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譯文
思鄉是在外漂泊學子們的思愁,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譯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譯文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①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
②憶:想念。
③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④異鄉:他鄉。
⑤倍:加倍,更加。
⑥遙知:遠遠的想到。
⑦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⑧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寫作背景】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所作。王維少年時就與胞弟王縉離開家鄉蒲州到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客游。在詩歌創作方面的久負盛名,使他成為王公、駙馬、達官貴人的座上清客,這使他有機會大量接觸上層社會的生活,對世態炎涼和統治階級的生活有了深刻認識,并且產生了深深的厭倦。久而久之,思鄉懷親之感不斷襲擾他。特別是在他十七歲那年的“九·九”重陽佳節之日,達官貴人們都以家宴自娛,胞弟王縉也回蒲州去了,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感和思鄉之情突然在舉目無親的詩人心中爆發,遂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
【譯文】
譯文一(轉):“我”獨自一人在他鄉游居漂泊,每每一到好節日,我對家鄉,對親人,對老友那濃濃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遙想兄弟們一定正在登高山吧!一定都插上了茱萸,唯一可惜的就是少了“我”一人。
譯文二(轉):我獨自一人作客他鄉,每逢這美好節日便更加思念親人。在遠方就知道兄弟們登上高處,身上都佩帶著茱萸草,卻少了我一個人。
韻譯:
獨自一人流落他鄉成為異鄉客,
每碰到傳統節日加倍思念親人。
在遠方也知道兄弟們攀登高山,
都采茱萸插戴頭上只有我沒有。
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開篇一句寫出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之感。詩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在當時封建社會里,交通閉塞,人們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間的往來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們在風土人情、生活習慣、語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詩人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到異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單。詩人平淡地敘述自己身在異鄉,但是其中卻包含著詩人質樸的思想感情。
如果說平日里思鄉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強烈,那么,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暢談歡笑,而現在呢,詩人只身客居異地,在代表團圓的節日里不禁想到了家鄉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詩人在家鄉時的美好回憶,種種回憶觸發詩人無限的思鄉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發不可收拾。這句寫得自然質樸,如娓娓道來,也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詩人從直抒胸臆,轉筆寫到自己對親人團聚的聯想,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登上高山,身上插著茱萸,該是多么的快樂。如果詩人單單是想到親人們的歡樂,倒可以緩解詩人的思鄉之情,但是,詩人在最后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來詩人想到的不是歡樂,而是自己沒有在家鄉和親人們歡度佳節,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現少了一個人,這樣親人們肯定會思念我的。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譯文】相關文章: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譯文及注釋08-19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譯文及鑒賞03-29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譯文及鑒賞03-25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2-1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山東”的意思10-15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案11-0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07-18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說課稿06-09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古詩10-1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