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以及翻譯

時間:2023-07-19 09:31:45 記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以及翻譯

  《記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古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原文以及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注釋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臺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系著的東西解開。

  欲:想要。

  戶:一說指堂屋的門,又一說指窗戶,這里指門。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散步。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

  天寺。

  寢:睡,臥。

  相與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凈明亮的樣子。

  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交橫:交錯縱橫。

  蓋:句首語氣詞,這里可以譯為“原來是”。

  也:是。

  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但,只。

  閑:清閑。

  閑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

  耳:語氣詞, 相當于“而已”意思是“罷了”。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閑的人罷了。

  賞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所謂小品文,顧名思義就是資料短小(本文只有84個字),但韻味深長,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借用一句廣告詞來形容:簡約而不簡單,簡約的資料里有著不簡單的內涵,含義深刻雋永,回味無窮。

  一、明月朗照無眠夜欣然起行尋超脫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時值冬初,長江邊的小城黃州已是寒氣襲人,蘇軾本已解衣欲睡,準備就寢。但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戶,蘇軾禁不住欣然起行。

  蘇軾是發現今晚的月色可愛嗎那他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為什么不早早做好賞月的準備如果是解衣欲睡,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顯然,這一矛盾的動作正是蘇軾內心矛盾的外在體現。欣然起行就應只是蘇軾夜不成寐的一種解脫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卻無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卻無法逃避的往事。這樣的夜晚,想起這樣的事情,任何人都難以入眠。蘇軾自然難眠:記得當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蘇軾、蘇轍之日,曾曰:吾今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惜吾不及用也。

  經歷了兩代皇帝,但是時至今日,蘇軾不僅僅沒有當上宰相,不能為朝廷大顯身手,甚至連自家性命差點枉送!他實在想不通,為什么王安石變法這么十萬火急,這么大刀闊斧,全然不顧社會的承受潛力放慢一點速度,先團結好人心,選用一批賢良,緩緩圖之豈不是更穩妥、更能收到實效嗎往事如煙,如今卻一幕幕、一樁樁展此刻眼前。除了流逝的歲月,早生華發的哀嘆,只有遙想公謹當年的羨慕了!好在如今脫離了圈圈之災,能夠寄蜉蝣于天地。想到那里,蘇軾于是索性欣然起行。

  二、同是天涯淪落人此時無聲勝有聲

  蘇軾起行絕不是僅僅欣賞月光山色,雖不至于找人互訴衷腸,但確實需要排遣內心的郁悶。找誰最適宜呢蘇軾想到了張懷民。張懷民何許人據資料記載: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儉。宋神宗元豐六年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黃州境內)。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并寫水調歌頭詞相贈。原先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同的經歷、相同的遭遇,還有相同的志趣,自然他們惺惺惜惺惺。蘇軾果然眼光不凡,這樣的月色、這樣的冬夜,張懷民也是輾轉未眠。于是他們踏著月色,冒著寒冷的山風,暢游承天寺。

  三、淡墨寫意顯心志亦真亦幻透心聲

  蘇軾和張懷民談了什么,我們無從明白,他們也不會讓別人明白。平生文字為吾累,以前的傷痛使蘇軾言語更加謹慎。但是率真、耿直的蘇軾心中必須有話想說,他又能說什么他只說了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僅僅18個字,寥寥數語的寫意,卻烘托出了作者復雜的心境。自然,這18個字就蘊涵著不平常的內涵。明明是明月朗照,地下卻是積水空明;明明是竹柏之影,卻似水中藻、荇交橫。這亦真亦幻的景色在蘇軾看來不僅僅是美,卻更多的是對人世的深思。假到真時真亦假,這真假莫辨的奇幻之境,莫不是這真假不分的世界那朗朗月色啊,為什么不把這個世界照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四、慨然長嘆是閑人超然物外苦作樂

  空有報國之志,空有滿腹才華,卻被臵于黃州團練副使這樣的閑職!蘇軾自許是閑人。這閑人的背后擁有太多太復雜的感情。既有憤懣,也有自嘲,當然也有無奈和悲哀!在苦苦探索中,蘇軾始終找不到解決現實和理想沖突的突破口,只能吟出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無奈和悲哀!

  但在這種種的情感后面還始終透露著一種堅強和灑脫!痛苦與磨難對于智慧者而言也是一種磨練。經歷了烏臺詩案的劫后余生、經歷了反反復復的貶謫、經歷了黃州城幾年的冷落,經過了無數次的風吹雨打,蘇軾的心已經變得格外的堅強。以前滄海難為水,太多的磨練使蘇軾逐漸淡漠了功名,走向成熟;也因此變得更加灑脫!縱是在黃州這樣寒冷的月夜,蘇軾也能發現生活的美。在常人看來但是是一輪最普通的山月,但在蘇軾的眼里卻也寫滿了情趣!即使解衣欲睡,也要欣然起行!――他要在這樣艱苦的生活中尋找生活的樂趣!應對命運的不公,應對再三的挫折,蘇軾昂起了頭,瀟灑地閑看月色月影!

  這就是蘇軾!一個命運坎坷。卻又心憂天下的蘇軾!一個滿腹經綸,卻不能言表的蘇軾!一個飽經滄桑,卻依然灑脫的蘇軾!黃州承天寺上的那輪明月啊,寫滿了他不盡的情思!

  創作背景

  此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卻“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到寫這篇文章時已經快滿四年。蘇軾氣味相投的友人張懷民此時也謫居黃州,暫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以及翻譯】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譯以及賞析04-14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譯02-08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譯09-29

記承天寺夜游 / 記承天夜游原文翻譯及賞析08-16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釋及翻譯04-13

記承天寺夜游蘇軾原文翻譯06-28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譯及注釋01-28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釋翻譯04-13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譯及賞析08-16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原文及翻譯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