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

時間:2023-06-13 09:25:24 春寧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精選10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快來看看人家是怎么上上課的吧!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精選10篇)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 1

  師:同學們,讀古詩時,和著音樂的氛圍來吟誦時,會更容易走進詩的世界。聽。(音樂《寞》,師朗誦《靜夜思》)

  生靜聽

  師:大家也一起來和著音樂的氛圍來讀。

  生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說說你感受到什么?(學生舉手)

  生:感受詩人李白在深深的思念著故鄉。

  生:感受詩人心里的憂傷。

  生:覺得詩人對故鄉非常的思念。

  師:是啊,每見月圓,詩人總會對故鄉思念不已,每逢佳節啊,對故鄉的思念更是深切啊。今天是(板書:九月九日),是什么節日?(學生紛紛舉手)

  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

  師:關于這個節日,你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重陽節要登高吃重陽糕的。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過別人過重陽節

  師:會觀察,是一種學習方法。還有誰知道?

  生:重陽節要登高插茱萸。

  師:你又怎么知道?

  生:我從注釋里知道的。

  生:我還知道重陽節又是老人節。

  師:你知道的可真多。是啊,登高插茱萸是古人過重陽節時的習俗。古人啊還要在這天帶上全家,登高插茱萸避邪求平安呢。繼續看老師寫。(板書:憶)憶就是思念。(板書:山東兄弟)重陽節詩人在思念誰?(學生紛紛舉手)

  生:詩人在思念山東的兄弟。

  生:詩人在思念故鄉的兄弟。

  生:詩人在思念遠在故鄉的親人。

  師:題目中的山東就是?(學生舉手)

  生:山東就是王維的故鄉。

  生:山東就是華山以東的地區。

  師:現在指?

  生:現在的山西永濟。

  師:詩人在思念故鄉的兄弟,(邊說邊圈出“憶”),那么這個題目應該這樣讀呢?

  生:應該讀得慢一點。

  生:應該要把聲音放輕一點。

  師:好,誰來讀?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誰來評評?誰再來試試?

  生:讀還是要放慢速度。

  (生放慢速度,沉下氣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把聲音放輕,速度減慢,古詩的味道可以讀了出來,思念的感覺也就讀出來了。我們今天就用這種方法去讀讀這首詩。要讀正確流利。

  生自由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如果你認為你能讀好這首詩了,就請你舉手。

  生讀

  師:誰來評評?

  生:他讀的慢慢的,有一點詩的味道。

  師:在讀詩時,讓你感受到什么?

  生:詩人在思念著故鄉。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

  生:詩人對故鄉的親人非常的思念。

  師:是啊,整首詩里都含著詩人對故鄉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啊(板書:思)。這思念是詩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時的嘆息,又是詩人在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剎那間沉吟。讀讀詩的第一、二行,想想你看見詩人在作什么?

  生默讀想象。

  師:你看見了當時詩人正是怎樣的處境啊?(學生紛紛舉手)

  生:詩人當時一個人在異鄉,心里覺得很憂傷。

  師:你很理解詩人的心情。你還看見了什么?

  生:我還看見了詩人獨自一個人在旅店里舉杯消愁,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朋友,心里在加倍的思念著親人。

  生:我還看見了詩人一個人冷冷清清的過著節日,因為詩里說他獨在異鄉為異客。

  師:因為思念,詩人的'心是那樣的憂愁,那樣的冷清啊,誰來讀讀這兩句啊。(學生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你已經懂得了詩人的憂愁了。還有誰?把聲音再沉下來一點,速度再慢一點。誰還能讀,把詩人心讀的更加沉點,愁一點?

  生:

  生齊聲讀

  師:佳節重陽,詩人身邊的人們正在干什么?

  生:異鄉的人們都在團團圓圓過節。

  生:他們帶著全家登高插茱萸,高高興興。

  生:他們一家人圍在一起吃著重陽糕,和著美酒,非常快樂。

  師:而詩人這一刻的心情卻是怎樣?讀.

  生:詩人的心充滿了憂傷。

  生:詩人眼前總是充滿了母親的影子,他在思念著母親。

  生: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回家去,與親人團聚。

  生:在他的心里都是孤獨,寂寞啊。

  師:而事實他卻只能是……。

  生齊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獨在異鄉王維,憂傷凄涼的王維啊,不能不回想起在故鄉的兄弟親人們過節的情形啊。此時,在他眼里又出現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啊?一起讀第二句。

  師:隨著王維的目光,你看見故鄉的兄弟在?

  生:兄弟正在登高插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人。

  師:兄弟登高插茱萸,卻發現,讀——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王維的兄弟朋友們結伴分茱萸,分到最后,手里還剩下一枝總是分不出去。

  師:那就是誰的?

  生:那就是王維的。因為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就是王維啊。

  師:你來做王維的兄弟,把當時你分茱萸的樣子說給大家聽聽。當時你手拿著一束茱萸,

  生:我手里拿著一束茱萸,一棵一顆地分給我的兄弟親人們,可是最后了,手里還剩下一棵。

  師:此時,你的心里啊?(引導學生說完并讀詩句3、4行)

  生:我手里拿著茱萸,心里很思念王維。(讀)

  生:我手里拿著……心里很凄涼,王維你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啊?

  師:過節少了一個你,王維。讀第四行?——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故鄉的這一切都是王維所遙知的,故鄉的親人的思念,王維更是明白,這時王維的情如何啊?

  生!:王維的心就更加思念家鄉了。

  生:王維的心被思念折磨了。

  生:王維的心里充滿了寂寞,連眼淚都要留下來了?

  師:所以王維在節日時候,他只能說……(讀全詩)

  生齊讀全詩。

  師:我是王維,獨在異鄉的我的心里也是那樣的憂傷啊,我只能以詩傳我情啊。(音樂凄惻婉轉。師深情朗誦)到此刻,你們已經懂得我對故鄉的思念了嗎?你懂得嗎?(學生在音樂聲中吟誦)

  生:我懂得了。

  師:還有誰懂得?

  生:我懂了。

  師:你們都懂得了嗎?(生點頭)請你們一起來讀。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和著音樂聲)

  師:謝謝我的兄弟親友們。我以我詩傳我的心的時候,我還是那樣的期盼能收到你們的只言片語,好讓我獨在異鄉的時候,展開那信簽,輕輕讀來,有一點點安慰啊。請你拿起你的筆,給我寫一封信吧。(音樂《遠方的書信》)

  學生動筆。

  師描述:你是王維的兄弟,請你告訴王維…….你是王維的老母,請你告訴王維……你是王維的好友,請你告訴王維…….告訴王維家鄉近來的人事,告訴王維你們對他的期盼與鼓勵…

  學生寫信,師巡視。

  師:誰把家書念出來給王維聽聽,注意你的稱呼。(學生舉手)

  生:哥哥:你什么時候回來才能回來啊。家鄉的茱萸開了,有藍的、白的、粉的,真美。你不要記掛我們,我們的母親現在安好,有我們幾個兄弟侍奉著呢。重陽了,深藏著你年前戴過的茱萸還是那樣芬芳四溢。母親、親人、兄弟日夜盼望你的歸來,等你歸來,我們還是一起去賞花,吟詩,歸來吧!(掌聲)

  師:我會歸來,我一定會歸來!我會等到那枝茱萸插到我頭上的那天的。還有誰能把家書念給我聽聽?

  生:弟弟,你在異鄉可好嗎?你知道嗎,每當佳節,每個人心里都深深地思念著你,牽掛著你。母親每到節日吃飯時,總時要做你最愛的飯菜,然后給你留個空位。母親每天都在等你,等你忽然有一天回來,像小時候一樣,偎依在母親懷里說‘娘,您做的飯菜真好吃。’弟弟,家鄉的每一個人,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在想你。你不用牽掛,我們還留著今年的茱萸,等你回來,等你回來過下一個重陽節。(掌聲)

  師:我懂得,我懂得兄弟親人的牽掛啊,但是我也是在牽掛啊,我多么想回鄉一趟,只是這一刻,我只能以詩寄我情啊……一起讀。

  生齊讀

  師: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可是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仍然是那樣的深沉。總想見到來自故鄉的親人問一問故鄉。那一天,年少時的老友來到長安與我一見,在激動之余,我揮筆寫下這首《雜詩》聽……

  (音樂《雜詩》),在前奏部分,師吟誦“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生邊聽音樂邊輕聲和。)

  師:我等啊,盼啊,終于盼到了故鄉來人了。我心里有千言萬語要問啊,問出口的卻是“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們也來幫我問問故鄉的老友吧。

  師:你來問。

  (生: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生: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師:那寒梅就是故鄉,所以當我“獨在異鄉為異客”時,要問:

  生: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師: 那寒梅就是我對故鄉的思念,所以當我“遙知兄弟登高處”要問:

  生: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師:到此時,你可走進了王維的思念了嗎?你明白了王維在異鄉時候那深深的牽掛了嗎?(生點頭)

  師:請你,請你們一起來吟誦我在九月九日寫下的思念吧。

  生齊聲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 2

  課時: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能讀通課文;

  2、準備課件;

  3、查找相關資料。

  課堂實錄:

  一、導入部分:

  教師導入:同學們,親情是人類最樸實、最動人的感情,從古到今有多少詩人、作家盡情吟唱抒寫這一人間真情,今天,我們所學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其中的一首。下面我先給同學們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了解一下作者的情況,這對我們理解詩句有幫助。(學習古詩,了解作者背景是很重要的,我們要盡量為學生打破時空界限)

  作者王維,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唐代詩人,少年聰慧,9歲就以文才出名(學生嘩然,9歲呀!比我只大1歲呢!)。王維17歲時離開了家鄉,遠到京城長安求取功名,這首詩就是他17歲那年所寫。他多才多藝,不僅詩寫得好,而且懂音樂、繪畫,他的詩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學生顯出欽佩之色)

  二、自學、討論部分:

  現在請同學們自讀古詩,然后與同桌討論,對每一句詩你是如何理解的。

  學生默讀,教師巡視。

  師:討論結束,請同學們舉手發言:你是如何理解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

  生:從題目我知道作者在九月九日那天回憶山東的兄弟。

  師:同學們贊同這位同學的解釋嗎?

  生:(紛紛舉手,氣氛熱烈)不同意!

  師:有何高見呢?(指名回答。)

  生:“憶”不是回憶,而是“想念”;“山東”是指華山以東,不是我們今天講的山東省;“兄弟”也不可能專指“兄”和“弟”,難道他不想爸爸、媽媽嗎?(掌聲突起)

  師:太棒了!可老師不明白,你為什么說“憶”不是回憶而是想念呢?你從哪里知道“山東”是指華山以東而不是今天的山東省呢?

  生:(毫不思索地)回憶應該是指想過去的事,作者是在九月九日這一天想家里的人,至于“山東”,我是從課后的注釋里看到的,老師在前面不是說作者17歲離開了家鄉了嗎?離開了家就不會只是想念哥哥和弟弟了。

  師:(帶頭鼓掌)這位同學真是有心人呀!思考問題非常周到,能聯系老師的提示思考問題,非常好,請同學們再次掌聲鼓勵。(掌聲再次響起)

  師:出示課件,結合圖片,體會作者思鄉的情景,盡量使學生進入角色。

  出示第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結合剛才對課題的.了解,你怎樣了解這句詩呢?注意抓住關鍵字來了解。

  生:“獨”就是單獨的意思,因為作者是單獨一人離開家鄉的。

  生:“異鄉”就是在外地。

  師:那么“異客”又是什么意思呢?(沉默)點撥:在這里應該是指離開家鄉的人就叫異客。請同學竄講這句詩的意思。

  生:齊答……

  師:出示課件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學生齊讀詩句。現在我們來理解這句詩不再是難事了吧?先小組討論,你是怎樣理解的?(結合課件插圖,想象作者當時的心情)

  生:只要遇到節日就很想家。因為作者的身邊沒有親人。

  生:平時就很想家,在節日的時候就會更想家,所以我認為在這句里要注意突出“倍”字的意思是“加倍”的意思。

  師:這兩位同學的發言,有誰有不同意見?(生:沒有)好,兩位同學的發言非常精彩,尤其是后一位同學的補充很是到位,請大家繼續學習第三、四句。

  師:課件“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注意領會作者的思緒變遷。理解每一句詩都要想到作者的所處環境。小組活動要做到:思考、討論、發言、補充。

  生:我知道親人們現在一定在登高了,他們插著茱萸卻少了一個人。

  師:請同學補充,這位同學講得較好,但還有一些關鍵字沒有講清楚。

  生:“遙”是遙遠的意思,由于作者是遠離家鄉,“遍”指大家。這兩句應該說是:我在遙遠的地方就知道現在家人們一定在爬山登高了,大家都插著茱萸就只是少了我一個。

  師:太好了,抓住了關鍵字才能解釋得準確。現在我們對詩句有了基本了解,老師再向同學們提幾個問題:“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中的“佳節”指的是什么節?為什么會“倍”思親呢?在這個節日里作者的家鄉有什么習俗?(大多數學生能解答,少數同學在其他同學的回答中也能進一不得到鞏固。)

  教師補充:“倍”由于作者孤身一人遠離家鄉,平時就很想念家人,再遇上節日的時候這種思鄉之情就更加濃烈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鄉之心。

  三、思維拓展部分:

  師:同學都很喜歡過春節,我們在過春節時我們家都做些什么呢?

  生:帖春聯、吃餃子、買年貨、要壓歲錢、看春節晚會……..

  師:是呀!過年多好呀!一家人團團圓圓、熱熱鬧鬧多開心呀!試想:要是這時你家里還有一人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沒有回家和家人一起過年,你會想他們嗎?正巧家里的電話響了,遠在他鄉的親人給我們家人打來了電話,請你來接這個電話,你會向他們說點什么呢?(情景模擬表演)

  生:學生紛紛舉手,激情高漲,感情流露。

  師:現在大家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倍思親”的感情了吧!我們就帶著對家人的感情來讀讀課文吧!

  四、鞏固練習,組織練習反饋

  1、解釋帶點的詞,再寫出詩句的意思。

  ⑴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⑵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獨_______ 倍______ 遙______ 遍______

  “兄弟”指的是_______ “一人” 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王維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調查訪問:課后訪問出過遠門的鄰居或親戚,問問他們想家的感受和體會。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 3

  教學目的

  1、復習前兩首古詩,能背誦并默寫。

  2、學習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詩句的意思,邊讀邊想象,領會詩歌的意境,體會作者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

  3、有語氣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2、難點: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上節課學的兩首古詩。

  1.指名背誦《望廬山瀑布》、《山行》,說說詩的意思。

  2.默寫兩首古詩,糾正錯字。

  二、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引入,激發學習興趣:上節課我們學習的是兩首寫景古詩,表達了作者贊美大自然的感情。你們聽,教師所背誦的下面這首詩,與前兩首有什么不同?

  (師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感情比前兩首深沉,是寫思念親人的`詩歌)

  2.下面,我們就自己試著學習這首古詩,看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學生自學)

  3.你想向同學們介紹什么?(學生根據詩意,自由介紹詩意或有語氣地朗讀。)

  (1)作者:王維。唐代著名詩人,九歲就以文才出名,寫此詩時年僅17歲。(還可讓學生多做些介紹。)

  (2)題目:九九重陽節思念遠在山東的兄弟。

  (3)第一句;獨自一人在他鄉做客,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人。

  導:從哪個詞看出作者是獨自一人?(板書:孤獨、孤單)

  從哪個詞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親人?(板書:加倍、更加)

  導:為什么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陽節,我想到了遠在家鄉的兄弟們登高插茱萸時少了我,一定很難過的。

  (5)有語氣地朗讀。配樂朗讀。

  4.配樂背古詩。

  5.十七歲的王維為什么遠離家鄉?過重陽節時,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開想象,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學生思考后交流。推優給全班同學講。(表揚學生的獨特想象。)

  三、閱讀推薦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問答》、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觀書有感》。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 4

  課時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4、想象畫面,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反復吟誦,想象畫面,感受詩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身在他鄉,在重陽節時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重陽節與王維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游戲開始,激情導入

  1、以連線的方式出現節日、日期和習俗。

  2.每當佳節來臨,我們總會和自己的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卻在重陽佳節的時候,還孤獨地在他鄉苦讀。此時,看著別人攜老扶幼、開開心心地過節時,于是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心中對家鄉親人的無盡思念。今天讓我們細細地來品味這首王維的思親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齊讀課題。

  二、緊扣詩眼,從“憶”出發

  1、師:讀一讀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詩人在重陽節的時候思念起了家鄉的親人。

  2、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那種思念?

  生:(憶)

  3、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么?

  回憶源于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

  三、讀順詩文,感悟詩境

  1.今天就讓我們乘坐歷史的列車,跨越時空,一起走進王維少年時的心境。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自由讀詩三遍,要把詩讀通順,把字讀正確,尤其注意生字的讀音。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交流識字方法,同時在自己沒有讀懂的字詞做上記號。

  3、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詞,解決“不懂”。

  4、重點指導:

  (1)“異”——“異鄉”“異客”

  推薦識字方法:與形近字“導”區別

  學生口頭組詞:異國、異地……

  師:什么叫“異國”?(其他的國家)那“異鄉”“異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師范寫,引導學生注意右半邊的筆順。

  師:“遍插”到底插哪兒呢?(佩帶于臂,或掛在腰上,還可以插在頭上。課件出示。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辟邪,消災。)

  5、師:再讀古詩,借助書上的注釋和大家討論后形成的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四、想象畫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獨”,體會“思親”

  1、師:讀一讀,想一想:詩中第一行,短短的七個字,卻出現了兩個“異”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獨”

  師:回答的真棒。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當時的唐朝首都長安,走近王維當年的生活,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課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他感到

  路過大院時,親朋相聚,舉杯痛飲,而他感到

  出門遠游中,攜老扶幼,歡聲笑語,而他感到

  2、師:詩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親”

  3、指導朗讀:是呀,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于是詩人才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

  (過渡語):讀的真好,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幅畫面,現在我們來讀一讀第二句詩,這里又讓你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4、全班交流:

  師總結:在重陽佳節里,家家戶戶共慶團圓。此時的詩人卻獨自走在街頭,目睹周圍人家的其樂融融,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鄉的親人。此時,你能用詩里面的幾個字來說說他此時的心情嗎?

  生:“倍思親”

  師:你太了不起了,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現在我們就一起把剛才自己想到的畫面與大家分享,讓我們再次走進王維當年的生活,體會詩人的內心感情。提供句式:(課件出示這三句填空)

  當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求職謀生的人們,對著空中高掛的明月,只能用這樣的詩句遙寄對家鄉親人的想念:“__ __”

  當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國的海外游子,懷著對家人的無盡思念,用詩句來說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當重陽之時,看著人家舉家團圓,詩人不由地說:“ ”

  齊讀第二句,之后連讀前兩句。

  (二),想“少一人”,體會思鄉之情

  (過渡語):讀的真好!我們再自由地讀一讀后兩句,此時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生:……

  1、師:你說的真不錯。就在這樣的孤獨中,王維想起了以前在家鄉讀書的時候。(課件出示)那時候,自己也會在重陽節時,和兄弟們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處,可如今兄弟們站在高處,卻少了一人,少了誰呢?

  生:王維。

  2、假如此時你是王維的兄弟們,看著王維不能和他們一起慶祝,你會感慨地說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們再靜靜地默讀,想想這幅畫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導朗讀:“少一人”是詩人此時最大的悲傷,讓我們帶著這種悲傷,一起來表達詩人心中無奈的吶喊——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齊讀

  (三)指導背誦,情景交融

  師:你們讀的讓老師都感到深深的悲傷。可現在正碰到重陽佳節,秋陽高照,遙想此刻兄弟們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飲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遠眺了,你們可知道,我——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此時此刻,我仿佛聽到了兄弟們的歡聲笑語,他們也一定正惦念著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絲安慰。“遙知——”

  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獨少我一個人啊,怎能不讓我——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齊讀全詩感悟。

  背誦古詩。

  五、回扣詩眼,感悟詩“心”

  1、師:學完整首詩,我們再來看看“憶”,此時的“憶”還單單只是回憶嗎? “憶”翻譯成什么意思才更為貼切?

  生:思念

  師:非常準確,所以在詩的正文中詩人就用了一個什么字?

  生:思

  2、師:太棒了,“憶”和“思”原本就是一組近義詞,都是指思念。既然詩人如此思念家鄉的親人,為什么不回去呢?課件出示:王維,唐代大詩人,十五歲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讀書,到二十歲考中進士。這段時間,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異地生活,自然會產生濃厚的思鄉之情,尤其在佳節到來之際,這種情感更加強烈。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3、師: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奈。此時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樣,越釀越醇,于是才寫出這首思鄉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才誕生了思鄉的千古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六、舉一反三,遷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來,懷鄉思親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我們一起來學學這兩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

  泊船瓜洲雜詩

  (宋)王安石(唐)王維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親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 5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飄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就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形表達出來,同時傳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為下面思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學情分析 :

  學生平時積累了不少的古詩,再加上這首詩是名家名篇,學生耳熟能詳,絕大多是學生能夠把古詩背誦下來,并且學生通過兩年的語文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能力,能通過預習大概了解古詩的意思。對于詩中蘊含的思鄉之情,學生也能略有體會,但是因為詩人所處的年代與學生十分遙遠,學生的情感卻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所以設身處地地體會詩人的情感,理解詩的意境對于學生來說是最難的'。

  教學目標:

  1、認識“憶、異”等6個生字。會寫“深、憶、逢、佳”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學習重難點:

  重點: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品重點字詞,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學準備 :

  教師:課件。

  學生:搜集了解詩人王維。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家鄉是出門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話題,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思鄉思親的千古絕唱。今天讓我們細細地來品味一首王維的思親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課題。

  2、學生匯報對王維的了解,教師補充王維的資料。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唐代詩人,多才多藝,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流傳至今的詩歌有400余首,人們又稱他為“詩佛”。

  3、學生質疑,理解題目中的重點詞。(重點理解“憶”、了解重陽節的風俗習慣、區別課題中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

  4、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指名說)題目很重要,是走進課文、走進古詩中的一扇門。從題目中,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重陽節這一天思念家鄉親人,想念兄弟的事。齊讀詩題,注意語調低沉緩慢。

  二、初通詩句,整體感知

  1、出示帶注音詩句,自由讀。

  2、指名讀,糾正讀音。

  3、去音后男生讀女生讀,讀出節奏。

  4、提出生字并歸類,小組開火車認讀并組詞,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在這一課的生字中,你覺得哪個字最難寫,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

  左右結構:憶 佳 倍 插

  上下結構:異

  半包圍結構:逢 遙 遍

  教師范寫三個字: “異”(不要把上部寫成“已”,上面要封口)。 “遙”(要注意后寫走之部)。“插”(要引導學生寫好筆順的筆順)。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 6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3.體會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古詩。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出示古詩。

  2.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家住在華山以東的地方,所以詩中稱之為山東。并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這一點請大家注意。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只有十七歲,當時他一個人離開家鄉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

  二、解題:

  1.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詩。首先請同學們想一想這首詩的題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什么意思?

  01.、學生讀題,思考問題,然后指明回答問題。

  02、教師指導: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憶:思念,想念。

  山東:華山以東,指詩人的家鄉。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詩中指家鄉的親人。

  03、那么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問題。

  04、教師強調: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獨自一人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恰逢重陽節,詩人無比思念家鄉的親人,就寫下了這首詩。

  2、請大家自讀這首詩,注意詩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讀音,并寫到課文里來。

  3、教師出示生字卡,指導學生認讀生字。

  4、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齊讀古詩。

  三、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情感。

  1、齊讀詩的第一行。

  01.解釋詞語:

  獨: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故鄉以外的地方。在詩中指的就是長安。

  為異客:做他鄉的客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齊讀詩的第二行。

  01、解釋詞語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節:

  節日。詩中指重陽節。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親:家鄉的親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鄉的親人。

  04、詩人為什么每逢遇到節日就加倍的思念親人?請用詩中的一句詩來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05、教師小結詩的前兩行:

  06、齊讀詩的前兩行。

  3、齊讀詩的第三、四行。

  01、解釋詞語;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處。古時候有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種有香味的草。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避邪,肖災。

  02、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請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個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詞語的解釋,想想這兩行詩的意思。同坐間討論。

  04、指名回答。

  05、教師指導:

  我在遙遠的地方猜想,家里的親人們一定都頭插茱萸登上了高處,可是單單少了我一個人。

  06、教師小結詩的后兩行:

  07、齊讀詩的后兩行。

  4、教師總結全詩意思:

  這首詩可以分兩層意思來理解,詩的前兩行寫詩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節日就更加思念親人。詩的后兩行寫詩人在遙遠的外地想像家鄉的親人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5、齊讀全詩。

  6、請大家結合詩句意思想一想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或者說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7、教師小結: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讀、背誦古詩,加強理解。

  1.男生齊讀古詩。

  2.女生齊讀古詩。

  3.全班齊讀古詩。

  4.思考問題

  01.說說這首詩中的哪兩行最能表達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用故事的形式講給同學們聽。

  5.背誦這首詩。指名背誦。

  6、學生自讀古詩。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 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通過搜集作者生平資料,了解作者,鍛煉搜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

  體會詩人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情感。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視頻《常回家看看》,并順勢導入新課。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釋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思。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感受本詩的情感基調。

  3.介紹作者王維。

  4.結合書下注釋,翻譯全文。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詩人他身處何處?他感覺如何?

  2.自己孤獨一人的時候他想到了什么?

  3.他獨自登上高樓,又作何感想?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你還知道哪些懷念家鄉的詩句呢?說出來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為本首詩配一幅插圖。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組第9課,本詩是盛唐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遠望思念親人和家鄉的名篇。詩人在詩的開篇直扣主題,描寫自己獨自一人身處異鄉,在這樣的節日中,異常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緊接著又寫到自己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習慣登高之時,或許遠方的兄弟也在思念身在異鄉的自己。詩中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從古至今,扣動了無數游子思鄉的心。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 8

  一、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這是唐朝大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思念家鄉的詩。(詩的內容: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教學目標:

  1、自主識記古詩中出現的生字。

  2、通過反復誦讀等多種誦讀方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抓住詩中的關鍵字、詞,讀中品味,感悟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滲透熱愛家鄉、珍惜親情的教育。

  4、拓展積累相關主題的古詩,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積累古詩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感受詩中的秋意、詩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課件,搜集古詩(《夜雨寄北》、《客中九月》、《夢中作》、《靜夜思》、《夜書所見》等)。

  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詩人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課前誦讀:

  《靜夜思》《夜雨寄北》《夜書所見》

  (一)古詩積累,入其境

  1、師:聽著同學們入情入境的吟誦真是一種享受。《靜夜思》、《夜雨寄北》、《夜書所見》都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想念親人的感情,這濃濃的情意深深地滲透在每句詩甚至每個字中。這節課,咱們再來學習一首有關此主題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生讀詩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師:這么長的詩題同學們能讀得這么好,相信大家也能將這首詩讀好。

  (設計意圖: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為下一步深刻領會古詩的意境做好語言的積累與情感的鋪墊。)

  (二)自主誦讀,感其意

  1、將古詩自由誦讀四遍,要讀出層次。前兩遍要讀準音——字正腔圓,后兩遍要讀出節奏——有板有眼。

  2、學生自由讀古詩,師巡視、指導。

  3、指名讀古詩,隨機正音、讀準節奏。

  4、師:經過努力,咱們已經將古詩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接著咱們該干什么啦?(生:理解詩意)。誰來說說,理解詩意有哪些方法?

  5、指名說,師小結。

  (1)借助注釋理解詩意,(2)圖文結合、想象情景來理解,(3)聯系詩人的生活背景來理解詩意,(4)聯系生活實踐理解詩意(5)抓住關鍵字理解詩意……

  6、學生默讀古詩,運用方法自己嘗試理解詩意,并動筆寫一寫。

  (設計理念:不動筆墨不讀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三)、咬文嚼字,品其精

  1、匯報詩意,點撥引導。

  (1)師:詩題你是怎樣理解的?什么意思呢?

  生:借助注釋。“九月九日”是指農歷的重陽佳節,“憶”是想念、思念,“山東”指的是詩人王維的家鄉,“兄弟”就是家鄉的兄弟、親人。詩題的意思就是詩人王維在重陽節時思念家鄉的親人。

  (2)師:好一個“思念”,詩中哪句明確寫詩人想念親人的?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詩的?

  生:抓關鍵字“倍”和想象。

  生:每當過節的時候,我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今天是重陽佳節,家家戶戶都在熱熱鬧鬧地過節,詩人王維想到家鄉的親人們(生:插上辟邪的茱萸,登上了高處)。這真是(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孩子們,讓我們將這強烈的思念讀出來。

  (3)師:家鄉的親人們都登上了高處,卻少了誰?

  生:詩人王維。

  師:此刻,王維身在何處?(外地)哪句詩?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

  師:具體是哪些詞?(生:異鄉、異客)

  師配樂介紹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走近詩人,去親歷詩人的情感世界,達到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并通過學生自己的感悟來真切地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師:同學們,這兩個“異”還有“獨”令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這個“獨”字讓我想到王維是獨自一人,很孤獨。

  生:窗外熱鬧非凡,屋內的王維卻是寂寞、孤獨。

  ……

  其實:家鄉的親人有何嘗不思念這遠離家鄉的游子呢!這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設計意圖:雖然理解詩意不必每個字都要理解,但對于詩中的重點字詞必須抓住,解決得扎實。這不僅能為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詩的意境奠定一個厚實的基礎,更為學生運用詩句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四)配樂吟誦,悟其情

  1、師:孩子們,將這份濃濃的思念融入到我們的吟誦中,用我們的聲音將它表達出來。

  2、學生配樂自由吟誦,齊誦。

  3、師: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出了漂泊異地的游子的心聲,成為了千古名作,尤其是詩的前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家喻戶曉。這樣好的一首詩,咱們怎么能不將它背誦下來呢?

  4、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學生嘗試背誦,齊誦。

  5、指導寫字,抄寫古詩。

  (“插”的筆順,“遙、茱、萸”的筆畫。)

  (設計意圖:在感受了詩的意境、體會了詩的情感之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悟進行背誦、積累,顯得水到渠成、效果極佳。)

  (五)拓展閱讀,陶其性

  師:同學們,古詩詞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學習古詩詞可以更好地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培養咱們良好的審美情趣。因此,老師特為同學們留了一份文化大餐,供大家品嘗。

  1、閱讀相同主題的古詩。如:《客中九月》、《夢中作》。

  2、讀一讀王維的其他佳作:《山居秋暝》、《竹里館》、《鹿柴》、《送元二使安西》。

  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重陽思念家鄉親人

  獨自

  倍

  孤獨

  七、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孩子理解詩意的方法運用還不夠熟練,由于理解詩意用的時間叫較多,致使抄寫古詩的時間就沒有了。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自學時間,著重激發學生學習、積累古詩的興趣,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努力創設一種學習古詩詞的氛圍中,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他們的情操。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 9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學習能理解古詩內容,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詩人的孤獨、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2、學會本詩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4、能學懂一組思念親友類古詩,提高閱讀、理解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感受詩句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準備】

  1、學生預習并了解相關知識,收集相關資料。

  2、教師準備好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組詩,首先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件出示古詩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這天有什么習俗?“憶”是什么意思?教師簡述“山東”的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題目的意思?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3、是誰在思念?你對王維有什么了解?師補充簡介詩人。

  過渡:王維為什么要思念家鄉親人?他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

  (從題目入手,讓學生的課外知識與所學內容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對全詩有個整體感知,以問題過渡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詩句

  1、范讀,齊讀古詩。

  2、學生自學,理解詩意:先自由讀理解詩句并劃出不理解的詞句,再小組交流討論。

  3、檢查自學情況:首先指名說說已懂得的.詩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再指名說;最后齊讀古詩。

  4、師述:讀詩不是弄懂詩的意思就行了,還要弄懂、體會出詩中的情感。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從這首詩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追問)詩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又是怎樣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學生分組自由討論。

  6、交流發言。(重點抓住“獨、異、倍、遍、少一人”等詞語進行體會,相機讓學生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并感情朗讀)

  7、感情朗讀。

  (課堂教學中要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要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信任學生,學生是可以讀懂詩句意思的。這部分的教學要讓學生知道讀詩不僅是懂得意思,還要讀出蘊含在詩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給學生從詩句中去體會感悟。)

  三、復習《宿建德江》

  1、(出示詩句)這首詩我們已經學過了,誰來讀一讀?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詩中寫了詩人所見景物對表達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讀。

  (復習這首詩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應怎樣去理解體會詩中所蘊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詩中的詞句,去想象,去體會,才能真正的讀懂古詩。)

  四、學習《泊船瓜洲》

  1、(出示詩句)說說題目的意思,對王安石的了解,簡介寫作背景。

  2、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3、班級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自學所得。

  (這一步驟是讓學生試著用所學到的方法去學習,以實現遷移、運用,使知識和方法逐漸內化為一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小組學習討論,讓學生在互相討論交流中增強合作的意識,實現學生能力的互補。)

  五、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兩首詩,復習了一首詩,這三首詩有什么共同之處?詩人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時有什么不同?

  2、這二首詩中,哪些句子給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說一段話用上這句詩嗎?

  3、感情朗讀二首詩。

  (我們今天學習古人的詩句,不僅是讓學生欣賞漢語文的藝術美、語言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積累優美的詞句,在適當時還應鼓勵學生去應用。這樣,才能真正起到閱讀古詩的作用。)

  六、作業

  1、同學們,你們現在離開了自己的父母親人,來到我們實驗學校,肯定也會想家,想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嗎?試一試,寫一兩句詩來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誦二首詩。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 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文的生字、新詞。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能熟練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深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感受課題,課前鋪墊

  在遙遠的古代,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許多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內心的無盡思念。今天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一首王維的思親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

  二、揭示課題,初讀古詩

  1、齊讀課題

  (1)從題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憶,兄弟,感覺到一種思念親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山東是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

  (2)帶著這種感受再讀一遍。

  (3)重陽佳節本是家人團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個人在這一天卻是悶悶不樂的,這是為什么呢?那么學了這首詩我們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們就來初步感受一下這首詩,學生自讀,并畫出生字

  (5)指名讀,糾正讀音,節奏

  2、了解詩人。

  你們說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這樣好,我們就來仔細的品讀這首詩吧。

  三、抓詩眼感悟詩意。

  (一)感悟:獨在異鄉為異客。

  1、誰來匯報你讀后的感受?(詩人很孤獨)從哪里看出詩人的孤獨?出示第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

  2、重點體會:異鄉異客。

  ①同學們,哪個字給你感受最深?(異)你能從這兩個“異”讀懂些什么,體會到一些什么?(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遠離家鄉、無依無靠、舉目無親)

  3、重點體會“獨”。

  ①你對這個“獨”有什么體會?在你平時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生暢所欲言)請你結合自己的體會想象:先自己說一說

  ②當詩人身邊的人成群結隊出去看熱鬧的時候,而他卻____,____;當詩人看到有人約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而他卻____,____。

  ③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那么怎么能讀出作者那種獨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導朗讀。(生讀后總結)有孤獨的感覺,很孤獨,特別孤獨??

  (二)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過渡語:詩人是如此的孤獨無助,怎能不叫他——(思念),這種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寫出了這樣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1、出示詩句自由朗讀:你覺得這句詩哪個字寫得好?(倍)從“倍”字你能讀懂些什么?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對重陽佳節,往事歷歷在目,此時此刻王維的.內心該是多么的痛苦啊!

  詩人居無定所,漂泊他鄉,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對良辰佳節,____

  詩人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對今天的良辰佳節,____

  2、引誦:的確,這詩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對家鄉往事的點點回憶!同學們,“每逢佳節倍思親”流傳至今僅僅是指重陽節思念親人嗎?

  當(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求職謀生)的人們,(對著空中高掛的明月),只能用這樣的詩句遙寄對家鄉親人的思念:“____”

  當(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國的海外游子,抱著對家人的無盡思念,用詩句來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結語:千百年來,這詩句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王維用詩這一最美的語言,讓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們,同他一起感懷,一起哀傷,也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深深思念著家人,那家里的親人是否也在思念著他呢?從哪里看出來?

  2、朗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詩句“遙”字你體會到什么?為什么說“少一人”?

  4、出示重陽節的風俗,觸景生情的王維心中該是多么難過啊!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思念著我呢。而如今,這一切都只能出現在回憶之中,重陽是別人的,團聚是別人的,屬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同學們,愿意和王維一起追憶一下那久違的畫面嗎?讓我們閉上眼邊讀邊想。讀這兩句詩。

  四、感情誦讀。積累背誦

  1、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我獨自站在異鄉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誦著——

  2、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我獨自登上異鄉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團圓場面,大聲地吟誦著——就讓我們都來做一回王維。再次深深地想念山東的兄弟吧!

  五、總結全文,感情升華

  結束語:同學們,短短的28個字,將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曲折有致的鋪展在我們的面前,歷經12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涌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也走進了這濃濃的鄉愁中,今后無論走到哪里,同學們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08-29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精選04-16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03-23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04-10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03-30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賞析08-02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10-2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原文08-29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王維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