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蘭亭集序》教案4篇
作為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蘭亭集序》教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蘭亭集序》教案 篇1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導入課文
問: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幅書畫作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王羲之有"書圣"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到其書法美,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其文章的美。
二、聽錄音(再出示碑貼全文)
三、自由讀
四、賞析第一段
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讓我們先來看,這是怎樣的一個集會?
時間、地點、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析:"引以為流觴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他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出示"流觴曲水"圖片,伴白:
看到這幅圖,似乎時光倒轉,回到蘭亭集會上,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匯集此地,流觴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現代人的豪情。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俯……"。
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五、再讀第一段。(女生讀)
六、范讀第二段,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來的一段中,又表現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相聯。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講析: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
《蘭亭集序》教案 篇2
一、 說教材
教材簡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凈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4、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注釋,學生可自己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睋宋掖_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四、教具準備
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ㄒ唬 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焙玫膶肽軤I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于本課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ǘ 簡介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ㄈ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ㄋ模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咸: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 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ǘ 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找出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段敘述蘭亭集會的盛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環境及景物、天氣和宴集的感受。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簡潔雅致,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這些看出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個“樂”字為基調;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了積極的人生觀。接著文章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嘆,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后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ㄋ模┛偨Y全文,布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搜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 :暮春之初
地點 :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一)蘭亭盛會 環境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 :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 :信可樂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 悲
(二)會后感慨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蘭亭集序》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書圣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蘭渚之亭,即蘭亭,因此成為了流芳萬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紛紛來到這里,吟詩作畫,抒情遣懷,F在便成了紹興一處極具的旅游名勝。
。ò橹魳,展示蘭亭美景)
二、隨著音樂,教師朗讀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剛才老師讀的就是傳唱至今的《蘭亭集序》,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篇美文。
三、文體簡介(有關“序跋”)
序也寫著“敘”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有對作者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靶颉币话銓懺谖恼虑懊,列于書后稱為“跋”或“后序”。這類文章,按內容分別書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不多見;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投影內容)
四、作者介紹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鍾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投影欣賞王羲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作品)
五、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欣賞配樂朗讀,在課前預習的前提下,熟悉抑揚頓挫的朗讀,并嘗試體察《蘭亭集序》的寫作思路與詩人的情感變化。從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變化的幾個詞。
明確:“樂”、“痛”、“悲”。(學生可能很難找出這三個詞)
2、請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學們摘錄其中寫景句 ,用文中的語句概括作者心境
明確:寫景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作者心境:信可樂也
3、集體默讀,細細研讀,品味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地勝: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事趣: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時美: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興雅:仰觀俯察,游目騁懷
補充:寫法上注重寫景抒情,敘議結合。
4、有一小組齊聲朗讀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變遷,為何有如此變遷?
明確:有“信可樂也”,轉而“豈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補充提示: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聯系文章內容,積極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亦大矣”這一觀點?
明確: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都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接著筆鋒一轉,由生說到死“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提出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多讓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觀點是水到渠成。
6、請一同學朗讀第三段,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齊聲回答)
明確:悲夫!
7、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為何而悲?
明確:為此而悲:1、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若合一契 (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求進取 ,崇尚虛無(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所以作者悲為古人、為時人、亦為后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a充提示: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情真意切。這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
8、小結
明確:王羲之在文中表現出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9、組織學生齊聲朗讀三遍,一遍讀順,二遍讀熟,三遍讀情。
六、概括本文的句法特點
明確:駢散并行,以散為主。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八、延伸班閱讀
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蘭亭詩》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蘭亭集序》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敢于沖破時俗,否定當時流行的莊子“一死生,齊彭殤”觀點。
2.體味本文敘議結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實詞。
《學習重點》
仔細揣摩本文景與情的關系。
《教學過程》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難字的讀音,能順利誦讀;
2.查注釋,疏通文意,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3.了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體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寫作風格;
2.體味本文回環曲折地抒發感情的特點。
。ǘ﹩栴}探究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瓷剑云洹俺纭薄熬倍崞淝啻洌焕L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
【《蘭亭集序》教案】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教案10-03
蘭亭集序的教案10-09
蘭亭集序教案08-09
《蘭亭集序》教案07-20
蘭亭集序教案10-31
《蘭亭集序》教案06-21
《蘭亭集序》精選教案09-28
《蘭亭集序》教案07-29
《蘭亭集序》教案【熱門】10-03
《蘭亭集序》優秀教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