從眼前得之。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
《月下獨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純真而著稱的,通觀全詩其感情波瀾可以明顯分為幾層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揚,"花間一壺酒",而第二句緊接著抑,"獨酌無相親"。但是接下來的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掃這種無相親的冷落,孤單。在詩歌的第一部分的結尾所出現的這種局面,是一種經過起伏、努力后獲得的由冷清到熱鬧的場面。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開,是"月下"場景的布置與"人物"(包括虛擬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場。雖然出現了一點困擾,但還是比較圓滿地順著詩人自己設想的軌跡進行的。
詩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詩人同樣又經歷了一次由悲涼到喜悅的情感的輪回。從感嘆月亮與身影這兩個招呼來的酒伴的不盡人意,到全然不顧、自得其樂的忘我境界。詩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節的正式展開,是"獨酌"的實施,在這一階段,詩人靠著自己雖然熱烈但卻是孤獨的心境,在執著地追求一種如果不可能完美,因為在孤獨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飲"的月亮和"徒隨身"影子,已經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盡管"暫伴月將影"一句的"暫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絲無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樂須及春"卻說明了詩人已經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從而實現了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滿足的"獨酌"。
詩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獨酌的高潮與升華,在這一階段,詩人已完全被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個"月下獨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亂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體,詩人在盡歡之后,馬上就要在花間月下的美酒之鄉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沒有忘記再次與那兩位與他一起成就"獨酌"的月亮與身影做出長久的約定。"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這種不離不散的執著情懷,我們只有對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體會。
這首詩歌第二個成功之處是全詩的率性純真,毫無做作。對此,沈德潛是這樣評價的:"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唐詩別裁》)。的確,李白成名之后,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塵,不過到頭來卻總是半途而廢。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只能對李白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境界發出由衷的贊嘆了。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2
唐代: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為“同”)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
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屢空饑顏回。
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譯文及注釋
譯文花叢中擺下一壺好酒,無相知作陪獨自酌飲。舉杯邀請明月來共飲,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月亮本來就不懂飲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飄前飄后。清醒時我們共同歡樂,酒醉以后各奔東西。但愿能永遠盡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見。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能羅列在天。地如果不愛酒,就不應該地名有酒泉。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我愛酒就無愧于天。我先是聽說酒...
譯文及注釋
佚名
譯文
花叢中擺下一壺好酒,無相知作陪獨自酌飲。
舉杯邀請明月來共飲,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來就不懂飲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飄前飄后。
清醒時我們共同歡樂,酒醉以后各奔東西。
但愿能永遠盡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見。
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能羅列在天。
地如果不愛酒,就不應該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我愛酒就無愧于天。
我先是聽說酒清比作圣,又聽說酒濁比作賢。
既然圣賢都飲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三
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傳!
三月里的長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錦。
誰能如我春來獨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飲?
富貧與長壽,本來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沒有差別,何況世上的萬事根本沒有是非定論。
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頭扎向了孤枕。
沉醉之中不知還有自己,這種快樂何處能尋?
無窮的憂愁有千頭萬緒,我有美酒三百杯多。
即使酒少愁多,美酒一傾愁不再回。
因此我才了解酒中圣賢,酒酣心自開朗。
辭粟只能隱居首陽山,沒有酒食顏回也受饑。
當代不樂于飲酒,虛名有什么用呢?
蟹螯就是仙藥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萊。
姑且先飲一番美酒,乘著月色在高臺上大醉一回。
注釋
1.酌:飲酒。獨酌:一個人飲酒。
2.間:一作“下”, 一作“前”。
3.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4.“舉杯”二句: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5.既:已經。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國魏嵇康《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6.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7.將:和,共。
8.及春:趁著春光明媚之時。
9.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10.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11.同交歡:一起歡樂。一作“相交歡”。
12.無情游:月、影沒有知覺,不懂感情,李白與之結交,故稱“無情游”。
13.相期邈(miǎo)云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遙遠。云漢:銀河。這里指遙天仙境。“邈云漢”一作“碧巖畔”。
14.酒星:古星名。也稱酒旗星。《晉書·天文志》云:“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漢孔融《與曹操論酒書》:“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15.酒泉:酒泉郡,漢置。傳說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在今甘肅省酒泉市。
16.大道:指自然法則。《莊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17.酒中趣:飲酒的樂趣。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溫(桓溫)嘗問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18.“三月”二句:一作“好鳥吟清風,落花散如錦”;一作“園鳥語成歌,庭花笑如錦”。咸陽城:此指長安城。“城”一作“時”。
19.徑須:直須。李白《將進酒》詩:“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20.窮通:困厄與顯達。《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修短:長短。指人的壽命。《漢書·谷永傳》:“加以功德有厚薄,期質有修短,時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
21.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亦指自然。《莊子·大宗師》:“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22.齊死生:生與死沒有差別。
23.兀然:昏然無知的樣子。孤枕:獨枕。借指獨宿、獨眠。唐李商隱《戲贈張書記》詩:“別館君孤枕,空庭我閉關。”
24.窮愁:窮困愁苦。《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論》:“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于后世云。”千萬端:一作“有千端”。
25.三百杯:一作“唯數杯”。
26.酒圣:謂豪飲的人。宋曾鞏《招澤甫竹亭閑話》詩:“詩豪已分材難強,酒圣還諳量未寬。”
27.臥首陽:一作“餓伯夷”。首陽,山名。一稱雷首山,相傳為伯夷、叔齊采薇隱居處。
28.屢空:經常貧困。謂貧窮無財。《論語·先進》:“回也其庶乎!屢空。”何晏集解:“言回庶幾圣道,雖數空匱而樂在其中。”顏回: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29.樂飲:暢飲。《史記·高祖本紀》:“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驩,道舊故為笑樂。”
30.安用:有什么作用。安,什么。
31.蟹螯(áo):螃蟹變形的第一對腳。狀似鉗,用以取食或自衛。《晉書·畢卓傳》:“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金液:喻美酒。唐白居易《游寶稱寺》詩:“酒懶傾金液,茶新碾玉塵。”
32.糟丘:積糟成丘。極言釀酒之多,沉湎之甚。《尸子》卷下:“六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蓬萊:古代傳說中的神山名。此處泛指仙境。
33.乘月:趁著月光。《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四時歌夏歌一》:“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
參考資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xx:123
3、 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61-69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3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①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②將:和③相期:相約。
(1).詩人筆下,不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點? (3分)
(2).詩人與明月之間親密歡洽的舉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3.這是一首詩。作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他有遠大的抱負,然而感到自己無力改變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讀后,你認為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4.說說“舉杯邀明月”的言外之意。
5.李白“行樂須及春”的思想,雖然帶有消極成分,不值得稱頌。但是,你能否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談談自己的理解。
6、賦予事物以感情,把描寫的對象人格化,體現了作者想象的高超。你能夠從詩中舉出這樣的詩句嗎?
參考答案:
(1)詩人借助豐富想象,賦予月亮濃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繪得善解人意、可喜可親,仿佛成了詩人可以傾訴心聲的知音。
(2)詩人與明月之間的親密歡洽,更加反襯出詩人在人世間的孤獨寂寞情懷,從側面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憤懣和厭惡,也表現了詩人遺世獨立的高潔人格。
3.抒寫自己孤獨寂寞,以酒澆愁的.苦惱。
4.意味著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憎惡,或對權貴的討厭。
5.作者置身于當時黑暗的社會之中,我們不能忽略這一點而完全否定它。
6.如:舉杯邀明月、我歌月徘徊
二:
7、在詩人筆下,月亮不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本詩中“月”的形象有什么特點?
答案:詩人借助豐富想象,賦予月亮濃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繪得善解人意、可喜可親,仿佛成了詩人可以傾訴心聲的知音。
8、詩人與明月之間親密歡洽的舉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詩人與明月之間的親密歡洽,更加反襯出詩人在人世間的孤獨寂寞情懷,從側面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憤懣和厭惡,也表現了詩人遺世獨立的高潔人格。
三:
[思考與練習]
⑴解釋詞語:相親:解:徒:云漢:
⑵詩歌中最能表達作者孤獨情感的詞語是:最能表現李白“物我之間無所容心”的詞語是:、 ;表達李白“醉態的詩句是:
⑶“相期邈云漢”一句的意思:。
參考答案
(1)親近我理解,懂得只是天河
(2)一獨無邀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3)相約在遙遠的天上仙境
【賞析】
這是《月下獨酌》四首中的第一首,表現了李白借酒澆愁的孤獨苦悶心理。當時,唐朝開始敗落,李林甫及其同黨排除異己,把持朝政。李白性格孤傲,又“非廊廟器”,自然遭到排擠。但他身為封建士大夫,既無法改變現狀,也沒有其他前途可言,只好用飲酒、賞月打發時光,排遣心中孤寂苦悶。于是,有了這首詩。
本詩分為三個部分。頭四句是第一部分,描寫了人、月、影相伴對飲的面。花間月下,“獨酌無相親”的詩人十分寂寞,于是將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來,三“人”對酌。從一人到三“人”,場面仿佛熱鬧起來,但其實更加突顯出詩人的孤獨。
第五句到第八句是第二部分。詩人由月、影引發議論,點明“行樂須及春”的主旨。“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明月和影子畢竟不能喝酒,它們的陪伴其實是徒勞的。詩人只是暫借月、影為伴,在迷醉的春夜及時行樂。詩人的孤單寥落、苦中作樂躍然紙上。
最后六句是第三部分。詩人慢慢醉了,酒意大發,邊歌邊舞。歌時,月亮仿佛在徘徊聆聽;舞時,影子似乎在搖擺共舞。但是,當詩人一醉不起,月亮與影子就馬上各自分開。詩人想和“月”“影”真誠地締結“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之約,但它們畢竟“皆是無情物”,詩人的孤獨苦悶溢于言表。
本詩用動寫靜,用熱鬧寫孤寂,造就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既表現了詩人空有才華的寂寞,也表現了他孤傲不羈的性格。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4
《月下獨酌》
作者: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注釋
⑴花間一壺酒:“間”一作“下”, 一作“前”。
⑵獨酌(zhuó):酌,飲酒。指獨自飲酒。
⑶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陶淵明《雜詩》:“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對:朝著。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⑷不解飲:不懂得喝酒。
⑸徒:徒然,白白地。
⑹暫:暫時。 伴:伴隨。將:和。
⑺行樂須及春:意謂趁著春天好時光及時行樂。 及春:趁著陽光明媚之時。
⑻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進。徘徊:來回走動。
⑼無情游: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誼。指忘卻世情的交游。
⑽相期邈云漢:“邈云漢”一作“碧巖畔”。相期:相約會。邈(miǎo):遙遠。云漢:銀河。
【韻譯】:
我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既不會喝酒?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月和影,這無情瘦影吧,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我唱歌的時候月亮在我身邊徘徊,我跳舞時影子隨著我一起跳舞。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愿和您永結忘卻世情的交游,相約到遙遠的銀河再見面!
【賞析】: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 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不孤獨的` 一種復雜感情。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 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 “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后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 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 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凄涼。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5
原文: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同交歡 一作:相交歡)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譯文: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
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
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我身。
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
醒時一起歡樂,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注釋:
1.酌:飲酒。獨酌:一個人飲酒。
2.間:一作“下”,一作“前”。
3.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4.“舉杯”二句: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5.既:已經。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國魏嵇康《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6.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7.將:和,共。
8.及春:趁著春光明媚之時。
9.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10.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11.同交歡:一起歡樂。一作“相交歡”。
12.無情游:月、影沒有知覺,不懂感情,李白與之結交,故稱“無情游”。
13.相期邈(miǎo)云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遙遠。云漢:銀河。這里指遙天仙境。“邈云漢”一作“碧巖畔”。
賞析:
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并無多少關系。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正是中國詩歌中的“興”之起源。它從《詩經》開始就一直賦予大自然以擬人的動作、思想與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風”等等。李白此詩正應了這“興”之寫法,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語堂所說:“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復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結無情游,意思是月下獨酌時,還是要將這月與影邀來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漢”,也在所不辭。可見太白之孤獨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歐文曾說:“詩歌是一種工具,詩人通過詩歌而讓人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李白正是有了這首“對影成三人”的《月下獨酌》,才讓人們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的。無論男女老少,任何一個中國人,只要他舉杯淺酌,都會吟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以表他對所謂風雅與獨飲的玩味。而這首詩的獨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了。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6
【年代】:唐
【作者】: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內容】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賞析】: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辯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后得到正確的結論。關于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所以一直為后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腳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于那影子呢?雖則如陶潛所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那么又該怎么辦呢?姑且暫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吧!“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中語)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其時詩人已經淅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傾聽佳音;舞時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似與自己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自己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后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游,主要還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游”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后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7
李白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 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并無多少關系。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正是中國詩歌中的“興”之起源。它從《詩經》開始就一直賦予大自然以擬人的動作、思想與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風”等等。李白此詩正應了這“興”之寫法,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語堂所說:“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復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結無情游,意思是月下獨酌時,還是要將這月與影邀來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漢”,也在所不辭。可見太白之孤獨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今天,無論男女老少,任何一個中國人,只要他舉杯淺酌,都會吟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以表他對所謂風雅與獨飲的玩味。而這首詩的獨特性,早已化入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了。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8
【原詩】:
月下獨酌①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②。
月既③不解④飲,影徒⑤隨我身。
暫伴月將⑥影,行樂須及春⑦。
我歌月徘徊⑧,我舞影零亂⑨。
醒時同交歡⑩,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⑾游,相期⑿邈⒀云漢⒁。
【注釋】:
①獨酌:一個人飲酒。
②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③既:且。
④不解:不懂。
⑤徒:空。
⑥將:和。
⑦及春:趁著青春年華。
⑧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⑨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⑩、交歡:一起歡樂。
⑾無情:忘卻世情。
⑿相期:相約。
⒀邈:遙遠。
⒁云漢:銀河。
【寫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公元744年(天寶三載),時李白在長安。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詩篇中多歌頌太陽和詠月之作。太陽是自然界中光明絢麗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純潔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麗、寧靜、溫柔,因而詩人和它相親相近。在這首詩中,詩人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
【翻譯】: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翻譯二】:
【在線朗讀】:
【簡析】:《月下獨酌》這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復雜感情。此詩充分表達了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的胸襟。構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
詩篇描寫月下獨酌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象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凄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于此,甚至連今后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賞析】:
這首詩突出寫一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彷徨。從他的`詩里,我們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里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9
[唐]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注釋:
1、三人:指自己本身與影、月。
2、不解:不懂,不會。
3、將:和,共。
4、無情游:指超乎塵世俗情的交游。
5、邈(miǎo):遙遠。云漢:天河,此指天上仙境。
賞析:
李白愛酒,愛得特別。李白愛月,也愛得特別。大概是酒的催化,使這位酒仙詩情噴薄;或許是月的神秘,誘這位詩仙奇思迸發。月下獨酌,舉杯澆愁愁更愁,本是極孤獨苦悶極寂寞無聊的事,作者卻“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又歌又舞又醉飲,煞是熱鬧!月、影本是無知無情之物,作者偏要它“月徘徊”、“影零亂”、“同交歡”,并發誓“永結無情游”,視為知己,引為同調,與卑鄙齷齪的塵世相比,真可謂是“無情”勝“有情”了。孫洙評曰:“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唐詩三百首》卷一)“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其二)一種巨大的孤獨感使我們的'詩人“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二),從而具有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這種無與倫比的孤獨感,成就了這位千古奇才。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10
月下獨酌原文
作者: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月下獨酌譯文及注釋
譯文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
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
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我身。
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
醒時一起歡樂,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注釋
1.酌:飲酒。獨酌:一個人飲酒。
2.間:一作“下”,一作“前”。
3.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4.“舉杯”二句: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5.既:已經。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國魏嵇康《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6.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7.將:和,共。
8.及春:趁著春光明媚之時。
9.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10.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11.同交歡:一起歡樂。一作“相交歡”。
12.無情游:月、影沒有知覺,不懂感情,李白與之結交,故稱“無情游”。
13.相期邈(miǎo)云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遙遠。云漢:銀河。這里指遙天仙境。“邈云漢”一作“碧巖畔”。
月下獨酌賞析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后得到正確的結論。關于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籟,所以一直為后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過來,連他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于那影子,雖然像陶潛所說的“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詩人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詩人已經漸漸進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傾聽佳音;舞時詩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好像在他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詩人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后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游,主要還是在于詩人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游”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后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月下獨酌》全文賞析05-14
《月下獨酌》李白全文賞析09-26
李白的古詩《月下獨酌》賞析11-04
李白詩詞《月下獨酌》賞析11-28
李白經典詩歌《月下獨酌》原文賞析09-23
李白《月下獨酌》原文及譯文07-21
唐詩《月下獨酌》賞析10-12
《月下獨酌》唐詩賞析12-13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原文及賞析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