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少年閏土的課文教材解析
《少年閏土》是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課文,節選自魯迅1921年寫的短篇小說《故鄉》。下面為您帶來關于少年閏土的課文教材解析!
少年閏土的課文教材解析 篇1
在《少年閏土》一文中,有這樣兩句話:
①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也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②走路的人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
這兩句話中,同一個“偷”字,所蘊藏的含義卻不同。第一句中的“偷”字,展現的是“有錢人家”的一種心態。在舊社會,“有錢人家”對供品和祭器的小心怕被偷走,顯示出對帶著誠意“拜的人”的多余的擔心,正道出了他們心靈深處的委瑣與丑惡。第二句中的“偷”字,展現了農民的一種心態,摘個瓜吃,算不上偷,說明了當地農民心胸開闊、純樸,極富同情心。他們美好的心靈,與“有錢人家”不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嗎?難怪魯迅先生在文中流露出對“我”所處地位和環境的.不滿,對農村生活的向往。
由此看,一個“偷”字,作者在運用中卻獨具匠心,這對于我們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有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
少年閏土的課文教材解析 篇2
《少年閏土》一文的開頭是這樣的: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跨下逃走了。這是對少年閏土看瓜刺猹的景物和人物的細致描寫,在全文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1、烘托人物出場:
在看戲時,常常是兵馬未出場,戰鼓咚咚響。而這一課一開始就勾勒了藍天,勾勒了碧綠的西瓜地,而在它們之間,又勾畫出一輪金黃的圓月。這里的藍綠黃三色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優美的月夜田園圖,對一位勇敢機智的少年形象的展現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2、勾畫人物形象:
少年閏土是個什么樣子?在這一段話里,用項帶銀圈,手捏鋼叉,向一匹猹刺去的外貌形象,寫了月夜少年刺猹的情態,給人以形象優美的感受。而這個機敏勇敢的人正是少年閏土。
3、設置誘人懸念:
課文開頭如同一幅畫卷,有景有人,營造了一種氣氛,給人留下了許多懸念:這個十一二歲的少年是誰?家住在何處?我是怎樣和他相識的?吸引著讀者迫不及待地把故事讀完。
4、埋下伏筆:
開頭的描寫,表明了少年閏土是在海邊長大的農村孩子,因此他見多識廣、知識豐富,是只看見院子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我無法相比的。這為后文寫閏土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知道無窮無盡的希奇事埋下了伏筆。而項帶銀圈與后面對閏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寫──紫色的圓臉,戴小氈帽,頸套銀圈,見人怕羞也是一個呼應。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少年閏土的課文教材解析】相關文章:
課文少年閏土解讀12-24
《少年閏土》課文原文03-15
《少年閏土》課文內容10-24
少年閏土的課文內容分析06-07
少年閏土課文內容簡析12-05
語文課文《少年閏土》的片斷賞析12-07
少年閏土閱讀答案03-11
魯迅的《少年閏土》原文08-14
課文《翠鳥》教材解析與點評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