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自然的語言》的課文分析集錦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課文吧,相信寫課文分析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課文分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分析
1、關于標題:
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我們讀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
2、關于一、二兩段的講析:
⑴文章開頭從立春寫起,以文學語言、擬人的手法敘述了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與花果的生育成長和鳥蟲的活動出沒,這些就是物候現象。文章寫春天,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這里按時序選取了一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現象,說明了問題。接著寫夏天,強調氣候是炎熱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季,主要選取果實成熟,樹葉黃落,北雁南飛,昆蟲銷聲匿跡等特征來寫。而寫冬天,則是從深秋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過渡到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一句話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寫四季時,既抓住了各季節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寫法上有變化,詞語豐富,句式多樣,并恰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和一些成語,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在普及科學的讀物里,這種寫法很重要。在這一段末了,總結了一句: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這句話點明四季變化循環往復的自然現象是帶有規律性的,這就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和基礎,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⑵課文劈頭一句: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時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細心推敲蘇醒一詞,就會略知端倪。緊接著讀下去,就會發現課文以濃郁的抒情彩筆描繪了花草鳥蟲等自然現象來展現蘇醒的內涵。更為重要的是顯現四季時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載,是充滿的意思,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這樣開頭,仿佛游離于題旨之外,其實不然。它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系,也出色地勾畫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這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鳥蟲的規律性變化和氣候的關系點出來,透露出物候學的蘊含;后一分句誘發下文,點明這種關系對農事的影響:杏花開快耕地;桃花開快種谷;布谷唱歌割麥插禾。從而使人清楚地認識到,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自然現象的規律性變化,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行文至此,點明了題旨。在這個基礎上,課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學的形成及其研究內容,使人對物候學的特性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2.品味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學習重點:1.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2.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學習難點:說明的條理性。
學習過程:
一、檢查預習,把握文本內容(師生問好)剛才同學們和老師是怎樣問好的?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的。
別以為只有人才會用語言說話,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語言”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以問題形式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這四個因素能否調換順序?為什么?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不能。課文是按照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從空間到時間的順序來安排的,并用序詞標明,使文章條理清楚。“緯度影響”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歡去海南旅游,因為那里風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二、分析結構,把握文本條理性過渡:同學們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說說你是怎樣快速捕捉到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結尾有這么一句話,“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是……”“此外……”“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找總括句:根據經驗,這些總括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找設問句:設問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信息。銜接各段的連接詞語。(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劃出來,就能比較清晰掌握文章的內容了。
小結方法:學習說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性詞句,理解起來就會方便、快捷和準確。希望大家平時讀書看報,經常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培養抓關鍵詞句的能力。
教師小結:本文圍繞“物候學”這門科學,先解釋什么是物候學,再回答為什么要研究物候學,這符合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也使文章顯得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體現了說明的條理性。
三、品味語言,體悟文本生動性1.經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全文就是圍繞“物候”、“物候學”展開的,而且課文提示語也告訴我們“這篇課文就是介紹物候學的”,而標題卻不用“物候”,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呢?(教師溫馨提醒:注意文章開頭的提示語)請同學們瀏覽課文,試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來說明。(學生瀏覽、思索、作記號)
明確:課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開頭有句話足以說明:課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說法,可以激發我們的閱讀興趣。這兩句話是:
A.“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B.“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齊讀這兩句話)
2.課文說:“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那么竺可楨又是用怎樣的語言來介紹這些大自然語言的呢?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文章的語言你覺得有什么特點?(1、2節的語言又有什么特點)(板書:準確、生動)說明事物不僅要注意準確、科學,而且還力求做到生動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淺顯易懂,切合讀者對象的實際文化水準,又要貼近讀者心態。讀起來令人愛不釋手,欲罷不能。所以本文用語形象生動。
四、延伸課外,激發學生情趣教師:“大自然的語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懶漢永遠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發現。”同學們,你們甘心作懶漢,愿當粗心人嗎?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分析】相關文章:
我的叔叔于勒課文語言分析08-14
語文課文《大自然的語言》簡析06-21
課文《師說》分析12-01
課文《離騷》分析05-18
課文《貓》教材分析07-02
《勸學》課文特點分析11-03
故都的秋的課文分析08-09
圓明園的毀滅課文分析07-07
《談禮貌》課文分析08-20
《勸學》課文結構分析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