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季羨林談人生的意義
季羨林是一位杰出的學者和思想家,他的許多思考和觀點都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和生活。在他的許多著作中,他談到了人生的意義,對于這個永恒的話題,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感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季羨林談人生的意義,歡迎閱讀。
季羨林談人生的意義
當我還是一個青年大學生的時候,報刊上曾刮起一陣討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微風,寫了一些,議論也發表了一通。我看過一些,但自己并沒有參加進去。原因是,有的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種討論本身就無意義,無價值,不如實實在在地干幾件事好。
時光流逝,一轉眼,自己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我的預算。有人認為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了,對人生的種種相,眾生的種種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遠不如早一點離開人世這個是非之地,落一個耳根清凈。
那么,長壽就一點好處都沒有嗎?也不是的。這對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會有一些好處的。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里攥滿了鈔票,白天兩頓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活過一生。 織夢好,好織夢
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韁,被縛于利索。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為什么活過一生。
對這樣的蕓蕓眾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從何處談起呢?
我自己也屬于蕓蕓眾生之列,也難免渾渾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絲一毫。如果想勉強找一點區別的話,那也是有的:我,當然還有一些別的人,對人生有一些想法,動過一點腦筋,而且自認這些想法是有點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話要說得遠一點。當今世界上戰火紛飛,人欲橫流,“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一個十分不安定的時代。但是,對于人類的前途,我始終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不管還要經過多少艱難曲折,不管還要經歷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變越好的,人類大同之域決不會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條鏈子,是由許多環組成的,每一環從本身來看,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東西;但是沒有這一點東西,鏈子就組不成。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說人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這里。
但是,這個道理在人類社會中只有少數有識之士才能理解。魯迅先生所稱之“中國的脊梁”,指的就是這種人。對于那些肚子里吃滿了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到頭來終不過是渾渾噩噩的人來說,有如夏蟲不足以與語冰,這些道理是沒法談的。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對人類發展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話說到這里,我想把上面說的意思簡短扼要地歸納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教授生于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人。著名東方學家、梵文學家,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在德期間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奠定了先生在國際印度學界的地位。194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并任系主任長達四十年。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研究會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副主編、語言卷主編,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德國哥廷根科學院《新疆吐魯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詞典》顧問,冰島大學《吐火羅文與印歐語系研究》顧問,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和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季羨林教授從事東方學和印度學的研究逾半個多世紀,在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學術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他研究領域之廣、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響之深遠是極其突出的,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是印度國家文學院名譽院士,伊朗德黑蘭大學榮譽博士,并獲得了印度瓦拉那西(貝那勒斯)梵文大學最高榮譽獎“褒揚獎”和德國哥廷根大學畢業后50年博士在國內外做出杰出貢獻的金獎。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集》、《羅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語言論集》、《糖史》、《吐火羅文譯釋》(英文版);主要譯著有馬克思著《論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印度古代大史詩《羅摩衍那》(七卷)以及《沙恭達羅》、《優哩婆濕》、《五卷書》、《家庭中的泰戈爾》等;主編的著作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
季羨林的故事
一、高考數學4分
季老小時候很頑皮。打架很厲害。而且上課還偷看書!八淖雷由戏胖n本。桌底下偷看各種書。他什么書都偷看。在中學時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時候文理偏科嚴重。高考數學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數學系。
二、布衣教授:
季羨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人。出身貧農這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是極為罕見。先生永遠是一身中山裝。每日三餐粗茶淡飯。他23歲科去留洋在德國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國文學、外語教學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卻沒有一點兒洋味呢?這大概是他身上農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時窮得吃不飽飯。給一個親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著等到中午。只為能吃一口玉米餅子,F在仍極為節儉。害怕浪費。厭惡虛榮。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見一個老頭在報名處。就對他說:“大爺。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辦手續。”直到一個多小時后才回來。次日當他在開學典禮上看到那老頭坐在主席臺上。一打聽。他就是北大副校長著名學者季羨林時真的吃驚不小。對同學說:“就像個鄰居大爺。一點也看不出來!
三、糟糠之妻:
他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家里沒有一本書;他的叔父決定送他上學。令其命運有了轉折。但也給他一個包辦婚姻。在離家求學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1946年。季羨林回國后經陳寅恪推薦赴北京大學任教。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為了專心研究。獨自過了16年。他才把家屬接來。他的妻子叫彭德華。濟南人。比季羨林大四歲。只念過小學。婚后。1933年他們先有了女兒。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兒子延宗。即是季承。
這樁婚姻。既無愛情可言。又由于文化差異懸殊。缺少共同語言。讓季羨林從一開始感受的就不是歡樂。而是痛苦。在季羨林眼中。彭德華是一位賢妻良母。她對季羨林關懷備至。對子女也做到了慈母應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條。季羨林維持了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樂與祥和。彭德華也許一輩子也沒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個什么學問。陷入悲痛的季羨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寫道:“如果中國將來要修‘二十幾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婦女列傳’或‘閨秀列傳’的話。她應該榜上有名!彼詮1929年結婚。到1994年妻子去世。和“包辦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
四、異國愛情:
季羨林留學德國時。房東鄰居邁耶家的大女兒叫伊姆加德。1935年。季羨林來到哥廷根大學留學時。租住的房子就和邁耶家在同一條街上。伊姆加德是個身材高挑。面容白皙可人的美麗姑娘。 1937年。季羨林開始寫博士論文。而論文在交給教授之前必須打印成稿。這可難住了季羨林。因為他買不起打字機。更不會打字。這時伊姆加德小姐說:“我父親的工廠剛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機!而我正好想練習打字!
也就是從那天起。每天晚上7點半后。季羨林都會抱著一堆書稿前往邁耶家。論文稿幾經修改后雜亂無章。而且內容復雜枯燥的梵文。對伊姆加德來說簡直就如天書。但是她總是掛著溫暖而恬靜的微笑來打印這些“天書”。在接下來的4年時間。季羨林在伊姆加德的幫助下完成了數百萬字的論文。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陰給了這個博學睿智的男子。而她纖細的手指。也一一撫摸過他那些后來讓中國和世界都為之驚嘆的文字。
書稿完成。兩個年輕人心中的愛情火花也快要迸發時。有一天季羨林手有些顫抖說:“我要離開了。我的祖國需要我……”當女孩說:“留在這里好嗎?我也需要你!”時。季羨林心里充滿矛盾與痛苦。他想:自己隨時要離開這里回到中國。如果他不管不顧地留在哥廷根。當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攜手一生。但是。成全異國之戀就意味著“拋棄”祖國和家鄉的妻子兒女。季羨林當初留學的初衷。就是等學有所成之后;氐街袊笮业。他痛苦地搖了搖頭說:“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鄉。我要回到祖國去……” 四天后他離開了德國。雖然伊姆加德再也沒有得到季羨林的消息。但她依然執意地等待并終身未婚。這個固執而堅忍的女人。伴著一臺老式打字機。一等就是60年。為了季羨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陰和愛情。
去年季老接受記者訪談時談到對出國見世面、學本領時他還說:“所以我現在贊成年輕人還是出國。可是我最反對出去不回來。我最厭惡出去不回來”。
五、六百本書:
季老住在301醫院期間。有一天。一位年輕護士說起某報正在連載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愛看。老爺子馬上把秘書李玉潔找來。吩咐叫人去買。說“書是給人看的。哪怕有幾句話對年輕人有用了。也值得!边@一來轟動了全醫院。大家都來伸手。還索要簽名本!岸冀o!薄百I去!奔鞠壬l話說:“錢是有價之寶。人家有收益是無價之寶。”最后。一趟一趟買了600本。也一筆一畫地簽名600本。
《羅摩衍那》多達八萬行。是古印度悲歡離合有愛情史詩。對東亞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的《西游記》里可以找到影子。時至今日。在泰國的很多寺廟里。都繪有羅摩王子故事的系列精美壁畫。
而他平生最艱巨的兩部書。長達80萬字的《蔗糖史》和長達數十萬字的吐火羅文A方言(焉耆文)的《彌勒會見記劇本》的譯釋。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為了寫《蔗糖史》。在長達兩年的時間中。八十幾歲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圖書館。風雨無阻!爸灰幸豢跉饩偷酶苫睢。
【季羨林談人生的意義】相關文章:
季羨林散文《人生的意義與價值》03-23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季羨林散文11-18
讀《季羨林談人生》有感11-12
《季羨林談人生》讀書心得范文03-22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06-19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11-05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優秀05-23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精彩03-13
讀《季羨林談人生》有感3篇11-12
讀《季羨林談人生》有感2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