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再聽《老人與海鷗》有感
一直很忙,這個星期終于空下來了。突然想起上周在聽課本上記下的一個提綱,便想利用這節空課整理成文。
曾被《老人與海鷗》一文深深感動,是那位超然的老人,是那群極富靈性的海鷗,更是那份如親情般的人與動物的和諧與愛。但沒想到,我會連續六次聽這堂課,連續六次聽劉穎老師上這堂課。于是課中感覺劉老師幽幽的語調不再如一開始般動聽,那空靈的配樂也不再如以前那樣極具吸引力,對于下一教學環節也不再如前般充滿期待。但是,這一次,我再一次被劉老師的課深深地感動了。
細細思索,這種感動源自于整堂課的四個出色的地方。
一、用心讀,讀出和諧之感
這是一篇充滿情感的文章,讀來讓人深深感動。那是一種人與鳥之間的和諧,那是一種人與鳥之間的情感。在教學中,我們不可能讓學生通過理性分析來理解這種和諧。顯然,讀是一種最好的方式,而劉老師正是成功地運用讀的方法,讓學生用心地讀,讓學生用情去讀,在讀的表達與交流中引導,從而讓學生為這種人與鳥間的和諧而感動,也讓我在學生真誠、稚嫩的朗讀聲中深深感動。
二、用心聽,聽出震撼
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中,流淌著一種極富感染力的情感。但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這種情感還是很陌生的;從語文的角度來說,這種情感不適宜傳達,而在于語言文字中感悟。課中,劉老師安排了兩個環節的聽:
1、在品讀“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昵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及“……看來它就是獨腳,老人邊給它喂食邊對它親怩地說著話。”時讓學生靜心地聽,聽老人在說些什么。這種基于入情入境地想像的聽后的表達中,學生在傾訴老人對海鷗的關愛,傾訴著海鷗對老人的依賴。
2、在借助“沒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訴我們,老人去世了。”的轉折后,劉老師在音樂聲中范讀“海鷗送別老人”。聽著那動人心弦的交響樂和劉老師動情地朗讀,我想誰都會被海鷗的舉動所震撼。
三、用心品,品出親情
在這堂課中,劉老師對教材進行了取舍,只抓住了“老人喂海鷗”的情景去教學,在讓學生對老人喂海鷗與別人不同之處的品讀中,去感悟人與鳥之間的那份親情。這種簡潔的處理方式也使得這一環節主題更為突出。
四、用心悟,悟到人與動物的和諧
在整堂課中最為感人的莫過于學生以白色旋渦中的一只海鷗來傾訴自己對老人的哀思,學生動情地朗讀著自己寫下的片斷。這一切都是學生用心品悟到的感受,品悟到了人與動物的情感,品悟到了人與動物的和諧。
【再聽《老人與海鷗》有感】相關文章:
辛棄疾——《水調歌頭·盟鷗》09-13
《水調歌頭·盟鷗》賞析08-17
《水調歌頭盟鷗》賞析08-30
水調歌頭盟鷗賞析古09-11
水調歌頭盟鷗辛棄疾賞析07-11
辛棄疾《水調歌頭·盟鷗》賞析07-12
《水調歌頭·盟鷗》詩詞鑒賞08-08
水調歌頭·盟鷗原文及賞析08-21
辛棄疾《水調歌頭·盟鷗》全文及鑒賞07-16
《水調歌頭·盟鷗》宋詞詩詞賞析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