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蘭亭集序說課稿

時間:2024-10-03 22:26:37 蘭亭集序 我要投稿

蘭亭集序說課稿匯總6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蘭亭集序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蘭亭集序說課稿匯總6篇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短m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于生死無常的感慨。

  一、 說教材地位

  《蘭亭集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為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山水游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說理的成分,或表達物我兩忘的喜憂,或抒發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閱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系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說教法和學法

  反復閱(誦)讀體味法。在反復閱(誦)讀中體會其中節奏、語氣和韻味,養成良好的文言語感。同時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關鍵語句切入解讀文本法。文章閱讀的最高功夫是把厚書讀薄、把長文讀短,抓關鍵語句是達到這一境界的最佳途徑。為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著重抓文本中的關鍵性語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落實,結論有據。

  三、教學目標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教學設想

  《蘭亭集序》通過對宴游之樂的渲染、鋪墊來引發自己對人生哲理的探索,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感情由“樂”到“痛”再到“悲”,線索十分明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賢對人生的終極意義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求索,但似乎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著遺憾。這是一個問題,卻永遠無法解決。王羲之說:“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這是文章中最能打動讀者、最能撥動人們心弦的一句話。關鍵的問題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這個“悲”。

  如果僅僅將這個“悲”理解為悲嘆生命無常、人生短暫,那它就與前文的“痛”沒有什么區別了;或者即使認識到和前文的“痛”相比,這個“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壯”,那也是失之膚淺的。

  鑒于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內涵的做為這屆可的中心環節(主要體現在第六步“深深‘悲’嘆為哪樁”環節)。

  五、 教學過程:

 。ㄒ唬胝n文。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惫防滋乇簧畹睦Ь潮频搅怂澜,開始了關于生與死的思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鄙绬栴},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一代書圣王羲之也為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哲理執著探索的蹤跡。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蘭亭集序》。

 。ǘ⒆宰x質疑。

  提示學生: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反復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意,讀出感情,并爭取讀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讀書都有目的,每一遍讀書都有收獲。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做好正音和詞句疏通工作。

 。ㄈ┛傮w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眼。

 。贰础

  樂因何而生?痛由何而來?悲緣何而發?

  (四)、賞析暮春宴游“樂”。

  人們都說《蘭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賞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對它們進行賞析。

  作者因何而樂? 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ㄎ澹、樂極而“痛”因死生。

  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快樂到極點時,常常會心情陡轉直下,產生“痛(憂)從衷來”的感覺。作者在快樂的宴集上,感情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的? 由“信可樂”到“豈不痛”。

  讀第二小節,用文中原話回答作者“痛”從何來?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松虝。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朗聼o常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因為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短m亭集序》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單元第八課。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蘭亭集序》這篇文章在思想上、語言上也都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這部作品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二、說學情

  當我們對教材和課文有一定的把握之后,這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對學生的情況做一下基本把握。此年齡這是高一年齡段,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學生的文言學習基礎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此文正體現了這一理念。不僅如此,學生若能根據學習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三、說教學目標

  在把握住了整篇文章的教材和學生的基本情況后,我們依托于這兩個情況和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設計出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做到能夠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法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四、說教學重難點

  而教學重難點是依托于教學目標而來,所以我設置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五、說教學方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為了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重點說一說我的教學過程這一環節,也是整個說課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新課導入

  通過談話法進行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于本課作者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

  2.對文中的序文特點做出相應的普及和補充,擴充知識。

  3.朗讀全文,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三)深入研讀

  1.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應掌握以下實詞: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

  (2)“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绷饔x,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盛,盛大。

  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的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

  2.接下去我會提出一個問題,用來把握文章的結構和情感線索。“全文四段可分為幾個部分,試著從每一個部分里面找出最能表現出作者情感的詞眼!比缓竺鞔_“樂——痛——悲”的情感線索。這個問題從整體上樹立了文章的基本脈絡。

  3.然后拋出下一個問題是“作者為什么樂,為什么痛,為什么悲”,從原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并試著概括。然后明確,快樂因為游玩,痛因為時間短暫,悲因為時代問題。然后著重探討痛和悲的原因,同學通過小組討論和互相幫助認識其中的積極情感內涵。

  4.然后賞析這句話“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明確作者批判了當時人們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等同視之。升華作者的情感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生命觀。這個問題的提出直接指向了作者的情感。

  5.帶著情感在次品讀最后一段,升華情感。然后進行匯總知識。作者從蘭亭盛會寫起,情感歷經變化,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不愧為千古名篇。因此,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能夠樹立積極地人生觀。

  通過以上問題的提出,很好的串聯起全文,結構完整,由淺入深,在探究中完成對文本的學習,實現了教學目標。

  (四)拓展延伸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在這樣的一個時刻,一起感受了王羲之對生命的感嘆,王羲之雖然逝去了,但是他的作品現在依然散發著光輝,他為我們留下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一文,那今天的我們又能為后人留下什么呢?通過這個問題的鞏固拓展,喚起同學們好好把握生命,樹立積極的生命觀,為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五)小結作業

  小結:在朗讀聲中結束課文,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作業:文章的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有感于斯文!苯Y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的人生感悟的,寫一篇讀后感。能夠誦讀全文。這樣的作業不僅符合新課標也可以培養學生積極地人生價值觀。

  七、板書設計

  下面是最后一個環節,就是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根據文章結構構架起的板書,為了幫助學生搭建一個更加清晰的知識體系,突出重點難點。能夠讓同學們一目了然。

  蘭亭集序

  [東晉]王羲之

  樂(游玩盛會)

  痛(生命短暫)積極的人生態度

  悲(時代虛妄)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蘭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序文,也是敘議結合的游記散文。它不僅是文學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譽中國書法史的名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它的作者是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王羲之。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略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要求,應學會運用工具書讀淺易文言文。根據這些理念,我確定了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全文,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的意義。

 。2)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理清課文內容層次,分析作者狀物抒情的特點。

 。3)情感目標:欣賞文中描繪的自然美,學會關愛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觀。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4、重難點

  本文雖是一篇書序,卻“以抒情的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币虼宋沂沁@樣確定文章的重難點的:

  重點: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鑒賞。

  依據:

  ①教材中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要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要重視朗讀和背誦!

 、诒疚氖且黄豢啥嗟玫拿牢,通過鑒賞可以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難點:如何正確看待作者的生死觀?

  依據:文章是寫美景的,作者為何產生人生易逝的感慨?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想特點?我們該有怎樣的`生命價值觀?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在了解課文內容后,深入思考、討論,并結合社會實際和作者生平來理解。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本文是古代文學中的名篇佳作,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引導探究、拓展訓練等方法進行教學。

  本文格調清奇,行文流暢,瑯瑯上口,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客觀上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但由于高一學生的思想深度有限,且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較為久遠,學生對作者生死觀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師應重點突破。但同時要注意,《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語文課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課堂上應努力通過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葉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

  三、說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獲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短m亭集序》是古代名家名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獲得語感,在此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正確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庇纱丝梢姡胂罅θ说陌l展的重要性。這篇文章言簡而意深,透過文字,仿佛看到了蘭亭優美的自然風光,和那些參與聚會的文人雅士們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教學時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有利于激發情感。

  3、探究法與討論法結合:以學生自我實現、學生間自我討論為主要形式,深入探究,特別是在對作者生死觀的分析上,學生可以通過討論,互相補充觀點,不斷深入挖掘主題。這種方法更能讓學生“學會學習”,討論探究后所獲得的知識要比被動接受的老師灌輸的知識記憶深刻得多。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

  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教學步驟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分成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之樂。

  具體教學程序:

  1、激情導入,介紹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因此一個好的導語設計無疑就是點燃火把的火種。在教學之前,我從課本插圖開始,從王羲之在書法中的重要地位入手導入課文。

  2、指導朗讀。

 、俨シ耪n文磁帶錄音(再出示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②正音,指導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語氣、節奏、重音。

  提示:第一段語調舒緩,體現作者的歡快的感情;二三段緩慢低沉,讀出“痛”、“悲”。

  ③自由讀。

  本文駢散結合,行文流暢,學生比較感興趣,但是生字詞比較多,而且感情起伏較大,因此朗讀指導是一個必要的環節。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①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诒疚膶懥俗髡咴鯓拥乃枷敫星榧白兓

  由樂生痛,由痛生感,由感言悲。引導學生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走近蘭亭,走進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鄯中〗M討論,概括段落要點。

  敘宴集盛況 發人生感慨 明作序要旨

  4、賞析第一、二段,體會作者之樂。

 、僬页鲞@兩段中心句——“信可樂也”。

 、诜治鰳窂暮蝸。

  聯系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樂也。結合課文引導學生具體分析這四美。

  5、布置作業。

 、俳Y合課后習題一背誦課文(指導背誦方法) ②深入分析課文

  六、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這堂課的板書如下: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 :暮春之初

  地點 :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ㄒ唬┨m亭盛會

  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 :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 :信可樂也 樂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

  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 死生亦大矣 悲

 。ǘ⿻蟾锌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

  各位老師,我今天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二十分鐘的陪伴!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此類散文多以描寫景物、記述游覽經歷為主。但在對自然景物的客觀描繪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說理的內容;在記游覽勝的同時,常常傾注了作者個人的志趣和感慨。像《蘭亭集序》《游褒禪山記》在寫景的同時,表達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賦》在描寫江月、山川的同時,抒發達觀超然的情緒。

  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學習的重點,一是賞析山水風物的自然之美與抒情誼認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優美語句,感受古文的語言之美。高一學生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實詞的意義、“之”“于”“所”“夫”等重點虛詞的含義、特殊文言句式,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3、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對作者感情變化的把握,以及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誦全文,是本文教學重點

  課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到痛到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包c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學法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睋宋掖_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4、背誦課文時,要提示學生抓住文中感情變化的關鍵詞語,如“樂”“通”“悲”,以此帶動對全文的理解背誦。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ㄒ唬 故事導入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件謎一樣的珍寶,它就是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關于這幅絕世珍品的下落,傳說很多,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入了墓中。我們在責怪這位自私皇帝的同時,還能感到一絲欣慰,因為尚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等摹寫的蘭亭帖流傳于世。我們在鑒賞書法美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欣賞其文描寫的蘭亭勝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二) 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ㄈ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咸: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ㄎ澹┬〗Y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二。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一課時

  (一) 故事導入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件謎一樣的珍寶,它就是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關于這幅絕世珍品的下落,傳說很多,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入了墓中。我們在責怪這位自私皇帝的同時,還能感到一絲欣慰,因為尚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等摹寫的蘭亭帖流傳于世。我們在鑒賞書法美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欣賞其文描寫的蘭亭勝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ǘ 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ㄈ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咸: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ㄎ澹┬〗Y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二。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5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二、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后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王羲之,有"書圣"之稱,也長于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脫。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后辭官歸田,以山水為娛,()好服食養性,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精神狀態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觴(shāng) 游目騁(chěng)懷 趣(qū)舍萬殊 齊彭殤(shāng)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發言后,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敘蘭亭盛況;

  (二)抒發人生感慨;

 。ㄈ┙淮餍蚰康。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后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ㄒ唬┯洈⑻m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賢……少長……"

 。3)環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后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發言后,明確: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著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五、布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此類散文多以描寫景物、記述游覽經歷為主。但在對自然景物的客觀描繪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說理的內容;在記游覽勝的同時,常常傾注了作者個人的志趣和感慨。像《蘭亭集序》《游褒禪山記》在寫景的同時,表達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賦》在描寫江月、山川的同時,抒發達觀超然的情緒。

  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學習的重點,一是賞析山水風物的自然之美與抒情誼認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優美語句,感受古文的語言之美。高一學生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實詞的意義、“之”“于”“所”“夫”等重點虛詞的含義、特殊文言句式,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3、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對作者感情變化的把握,以及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誦全文,是本文教學重點

  課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到痛到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包c撥法”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學法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睋宋掖_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4、背誦課文時,要提示學生抓住文中感情變化的關鍵詞語,如“樂”“通”“悲”,以此帶動對全文的理解背誦。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ㄒ唬┕适聦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件謎一樣的珍寶,它就是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關于這幅絕世珍品的下落,傳說很多,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入了墓中。我們在責怪這位自私皇帝的同時,還能感到一絲欣慰,因為尚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等摹寫的蘭亭帖流傳于世。我們在鑒賞書法美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欣賞其文描寫的蘭亭勝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ǘ┳髡吆喗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咸:都。修: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是,指示代詞,這;蒿L,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用來。極,窮盡。娛,樂趣。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ㄎ澹┬〗Y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二。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ㄒ唬

  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ǘ┓治稣n文,理清思路

  第1、2段為第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后渲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在這里足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里正是與會“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是輕松愉快的。

  第3、4段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議論,作者由美景妙時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他認為人生的快樂是有極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眼間便成為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就會死亡。作者由“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認識,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雖然文中的壽夭、生死不能自由決定,從而有些傷感,但作者仍然認識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故著文留傳后世,以承襲前人,啟示來者。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蘭亭集會的情況,說說作者為什么會有“興可樂也”的感受。

  原因有四點:一、前來聚會的人多,“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二、聚會的地點環境

  優美,“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三、聚會時的活動高雅有趣,“流觴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歡的游樂形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四、聚會時天氣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

  2、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第3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樣由“樂”轉

  而為“痛”?

  第3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是生死觀問題。

  作者由開始時“興可樂也”的感覺,聯想到人的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美麗的山水、盡情的歡娛,可以令人忘記煩憂,“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覺中時光已經流逝,“不知老之將至”,等到時過境遷后,往日的美好已經成為陳跡,人不能永遠保有美好的記憶。想到此處作者不免感慨橫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嘆。“死生亦大矣”,自然轉而為“痛”。

  3、“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

  作者認為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束。所以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钪退廊ナ侨松笫,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ㄋ模┓治鲶w會語言特點

  1、品味生動、準確的語言

  如:“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一句中“一觴一詠”四個字,寫出蘭亭集會上的兩種主要活動:飲酒和賦詩。文字簡潔,情態生動傳神,尤其是兩個“一”字,巧妙寫出了與會者快樂的神態。

  2、體會工整、華麗的對偶

  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前句寫遙看宇宙,思緒飛揚;后者寫回望大地,

  萬物蔥蘢,心潮澎湃。感情美與形式美達到高度統一。

  3、品味駢散結合、錯落有致的語言特點

  第三段文字寫出,盡管人們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卻是相通的:熱愛快樂,為流逝

  的歡樂時光傷感。句子形式靈活,有駢句,如“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節奏明快,有音樂美;其他多是散句,長短不一,錯落中見精致。

 。ㄎ澹┛偨Y全文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曠達人,故于蒼涼感嘆之中,亦有無窮逸趣!睎|晉名士崇尚老莊,愛談玄理,大多思想虛無,不務實際,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消極無為,認為人生像浮萍隨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對這種“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評。他借古人的話說“死生亦大矣”,又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明了對生死問題的看重。

 。┦占渌藢ι赖目捶ǎ缓笳務勛约荷赖母杏|

  “朝聞道,夕死可矣!薄墩撜Z·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薄墩撜Z·衛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藏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毛澤東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住的重要話題

【蘭亭集序說課稿】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說課稿07-26

《蘭亭集序》說課稿06-25

蘭亭集序說課稿08-28

《蘭亭集序》的說課稿09-03

蘭亭集序說課稿08-29

《蘭亭集序》說課稿優秀05-26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蘭亭集序說課稿02-10

蘭亭集序說課稿15篇10-23

蘭亭集序說課稿八篇11-12

《蘭亭集序》說課稿15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