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梁實秋的散文《山》
引導語:梁實秋一生寫作與出版很多的著名散文,《山》是其中的一篇,下面是小編收集這篇散文的原文以及相關的練習題,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最近有幸,連讀兩本出色的新詩。一是夏菁的“山”,一是楚戈的“散步的山巒”。兩位都是愛山的詩人。詩人哪有不愛山的?可是這兩位詩人對于山有不尋常的體會、了解,與感情。使我這久居城市樊籠的人,讀了為之神往。
夏菁是森林學家,游遍天下,到處造林。他為了職業關系,也非經常上山不可。我曾陪他游過阿里山,在傳說鬧鬼的賓館里住了一晚,殺雞煮酒,看樹面山(當然沒有遇見鬼,不過夜月皎潔,玻璃窗上不住的有剝啄聲,造成近似“咆哮山莊”的氣氛,實乃一只巨大的撲燈蛾在撲通著想要進屋取暖)。夏菁是極好的游伴,他不對我講解森林學,我們只是看樹看山,有說有笑,不及其他。他在后記里說:“我的工作和生活離不開山,而爬山最能表達一種追求的恒心及熱誠。然而,山是寂寞的象征,詩是寂寞的,我是寂寞:
有一些空虛
就想到山,或是什么不如意。
山,你的名字是寂寞,
我在寂寞時念你。
普通人在寂寞時想找伴侶,尋熱鬧。夏菁寂寞時想山。山最和他談得來。其中有一點泛神論的味道,把山當做是有生命的東西。山不僅是一大堆、高高一大堆的石頭,要不然怎能“相對兩不厭”呢?在山里他執行他的業務,顯然的他更大的享受是進入“與自然同化”的境界。
山,凝重而多姿,可是它心里藏著一團火。夏菁和山太親密了,他也沾染上青山一般的嫵媚。他的詩,雖然不像喜馬拉雅山,不像落磯山那樣的岑崟參差,但是每一首都自有丘壑,而且蘊藉多情。格律謹嚴,文字洗煉,據我看像是有英國詩人郝斯曼的風味,也有人說像佛勞斯特。有一首《每到二月十四日》,我讀了好多遍,韻味無窮。
每到二月十四
我就想到情人市,
想到相如的私奔,
范侖鐵諾的獻花人。
每到二月十四
想到獻一首歌詞。
那首短短的歌詞
十多年還沒寫完:
還沒想好意思,
更沒有譜上曲子。
我總覺得慚愧不安,
每到二月十四。
每到二月十四,
我心里澎湃不停,
要等我情如止水,
也許會把它完成。
原注:“情人市(Loveland)在科羅拉多北部,每逢二月十四日裝飾得非常動人。”我在科羅拉多州住過一年,沒聽說北部有情人市,那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九六○年時人口尚不及萬),不過沒關系,光是這個地方就夠引起人的遐思。凡是有情的人,哪個沒有情人?情人遠在天邊,或是已經隔世,都是令人悵惘的事。二月十四是情人節,想到情人市與情人節,難怪詩人心中澎湃。
楚戈是豪放的浪漫詩人。《散步的山巒》有詩有書有畫,集三絕于一卷。楚戈的位于雙溪村絕頂的“延宕齋”,我不曾造訪過,想來必是一個十分幽雅窮居獨游的所在,在那里
可以看到
山外還有
山山山山
山外之山不是只露一個山峰
而是朝夕變換
呈現各種不同的姿容
誰知望之儼然的
山也是如此多情
謝靈運《山居賦》序:“古巢居穴處者曰巖棲,棟宇居山者曰山居……山居良有異乎市塵,抱疾就閑,順從性情。”楚戈并不閑,故宮博物院鉆研二十年,寫出又厚又重的一大本《中國古物》,我參觀他的畫展時承他送我一本,我拿不動,他抱書送我到家,我很感動。如今他搜集舊作,自稱是“古物出土”,有詩有畫,時常是運行書之筆,寫篆書之體,其姿肆不下于鄭板橋。
山巒可以散步嗎?出語驚人。有人以為“有點不通”,楚戈的解釋是:“我以為山會行走……我并不把山看成一堆死巖。”禪家形容人之開悟的三階段: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繼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終乃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是超凡入圣、超圣入凡的意思?闯晁鶎“山的變奏”,就知道他懂得禪。他不僅對山有所悟,他半生坎坷,嘗盡人生滋味,所謂“煩惱即菩提”,對人生的真諦他也看破了。我讀他的詩,有一種說不出的震撼。
夏菁和楚戈的詩,風味迥異,而有一點相同:他們都使用能令人看得懂的文字。他們偶然也用典,但是沒有故弄玄虛的所謂象征。我想新詩若要有開展,應該循著這一條路走。
梁實秋散文《山》閱讀答案
1.請分別概括作者讀到的兩位詩人對“山”的獨特理解和人生感悟。(6分)
2.文章為什么以“山”為題?請從內容和結構這兩個角度來分析。(4分)
3.文章結尾畫線句中新詩的“這一條路”具體指什么?作者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6分)
4.梁實秋的散文既受西方文學的影響,又吸收傳統散文的精華。他的散文風格追求“簡單、節制、自然”,請選擇其中一個風格,結合本文內容加以探究。(8分)
答案:
1.①夏菁認為山是有生命的,是寂寞的,但同時又是熱情的、嫵媚的(凝重而多姿),蘊藉多情;(2分)爬山這一行為表達的'是追求的恒心及熱誠,他追求“與自然同化”的境界。(1分)②楚戈則從山中悟出生活的真諦:山與人一樣有生命,但又是超脫塵世的,(2分)他認為做人應順從自然與性情。(1分)
2.④內容上:點明文章內容和寫作對象,作者是從兩位詩人寫“山”的詩中得出新詩發展方向的觀點的,從而明確了本文的寫作意圖。(2分)②結構上:總領全文,“山”是行文的線索,全文均是圍繞“山”來闡發的。(2分)
3.①樸實無華應是新詩堅持的核心:新詩應該使用“能令人看得懂的文字”,不故弄玄虛,將物與情融合,言之有物。(3分)②文章表面上是在敘述兩個朋友的新詩,對兩本新詩中的“山”進行評價,但實際上文章最終的落腳點卻不是“山”,而是新詩,強調的重心是借朋友兩首新詩透出的新氣象來指出新詩繼續發展下去應該堅持什么樣的路數。(3分)
4.【示例一】從簡單的角度:①主旨明確。結尾旗幟鮮明地點出新詩的發展方向這一文章主旨。②題材集中。題材緊緊圍繞兩位詩人有關寫“山”的詩作為例。③行文雅潔,用詞洗練。
【示例二】從節制的角度:①內容上,以理性駕馭情感,以理性節制想象,將感情有“節制”“適當”地表現出來。②形式上,對幽默、灑脫風格的追求,如在阿里山鬧鬼的賓館“殺雞煮酒”的經歷,趣味盎然。③情感上,把生活作為審美對象,以欣賞的態度看待生活,淡泊名利,從追求外在事業的成功,轉向追求內心生活的豐富。④行文上,以溫柔敦厚的筆鋒,平和穩健,不露鋒芒。
【示例三】從自然的角度:梁實秋的散文有一種親切、自然的“談話體”風格。①圍繞主旨,即興發展,夾敘夾議,娓娓述談。②文風活潑,自然流動如行云流水,調動多種表現手法,在毫不經意間把自己的觀點確切的表達出來。(不要求與答案一致。)
【梁實秋的散文《山》】相關文章:
梁實秋散文:旅行08-04
梁實秋散文《舊》10-25
梁實秋精選散文《送行》07-27
梁實秋散文《麥當勞》07-13
梁實秋散文吃相09-04
梁實秋散文《旅行》06-25
梁實秋散文《中年》07-04
梁實秋散文《客》05-25
梁實秋散文《謙讓》06-27
梁實秋散文《盆景》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