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將進酒藝術手法

時間:2024-09-21 04:05:20 將進酒 我要投稿

將進酒藝術手法

  導語:中國優秀的經典詩詞歌賦和小說文學等數不勝數,讀后都給人心靈啟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將進酒藝術手法,希望大家喜歡,更多內容請瀏覽(m.isangil.net/wenxue)。

將進酒藝術手法

  這首詩本身就猶如黃河之水,氣勢磅礴,情緒急促,恰當地表現了詩人狂放不羈追求個人自由生活態度。在藝術上也很有代表性。

  這是一首抒情詩,無論抒發什么感情,都是抒情者的一種自我肯定。這首詩也就是李白的自我肯定。他抒發的是一種愁情、憤懣,可在這愁情與憤懣當中,表現著他對自己價值的一種肯定。該詩前半部分抒發著一種須及時行樂的思想,這僅是一種表層的意思。但真正給人印象深的還在這一部分。有三點值得注意并引人深思:

  1、開頭起興,是爆發式、力量型的。用“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來起興,黃河之大、之長、非凡是人所共知的,這從天而降的長、大、非凡和劇烈動蕩的物象合成為一種壯大的、給人以生命感的景色,表現著飛騰咆哮的、非同凡響的巨大生命。仔細體會黃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復回,其生命消失是迅速的,但這一過程也是偉大壯觀的。正因為用這不平凡的黃河來起興,引起青春之易逝,人生之短暫(“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這感慨就不是軟弱無力的自我哀憐,也不是無可奈何的呻吟。他所喚起的感情,只有悲慨而無悲觀。這種感情色彩不是灰暗的,而是鮮亮的;其狀態不是一種冷清的、停止的,而是激動、向上的;它所導向的感情不是消沉的而是昂揚的。所以這里是對生命的肯定和珍惜,體現著信心和力量。這是開頭起興給人的感發、引人思索的意義。

  2、這里講到“人生得意須盡歡”,不能簡單的以及時行樂來對待。這及時行樂是表層的追求享樂,而實際上蘊涵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在這自信的基礎上,而產生出來的一種追求自由的傾向。這是一種要求個性自由,“天生我材必有用”與“人生得意須盡歡”兩個要結合起來。

  前半部,表面看來寫的是及時行樂,但這里卻表現著自信和自由的傾向,這是表現人的個性覺醒的追求。詩的后半部分,抒發的是借飲酒而擺脫憤懣、擺脫愁情的束縛,表面看是在發牢騷,實際上也有它深刻的思想:(1)首先指出“鐘鼓饌玉不足貴”,富貴生活不值得珍惜、留戀。李白為什么要這樣講?他認為富貴生活不是永恒的,功名富貴不會常在。這種思想是初盛唐以來詩人的普遍思想,即富貴者也可以沒落,而貧賤者亦可富貴。因此一味追求富貴,為富貴所束縛,這是不值得的。(2)他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像自己這樣的人材必有大用,有大用這富貴是不成其為問題的。所以他也認為“鐘鼓饌玉不足貴。”(3)李白在現實中所見到的那些富貴之家,又多半是些腐朽的、庸俗的、庸碌的一些人,這都是一些為詩人所不齒之人。基于這三點,所以他認為“鐘鼓饌玉不足貴。”

  3、還講到“古來圣賢多寂寞”,圣賢的不被理解、認識。生前就是孤獨困窘的,而生后又常常不被人重視,所以無須追求成圣成賢,即不以圣賢為楷模。如果一定要留名后世,那也“惟有飲者留其名”,還是曹植那樣好。這兩點不是講什么正經的道理,而是表達李白的一種情懷。他所說的這些話,話間的聯系是一種感情的邏輯,不是一種理性的思維,理論的邏輯。他是用否定的方式來求得自我的肯定。他把當時士人兩項最高的追求:一是富貴,一是以圣賢為楷模,都一一否定了,那實質上就是借此來肯定自己。只有縱酒尋歡,在長醉中擺脫這種世俗的羈絆,獲得自由,才是最有意義的。功名富貴,是一種不能永恒的虛假的價值。李白曾寫過“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獨酌》)“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擬古》其三),所謂“合自然”“醉中真”,其內涵都是在追求這種個性自由。《將進酒》“但愿長醉不復醒”的意義就在此。結尾的“與爾同銷萬古愁”,正表現著以醉中的自由去消解自我在現實中無從得到肯定的苦悶。所以該詩的真正意義,就在于表現了以自負、自信、自由為內容的自我肯定。

  該詩雖給人“萬古愁”,以酒澆愁之感,由于用豪放來沖淡心中之郁抑、心中之憤懣,所以基調仍是樂觀的,并用豪邁的語言,表達了這種樂觀自信的、放縱不羈的精神。

  從語言形式上看,句型變化多,開頭用長句,然后三字句、七字句交錯使用,而且換韻比較頻繁。如開頭“來”“回”在古代是押韻的,古代屬“灰”韻。“發”“雪”“月”同押一韻。“來”“杯”押一韻。“停”“聽”“醒”“名”押一韻。“謔”“酌”在古代也是押韻的。“裘”“愁”押韻。

  在頻繁押韻中,平仄韻又是互換著押,這也是古詩一大特點。“平仄”,指現代漢語中的第一、二聲,即陰平與陽平。“仄聲”,指現代漢語中的上聲、去聲,即第三、四聲。但古代還有“入”聲。北京音沒入聲,南方有入聲。古代將“入”聲都歸到平、上、去聲里。如“學”現讀平聲,古代讀入聲。“月”,今讀四聲,古代讀入聲。再如“停”“聽”“醒”“名”都是平聲;“發”“雪”“月”是入聲。“謔”“酌”是入聲。“裘”“愁”是平聲。

【將進酒藝術手法】相關文章:

李白將進酒藝術手法06-28

《離騷》的藝術手法09-25

赤壁的藝術手法06-22

《將進酒》的藝術分析08-01

詩經《氓》藝術手法06-28

《雨巷》的藝術手法09-24

離騷藝術手法分析08-23

蝶戀花蘇軾藝術手法10-09

將進酒藝術特色賞析10-14

《將進酒》藝術特色賞析09-01